"中國四大名樓"之替補,卻是實實在在的仙風道骨,身到此處即是仙

蓬萊位於山東半島的北部,面臨渤海海峽,是個依山抱海的古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顧於此。

蓬萊

海市蜃樓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幻景,先秦之時,我們的古人有幸目睹了這一海上奇觀,而這神奇之景與他們想象中的仙境非常相似,故將其喚為仙境。我國先秦時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奇書《山海經》中就將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生動至極。這些後來被那些自稱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方士們大肆渲染後,變得更加神秘莫測。

在方士對三座仙山惟妙惟肖地描述和巧舌如簧地鼓動下,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四次東巡海上尋找仙山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他甚至下令讓一個叫徐福的人,帶領500童男童女前往大海尋找仙山。縱橫天下、叱吒風雲的秦始皇為何會對仙山如此執著?或許是他曾目睹過那貌似仙山瓊閣的海市蜃樓才會如此為之痴狂吧?

無獨有偶,到了漢朝,另一位千古大帝、雄才韜略的漢武帝也同秦始皇一樣,喜好長生不老之術,同樣屢屢東巡尋訪仙山,史料記載其東巡海上的次數不下十多次。漸漸的後人便把漢武帝多次登臨尋求"蓬萊仙境"的丹崖山喚作蓬萊。

恍如仙境的蓬萊閣

丹崖山突入渤海之內,面海的一面是懸崖峭壁,岩石的紋理呈暗紅色,故名丹崖山。由於丹崖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唐代的時候,這裡靠海為生的漁民們就在丹崖山頂自發地建起了龍王廟供奉龍王,以求風調雨順。

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當時的登州(今蓬萊)郡守朱處約見丹崖山面向大海,周圍景色極美,便想在山頂建一座閣樓為州人遊覽之所,於是在唐代漁民們所建的龍王廟之處建築蓬萊閣,而將龍王廟西遷,並將此事記錄成《蓬萊閣記》,也因此我們後人方才知曉蓬萊閣真正的由來。

丹崖山蓬萊閣美麗的清晨

公元1085年,也就是蓬萊閣建成24年後,一代文豪蘇軾結束黃州謫居生活,被派到登州(今蓬萊)做軍政長官,剛上任五天後,皇帝惜才又被緊急奉召進京。但在這五天裡,蘇軾做了幾件深得民心的好事,受當地百姓愛戴,他登上了蓬萊閣並有幸見到了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於是蘇軾便寫下了《海市詩》記錄這一事件並對自己的宦海沉浮生活感慨萬千,"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明萬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在蓬萊閣的附近又增建了一批建築;清嘉慶二十四年,即公元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對蓬萊閣進行了擴建,使其大具規模。


蓬萊閣古建築群

蓬萊閣不僅是旅遊勝地,同時又是道教名聖,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神話就出自這裡。相傳道教的八位神仙呂洞賓、鐵柺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在蓬萊閣上喝醉酒之後,各自駕著自己的寶器凌波踏浪,飄洋渡海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出處。

蔚為壯觀的海市蜃樓奇景和秦皇漢武尋仙訪藥的歷史故事以及道教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增加了一股"仙風道骨"之氣,使得蓬萊以及蓬萊閣一直以"仙境"著稱於世。

蓬萊仙境

如今的蓬萊閣景區更是規模宏大,佔地面積32800平方米,古建築群有100多間,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亭臺樓閣分佈得宜,園林建築交相輝映、因地制宜。並逐漸發展成以古建築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同時蓬萊閣及蓬萊水城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蓬萊閣景區更是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蓬萊閣景區,觀樓踏浪。

從蓬萊閣正門檢票,走過蘇軾手跡"人間蓬萊"的牌坊,一路拾階而上,先會來到彌陀寺景點,彌陀寺始建於唐代,這裡供奉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十八羅漢,這裡的香火曾經盛極一時,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一處佛教寺廟。寺廟不大,但掩映在綠樹山林中,很是清幽!

蘇軾手跡"人間蓬萊"的牌坊

由於丹崖山並不高,所以走起來也並不會很累,繼續沿山勢向上走,來到了一處跟正門入口處差不多的牌坊——丹崖仙境坊,牌坊上"丹崖仙境"四個大字是1964年董必武副主席來蓬萊閣時所題,遒勁有力。

董必武所提"丹崖仙境"四個大字

穿過"丹崖仙境"牌坊,就來到龍王宮,龍王宮供奉的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正殿門口有副對聯: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上聯是說漁民們在丹崖山上供奉龍王期望能得到它的庇佑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下聯是說蘇東坡當年因不能看到海市蜃樓而向東海龍王祈禱,沒想到第二天龍王便讓他願望成真。此對聯給龍王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龍王宮的東側是子孫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古時候人們求子求孫的地方,穿過子孫殿就來到了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即公元1112年,是蓬萊閣建築群中單體規模最大的建築,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這裡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林默,在北方叫天后,在南方叫媽祖。值得一提的是,在天后寢宮東西廂房的屋櫓下藏著清乾隆時期登州知府陳葆光所做的四句詩: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在清朝那個年代,承建者在磚坯上雕刻上這四句詩,然後在放入窯內進行燒製,再運到這裡兩兩相對地砌於四處簷下,真可謂獨具匠心之至!

