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為何被周王以殘忍手段烹死?

陳煥銳


周夷王時 齊哀公稱王失敗被烹殺 楚渠南方稱王成功

齊哀公稱王的證據是2009年山東高青縣陳莊西周故城遺址出土的周天子級別的祭天祭臺。

齊哀公如果不是想稱王,幹嘛修建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祭天祭臺?

遺址中還有一位諸侯等級的將軍墓——說明當時齊哀公有可能已經暗地裡自行分封。

祭天又自行分封,說明齊哀公實際上已經獨立,不再奉周天子。

這個銘文是:豐啟 ( 肇 ) 作 車 目 ( 厥祖 ) 甲

齊哀公為什麼要稱王獨立於周

1、齊國從姜太公分封建國開始,就是以東夷文化為主,而非西周周禮文化。

姜太公更分封建國時,齊國周邊的東夷部族力量還很強大。姜太公剛到封地,東夷的萊人就進攻了,姜太公遲幾天到,齊國就被滅了:

“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

姜太公為穩固齊國統治,減弱周邊東夷部族的仇視,一股腦接受東夷風俗: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這和魯國堅決實行周禮的做法完全不同。齊國是入鄉隨俗,接納了東夷文化。

齊哀公之前的齊國國君都是按照商朝的慣例進行:

姜太公,厥祖甲 ,即文祖甲;

姜太公之後是:齊丁公、齊乙公、齊癸公。

齊哀公之後都是按照西周諡號進行:齊胡公、齊獻公、齊武公、齊厲公、齊文公、齊成公、齊莊公等。

齊國國君尊號以被烹殺的齊哀公為界線:齊哀公前,是按照商朝的天干地支進行;齊哀公才開始用西周的諡號。

這足以說明齊國早期,連國君都接受東夷文化,拋棄西周禮法。

齊國成為西周時不使用西周禮法的諸侯國。齊哀公想要脫離西周獨立稱王,是有其社會基礎的。

2、周夷王時期西周衰落,出現諸侯不朝貢周天子現象。

《史記 楚世家》:

“熊渠生子三年。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雖然司馬遷沒有列舉出有哪些諸侯不朝周天子、相伐的事實,但周夷王時西周因為開始出現乾旱導致農業減收、國力衰落是不爭事實。

周夷王時有哪些諸侯不朝、相伐呢?

最明顯就是齊哀公修建祭天祭天意圖獨立,楚國稱王,楚國攻打庸、楊粵、鄂等地諸侯。

經過周厲王的專利改革,讓西周重新強盛,這才有周宣王的征伐四方和“諸侯覆宗周”。

如果沒有周厲王的專利改革,重振西周國力,周夷王之後西周就進入春秋爭霸時期了。

如果沒有紀侯的通風報信,齊國,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稱王的楚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姜太公輔政周文王鄭武王有功,l立國後,姜子牙封於齊地稱齊閨,即今山東臨淄、淄博。姜尚治國有方,齊國很快強大。周代時,諸侯國林立,與周王室關係一般,有一定的獨立性。尤其是齊國,在齊哀公時,因為離得遠一點,不常與周天子聯繫,甚至兩年沒晉功。周天子有點意見,想敲打一下齊哀公。

這時,紀國國君摸透了周天子的心思,就打小報告,說齊國想謀反。周天子半信半疑,思考再三,就來了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即派使臣赴齊,稱周天子要見齊王議事。齊哀公毫無戒心地跟著來使赴京。

周天子見到齊哀公,觀察來觀察去,不像生事之人,但又考慮穩住自已的江山,還是叫來所有諸侯王,燒了一大鍋開水,活生生地把齊哀公給煮了。起到了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的作用。

由此,齊國與紀國結下了深仇大恨,但有著周王室的保護,對紀國也無可奈何。

話說到了周厲公時代,其作惡多端,王室不和,諸侯國也不斷造反。此時的齊國,又過了9代,傳至齊襄公,看到周王室自身難保,就對紀國突然攻擊,滅了紀國,替先王報了水煮之仇。


