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多菌灵防什么病?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怎样?

只争朝夕125


戊唑醇·多菌灵可以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还可以防治水稻稻曲病、苹果树轮纹病、葡萄白腐病、花生叶斑病等病害。在小麦田适期使用戊唑醇·多菌灵防病,还能增强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灌浆。


戊唑醇·多菌灵是戊唑醇与多菌灵的复配制剂,戊唑醇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去甲基化,使病菌无法形成细胞膜,进而杀死病原菌;多菌灵的作用机理是干扰病菌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细胞分裂,导致病菌死亡。两种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且优势互补,可大大提高对赤霉病病菌的控制效果,同时兼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等病害,增效显著。

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怎样?

戊唑·多菌灵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药剂之一,市面上有多个该配方的产品登记用于小麦防治赤霉病,如龙灯福连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含戊唑醇8%、多菌灵22%,登记用于小麦防治赤霉病,推荐每亩用制剂75-100毫升,在田间使用防治小麦赤霉病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两种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内吸性,一般该药施用后能进入颖壳等麦穗组织内部,阻止赤霉菌的侵染。

小麦赤霉病发病传播速度很快,防治时间窗口短,可防不可治,赤霉病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因此,一定要以提前预防为主。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最佳时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把握最佳防控适期,做到“主动出击、见花打药”,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此期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进行第二次防治。

注意事项:多次用药时需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如选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等,延缓抗性的产生;施药时要用足水量,采用细喷雾,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药后4小时内下雨,需及时补治。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云众地


戊唑醇-多菌灵是一种复配制剂,是由30%的戊唑醇和50%的多菌灵复配而成,有多菌灵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又增加了戊唑醇的铲除作用,对多种真菌性病害有较强的防治作用。如白粉病,疫病,炭疽病,锈病,黑粉病,赤霉病等。我们就此两种杀菌剂分别做一介绍。

一,多菌灵的特点及防治对象

多菌灵又称棉萎丹、棉萎灵。高效、低残留的内吸性广谱药剂,可通过植物叶片和种子渗入到植物体内,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对许多高等真菌病害均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细菌性病害无效。

多菌灵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真菌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导致病菌死亡。多菌灵对许多植物的根部、叶 .片、花、果实及储运期的多种真菌病害均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多菌灵主要防治瓜类白粉病、疫病,番茄早疫病,豆类炭疽病、疫病,油菜菌核病。防治茄子、黄瓜菌核病,瓜类、菜豆炭疽病、豌豆白粉病。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番茄、莴苣、菜豆菌核病,番茄、黄瓜、菜豆灰霉病。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白斑病、豇豆煤霉病、芹菜早疫病(斑点病)等真菌病害。



二,戊唑醇的特点及防治对象

戊唑醇又称菌立克。是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活性、保护和治疗作用。是一种生物合成抑制剂,能迅速地被植物有生长力的部分吸收并主要向顶部转移,不仅具有杀菌活性,还可促进作物生长,使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植株键壮、有效分蘖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戊唑醇主要防治由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纹枯病、小麦雪腐病、小麦 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赤霉病,大麦云纹病、大麦散黑穗病、大麦纹枯病、玉米丝黑穗 病、高粱丝黑穗病、大豆锈病等。

三,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病害,在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严重。


麦收后赤霉病菌继续在秸杆、根茬等病残体上存活越冬,所以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会造成苗枯,而土壤中病菌过多会造成根基腐烂。

小麦抽穗到扬花后期最容易受到病菌侵染,病菌通过凋零的花药侵入小穗。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方法有选用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该选用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的抗病品种。

化学防治主要是药剂拌种和药剂喷雾,药剂拌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2.5%的适乐时种衣剂250克拌种100公斤,效果很明显。在小麦扬花初期到盛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两加水100斤(兑3喷桶水)作药剂喷雾。 生物防治是用增产菌固体剂2–3两加适量的水拌种晾干后播种。



