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是宝的蒲公英,栽培方法用对了,经济效益翻倍

蒲公英,俗称华花郎、婆婆丁、黄花地丁等,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为

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蒲公英天然野生,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花序属于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开花后,花会借助风力飘散到其他地方,孕育新生命,正是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使得蒲公英的分布范围极广,除东南及华南省区外,全国其他地方皆有分布,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华中及华东区略少。

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很丰富,需求量逐年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而蒲公英的野生资源却在逐年减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蒲公英的生产种植上面。今天我将从蒲公英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经济价值、栽培技术3个方面进行阐述,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希望能给农民将蒲公英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株是宝的蒲公英,栽培方法用对了,经济效益翻倍

01、蒲公英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

第一,形态特征

  • 根:根略呈圆锥状,表面棕褐色,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
  • 叶:叶基成狭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每侧裂片3~5片。
  • 花:花期4-9月,开黄花(也有个别属植株开白花),头状花序,顶端有长喙,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舌状花黄色,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
  • 果:果期5~10月,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每个瘦果上都有较长的白色冠毛,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瘦果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每果序内种子数 92~187 粒,种子千粒重为 0.9g。

第二,分类

蒲公英为全株含白色乳汁的菊科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蒲公英属(Taraxacum)是菊科中的一个大属,按小种来分, 全世界有 2000多种,按大种来分,全世界有300多种。在我国,蒲公英大概可以分为7个属:

  • 红梗蒲公英T.erythropodiurn Kitag
  • 东北蒲公英T.ohuianum Kitag
  • 异苞蒲公英T.heterlepis Nakaiet kaidz
  • 朝鲜蒲公英T.coreanum Nakai
  • 芥叶蒲公英T.brassicaefolinm Kitag
  • 光苞蒲公英T.vamprolepis Kitag
  • 细裂蒲公英T.multisectum Kitag
全株是宝的蒲公英,栽培方法用对了,经济效益翻倍

02、蒲公英的经济价值

①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在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对蒲公英的药用价值有所记载,蒲公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泻的功效。

蒲公英价值丰富,全株都可作为药材,因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胆碱、有机酸等物质,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急性乳腺炎、胃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等多种疾病。

另外蒲公英植株中可提取一种由葡萄糖和甘露聚糖组成的多糖物质,有预防癌症的功效。

②食用价值

因为它经常长在野地,所以乡下许多人民经常将它作为菜肴端上了饭桌,越来越多的饭店也开始用它做菜,因为其稀有、健康、绿色,饱受消费者欢迎。

蒲公英富含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等,可以作为熟食,或炒或做汤,也可将其根、叶、茎做成凉拌小菜,极其清脆爽口。

全株是宝的蒲公英,栽培方法用对了,经济效益翻倍

03、蒲公英的栽培技术

①播种

蒲公英播种前

  • 种子选择:蒲公英的种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采收的种子就可以直接用。蒲公英种子千粒重约为 0.9克,种子质量越好,蒲公英的出苗率越高,前期的出苗率将直接决定后期产量,所以我们在挑选种子时,应该选用籽粒饱满,色泽较好的种子,保证出苗率,这样也可节省劳力、财力等成本。
  • 开沟:蒲公英播种前,土地进行大垄工作,垄上开两条沟,沟宽约 10厘米,可双排密植。
  • 催芽:播种前,将种子放置在 50℃水中浸种15min,之后置于室温下浸种3-4h,然后从水中取出置于室温下催芽。
  • 保湿:在播种前,要保证土壤湿润,如果土壤墒情差,可在播种前3天浇水补墒。
  • 辅助:蒲公英种子很小难以精准控制,播种前可以先掺入少量细沙

蒲公英播种中

  • 温度:蒲公英种子在 15℃条件下发芽速度快,而超过 25℃发芽速度变慢,所以我们要选择在不超过25℃环境下进行播种,播种期集中在每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 条播:播种多采用条播的方式,按行距20厘米在畦内开深5厘米的浅沟,先在沟内撒施木质素菌肥100 公斤,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沟内,再覆盖一层厚0.5厘米的细土,切忌覆土过厚,否则种子难以挣破土层出苗。另外,也有撒播方式,撒播一般是在平畦上进行播种。

②田间管理

  • 温度管理:蒲公英在生长期温度最好维持在20℃左右,为了保障蒲公英的适宜温度,可对土地进行深松工作。
  • 水分管理:一般情况下,蒲公英不会缺水,其抗旱能力较强,但是还是要时刻关注土壤的水分状况,一旦蒲公英出现缺水,会影响根系的发育,进而影响蒲公英的产量。大棚种植的蒲公英,播种时第一次水浇透后,后续基本不用再浇水,露天种植的蒲公英,如果有降雨,基本也能保证其水分需求。
  • 杂草管理:5 月中下旬为杂草生长期,在疯狂生长前,及时除去杂草。当幼苗长至2~3 片真叶时,可结合除草进行第一次轻微间苗,苗间距一般在 2厘米左右为宜。在除草的时候,以机械为辅、人工为主,避免因为除草而导致蒲公英植株的受损。一般保证每月 3 次的浅耙除草工作,如果遇到雨水过多,杂草茂盛,可增加1-2次的除草次数。
  • 护根管理:蒲公英的根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我们在栽培蒲公英时,要避免叶子的过度生长进而影响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叶片生长茂盛期,要及时去掉大部分叶片,在剔除大部分叶片时,注意不要破坏其生长点,从生长点往上 1 厘米左右叶柄开始剔除。最好选择晴天进行去叶工作,利于伤口尽快愈合,同时去叶后不要浇水,防止伤口感染,引发病虫害。
  • 营养管理:蒲公英生长期间,要及时保证养分的供应。当蒲公英生长至 4-6 片叶时,每隔 10 天,每亩地应施加钾肥 5 公斤、尿素5 公斤、二胺 5 公斤。在蒲公英团棵期前后,每隔 10 天,施加一次农作物膨大素肥。这种化肥可促进细胞再分裂,达到养根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