齊聲喚賢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

瞭解封神演義的人都知道姜子牙,姜子牙是周朝開國元勳。曾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被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姜子牙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

姜子牙不僅是開國功臣,也是周室外戚,周成王就是姜子牙的親外孫,姜子牙被封齊國,但長期在鎬京擔任太師,是周朝的實權人物,還曾經負責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開疆擴土,開創成康之治。

周王烹齊侯

周王烹齊侯,是在西周末年周夷王時期,周王權威下降,許多諸侯已經不很正常朝貢。為了重新樹立威信,周夷王通知各地諸侯有要事相商,大集諸侯,齊國的鄰國紀國國君告發齊侯,理由是齊國經常攻伐周邊小國,不及時朝拜周王,有謀反之心。周王在眾目睽睽之下令人將齊哀公投入大鼎之中,活活烹殺,並立齊哀公的弟弟呂靜為君。

齊哀侯被烹殺時,已經在位12年,在位期間確實經常欺負周邊小國,紀國也感到了巨大壓力,於是使出了借刀殺人之計。

而齊哀侯不來朝拜周王,還有一個特別理由,齊哀侯是齊國第五代國君,周夷王是第八代周王(齊國姜姓,與周室世代婚姻,包括首任國君姜子牙也是周室的外戚),按照輩分,齊哀侯比周夷王要高,高輩不用去拜見晚輩。但齊侯作為臣子,不去按規矩朝拜天子,終究是不對的,被紂王殺雞駭猴烹殺掉,也不算冤枉。

而周王烹殺齊侯,目的是要震懾不尊重王室的諸侯,重樹王室的權威,但終究周王的地位還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


鄭說豫見


姜子牙是周朝四朝元老。被封齊地後,姜太公仍以“太師”身份輔佐了外孫周成王、重外孫周康王,可以說姜子牙對西周勞苦功高。


齊國和西周既是君臣關係,又是實打實的親戚關係,一向相處很融洽,直到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夷王當政,西周和齊國關係出現了裂痕。

為什麼關係破裂,還得從周夷王的曾祖父周穆王說起。周穆王在位時,北方遊牧民族犬戎崛起,就不太把宗主國西周放在眼裡,連“歲歲納貢”的規矩都不遵守了。

這有損西周的國威,周穆王豈肯善罷甘休?於是發兵犬戎,這個時侯西周還很強盛,犬戎不是對手,但遊牧民族機動性強,打不過可以跑啊。所有周穆王一直沒機會徹底消滅犬戎。

連年征戰,對西周的人力、財力消耗很大。有大臣建議周穆王方式征討犬戎,但周穆王很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西周的國力就這樣被拖垮了,結果犬戎還是沒消滅。


周恭王繼位後,國庫空虛。為扭轉困局,周恭王開始大力裁軍,並向諸侯國出售國土。周王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外軍事上對犬戎沒了優勢,對內坐視諸侯國做大。

周懿王繼位後,內憂外患,而且天災不斷,西周慢慢走向衰落。為了躲避犬戎的襲擾,周懿王將國都遷到了槐裡。

堂堂西周被外族逼得遷都,各諸侯國打心裡再也瞧不起老主子了,西周貴族更是視之為恥辱。而他的兒子周夷王也因此沒能順利繼承皇位,中間還被叔叔周孝王插了一槓子。

周孝王在位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有力的打擊了犬戎,一件就是封非子於秦地。幾百年後正是非子後代嬴政,終結了諸侯混戰和周王朝。


周夷王好不容易熬到了當政,躊躇滿志,一心想中興周王室。於是他想找機會立威,打擊一下那些氣焰囂張,不再朝貢的諸侯國。

周夷王二年,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向周王朝進貢,周夷王很開心,親自到黃河邊上去迎接。

周夷王三年,紀國國君紀煬侯到西周納貢。國君親自來納貢,這給足了宗主國的面子。周夷王很感動,高規格盛情招待紀煬侯。

席間紀煬侯舉報齊哀公有不臣之心,理由呢?首先他不向西周納貢;其次齊哀公好戰,不斷侵略周邊國家,擴充領土、積聚實力。


一提齊哀公,周夷王火就不打一處來。按道理大家都是親戚關係,西周風雨飄搖,你該拉我一把,結果倒好,你不僅帶頭不納貢,還經常以長輩的口吻教訓我!

