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攻城方可以在城墙外砌墙吗?具体是怎样的?

史文广


可以实施,并且是有真实案例存在的。

首先要说明一点,在城墙外砌墙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砌城墙,而是胸墙。

这种战术世界范围内应用的不多,罗马军团是相对比较擅于使用这种方式,也有使用这种方式的军事组织。和大多数冷兵器时代的主力军队不同,罗马军团非常擅于土木作业。“条条大路通罗马”,基本上施工方都是罗马军团。罗马军团的训练条目里也有土木作业训练。所以就有了战术实施的先决条件。

其次,实施这种战术,也并不是说非要把城市一圈一米不差的圈起来。而是在关键点上筑墙。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无论古今,有工事防守总是更有优势。相对,有了工事,就可以有更多的士兵得到轮值休息。当然,要是围了太久,真的整个围起来也不是没可能。不过,我没见过。


星空之下


攻城的方法很多,在城墙外砌墙的办法是不会采用的。此方法费时费力,还会引起守城方的注意,造成攻方人员的大量损失。

古代,攻城作为战争的一种形式之一,广泛存在。攻城的手段无外乎以下几种,攻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1.围城。

围而不打,通过将城池团团围住,切断城内粮草运输的通道,断绝外界一切与城内的往来,包括人员和信息,让守城方因弹尽粮绝而主动投降。

2.策反。

通过向城内渗透间谍,涣散军心、民心,使其内乱;或在城内找好内应,约定时间起事,从内部瓦解城池防守。

3.挖地道。

一般也是先围城,后挖地道。通过地道挖穿城墙,打入城池内部。

4.强攻。

通过投石机、冲车、火炮等强行工程。试图从城墙和城门出打出缺口,进行攻击,城墙一旦出现缺口,攻方即可一拥而入。

5.云梯。

当攻方接近城墙的时候,就会采用云梯登墙而上,攻入城楼。

6.水淹。

从城池附近,挖渠引水,利用河水漫灌城池,迫使城内守方投降。

7.攻心。

在攻城之前,采用心理战术。对城内百姓进行喊话,主动投降则不屠城,如果抵抗,城破后必屠城。用强大的心理攻势,迫使城内守军放弃抵抗。


不信青史尽成灰


砌墙的攻城方式有施行的可能,但需要因地制宜适时选择。

攻城一方,原本就面对后勤补给困难,攻城伤亡重等劣势,古代的城池规模巨大,想要用墙将其困住难度过大,只要守城方从里面破坏,那攻城方得不偿失。

砌墙的原材料如果就地取材,无异于激怒民心,而若是守军能够得到援军,里应外合将会对攻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

所以通常以威吓的手段迫使对方出降,或者全力进攻才是最好的方式,砌墙战术综合而言得不偿失。

但如同秦国与罗马帝国修建长城,能够遏制双方的贸易和交流,对于国家的稳定有些重要作用,实现以守待攻。



多臻贵


1.城战真得是在争夺坚城吗?

守城方,凭坚城而固守,那固守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歼敌,因为人家不攻你,你就没有办法歼敌。

也不全是为了拦路,因为除非险关要道,真得没法拦住人家的去路。

可以说是为了自保,就是打不过、然后躲起来。但是,这也太窝囊了,还不如打不过就逃跑,实在跑不了也可以投降。

所以,凭坚城而自守的目的,往消极的方向说是为了给对手制造障碍;往积极的方向说是为了管理对手。

制造障碍和管理对手,都是为了争取时间。

一个是消耗对手的时间。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顿兵坚城之下而还要猛攻,原因就是耗不起,钱粮消耗都是按天计算的。消耗对手的时间,就等于消耗对手的资源,再强大的对手,也经不起坚城之下的消耗。

同时,有些战略目的和作战协调,是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消耗对手时间也是在阻止对手战略目的和作战协调的实现。

另一个是争取自己的时间。

之所以被人给包围了,就是以为己放力量没有组织好。军队和资源要么是没有集结、要么是投到了别的方向。所以,凭借坚城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时间,然后举国大军开到,再跟对手野战。

即便自己不行,也还可以求援于盟友,比如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都是自己干不过了,让盟友过来帮忙。

所以,攻城方和守城方,看似在争夺坚城,实际却在争夺时间。于是,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

2.古人城战都怎么攻城?

