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寫得非常好的可抵千軍萬馬的戰爭檄文有哪些?

遠方167427784


要說戰鬥檄文,當屬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文章、詩詞。毛澤東一生,以筆為武器,用筆桿子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蔣家王胡,用他的思想武裝了全國人民,成為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和強大敵人的精神法寶和銳利武器。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偉大的秋收起義,看到革命熱潮的高漲,他欣然揮筆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首詩一開始就把我軍的性質、暴動的目的寫的明明自白,語言通俗,節奏緊湊,富有激情和鼓動性,充滿了革命主義情懷,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國,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槍口對外,一致抗日。這年清明,國共兩黨在陝西祭拜黃帝陵,毛澤東揮筆寫下了《四言詩·祭黃帝陵》:“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尚饗!”這是一篇激昂地討日檄文,也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民誓為抗日救亡之先驅的“出師表”,愛國報國衛國之情,不畏強暴,同日寇血戰到底的堅定決心,充溢其間,昭昭我心,浩蕩正氣,令人感奮。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毛澤東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詩中的一句“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號召人民解放軍徹底、乾淨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派。

毛澤東的文章、詩詞就是最好的討敵檄文,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感召力、號召力,給人以力量、鼓舞,催人奮進,砥礪前進。


zj史海拾貝


戰爭檄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歷史上有很多經典的案例。

我們以駱賓王寫的《討武曌檄》做一個分析,看看這樣好的戰爭檄文到底好在哪裡。

《討武曌檄》的三段論述方式,各有作用

《討武曌檄》的另一個名字叫做《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這才是這篇文章的本名。

全文一共只有三段,每一段的論述方向都不一樣,但環環相扣,最終產生了極為強大的說服力。

首段揭露“武氏”的罪惡,言辭犀利。

在這一部分裡,駱賓王就是向世人揭露武則天的為人,以及揭破其想要篡奪李唐天下的野心。其中提及到的一些事件並沒有歷史記載,比如“弒君鴆母”這一條,也有人懷疑是臨時捏造,畢竟檄文對真實性並不做要求,只需要將其描繪得罪大惡極即可。

這一段在怒斥武則天勢力的同時,也在向讀到檄文的受眾傳遞信息,如今的當權者是個罪大惡極的女人。

於是才會能引出第二段的內容。

次段誇讚李敬業的為人,承上啟下。

這一部分駱賓王交代了李敬業本人的出身,以及其為國家興亡所表示出的熱忱。最重要的是點出了其勢力的強大,有千軍萬馬,宇內支持者無數。

其實就是壯聲勢,反正大家都不知道其勢力大小,往大了吹唄。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次討伐武則天還是失敗了,說明李敬業的勢力本身其實並不如檄文中所說的那麼強大。這從第三部分也能看出端倪。

最後一段威逼利誘,曉情達理,拉攏盟友。

這一段中,駱賓王開始打感情牌,開始對各位李唐舊臣講歷史,說他們都是先帝肱股之臣、託孤之人,現在先帝屍骨未寒,幼子慘遭奸人欺凌,你們難道不痛心嗎?!

這一句“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可謂是令人潸然淚下。

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讀到這篇檄文的時候,對前面兩端“詆譭”她的言論和吹捧李敬業的部分都嘻笑自若,根本沒當回事。但讀到這兩句的時候卻連忙驚問出自誰手。

聽到駱賓王的名字之後,武則天不禁感慨,如此人才卻不能得以重用,這是宰相的過失!