按輩分來講,周夷王應該喊齊哀公為表姥爺。但在古代皇權為大,你就是長五輩見了皇帝,也得磕頭高喊“吾主萬萬歲”。

想到此處,周夷王決定拿齊哀公開刀。但齊哀公平常根本不來拜見君王,那怎麼辦呢?周夷王想到一個主意——諸侯會盟。


會盟是西周祖上的老傳統,這理由齊哀公沒法拒絕,不去齊國就會被孤立。

周夷王三年秋,齊哀公領命赴會。不過他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一座祭天祭臺和一口底下燒著熊熊大火的大鐵鍋。

齊哀公一到,便被周夷王以“謀反”罪名拿下,然後被扔進大鐵鍋裡“煮烹”。

這場盟會十分血腥,齊、周也因此結下了世仇。但周夷公“殺雞駭猴”,也並沒有達到立威的目的,西周仍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花木童說史


姜子牙(即呂尚)是周朝取代商朝奪取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在西周建立後,因功分封至東夷之地建立齊國,作為西周王朝在東方地區的重要屏障。

公元前868年,西周第九位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西周鎬京,把前來覲見的齊國國君齊哀公(呂不辰)烹殺之。周夷王烹了齊哀公之後,立他的弟弟呂靜為齊國國君,即齊胡公。齊哀公也是周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烹殺的國君。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從這段記載看,周夷王是因為紀侯向自己說齊哀公的壞話,周夷王這才把齊哀公召到鎬京,並下令烹死齊哀公。

西周建立後,在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周王朝步入了上升期,特別是到了周穆王時期,國力達到頂峰,但接下來國勢開始衰微,到了周夷王繼位時朝廷的權威已經大打折扣,因為周夷王是依靠諸侯國的支持登上王位的,一改之前周天子坐堂受諸侯朝拜的慣例,變為下堂站著接受諸侯的朝拜,以示對他們的尊敬。事都有利弊,對於周夷王紆尊降貴的舉動,有的諸侯滿心歡喜,受寵若驚,有的諸侯卻覺得這樣有失天子威儀,不合禮法,就有點瞧不起周夷王。不少諸侯因此都沒有按時來朝覲周天子,這時候的周夷王對蔑視朝廷權威的諸侯十分不滿,正打算找個機會立威,以提升自身威望。另一方面,位於東海之濱的齊國利用周王朝授予的方伯身份,在立國的一百多年時間內,不斷開疆拓土,已經成為東方首屈一指的強國。到了齊哀公時期,齊國開始不太服從朝廷權威,與齊國不斷侵佔周邊姬姓諸侯國和紀國萊國等國的封地,接壤的諸侯國魯國鄭國紀國感受到齊國的現實威脅,於是魯國和鄭國就慫恿弱小的紀國向周天子告狀進言,再加上齊國也連續幾年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周夷王就決定拿齊哀公立威

周夷王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並遏制齊國在東方的壯大,決意以烹殺的方式齊哀公,在周朝,烹殺是一種禮刑,但更是一種酷刑。這種刑罰主要是為有身份的貴族而定製的,一般人根本無法“享用”。根據周禮的規定,有身份的人死後應保存全屍,不能流血,於是烹殺之刑誕生。於是,周夷王將齊哀公召至鎬京,以對天子大不敬的理由治罪。哀公已經意識到自己此次在劫難逃,萬般無奈之下,他給他的同母弟弟姜山寫了一封信,交代了後事。周夷王處死齊哀公後,趁機介入齊國的國君繼承問題,擁立齊胡公。齊哀公被殺後,齊國很快陷入內亂,姜山不服齊胡公的管轄,發動對齊胡公的進攻,並殺死了齊胡公,自立為國君,即齊獻公。西周王室由於忙於應付遊牧民族入侵,無暇顧及齊國問題,只得承認現狀。