最经济的方式,当然是困城,就是直接切断坚城的外部联络和资源输入,饿死城防军。但是这得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绝对优势、一个是耗得起时间。

比如侯景之乱的台城之战,侯景十万乱军把台城困死,从548年10月25日一直围到549年3月12日。台城守军实在饿得扛不住了,最后出了叛徒献城投降。

最暴力的方式,自然是强攻,也就是直接对着坚城输出破坏力,要么干垮城墙、要么干倒城门、要么直接翻墙而入。这个方法就太多了,爬云梯、建木楼、挖地道、撞城门,当然还有引水淹城,借助大自然的破坏力。

魏宋悬瓠之战、两魏玉璧之战、唐郑洛阳之战,凡是比较激烈的攻城战,基本上都会把各种攻城方法用了个遍。

困城和强攻,当然也得讲究方式方法。

所谓围城必阙,就是你得给守城的军队留出逃跑的口子。因为城战的目的不是为了歼敌,直接目的是略城、实质目的是时间,所以人家想跑就让人家跑。

还有就是攻城的过程中,也得攻心,就是争取敌人献城投降,白天猛攻强攻制造声势,晚上赶紧派出使者过去吓唬吓唬。如果人家准备献城投降,那就赶紧答应,而且还得给高官厚禄。

有没有任性的?围城必阙、不可能;献城投降、不允许。

当然有,历史上的奇葩事也多着呢。

汉新昆阳之战,王莽派三公重臣王邑、王寻率四十二万大军平灭绿林军的更始政权。这时候,绿林军已经把重镇宛城给包围了,而且每日强攻,宛城岌岌可危。所以,王邑、王寻这两个人就应该直接带着兵去支援宛城。结果这俩人走到昆阳小城的时候,竟然打起了攻城战,而且打的极为惨烈。

攻城讲求围城必阙,王邑不允许,四十二万大军把昆阳小城围了十几层,然后就是每日强攻。而且,王邑也不派使者入城招降,跟昆阳守军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是输出破坏力。

昆阳城里的绿林军应该是最没面子的守城部队,但为了生存也就不要面子了。既然你不招降我们、那我们就主动投降,所以派出使者到王邑大军,要献城投降,而且也不要啥条件,只要能活着。结果,王邑的答复是你们都给我回去,使者也得回去,给我好好守着昆阳城,我就是非要把昆阳强攻下来。

后来怎么样?

后来绿林军攻破了宛城,主力开始向昆阳移动。但是,也没等绿林主力过来,光武帝刘秀找了万八千援兵,跟昆阳城里的守军,里应外合,总共不到两万人的部队,硬是干翻了新朝的四十二万大军。这就是任性的代价。


3.在城墙外面砌墙就不是在攻城,而是玩行为艺术

在城外砌墙,这个事情就不劳烦攻城方了,守城方已经做好了。

战国之时,就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就是外城,而城是内城。所以,凡是大城、坚城,城墙都修了两层。

还有就是首都,一般都会建有台城,实际上就是城内城。所以,侯景之乱的时候,建康城一下就攻破了,但是建康内城,也就是台城,却连攻了几个月。

攻城,表面上夺的是坚城,实际上抢的是时间。所以,就真得没必要城外砌墙了,因为太耗时间。

不是还有困城的方式吗?要把敌人困死在城里,我在外边修个城墙多好啊。

与其修城墙,莫如挖壕沟。

曹操攻打袁尚的邺城之战,就围着邺城挖了一道四十里长的壕沟,据说深宽皆有两丈。而且,曹操实施土木作业,在白天就是挖了一道既浅又窄的壕沟,所以守城的袁军根本就没当回事;晚上趁着天黑,曹军全体出动,一夜之间整出了一条深宽各两丈的大壕沟,而且还灌满了水。

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就能挖一条四十里长的壕沟。这个效率应该比砌墙的效率高多了。真要砌墙也得挖沟,因为你得打地基啊。

所以,与其砌墙,不如挖沟。如果非要往上玩,那就建木楼、堆土山,这些都比砌墙更有效率。


减水书生


修筑城墙耗时之长

攻城方修筑城墙,无非是想包围守城方,并且减少在进攻过程中由于双方高度不同所产生的劣势。然而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古代修筑一座城池的城墙起码耗时数年之长,征调大量民力方能完成,而攻城方城墙既然需要在外围,那其半径则必然大于原有城墙,即使是最终只是修筑一面作为进攻所用,其耗费的时间和民力也是难以计算的,加之战争的不稳定性,实在没有必要耗费这样的精力去做这样一件事。

