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盛极而衰是必然性的哲学?

活动中心17653708


盛极而衰的必然现象底层逻辑是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是一定的,所以盛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能量的不断减少,它必然回归到平均值附近。比如说,男女谈恋爱,这个期间其实是属于非常态,因为它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出好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能量来维持,每个人都处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交叉点,属于自己的条件和资源是有限的且独特的,所以回归平淡和没有激情状态也是必然的。因此,女人抱怨男人婚前婚后判若两人,是冤枉男人了,因为他要把一部分能量拿出来去干事业,养家糊口!





归谷读书


这个问题可以从《易经》乾卦的元、亨、利、贞来说起。

古人解释“元亨利贞”为春夏秋冬,是有道理的。春夏秋冬是天体运转的明显标志,古人从春夏秋冬的交迭变更中看到天的运动变化,看到天行之健。

就春夏秋冬而言,那么元就是春,一岁的开始,万物生发;亨就是夏,万物成长;利就是秋,万物成熟,贞就是冬,万物收藏。其整个过程就是宇宙的运转规律,有盛就有衰,往返迭复。

纵观历史朝代更迭,也是如此。远的不说,就清朝而言,乾隆盛世后就开始衰败!就现代的企业而论也是如此,当年曾经多少知名企业,现在已经看不到踪影。人的一生也如此,壮年后就开始慢慢衰老。当然,这里就有为何,有的事物盛而相对长久,有的只是昙花一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宇宙规律并顺其规律为我所用的高深领域了。

总而言之,物极必反,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及改变,惟有的是顺天而行!




乾德正龍


《易经》中有两卦,一为泰卦、一为否卦。告诉世人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都会开始向相反方向发展,盛极即为到了鼎盛的极点必须衰,相反如果事物坏到了极点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即为否卦中否极泰来,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曲线中发展变化,符合“道”之原理。



寂照虚空


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共存,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遵循自然规则是万物者生存的唯一原则。天地没有绝对的功能,圣人没有完全的才干,万物也没有普遍的用处。所以,天的职责是覆盖一切生灵,地的职责是承载各种物体,圣人的职责是施行教化,万物的职责就是各尽所宜。万物的属性不是柔就是刚,这些都只能随其所宜,是不能超出各自所属范围的。天地之道,阴阳两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既有生物,也有孕育生命的;有形体,也有使物体成形的;有声音,也有使物发声的;有滋味,也有使物生出滋味的。自然界的规则就是,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热能凉,能浮能沉,能出能没,能盛能衰,能玄能黄,能宫能商,…

天与人、物的生存,形体服从于元气,元气服从于和谐,和谐服从于自然,万物者皆是根据这一原则而生存。



用户言午泽群


盛极必衰是指一个国家鼎盛到了极点之后下一步必然会慢慢走向衰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乱世开国—盛世巅峰—末世凋敝。

我认为盛极必衰是大自然的普遍现象,不光是人类社会如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太空宇宙都难逃这一定律。我一直认为这个宇宙存在一个终极万有定律,万事万物都逃不出它的掌控,盛极必衰这一规律颇有点接近这个万有定律,但是仍然不是。我想若干年后肯定会有一个惊才绝艳之人来勘破这个终极万有定律,到那个时候我们人类才算摸到了神仙的脚趾。

至于我们人类社会为何会出现盛极必衰的现象,我想根源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富者恒富穷者俞穷,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分崩离析。比如唐朝初年,百废待兴,贫富差距不大,百姓干劲十足;经过修生养息,国家愈来愈强盛,但是由于“二八定律”作祟,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无形中越拉越大,后来出现“贞观之治”,直至“开元盛世”,大唐达到了盛世巅峰,看似海清河宴国富民强,实则人民之间贫富差距已经到达了顶峰,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阶层牢不可破,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不说,关键是想出人头地一点希望都没有,可谓水平面波澜不惊,水底下已是暗流汹涌。果然,一场”安史之乱”一炮轰垮了巍巍大唐,大唐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任谁也是回天无力。

往深了想,人类社会的盛极必衰是“二八定律”使然,那么“二八定律”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一帮人里面一定会有20%的人领导剩下80%的人呢?我想问题应该出在基因突变上。正因为人类繁殖过程中存在基因突变,才会有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更能适应当下的社会,时势造英雄,这部分人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二八定律”的那个“二”,于是人类贫富差距便产生了,盛极必衰就来了。