但是齊國由此對紀國恨之入骨,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報復。經過將近兩百年的準備,公元前690年,齊國出兵滅紀,紀國國君棄國出逃,齊國大仇得報,這也是“九世之仇”的典故由來。


滄海拾遺錄


相信好多人都曾經看過《封神榜》這個故事,對西周伐紂滅商的歷史事件都很瞭解。在西周的征戰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功之臣是不能夠忽略的,他就是姜子牙。

西周建立之後,當權者決定實行分封制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為了獎賞建立了巨大功勞的姜子牙,就將他分封為齊國的諸侯。那時候的姜子牙不僅是功臣之一,同時也是西周武王的岳父。身為外戚的他也被賜予了一項很大的權力——那就是可以征戰其他諸侯國。

起初的齊地是十分貧窮的,但在姜子牙及其子孫的努力治理下,齊國變得越來越強盛,到了第5位君主齊哀公時,齊國已經變成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到了此時西周王朝已經傳到了第8代君主周夷王,在他登上皇位時,身為諸侯之一的齊國君主卻沒有來道賀,他認為身為第5世君主自己是長輩,怎麼能向身為晚輩的第8世周王低頭祝賀呢?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得到周夷王的理解,而且還在心裡為齊國君主記了一筆。

齊國的強大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忌憚,其中有一個鄰國叫做紀國,是周夷王的母國。在有一次朝見周夷王的時候,就說到齊國想要謀反有不臣之心。這讓周夷王十分生氣就想找一個方法來治理齊哀公。後來周夷王就稱自己患病了,聽到國家的主人生病許多諸侯都趕來看望。周夷王在設宴的大廳中架火煮鼎,當水開後就命人將齊哀公扔到水裡煮熟了。看到這樣的景象,各個諸侯都非常的害怕。

其實,周夷王未必不知道齊國君主會謀反一說到底是真是假,但齊國身為當時的大國之一,不僅不思考如何輔助周夷王治理國家,反而帶頭不尊重他,這必定會讓王者心生不喜。而且當時西周王朝對各諸侯間的控制已經衰弱,齊哀公被殺雞儆猴也是不出意外的。可惜的是,即使殺死了齊國君主,也沒有挽救西周王室權力的衰弱的進程。


資治古今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姜太公的豐功偉績。 謀略鼻祖, 勤身苦志, 亦人亦神的姜太公。姜太公釣魚的故事盡人皆知,在中國民間,許多人把姜太公作為神明供奉,以期避邪驅災、福佑平安,這是溫暖的民間文化,不是封建迷信。姜太公之所以奉為神明是因為他韜光養晦、勤身苦志、智慧正直、聖臣聖君、百家宗師、滅商興周、建齊興齊、文治武功、豐功偉績而被萬世敬仰。其實姜太公的歷史功績並不僅僅侷限於軍事和政治方面,太公在發展經濟、興辦工商實業方面的功績同樣前無古人,光耀千秋。推翻一箇舊商朝難,興建一個新周朝更難。做為滅商興周第一功臣,姜太公輔佐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父子開創周朝800年基業。自己被周天子封於齊地,短短十幾年時間就把“地瀉滷、人民寡、不事桑麻”的東夷大地治理成經濟發達、國富民強的東方大國。

1、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

姜太公正值壯年之時,雖有匡時濟世之志,然而紂王無道、忠奸不分、黑白顛倒,大半生窮困漂泊,年過七旬,懸空直鉤垂釣於渭水之濱,周文王姬昌聞訊驅獵車、駕獵馬訪聘為師。二人初次見面於渭水河邊,相談甚歡,當文王問及怎樣才能使天下歸順之時,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縱觀太公一生,先是拜師求學,後入商朝為官,不久辭官下海經商,歷經七行八業,一事無成,後來幸遇文王從軍從政,建齊興齊造福東夷百姓蒼生,最後善終於天年。有人不免疑問,姜太公辭官下海經商,憑他的能力和智慧為何一事無成呢?這話確實問到點子上了,據專家分析商朝是高度官僚壟斷的工商業,只有權貴才能夠經商成功(商人一詞始於商朝),“毫無背景”的姜尚總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但所有這些數十年的磨難使姜太公飽經風霜,自我修煉的更加老辣無雙,在顛沛流離七行八業的歷練中,社會閱歷更加豐富,同時,太公也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深知人民的需求和強國富民之道。進而得出了:“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的萬世箴言,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同道同理。