但第二段既然將李敬業的勢力描述地如此之大,自然不能請求他們的幫助,所以駱賓王就以勝利者的姿態,給這些李唐舊臣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說將這重含義表現得非常自然。

檄文中的三段文字,每一段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整體又有一個非常自洽的邏輯。

用武則天的“罪大惡極”來反襯李敬業的忠臣赤子,並且號召收到檄文者一同參與討伐,恢復李唐天下,這是一個立論非常正確的檄文,上升到家國天下的高度,忠臣良將討伐亂臣賊子,這是一個讓人無可辯駁的藉口。

至於其中的真實性,比如武則天是否真的如此罪大惡極,李敬業是否真的有了極強大的勢力,這些內容誇大一些也無所謂。

什麼樣的戰爭檄文是好檄文

“檄文”不是一篇宣言式的文件,也不是向世人闡明自身行為的文章,而是一種具有強殺傷力的輿論攻擊,如何給對手最大的精神或者實質性的打擊,這是其要追求的目標。

所以,寫作檄文的目的就是要醜化敵人,激怒敵人,鼓舞己方士氣,堅信己方是正義之師,必將取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這是戰爭檄文要達到的最基本效果。

而更優秀的戰爭檄文,除了基本效果之外,還要煽動社會輿論,和己方一道來討伐對面,佔據輿論的制高點。

這無關乎正義與否,只是就能到達到的效果而言,畢竟顛倒黑白,只是文字上的功夫罷了。

“檄文”不是口號,它需要一定的篇幅,不能太短;但因為要廣泛流傳,也不能太長。最好讓人讀一遍就能記住大概,所以只講“事實”和煽動情感,並不能進行細緻分析。

因為要壯聲勢,所以古代優秀的檄文基本上都是以駢文寫就,以其“四六”短句形式的促急,聲調的激越,內容的激憤,讀起來自然氣勢磅礴。

需要注意的是,駢文的形式並不是如今排比的手法,其格式也並不是像對偶一樣的句式,而是四字短語和六字短句錯落有致,形式上有一種參差感,顯得鋒芒畢露。

除了《討武曌檄》之外,其實我國古今都有大量的優秀作品。

古代有陳琳寫給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朱元璋的《北伐檄》,曾國藩的《討粵匪檄》等等;

近現代的也有,像我國曾經幾次刊登過帶有“勿謂言之不預”的文章,《我們的忍耐是有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等等,只不過現代檄文更注重情感和內容的實質性,形式居於次要地位。

這些檄文都是非常出色的,說其能抵過千軍萬馬也不為過,畢竟其激發出的精神力量之深、之廣都很難估量。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朕丕承萬世之基,追述三朝之志。蠢茲逆虜,猶託要盟,朘生靈之資,奉溪壑之慾,此非出於得已,彼乃謂之當然。衣冠遺黎,虐視均於草芥;骨肉同姓,吞噬劇於豺狼。兼別境之侵陵,重連年之水旱,流移罔恤,盜賊恣行。邊陲第謹於周防,文牒屢形於恐脅。自處大國,如臨小邦,跡其不恭,如務容忍。曾故態之弗改,謂皇朝之可欺,軍入塞而公肆創殘,使來庭而敢為桀鶩。洎行李之繼遷,復慢詞之見加,含垢納汙,在人情而已極。聲罪致討,屬故運之將傾。兵出有名,師直為壯,況志士仁人挺身而竟節,而謀臣猛將投袂以立功。西北二百州之豪傑,懷舊而願歸;東南七十載之遺黎,久鬱而思奮。聞鼓旗之電舉,想怒氣之飈馳。噫!齊君復仇,上通九世,唐宗刷恥,卒報百王。矧乎家國之仇,接乎月日之近,夙宵是悼,涕泗無從。將勉輯於大勳,必允資於眾力。言乎遠,言乎邇,孰無中義之心?為人子,為人臣,當念憤。益礪執幹之勇,式對在天之靈,庶幾中黎舊業之再光,庸示永世宏綱之猶在。佈告中外,明體至懷。


倚樓聽風雨1


《三國演義》中陳琳替袁紹寫的征討曹操的討賊檄文。

這篇討賊檄文曹操看了後,對陳琳又愛又恨,愛的是陳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筆,恨的是陳琳的一篇討賊檄文勝過千軍萬馬,甚至將曹操氣的治好了他的頭疾,後來曹操攻下冀州時,不計前嫌,重用了陳琳!


sunnyf888


歷史上寫得非常好的可抵千軍萬馬的戰爭檄文有哪些?