從天后宮出來就到達了丹崖山最高處的蓬萊閣,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它坐北朝南,兩層純木結構,高15米,閣底環列16根大紅柱子,閣的二層繞有一圈明廊,可供遊人遠眺。閣上正中高懸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巨匾,字體剛勁渾厚,其真跡懸於閣內,歷經動盪保存下來,想來十分珍貴。

蓬萊閣兩層純木結構

進入閣內,一樓正中是根據"八仙過海"而創作的"八仙醉酒"的場景塑像,八位仙人各執自己的寶器放浪形骸,各種醉酒的狀態,傳說他們就是因為在蓬萊閣喝醉了酒才各顯神通地從這裡漂洋過海的。

八仙醉酒

蓬萊閣二樓牆壁上懸掛著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參觀蓬萊閣時所提的對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四周擺放著八仙桌和八仙椅,呈現出一股仙風之氣。

從二樓明廊憑欄遠眺,遠處波光粼粼、銀光閃閃、碧海晴空;近處亭臺樓閣、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不禁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從蓬萊閣二樓憑欄遠眺

蓬萊閣周圍還有幾處古建築,閣東側是臥碑亭和蘇公祠。臥碑亭裡的臥碑正面刻有行草《書吳道子畫後》,背面刻有蘇軾的楷書《海市詩》, 兼有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蘇公祠則是為紀念蘇軾而建,雖然蘇軾在此僅僅只待了五天,卻為當地百姓做了幾件好事,所以百姓非常愛戴他,因而有"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之說。祠東還建有賓日樓和普照樓,賓日樓建於宋代,普照樓建於清代,是為夜間行船用的航標燈塔。現在都成為了觀海和看日出的好地方。蓬萊閣東側還有呂祖殿和三清殿,是供奉呂洞賓和道教先祖的地方。蓬萊閣後有一座非常美的仙人橋,傳說八仙過海從此橋渡海而去。

賓日樓和普照樓,觀日出的好地方

蓬萊閣西側為避風亭,避風亭極為神奇之處是亭子雖然面向大海,但當室外狂風怒吼之時,亭內竟能紋風不動,堪稱建築經典之作,充分體現了古人建造之智慧。

避風亭

自此蓬萊閣的古建築群瀏覽完畢,從這可以乘坐纜車去西邊的田橫山,纜車凌空於大海之上,坐在纜車上可以俯瞰整個大海,萬里碧波,驚濤拍岸,山光海色盡收眼底。

纜車

田橫山,相傳為齊王田橫防止韓信追殺率其五百壯士築營紮寨之處。這裡最有名的景點當屬黃渤海分界座標——二龍戲珠,此處是渤海和黃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它與大連旅順的老鐵山雙峰連成一線把兩海分開,有"朝看黃海日出,暮賞渤海日落"之說。此外,這裡還有一條古棧道,它像一條蛟龍盤旋於崖壁之上,遊人行於此,猶如凌波飛步,腳踏萬頃波濤,頭頂危巖絕壁,既驚險又刺激。

古棧道

遊覽完田橫山下山順道去蓬萊水城,蓬萊水城為我國最早的古代軍港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依山築牆,引水入城,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整個城池有南北兩個門,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以控制船隻出入;東西兩側設有兩座炮臺,控制附近海面。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蓬萊水城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嚴密的海上防護體系,在我國海港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位於蓬萊水城西岸的古船博物館,是目前我國陳列古船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也是唯一發掘並陳列有外國古船的博物館,非常值得一看。這裡還有登州博物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紀念館等,都能讓遊人領略到蓬萊的歷史文化。

蓬萊水城

在景區門口有一塊巨大的八仙雕像,八位神仙栩栩如生,各執寶器聚在一起。雕像旁邊就是綿長的海岸線,可以在這裡與大海來一次親密接觸。吹吹海風,踩踩浪花,整個蓬萊閣之旅也到此結束。

八仙雕像

整個旅行中都有關於蓬萊閣的介紹,蓬萊閣將自己列入中國四大名樓之列,與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岳陽的岳陽樓齊名,但很明顯,他與其他幾個名樓非常不同,其他幾個名樓都是文以閣名,閣以文傳,而蓬萊閣卻是因秦始皇東尋求仙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而著名。


蓬萊閣霞光萬丈

而我們印象中的中國四大名樓也並非有蓬萊閣,那蓬萊閣是什麼時候被列入四大名樓之中的呢?1987年,國家郵政部門根據歷史資料對外發行了一套《中國歷史名樓》特種紀念郵票,但由於位列四大名樓之中的鶴雀樓此時還沒有重建,故址也被黃河水淹沒,一切都蕩然無存,圖樣無從參考,所以國家郵政部門無奈選擇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蓬萊閣增補進中國四大名樓。於是蓬萊閣就成了四大名樓的替補,也正式被列入"四大名樓"之列。

但在一些通曉史實、遍讀論集的專家學者們看來,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鸛雀樓才是真正的四大名樓。因為這些名樓與他們被千古傳唱的詩句已深刻在人們心中。黃鶴樓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滕王閣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已成為抹不去的傳唱經典。

蓬萊海邊

其實蓬萊閣真的無需將自己列入中國四大名樓之列,更不用靠這多個去提升自己的名氣,這樣反而有點不倫不類,蓬萊閣更應該尋找自己獨有的特色,就像黃山雖不在五嶽之內,卻仍不影響他成為天下第一名山的地位。本身蓬萊閣據蒼海之濱,居高崖之上,歷史悠久,原址原貌,風景秀麗,跟其他幾座後來重建的名樓相比,不但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更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加上秦皇漢武尋仙仿藥、八仙過海的神秘傳說和海市蜃樓奇景的造勢,更使得蓬萊閣仿若空中那神秘的瓊樓仙境,讓人心之神往。所以蓬萊閣應學學黃山,不歸入任何系列,發展自己獨具的特色,雄踞仙風道骨,成為天下第一仙閣。

蓬萊閣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