記得20史記90年代初期,央視記者採訪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時,該企業家說道:“當我有1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當我有100萬元時,錢是我親朋好友共享的;當我有100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員工和股東的;當我有1億元時,錢是社會的…”2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語音猶在耳,今天該企業家早已身價百億,還曾經當過中國首富。

對客戶尖酸刻薄“磨刀霍霍”者,終究只能賺點蠅頭小利,難有出息。從某種程度講,大公即為大私,《道德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越是同別人分享,別人越願意和你合作,當然,你最後獲利就更多。

正是由於姜太公治國富民有道、有德、有法、有術,使齊國從貧窮落後的東夷之國變成經濟發達、百姓富裕的東方大國,直到3000年後的今天,山東依舊是經濟大省。

2、姜太公治國---大農、大工、大商

記錄太公與文王的問答史書《六韜·文韜》中提到:“大農、大工、大商,謂國之三寶。”興農則谷足;工興則器足;商興則貨暢通。

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糧食供應充足、器具百貨應有盡有、貨暢其流、經濟繁榮。

3000年前的招商引資繁榮了齊國市場經濟。太公治理齊國,大力進行技術革新、因地制宜發展漁業和鹽業,婦女則種植桑麻,興辦紡織業。《史記·貨殖列傳》:“於是太公勸其女攻,極技巧,通漁鹽”。

隨著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物品日益豐盈,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生產出如此多的物品,僅靠齊國本地百姓“內需”自己消耗使用難以是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出口”做“國際貿易”。齊國商品銷往他國,路途遙遠而且盜匪橫行,許多商人帶貨出門往往是有去無回。鑑於此,太公下令:“凡外國客商來齊國做生意免徵稅費,而且還免費提供食宿”,此令一出隨即遭到國內許多大臣的反對,但事實證明太公的“招商政策”是成功的,外地客商帶來了齊國人民急需的物品,滿足了當地百姓的需求;同時,把齊國的海鹽(當時在內地只有達官顯貴才買得起海鹽,普通百姓皆食用又苦又澀的鹼鹽井鹽)、桑麻織品帶至天下各地。就這樣,齊國因靠近東海,海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鹽業貿易使齊國逐漸富裕起來。

姜太公的招商引資政策,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一樣,迅速的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強國之夢。

視野回到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中來,今天許多企業都採取各種公關活動、會議營銷,誠邀各界人士參加商務活動,均有效的提升了企業形象,有利於宣傳、推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比如IBM、SAP等商業巨頭每年都會投入巨資舉辦此類活動,打開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3、從其俗,簡其禮,因勢利導,發展經濟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

報政是周朝的封國定期向天子彙報施政效果的措施,相當於今天的述職報告。魯公伯禽的“變其俗,革其禮”做法是與當地的傳統習俗對著幹,故民眾難以接受;而姜太公的“從其俗、簡其禮”做法是順應、尊重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簡化繁瑣的周禮,因而受到民眾的歡迎,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為民服務思想。

經營企業、開拓市場同樣需要做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奠基人、中國農業大學常青教授談到期貨債券投資時不要固執、不要“同市場搏鬥、同大勢抗爭”,順風行得萬年船。

深諳商道謀略的營銷者應時刻告誡自己,絕對不要和客戶“發生爭鬥”,“客戶永遠是正確的”必須銘記在心智中;隨著買方市場到來、信息的透明化,今天的客戶已經變得“越來越刁蠻”,即便如此,也要做到順勢而為,避免和客戶爭吵,即使一時在口頭上佔了上風,失敗還是買方,因為客戶可能從此另尋別家不在同你合作了。

