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本來是陝西關中平原的簡稱,為什麼現在中原變成了河南?

好吃吃吃吃吃


中原是一個文化區域的泛稱,最早出現在《詩經》,“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描繪的是西周王幾所在的關中平原。這一時期還沒有“四關”所以沒有“關中”一稱。後來隨著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雒邑,中原一詞涵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包含陝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東中東部。

遷都雒邑的東周,天子架空,諸侯紛爭,各諸侯國都不斷挑戰王權,都想控制東周王都雒邑的伊雒平原。所以出現“問鼎中原”一詞。

後來秦漢統一全國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大一統王朝。將中國南方納入版圖,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也稱中原王朝,這一時期的中原指整個北方傳統統治區域,這時又是以國都所在的關中地區為核心區域。

秦末,天下大亂,先入關中者為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挾持漢獻帝令諸侯,棄東漢國都洛陽而逃到舊都長安,曹操等勢力也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逐鹿中原正式開始。這裡逐鹿的鹿就是代表皇權象徵的漢獻帝。這時的中原就是長安洛陽之間。

董卓死後,曹操挾持漢獻帝回到洛陽,自此“逐鹿中原”變成袁紹與曹操在洛陽地區的角逐。其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的亂世角逐也主要發生在以河南為核心的地區。

到了隋唐太平盛世時期,中原又指以京師長安為核心,包括東都洛陽在內的傳統北方統治區域。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時期,唐帝逃出長安,很多詩人寫詩渴望唐軍收復中原。到了唐熹宗時,黃巢起義,從山東一路破關奪地,唐熹宗聞訊大驚,此時黃巢路過陝西東部前朝帝陵時,寫詩“輾轉中原逐驚鹿,西進長安過齊都”,這裡驚鹿又是指代表唐朝最高權利的受驚的唐熹宗,此時唐熹宗就躲在京師長安。

到了後來宋朝,國都經濟中心都在河南,此時的河南就是中原核心區域,靖康之難後,宋朝偏安江南,漢人希望收復中原,於是文人寫詩中大量出現“收復中原”的願望。這中原包括整個北方漢人傳統文化區域,我想作為漢人此時不可能只希望收復的中原只是河南吧?山西、陝西,山東,河北肯定也是在內的。

記得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中原武林,包括五嶽劍派,華山派、終南山的全真派王重陽叫中神通,這些陝西的門派,都是中原武林的名門。

歷史上中原從未有過廣義狹義之分。河南所稱狹義中原僅指河南,只是為了霸佔中原一詞,霸佔中原文化。給自己所宣傳的《老家河南》這個旅遊廣告,做文化上的造勢罷了。

把河洛文明說成洛陽的,也不查查中國兩條洛河,一條洛河,全流域都在陝西。一條叫雒河,源出陝西流入河南。而洛陽古城雒陽、雒邑,因為雒河流經雒陽。而《史記》等古籍中,記載河洛文明,而不是河雒文明。於是雒陽又改成洛陽。古籍中關於雒河和洛河兩條河區分非常明確,從未混淆。











親爹親爹


別說是陝西了,就是河南的洛陽,嚴格來講都不能算是中原,只能算是離中原最近的一座城市。 什麼叫“中原”,中原就是中部的平原,洛陽盆地當然不是平原了。

中原既有一定地理意義,也是文化概念,主要是文化概念。按照具體位置劃分,就是洛陽以東,邯鄲以南,商丘以西,駐馬店以北的地方。這一區域有個共同特點,位於華北平原黃淮流域,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發達,有過最早期的城市,創造了成熟的文字,開創了中華文明起源。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在鄭州二里崗,最多的是安陽殷墟。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對文明的貢獻居功至偉。由於中原地區最早掌握文字,這一區域各個時期先後湧現了最多最燦爛的文化現象,單單文字貢獻一方面,傳說中的人不說,有據可查真名實姓,秦朝統一文字採納的是李斯的小篆,最早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作者許慎,漢字成熟字體宋體字,都出處於這一地區。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都是中原人,孔子的祖父也是中原人。韓愈、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等文化大家生於斯長於斯。

中原不是一個虛名,而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古代長安是皇權之地,皇權政治只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往往不利於文明進步,司馬遷這個長安不多見的文化人被殘酷迫害被閹割,證明皇權有反文明反人類的特質,也是古代的長安難以有文化貢獻的主因。西安洛陽兩地不拿文明貢獻做標準,總在爭哪個是過往帝王之家的地盤,弄的雞飛狗跳滿地打滾,是對文明概念的誤解和無知,是極其愚昧的表演。