檄文(xi wen):是古代一種文體的名稱,主要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等,比較經典的檄文。個人認為比較經典的5個。

一、《討王莽檄》—隗囂

漢復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上將軍隗囂、白虎將軍隗崔、左將軍隗義、右將軍楊廣、明威將軍王遵、雲旗將軍周宗等,告州牧、部監、郡卒正、連率、大尹、尹、尉隊大夫、屬正、屬令:故新都侯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鴆殺孝平皇帝,篡奪其位。矯託天命,偽作符書,欺惑眾庶,震怒上帝。反戾飾文,以為祥瑞。戲弄神祇,歌頌禍殃。楚、越之竹,不足以書其惡。天下昭然,所共聞見。今略舉大端,以喻使民。

(這一段說明自己是正義之師,很重要)

蓋天為父,地為母,禍福之應,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觸冒,不顧大忌,詭亂天術,援引史傳。昔秦始皇毀壞諡法,以一二數欲至萬世,而莽下三萬六千歲之歷,言身當盡此度。循亡秦之軌,推無窮之數。是其逆天之大罪也。分裂郡國,斷截地絡。田為王田,賣買不得。規錮山澤,奪民本業。造起九廟,窮極土作。發冢河東,攻劫丘壟。此其逆地之大罪也。尊任殘賊,信用奸佞,誅戮忠正,覆按口語,赤車賓士,法冠晨夜,冤系無辜,妄族眾庶。行炮烙之刑,除順時之法,灌以醇醯,襲以五毒。政令日變,官名月易,貨幣歲改,吏民昏亂,不知所從,商旅窮窘,號泣市道。設為六管,增重賦斂,刻剝百姓,厚自奉養,苞苴流行,財入公輔,上下貪賄,莫相檢考,民坐挾銅炭,沒入鍾官,徒隸殷積,數十萬人,工匠飢死,長安皆臭。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北攻強胡,南擾勁越,西侵羌戎,東摘濊貊。使四境之外,併入為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滌地無類。故攻戰之所敗,苛法之所陷,饑饉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萬萬計。其死者則露屍不掩,生者則奔亡流散,幼孤婦女,流離系虜。此其逆人之大罪也。
(這一段敘述歷史和王莽的罪狀)

是故上帝哀矜,降罰於莽,妻子顛殞,還自誅刈。大臣反據,亡形已成。大司馬董忠、國師劉歆、衛將軍王涉,皆結謀內潰,司命孔仁、納言嚴尤、秩宗陳茂,舉眾外降。今山東之兵二百餘萬,已平齊、楚,下蜀、漢,定宛、洛,據敖倉,守函谷,威命四布,宣風中嶽。興滅繼絕,封定萬國,遵高祖之舊制,修孝文之遺德。有不從命,武軍平之。馳命四夷,復其爵號。然後還師振旅,橐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無負子之責。(這一段壯聲勢,拉人頭)

二、《為袁紹檄豫州文》(又名《討曹操檄》)—陳琳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汙辱至今,永為世鑑。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梁、趙;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piao)狡鋒協,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徵,金鼓響振,布眾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後會鑾駕返旆,群虜寇攻。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僚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汙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緻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
幕府方詰外奸,未及整訓;加緒含容,冀可彌縫。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嫋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比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耳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於是操師震懾,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車之隧。
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雷霆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滅者哉?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仇敵。
若回旆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圍守宮闕,外託宿衛,內實拘執。懼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可不勖哉!
操又矯命稱制,遣使發兵。恐邊遠州郡,過聽紿與,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即日幽並青冀四州並進。書到荊州,便勒現兵,與建忠將軍協同聲勢。州郡各整義兵,羅落境界,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則非常之功於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廣宜恩信,班揚符賞,佈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迫之難。

如律令!