做為滅商興周的第一功臣和被尊稱為“齊老祖”的姜太公,他的發展工商之道和他的政治、軍事思想一樣惠及世人、萬古流芳。

至於姜太公的後人被紂王處死一事,一種說法是太公對周王朝的功勞太大了,勢力太強了,有些功高鎮主使主不安所致,另一種說法是太公的後代過於奢靡,生活太腐化,云云。春秋戰國時代,五霸之首的齊國後來就有“田姓取代姜姓”的歷史典故。

我們研究姜太公,更主要的是學習他的智慧、謀略和如何古為今用才是“靠譜的事”。

歡迎讀者朋友關注“阿寧說管理”,分享知識,創造價值。


阿寧說管理


這個倒黴的人,是齊國第五任國君齊哀公。烹殺他的人,是周王室第八任天子周夷王姬燮。周夷王之所以烹了齊哀公,是因為齊哀公不去朝拜他。齊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他,是因為自己有個特別的理由。什麼理由呢?

(齊哀公劇照)

說起來,齊國第一任國君姜尚,不僅是周朝開國元老,還是周武王姬發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因此,齊國就相當於周王室的外戚,兩家關係非常親密。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姜尚在被封到齊地營丘後,還得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的征伐大權。

經過幾代國君的艱苦創業,生生把本是貧瘠荒涼的齊地,建設得民富國強。再加上不斷地開疆拓土,齊國不僅面積增大數倍,人口也翻了好幾番,成為諸侯國中第一大經濟軍事強國。

當時,不光是齊國在奮發圖強,所有的諸侯國都在努力變得更強大。就在各諸侯國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曾經被眾諸侯馬首是瞻的周朝,卻因為不斷分封土地,導致國力日漸衰微。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諸侯不尊周天子的局面。到周夷王繼位的時候,這種局面愈發嚴重,有的諸侯不光不來朝拜,還學著齊國四處攻伐,擴大疆域。

特別是遠離都城的齊國,更是仗著山高皇帝遠,對周夷王的號令從來都不理不睬,已經兩年沒有進貢了。

齊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周夷王,他有個特別理由,他常在人前說,自己是五世國君,周夷王是八世天子,按輩分來排,他是長輩,當然不應該給晚輩行禮。

(周夷王劇照)

齊哀公的這個理由很特別。但是周夷王看來,卻不能忍受。

同時,諸侯們見周夷王毫無動作,也愈發藐視周夷王,也漸漸不再朝拜,甚至削減或停止了進貢的財物。

周王室的威信受到了挑戰,同時西方的犬戎部落也不斷侵擾周朝。周夷王深知此時再不重樹威信,周朝很有可能就會招來禍患。

周夷王二年,蜀國和紀國向周夷王敬獻瓊玉。

周夷王非常高興,居然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祖制,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到黃河邊去迎接來使,並以賓客之禮,對待兩國來使。

周夷王三年,紀侯來朝拜周夷王。

由於周夷王的生母是紀國公主,因此紀國也是周朝的外戚。所以周夷王對紀侯非常熱情,兩人更是無話不談。

紀侯得知周夷王很不滿齊哀公所為,便在周夷王面前極盡讒言,說了許多齊哀公的壞話。並說齊哀公不僅不敬天子,還有謀反之心。

(紀侯劇照)

紀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紀國在齊國東,紀侯眼見齊國強大,深以為患。但紀國國力弱小,不足以對抗齊國。所以他便想出了這個“借刀殺人”的計謀,希望能通過周夷王的力量,削弱齊國實力。