思想无止境,刨根没有底。再往深了想,既然盛极必衰根源于“二八定律”导致的贫富差距,“二八定律”又源于人类基因突变导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基因突变又是源于哪里?为什么会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沿着什么方向或者是循着什么规律来突变?这个问题以目前人类文明程度恐怕很难回答了,哪怕是最顶尖的科学家恐怕也未必能给出清晰明了的答案。基因突变的疑问大约又回到了我先前提到的宇宙终极万有定律上去了,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所谓的宇宙终极定律跟基因突变有关联,或者说人类基因突变的规律就属于宇宙终极定律的一种呢?这个猜测到底有没有道理,恐怕得等到若干年后我们地球文明发展的一定程度后才能揭晓。


禾小皮


China Say:“盛极而衰”!!这是《周易》名注里最贴切最形象的比喻!虽然说是有一点抽象,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先贤睿智如此之高呢!!且看古代先贤说话、撰文为什么这么含蓄呢?这就是中华先贤的聪明之道!!不像现在的白话文这么直白!

其实,《周易》这本原注书能够保存下来,历朝历代圣贤都不敢枉加动一个字呢?就是因为伏羲氏创造了先天性八卦。周文王在羑(you)里创造了后天性八

  • 卦。后来中华“至圣先尊”序写卦词!贴近大自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并存互生。写尽了宇宙观,包罗万象!所以,“盛极必衰”之自然规律!《周易》也是中华民族最高哲学,因此,我们的圣人不把话说白,有点含蓄,这才是中华智慧。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能够明白圣贤书之理,中华传承永续辉煌!!!自然规律,天地不违背,万事万物遵循规律!世间万物不都是这样的吗!!!


CH博鑒明德尚書郎中


易经追循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盛衰的变化之道,过分强盛的时候,不懂得放下姿态,融入可能出现衰退的氛围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失,做到骄而不躁,那样都会出现阴盛阳衰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越是有用的人,越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说狂话,不做狂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阳平衡,符合大自然的运化规律。从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一个安静的心境。


雨后滴水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它的极限,达到极限就达到了最高峰值,会必然地出现反转。比如花开美丽,当它最美丽的时候花期也开始结束,就是凋落的开始,不可能永远艳丽。比如冬天寒冷,但冷到极点时必是离太阳最远的时候,随着运动轨迹的变化会逐步转向离太阳光源越来越近的方向,因此极冷天气就是春天的开始。夜越深沉,则黎明越近。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阴至极则阳生,阳至极则阴生,物极必反。说人世“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都是极而转势的道理。因为富有,人会奢侈,几代之后,不知创业艰难,容易败丧基业。因为贫穷,渴望创造,一代一代不懈奋斗,终能成功。凡事走到极端,前面已无路可走了,回头是必然选择。


深圳郑海洲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 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翻译一下就是:

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表明了盛极必衰。

更早的《易经》里也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代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红楼梦中的封建家族的衰落,也是封建统治的必然结果。元妃死了之后贾府逐渐失宠,受到排挤。而在贾府盛极一时之时,树大招风,引起众多妒忌,这是最大隐患;贾府子弟毫无作为,因戏子和当时权贵结怨;王熙凤制造冤案,专横跋扈,放高利贷等做法引起众愤。所以,最终的衰落是必然的。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的一生同样如此,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的。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亦不应自暴自弃,需自我磨练。所以,意志、修养无论盛衰之时都应具备。“盛极必衰,居安虑患”。此话出自元末明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运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盛极必衰这一自然规律和哲学中“物极必反”是一个道理。事物发展到极点,必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宋·朱熹《近思录》:“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更原始的出处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认为福可为祸,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擦震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所以盛极必衰到物极必反,无论对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规律。就像撇开红楼梦里所有复杂的枝叶,最终展示给大家的就是封建制度的这样一盛极必衰的过程。回首那一段人物繁杂的过往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无法挣脱命运悲凉的齿轮旋转,但再悲凉的结局也无法阻止新一轮历史的到来。就像鲜花怒放的极致美丽之后,必然万叶凋零花瓣纷飞。但生命的传递周期是无止尽往前,凋零之际,下一个盛放之时隐约可待,新的花团锦簇也必会到来。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掩卷感叹,一切都是真的吗?但它又那么悲凉等让人难以置信;一切都是假的吗?但它又真实的那么可怕。真真假假,如同人生。谁又说得清呢?每个人对人生的体会都不相同,执着于其中备受煎熬的每一个人,一切都是枉然。


梦缘甘说


循环往复

曲线运动

最基础自然辩证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