如果采用戊唑醇-多菌灵,可以在小麦苗期,扬花初期到盛期,按1两药剂兑水200斤(6喷桶水)喷施即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黑穗病,锈病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努力就好


戊唑醇主要可以防治白粉菌、柄锈菌、喙孢属、和壳针孢引起的病害,比如说小麦的白粉病、散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腥黑穗病、大麦云纹病、散黑穗病、纹枯病,以及玉米的丝黑穗病,高粱的丝黑穗病,大豆的锈病,油菜菌核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葡萄黑霉病等等,全都可以用该药物。


戊唑醇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有一定的内吸性,既可以杀灭附着在种子和植物液部表面的病菌,也可以消灭作物内部的病菌,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杀菌剂,一般主要用于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者是叶面喷洒,像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葡萄果树等作物都可以应用。多精灵的保护和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当然也可以用于防治小麦的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发生,尤其是在潮湿的地方,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最为严重。小麦得了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降低它的品质,会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都减少,从而导致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影响,所以说防治小麦的赤霉病很重要。


药剂防治时就可以用戊唑醇、多菌灵,一般可以用100千克种子拌100~200克的药,通过这种种子处理的方式来防治赤霉病。当然也可以通过喷雾防治来防治穗腐,最佳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一直到盛花期,施药应该尽量早不要推迟,此时比较有效的药剂就是多菌灵,内吸杀菌剂基本上每亩地用30克到40克药液兑水进行喷湿。

防治小麦赤霉病除了药剂要到位,其他方面也要做好配套,才能更好的进行防治。比如说要选好抗病品种,这样可以保证发病较轻;第二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的带菌率,播种量也不能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第三上一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的翻根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这样多措并举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赤霉病,预防产量降低。


一品小十六


防小麦赤霉病不单单是药的问题,防治时机更重要,对小麦赤霉病我连续搞了12年的试验,因为我家有2O多亩地,1991年我们这里爆发了小麦赤霉病,我家小麦减产40%还多,由此我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药物,浓度,用水量,防治时间等方面反复对照,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找到防冶方法,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在头条作过回答,我在网上也经常看别人的回答,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根据我多年的试验,选用什么杀菌剂不重要,因为我的试验曾引起一些农药厂的关注,他们免费为我提供药品,可以说我用过的杀菌剂不少于几十种,只要方法对了,效果都不错,现在我简单强调几点,

一,尽量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场已出现高抗赤霉病的品种。

二,防治时机很重要,要注意天气预报,在小麦扬花初期一旦有三天连阴雨,或连续大霁,空气温度大,赤霉病一定会重度发生,千万要在雨前突击打药防治。

三,防治赤霉病每亩最低两桶水(30公斤),要想效果好,每亩地3桶水,怕累干脆就别打药,必须让杀菌药在麦穗上形成保护膜,让病菌无孔可钻。

四,个人认为使用氰烯菌脂效果更好一些,但用戌唑醇,多菌灵只要足量也可以。

四,打药不容易,千万别买到假药,否则贻误战机,造成损失。

五,很多专家说连喷两次,扬药初期打一次,间隔5一7天再打一次,我的试验,雨后再打药效果就不明显了。

六,在小麦扬花期如果天气晴朗,天天有风,可以不必打药防治赤霉病。因为赤霉病的发生必须有高湿度环境,空气绝对湿度要达到80%以上。以上只是我个人这些年的体会,仅供参考,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半工又半农


在感病品种和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分析多茵灵、戊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活性和田间防效以及对小麦产量及DON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2:1~7:1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均呈加和作用,多菌灵与戊唑醇4:1、5:1、7:1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在60.3%~73.3%之间,小麦产量增加49.1%~72.2%,多菌灵:戊唑醇7:1比例混配在用药量较少的情况下防效与其他比例混配药剂防效相当,但3种配比处理间小麦产量和DON毒素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生产实际,48%戊·多悬浮剂、80%戊·多可湿性粉剂、40%戊·多悬浮剂在其中高剂量下在小麦扬花10%、小麦扬花100%时期各施用1次对小麦赤霉病有理想防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