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這一段先說武則天壞話再舉歷史實例認證)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一段說明徐敬業的動機和方向都是對的)

公等或居漢位,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一段就是拉人頭了)

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四、《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宋濂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五、《奉天討滿檄文》——朱淇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況以神明華胄,匍匐犬羊之下,盜憎主人,橫逆交逼,此誠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漢遺裔,弈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爾東胡,曾不介意。
遂因緣禍亂,盜我神器,奴我種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廟堂皆豕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嘆。群獸嘻嘻,羌無遠慮。慢藏誨盜,遂開門揖讓,裂棄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歸,重以破棄。是非特逆胡之罪,亦漢族之奇羞也。幕府奉茲大義,顧瞻山河,秣馬厲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勢未集,忍辱至今。天奪其魄,牝雞司晨,塊然胡雛,冒昧居攝,遂使群小俱進,黷亂朝綱,鬥聚金璧,以官為市,強敵見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額。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則復有偽收鐵道之舉,喪權誤國,劫奪在民。憤毒之氣,鬱為雲雷。由鄂而湘而粵而川,扶搖大風,卷地俱起。土崩之勢已成,橫流之決,可翹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漢族復興之會也。
幕府總攝機宜,恭行天罰,懼義帥所指,或未達悉,致疑畏之徒,遇事惶惑,僻遠諸彥,莫知奮起,用先以獨立之義,佈告中國人曰:
在昔虜運方盛,則以野人生活,彎弓而鬥,睒目舚舌,習為豺狼,是以索倫兇聲,播越遠近。入關之初,即擇其強梁,遍據要津,而令吾民輸粟轉金,豢其醜類,以制我諸夏。傳且九葉,則放誕淫侈,夤緣苟偷,以襲取高位。枯骨盈廷,人為行屍,故太平之戰,功在漢賊,甲午之役,九廟俱震。
近益岌岌,祖宗之地,北削於俄,南奪於日,廟堂闃寂,卿相嘻嘻,近貴以善賈為能,大臣以賣國相長,本根已斬,枝葉瞀亂。虎皮蒙馬,聊有外形。舉而蹴之,若拉枯朽,是虜之必敗者一。