果然,周夷王聽完怒不可遏,下定決心要除掉齊哀公。紀侯於是獻上一計,周夷王聽後,不由得眉開眼笑,連連點頭。

不久,周夷王便“患了重病”。消息很快就在諸侯中傳播開來。諸侯們紛紛前來探望,併為周夷王的健康,向上天祈禱,以此顯示對他的忠心。

唯有齊哀公“荒淫田遊”,根本沒把周夷王犯病的事放在心上。

周夷王見齊哀公不來,顯見是真如紀侯所言,沒有把放在眼裡,謀反那也必定是鐵板釘釘的事了。

周夷王不久便稱有要事與眾諸侯商議,將所有諸侯都召集入宮。

齊哀公雖不尊周禮,但這種時候還是需要出個場。所以,他也不遠千里趕到了鎬京。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走上大殿,周夷王便命侍衛將他五花大綁,投進一口裝滿滾水的大鼎中。可憐齊哀公還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活活被煮熟了。

周夷王看到諸侯們面色驚恐,覺得紀侯這一招“殺雞儆猴”,果然能起到樹立天子威望的效果,頓時神清氣爽,“病”竟不治而愈了。

不過,這一招有什麼用呢?從此天下更亂,諸侯們對周王,更加不尊重了。

(參考史料:《史記》《竹書紀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周朝開國,論功績,姜子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姜子牙青壯年時,懷才不遇,甚至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年老時,他就跑去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遇到了禮賢下士的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姜子牙得到了姬昌的重用,兩人密謀“修德以傾商政”。姜子牙之於姬昌,就類似於韓信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為姬昌計劃好了以後的發展戰略。

姬昌去世後,周武王姬發繼位。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大敗商軍於牧野,迫使紂王鹿臺自焚而亡,商朝也隨之滅亡。姬發入朝歌,詔告天下,周王朝建立,並在祭天之後,遷九鼎到周國。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就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後決定,將整個國家分為若干個諸侯國,分封給那些在滅商大業中做出貢獻的姬姓王族,以及有功之臣。姜子牙就被分封到了原東夷部落的居住地齊,成了齊國的始祖。

原本,分封制度的初衷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強盛且深得人心的周天子,其勢力是越來越衰弱,而諸侯的勢力反而越來越強。特別是傳到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周夷王時期,因為周王室的極度衰微,諸侯們都開始散漫起來,開始藐視周天子,輕微的就是不再按禮法定期到國都朝見,嚴重的直接發兵攻打周王室。這讓周夷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周王室雖然日漸衰微,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還是有的,忠於王室的諸侯也是有的。所以,周夷王就派人胖揍了一頓常來襲擾的太原之戎(先秦時散落西北部的黃帝后裔部落,後來發展成了西戎),繳獲了一千餘匹馬,大獲全勝。

不過,小的部落周夷王打得過,但是大的諸侯國,就有點難度了。

當時,楚國國君熊渠就揚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熊渠把自己稱為蠻夷,不再尊奉周天子,自稱楚王,並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悉數分封為王。楚國地盤太大,周夷王一想,征討難度比較大,算了。周夷王就召開了一個諸侯聯席會議,一致決議把楚國踢出華夏圈,以後楚國就是“南蠻”,全是蠻子。

楚王熊渠反正不去朝見周天子,偏距南方,周夷王也懶得管他。可是,另外一位國君,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就是姜子牙的玄孫,齊國國君齊哀公姜不辰。

據史書記載,齊哀公荒淫,好遊獵,並且與鄰國衝突不斷。齊哀公不但跑去鄰國搶美女,搶野獸,他還搶地盤。齊哀公只要一高興,就遊獵到了鄰國的地盤,除了捕獲幾隻美味的野獸之外,還順便把鄰國的美女也給拐回了齊國,甚至走到哪裡,哪裡就是齊國的地盤。

紀國與齊國相鄰,深受齊哀公的困擾。當時,紀國的國君紀煬侯,剛聽說國內有一美貌女子,派人去訪,發現美人已經被齊哀公帶去了齊國。紀侯對此,深表惋惜,對齊哀公的行為大為不齒,卻又不敢去打,真是弱小又無助。還在紀煬侯並未氣餒,好吧,齊哀公,我們走著瞧。