賈魯河的秋天


沒聽過這種說法,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中原是指河南地區,廣義上的中原不單指河南,也包含臨近省份部分地區。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歷史上,“中原”一詞的地理區域範圍和文化概念一直在變,除了河南始終穩坐中原位置之外,其周邊各省多多少少都曾加入過。也許歷史上某一時間關中地區部分屬於中原,但是今天關中、中原是兩個獨立的地理文化單元,中原的地理範圍不包括關中。

在早期,陝西關中屬於九州中的雍州,為西土之地;商周時期周人也一直都是以“西土”自居(與屬於中州、中土的豫州相對)。隋唐時關中又和“隴右”並稱為關隴地區,今天則屬於“三秦”之地,陝西包括關中其有自身所代表的“三秦文化”,我們在敘述三秦文化的歷史、內涵時不包含中原的內容,同樣敘述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也不會算上陝西的歷史文化

——

什麼是關中和三秦?

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一說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位於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

關中,又稱關中平原、關中盆地,是古代對陝西八百里秦川的泛稱,一般是指潼關以西,大散關以東,蕭關以南,武關以北,即以今天所說的渭河平原為主體。

三秦的含義:

所謂三秦是指,秦朝滅亡後,項羽三分過去的秦國之地,故稱三秦。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陝西所轄的關中、陝北、陝南地區

什麼是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是陝西在歷史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區域性傳統文化。它同其他區域文化如齊魯文化、三晉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南文化、中原文化等一樣,也有自己的特點與價值。這些地域性傳統文化與某一朝代的全國性文化如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兩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陝西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分別是:西周(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210年)、新(15年)、東漢(獻帝6年)、西晉(愍帝4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等三秦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什麼是中原?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則是原野和地理概念並存,“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

中原地區的區域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中原”所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其所敘述的歷史是:從夏朝建立開始 ,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

——

現代意義上的“中原”概念: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以上即為近代國人認知中的“中原”概念,其範圍與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大致相合;顯然作為一個經濟區域,中原經濟區範圍的界定應該是現代廣義上的對“中原”的界定)。

——

“中原”地理區域範圍的界定:

參考近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和當時的《中原經濟區範圍界定研究》。根據文化一致性原則、歷史傳承性原則、區域經濟聯繫緊密原則、專業化分工合理性原則、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原則,最終確定中原經濟區(當代中原的概念)範圍包括河南省全省、河北省的邯鄲,山西的長治、晉城、運城,山東省的菏澤、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陽、宿州、亳州等地28.6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青陽帝君


這大概又是某些地域的人來向河南“討公道”的吧?認為河南把他們的“名頭”給搶了去。其實這個很好理解,羨慕嫉妒恨是人的正常心理。到底誰是中原,不能僅靠兩地的人爭來爭去,而要讓兩地之外的人去認同才是。關中平原就是中原嗎?這豈不是斷章取義?照這樣的話,蜀中平原也應叫中原。說關中平原是三秦之地的中原可以,但要說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原恐怕難為其說了。說句題外話,中嶽在河南,中國之名源於東周京畿之地的雒陽。中國春秋五霸,秦穆公之霸之所以有歷史學家不太認同,只因為他只稱霸西戎,沒進中原地區。戰國七雄之中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看不起秦國,因為秦處西方的地理位置決定。就連某地的名稱也是由處於河南的陝原之右而命名的。還又有什麼理由去向河南爭中原的名稱的。


我為癲狂


另類君答題:-)

目測題主有誤解。中原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並未指定確切地理方位。

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書》。

《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

如果按照古人及其古籍的觀點,中原應當就是指河南。

可為什麼陝西關中平原會被當做中原嘞?這個觀點其實也言之成理,為嘛?因為炎黃二帝。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陝西關中平原是炎黃子孫的起源地區。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而關中地區是黃帝和炎帝的起源地。

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有關炎黃二帝出生醫學證明以及血緣關係的唯一史料。

經過史學家考證,炎黃二帝的出生地就位於今天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區一帶,這個屬於出生地,也屬於籍貫,祖先在此誕生髮展繁衍,以此為中心,也算言之成理,然而《國語》的記載語焉不詳,而且作者左丘明本人連出生年月日都成謎,加上左丘明的分量無法與孔子及其門徒pk,所以《國語》記載的炎黃二帝出生繁衍之地理地域意義就逐漸被《詩經》和《尚書》取而代之了。