昔三桂啟關,漢家始覆,福酋定鼎,益因緣漢賊,為之佐命。稍浴漢風,遂事羈縻,維時中邦,大勢已去,義士竄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遂被迫脅,反顏事仇,漸化腥羶,遂忘大義,合薰於蕕,以逆為正,孑孑貪夫,時效小忠。虜遂奄然高踞,驕吸民脂,浸淫二百年,漢族義師,屢蹶不起,爰及洪王,幾復漢土,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彥,倒行逆施,遂使虜危而復安,久留不去,此實孝孫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長也。方今大義日明,人心思漢,觥觥碩士,烈烈雄夫,莫不敬天愛祖,高其節義。雖有縉紳,已汙偽命,以彼官邪,皆輿金輦璧,因貨就利,鄙薄驕虛,毋任艱鉅。虜實不競,漢臣復匱,盲人瞎馬,相與徘徊,是虜之必敗者二。
邦國遷移,動在英豪,成於眾志,故傑士奮臂,風雲異氣,人心解體,變亂則起。十稔以還,吾族鉅子,斷脰決腹者,已踵相接。徒以民習其常,毋能大起,虜遂起持其間,因以苟容,遷延至今,乃以立憲改官,詐為無信,借款收路,重陷吾民,星星之火,乘風燎原。川湘鄂粵之間,編戶齊民,奔走呼號,一夫奮臂,萬姓影從,頹波橫流,敗舟航之,是虜之必敗者三。
昔我皇祖黃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唐虞繼世,三王奮跡,則文化彬彬,獨步宇內,煌煌史冊,逾四千年。博大寬仁,民德久著,衡之西歐,則遜其條理已耳。先覺之民,神聖之胄,智慧優渥,宜高踞土疆,折衝宇宙,乃銳降其種,低首下心,以為人役,背先不孝,喪國無勇,失身不義,潛德幽光,望古遙集。瞻我生身,吊景慚魂。返性則明,知恥則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則漢族之當興者一。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有至尊,是曰人權。平等自由,樂天歸命。以生為體,以法為界,以和為德,以眾為量。一人橫行,諡曰獨夫,涼彼武王,遂有典刑。滿虜僭竊,更益驕恣,分道駐防,坐食齊民,厚祿高官,皆分子姓。脅肩諂笑,武斷朝堂,國土國權,斷送唯意。束我言論,遏我大群,擾我閭閻,誣我善良,鋤我秀士,奪我民業,囚我代表,殺我議員,天地晦盲,民聲銷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復我自由,還我家邦,則漢族之當興者二。
海水飛騰,雄強參會,弱國孱種,夷為犬豕。民有群德,朝有英彥,威能達旁,乃競爭而存耳。惟我中華,厄於逆虜,根本參差,國力遂糜。虜更無狀,魚餒肉敗,腥聞四布,遂引群敵,乘間抵隙,邊境要區,割削盡去,拊背扼吭,及其祖廟,臥榻之間,鼾聲四起,耳目蔀覆,手足縶維,遂使我漢土堂奧盡失,民氣痿痺,將破碎顛連,轉饜封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廓而清之,駿雄良材,握手俱見,萬幾肅穆,群敵銷聲,則漢族之當興者三。
維我四方猛烈,天下豪雄,既審斯義,宜各率子弟,乘時躍起,雲集響應。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獲醜,以奏膚功。維我伯叔兄弟,諸姑姊妹,既審斯義,宜矢其決心,合其大群,堅忍其德,綿系其力,進戰退守,與猛士俱。維爾失節士夫,被逼軍人,爾有生身,爾亦漢族,既審斯義,宜有反悔,宜速遷善,宜常懷本根,思其遠祖,宜倒爾戈矛,毋逆義師,毋作奸細。維爾胡人,爾在漢土。爾為囚徒,既審斯義,宜知天命,宜返爾部落,或變爾形性,願化齊民,爾則無罪,爾乃獲赦宥。幕府則與四方俊傑,為茲要約曰:"自州縣以下,其各擊殺虜吏,易以選民,保境為治。又每州縣,興師一旅,會其同仇,以專征伐,擊殺虜吏。肅清省會,共和為政,幕府則大選將士,親率六師,犁庭掃穴,以復我中夏,建立民國。"幕府則又為軍中之約曰:"凡在漢胡苟被逼脅,但已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問。其在俘囚,若變形革面,願歸農牧,亦大赦勿有所問。其有挾眾稱戈,稍抗顏行,殺無赦;為間諜,殺無赦;故違軍法,殺無赦!