战局瞬息万变

古代战争攻守双方的优劣势往往可能在一念之间、一个想法、一场偷袭便可以改变,攻城方耗费如此大精力修筑外墙,必然对原有军营产生一定的疏忽,甚至还会抽调士兵参与砌墙,这将极大浪费士兵的战斗资源,损伤军队实力,在修筑城墙这段时间内,攻城方难以发动进攻,也将使得守城方能获得更多的喘息之机与偷袭之机。

民力损耗

古代城市化水平不如现今,城市与城市间多为大量山林相隔,攻城方在战斗中若要修筑城墙,只能从其他城市中抽调大量的劳动力前往前线,其行为对自身统治区域内民力的伤害和民心的损伤是不可计算的。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古代战争理论上是可以在城墙外砌墙的,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攻击方会使用这个方法。

因为在战场上瞬息万变,况且攻防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在不断变化的,攻城的一方如果使用大量的时间去砌墙,一但守城的一方出城袭扰,无疑会大大的增加砌墙的时间,更何况,守城的一方也是会有援军的,只要援军不断的袭扰攻城的一方,那么砌墙的时间又会大大的增加,一旦军队被托住的时间太长,首先后勤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攻城方如果被守城方托住,很有可能被守城方的援军包围,进而被消灭掉。

再有就是,即使费劲力气将城墙砌好了,也有可能被守城方夺取,结果就是为别人做了嫁衣,反而使守城方多了一道防守的屏障。更何况,如果攻城方的兵力不如守城方,那么根本就砌不起来城墙,而如果攻城方的兵力能够将城市完全围住,那么只需在四面城门扎起营寨,就可以将城内的人围住了,还用砌墙干嘛?

毕竟古代的城市只有四个城门,而城墙都高达数丈,守城方总不可能从城墙上突围吧,最终突围的方向还是要在四个城门中选择一个。而古代攻城方在城墙外砌墙还不如堆几个土坡,然后放上弓箭手就可以压制住城内的敌人。至于在城墙外再砌一层城墙的例子,好像有那么一场战役,具体忘了是哪一场了。攻城方为了怕敌人从兵力较少的城门突围,就在自己营寨的后方用短墙的模式一连建立了数道不规则的穿插城墙。就是每段墙的位置都不一样,没一条直路,阶梯式的,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将城市围住,而是为了在敌人突围时起到迟缓敌军速度的作用,以便自己其它城门的部队可以在守城方突围的时候能够来得及支援。所以在城墙外再砌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历史上没有一个军事家会干这种傻帽的事情。

即使是战国时期的燕国,乐毅将齐国打的只剩下最后两个城池,也仅仅只是分兵四门,将城内团团包围,而不是愚蠢的是在城外再修筑一道城墙。


老吕说文化历史


事实上,守城战一般是在城外打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城墙上攻城方破门或者爬墙,防守方扔石头或者抽掉梯子。

守城方往往先在城门前列阵和攻城方对峙,当抵挡不住攻城方进攻的时候,才会撤到城内防守,这个防守就是最后一站了,一旦攻破城也就破了。

攻城方如果久久攻不下来,可能会尝试封锁战术,也就是给城内断粮食断水,这个时候可以派军队在重要地方守着就行,没必要建造一座城墙把里面围起来。





Riel来港港康


知道古代守城为什么不自己封死城门吗?敌军攻到,关城门、里面用条石封了和城墙有区别吗?

一般人都被影视剧误导了……只有攻城墙、撞城门,守城墙、城门!

守城……一般都需要开城门出去偷袭的、联络、接应援军粮草,别说自己不封城门:城门是往里开的、敌人封城门还都要扒开呢!怎么可能让敌人封城门、然后去全力攻其中一城门?

你外面筑成城墙一样高……正好杀筑的人!


新晴辛静


可以,但没有必要

攻城战争中,如果完全压制了敌人,那么攻城方,当然可以在城墙外边在修一堵墙,把城给围起来,但这个是可以的,却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这么做,你自己要攻城也要绕过这个墙,使得自己攻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个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城里的人突围,困死城里的人,如果真有这个优势。(因为修围城一圈的墙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城里的人也可能出来破坏,而且还要防备敌人的援军,耗时,耗工都极为巨大)那么很容易就可以把城市拿下来,也没有必要修建墙了。

历史上这么干的,我知道的,只有宋朝文彦博平贝州叛乱的时候用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