紀煬侯就開始非常勤快往周夷王那裡跑。周夷王也正空虛寂寞冷呢,突然有人這麼殷勤的噓寒問暖,又有了當天子的感覺,那個開心呀。紀煬侯見周天子高興,就趁機開始說齊哀公的壞話。紀侯說齊哀公僭越禮法,私自建造了只有周天子,只有都城才能擁有的祭天祭臺,齊哀公這是要謀逆篡位呀(根據對山東淄博高青縣陳莊西周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當時的齊國國君有沒有謀逆篡位的心思不確定,但的確有僭越禮法的行為)。

周夷王一聽,楚國也就算了,鞭長莫及,管不了,這齊國還是要管管的。於是,周夷王就組織諸侯到都城會盟,要重申禮法制度,號召諸侯們要友好相處,共尊周天子,也就是他周夷王。

當時的齊國國力強盛呀,齊哀公還想著,這次會盟,正好去震懾一下那些小的諸侯國,展示一下齊國強大的國力。於是,齊哀公一路狂奔,到了都城。可是,在會盟大會上,齊哀公一露面,就被周天子的宮廷衛士拿下。只見朝堂之前,早已支好了一口大鼎,鼎中的水,也早已燒開,冒著熱氣,沸騰著。

周夷王一聲令下,烹之。齊哀公就剝了一個精光,在前來會盟的眾諸侯面前,被投入了沸騰的鼎眾,一命嗚呼。《史記》載:“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周夷王在眾諸侯面前烹了齊哀公之後,立了齊哀公的弟弟姜靜為齊國國君,即齊胡公,暫時維持了齊國的穩定。後來,齊哀公的同母弟姜山襲殺齊胡公,自立為國君,即齊獻公。因為紀侯在周天子面前曾經構陷齊哀公,齊、紀兩國自此結怨,直到紀國被齊國吞併滅亡。

周夷王之所以用如此殘忍的手段烹殺了齊哀公,無非是想重新樹立周王室的威望。之所以選了齊哀公,是因為正好紀煬侯進言,說齊哀公有僭越謀逆之心。只是,齊哀公被烹了,可是周夷王重新樹立周王室威望的目的並未達到。正所謂物極必反,想要持續向上,就必須要有比較深入的改革,解決掉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周夷王想只靠烹掉一個人,就解決所有問題,那基本上就是痴人說夢般的幻想罷了。


奕天讀歷史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齊哀公,大概是齊國君王中,死得最窩囊的一位了,他竟然被周夷王“烹殺了”。

其被殺的原因,史書上記載得很簡單:紀煬侯向周夷王進獻讒言!

《史記·齊太公世家》: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史書中的這一句話,顯然並不是周夷王隨意殺死,開國功臣姜子牙後人的全部原因。

我們先了解一下,產生糾紛的齊國和紀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再搞清楚那個時候的周王朝處於怎樣一種環境。

1、齊國和紀國的關係

齊國和紀國都是周王朝的封國,兩國地理位置相鄰,地位卻天差地別,齊國是周朝開國太公姜子牙的封國,而紀國卻是商朝的封國延續下來的,前朝投靠過來的諸侯自然不如本國的香,這點周王室一直拿捏得很準。

所以,齊國和紀國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情況下,紀國和萊國一樣,都是前期還能和齊國扳手腕,後期就不太行了。

這種環境下,紀國自然要想辦法,把這個周王朝派來壓制自己的國家打壓下去,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紀煬侯進獻讒言的事情。

2、周夷王為何接招

關於周夷王時期,《史記》有這樣一句評語: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王室的實力日益衰弱,諸侯各自為政,已經不尊重他了。

在這種情況下,周夷王特別想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威信,為此,他特意做了幾項政治舉措:

一、指揮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為周王朝奪取戰馬;

二、賞賜前來朝貢的蜀國、呂國,樹立周王室的正統地位;

三、殺死齊哀公,扶持他的弟弟上位。

齊國是周王室親信屬國之一,周夷王在諸侯不臣的情況下,迫切渴望能夠掌握更多的力量。

紀國的出現使周夷王看到了機會,他只要藉著讒言順勢而為,就可以讓齊國成為親近忠於自己的國家。

齊哀公的死,便是這場計劃的關鍵一步。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