熾熱的小丑


我最推崇的是朱元璋的《諭中原檄》,這篇檄文是朱元璋於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出兵北伐蒙元所頒發的,其綱領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檄文以“天命”為中心,同時兼帶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理直事明,氣勢磅礴。不少大漢民族主義者都對該文推崇有加,其中“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亦演變為清末革命黨的口號。

其原文如下:

檄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之人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

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牧荑



歷史上最最著名的檄文應該是駱賓王的《討武曌檄》。

還有一篇,陳琳的檄文也是令曹孟德出了一頭冷汗,竟然連偏頭痛也治好了,可謂是既驚了聖駕又醫好了病症。

大凡史上的各類征伐,為了師出有名弔民伐罪,大都採用這種散行檄文的方式,先將被討伐者的罪惡昭告天下,網羅天下英雄,使其同氣合璧,會聚一股強大的討逆勢力,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攻擊力,使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降。

檄文的目的在於將正義與強悍集我一身 ,能力將自己裝扮成推行正義的使者和上帝,而彼方魑魅魍魎,鬼蜮妖禍。就是證明一件事:事直在我,事曲在彼。


這就是布露檄文的意義。

就拿駱賓王的這個檄文舉例。當時的則天大帝高高在上,不僅虎視李唐王朝,還竊據了九五至尊,將李氏子孫幾乎斬盡殺絕,就連親生的兒子也不放過,實在是人神共憤,睚眥俱裂。

故而駱賓王上承天意,下近故臣,配合徐敬業寫下了這一篇千古奇文,使得武則天一看見這個檄文就感到鋒芒在背,預感到大周江山岌岌可危,通體難安,坐臥不寧。但她又不得不佩服駱賓王的手筆,硬是寫出了這難於匹敵的討伐檄文,竟然拿給周遭大臣審問:你們誰有這般手筆,寫出如此振聾發聵的檄文?天下英才,都被李唐王朝籠絡了,難怪大周江山危在旦夕云云。

這一篇檄文,也奠定了駱賓王初唐四傑的傑出地位,實在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戰鬥檄文。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檄文屬於應用文體,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修辭氣勢如虹、雄壯剛健。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檄文為朝廷或官府用以徵召、或者曉喻部署的文書,狹義的即為軍事檄文,起到出師有名、嚴明紀律、激勵士氣、瓦解敵方的作用。軍事檄文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的軍中誓詞,如《甘誓》、《湯誓》、《牧誓》,隨著不斷演變一部分成為軍隊誓言,另一部分發展側重討伐罪證的外交辭令。中國從古到近代戰爭無數,留下多篇妙筆生花、字字如刀的檄文經典。但回顧歷史發現,檄文的精彩程度與戰爭的勝負並沒有必然關係。比如婦孺皆知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和《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寫得固然讓人拍案叫絕,但最終陳琳和駱賓王均以失敗告終。按照樓主的問題,個人認為能抵“千軍萬馬”代表性的檄文有如下四篇:

一、《討王莽檄》

公元23年,隗囂發檄文告各州,一方面提出“天人感應”,列舉王莽逆人、逆天、逆地三大罪狀,另一方面強調自己一方高舉光復漢室大旗,修復德政,讓百姓安居樂業。檄文上承天命,下順民心,在輿論上沉重打擊了王莽一方士氣,增強了本方的軍威。

二、《為李密檄洛州文》

隋末,起義軍將領李密手下祖君彥撰寫該檄文。檄文歷數隋煬帝的驕奢淫逸、殘暴統治、窮兵黷武等罪狀,在民間引起了轟動,自此反隋起義起此彼伏。該檄文引經據古,大氣磅礴,其中“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一句是為經典。

三、《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元末,朱元璋在出兵北伐時所頒佈的檄文。該檄文最大特點是站在漢民族立場上,對元朝統治者進行鞭撻,提出了“驅除胡驅除,恢復中華”的口號,爭取了北方民眾的民心,為北伐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輿論基礎。“驅除胡驅除,恢復中華”對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推翻清王朝統治中,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幾乎照搬了這個口號。


四、《討粵匪檄》

公元1854年,曾國藩出兵太平軍前發佈了《討粵匪檄》,該檄文極具煽動和感染性,認為洪秀全不僅“荼毒生靈”,更是“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曾國藩站在了傳統倫理道德的高度上對太平天國進行了論戰,使廣大地主文人、知識分子對太平天國產生了厭惡憤慨之情,將讀書人和知識階層籠絡到己方,勝過雄兵十萬。


徐徐道來了


駱賓王的討武檄文,真稱得上可抵千軍萬馬。連被討者武則天看了都為之動容,不但沒治駱賓王罪,反而將朝庭有關官員治罪,原因是這樣出類撥萃的人才被埋沒了


開心98302


將革命進行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