在另類君看來,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包括文字、醫藥、農牧漁業以及占卜,甚至房中術都沒拉下,所以說,以陝西關中平原做中原的說法其實蠻靠譜的,儘管另類君本尊是個河南人。


另類文史


本來一個學術問題,網上越爭越扯淡,完全是地域炮。

關中平原和河南平原區域是華夏族有傳說開始直到西周的主要活動區域。祖上的產業現在沒丟,還做大做強了,不過是劃分區域治理而已,就能成為扯皮焦點,爭論不休。

河南人和陝西人真能分的那麼清楚嗎?從北宋往前數,只要是天下承平的時候,這個地球上最繁忙的道路是哪裡?不在羅馬和大食,也不是絲綢之路,而是關洛道,這是交通最緊密的兩地。

陝西這個名字用的時間不算不長,天下九州這裡是雍州,所轄區域也不是現在的範圍。河南是豫州,管轄範圍也是千變萬化。但是核心區域都沒怎麼變,陝西核心是關中平原,河南則少不了洛陽、開封、許昌這些古城。這兩處算是中國自古以來溝通往來最多的區域之一,也是近千年來最失落的區域,氣候變遷、經濟政治中心轉移,讓這裡的人黯然神傷。

現在隨便揪著點事情都能爭執起來,這算是人窮志短吧,趕緊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驟雨峰林


問鼎中原,鼎在哪裡?眾所周知,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周公繼承武王遺願,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新都,把象徵國家王權的九鼎設置在洛邑明堂,並在此宣佈完成建周大業,所以稱洛邑為成周。



雲端雁公子


中原,提到這個話題就得追溯歷史了。夏桀殘暴,商湯取代,紂王昏庸,陳湯氣數盡。鳳鳴岐山,西周大興。周以前的採取的都是部落制,部落與部落之間都是裙帶關係,合作的關係,誰不服就去征討。聞仲太師一直都是在北海征討。周朝開始實行分封制,推行《周禮》諸侯各國雖有自己的屬地,但是不得僭越,鑄造九鼎。各國都是小鼎,唯獨周室是一個大鼎,象徵著正統。平王東遷,定都洛陽,五霸鬧春秋,成語問鼎中原就是這麼來的。而當時的周朝定都基本都是在今天的河南一帶。周室的封地就是今天河南一帶。所有的諸侯國以周室為尊。對周室的稱呼又叫中國,那時候的中國不同於現在中國的含義。那時本來的意思是中間之國的意思加上當時的河南又古時中原一直是對河南等地的舊稱呼。


沉聆笑笑生


河南是中原主體,母體毋庸置疑。河南標誌性“中”字擲地有聲。中原經濟區,中原城市群蓄勢待發,蓬勃發展。河南現在是華中,地理方位天註定,從歷史上的天下之中,中國之源,到現在華中,中原概念鋒芒畢露!

歷史上的中原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洛陽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

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上古三代王朝的版圖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地理概念延伸至周朝各諸侯國,與秦國、吳國等邊遠諸侯國相對應,指代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偶爾也指黃河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廣義上的“中原”。

文化意義上的中原,表示中華文化的象徵,是正統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作為中華文明及漢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原也是漢族文化的象徵源頭。

歷史上,從文化意義的角度,東晉時衣冠南渡,京師自洛陽遷都金陵因而南北朝時被視為文化中心的江南被稱為“文化中原”。這與華夏部落起源於中原有關,古代華夏部落通過與周邊部落融合形成後世中國主體民族漢族。事實上,由秦朝至北宋定都於漢族地區境內的各個政權(即中原王朝),除蒙古族蒙古帝國(後更名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及滿族清朝外,其他曾經入主漢族地區的民族如匈奴、鮮卑等族均完全同化於漢文化之中。

(某地高等院校眾多,為什麼頭條用戶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如此低端,但凡涉及河南,洛陽內容,一大波小學文化程度的就跑去攻擊,至少有幾十人,有組織,有預謀,已經事實構成水軍性質,能夠攻擊數月之久,甚至幾年,盲流太可怕)截圖是提問者內容,他已經匿名了



萌澤璽


如果關中平原叫中原的話,中國就不會有“西”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