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課堂中的思考

臨西三完小教師夏秀琳


”疫”課堂中的思考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2020年的春節不同尋常,新冠肺炎病毒來襲,防控形勢異常嚴峻。疫情猶如放大鏡,照著人心;疫情猶如試金石,考驗著人性。這場疫情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上了意義非凡的一課。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把自己的點滴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責任與擔當

“疫情就是命令”,“號必戰,戰必勝”,這是本次疫情中最響亮的聲音。84歲的鐘南山院士最早呼籲“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到武漢去”,而他卻日夜兼程奔赴前線,這是責任與擔當!73歲的李蘭娟院士始終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是責任與擔當!成千上萬的白衣天使舍小家為大家,奔赴湖北,援助武漢,堅守在抗疫最前線,此刻的他們是勇士,是戰士,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以“中國速度”參與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設計師、工程師、施工者們晝夜不息地奮戰,是責任與擔當!那雖然老土,但卻接地氣的鄉村大喇叭,傳遞著基層黨員幹部的責任與擔當!公安、交通、城管等各部門各負其責,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責任與擔當!新聞工作者深入疫情一線採訪及時把真相報道給我們,是責任與擔當!他們沒有百毒不侵的身軀,他們不是鋼鑄鐵打的英雄,他們也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只不過使命在肩,他們要為我們享受歲月的靜好而負重前行!而作為普普通通的教育者,每日積極向同事、學生、家長宣傳防護知識,認真如實填寫彙總上報張張表格,也是責任與擔當!

”疫”課堂中的思考


二、感動與感恩

二十天對疫情的特別關注,我除了收穫各種關於疫情的知識,還收穫了太多的感動,更加懂得了感恩。那給民警丟下500只口罩就轉身離去的小夥子,那一張張按著鮮紅手印的請戰書,摘下口罩後滿是勒痕的張張臉龐,一線護士與孩子隔空的擁抱,那同在一線抗疫的夫妻不期而遇時淺淺的一吻,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躺在地上深睡的畫面,剛剛出院的母親對一線兒子說出“我為你驕傲”的視頻,鍾南山院士說到“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時飽含的淚水,那一架從肯尼亞出發空無一人卻滿載華人捐贈物品的飛機,“方艙醫院”裡醫生患者一起打的太極拳、跳的廣場舞,那滿載新鮮蔬菜掛著“汶川感恩您 武漢要雄起”橫幅的6輛貨車,……那一個個人,一件件事,無數次讓我淚目,讓我感動!感恩為生命“吹哨”的李文亮醫生,感恩上報疫情第一人張繼先醫生,感恩被我們記住名字的每一位英雄,也感恩那些從來沒有被提及姓名默默奉獻的人們,感恩那些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匿名捐贈者,是他們讓我們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刻,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和觸及心靈的愛。

”疫”課堂中的思考


三、服從與愛國

剛剛過去的2019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國》唱紅了大江南北,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更加升溫。然而,可能那時很多人還覺得“愛國”有些空洞和遙遠。但2020年開年之際,我們每個人都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如此緊緊相連,愛國顯得如此實際易行:上前線去抗擊疫情是愛國;在後方保障物資供應是愛國;公務員們提前結束假期去各小區或值守或登門調查是愛國;“我為國家做不了大貢獻,但可以不出門給國家添亂”,對於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聽從國家號召居家不外出,也是愛國!近日,網絡上有人笑談“疫情當下,全民成了廚子,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公務員成了門衛……”而這種角色的轉變不也正是愛國的體現嗎?祖國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祖國需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服從國家號令,做好自己該做的、能做的,這就是愛國!“封城、封村、封小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省包一市”人員與物資齊往湖北,“應收盡收”“精準施策”,會議中心、體育場館改造為“方艙醫院”……試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做到我大中國如此這般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執行力?這就是我們國家制度和文化的優勢!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有理由為她而驕傲和自豪!

”疫”課堂中的思考


四、敬畏與素養

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則,敬畏自然,人人皆有敬畏之心,世界才能安寧和諧。然而,有些人卻缺少這一基本的素養。這一次的疫情也像照妖鏡,讓一部分人的醜態暴露在眾人眼前:某醫院的副院長過卡口被要求戴口罩時,連說16個“我不戴”;某校副校長隱瞞疫區接觸史,在明知妻子有發燒症狀的情況下還違規為其父親辦壽宴收禮金;某衣著優雅的中年婦女不戴口罩在超市歇斯底里地謾罵撒潑;更有以我市內丘縣劉某某一家為代表的患者對醫護人員刻意的隱瞞和欺騙……這些人的劣跡遭到全社會人的唾棄,他們無視生命和規則,受到了道德的譴責,法律的制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雖然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還未確定,但所有的研究都將疫情的爆發原因指向了人們對野味的食用。17年前SARS的傷痛還未痊癒,人們就已經忘記了那血淋淋的教訓。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低收入工薪人士,我從來不曉得也不想曉得那種種野味有多美,我不明白那些食用野味的人在追求哪一方面的滿足感,我只知道天地萬物的生存皆有法則,只是知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能相安無事。願這次的疫情能為那些沒有敬畏意識的人敲響警鐘,願大家都能成為心懷眾生、行守規矩的有素養的人!

”疫”課堂中的思考


五、總結與反思

一場戰疫就是一次考驗,每一個人都應該在這場考驗中反思自己。在剛剛封小區時,我心心念唸的就是要去當志願者日夜不息地生產口罩和防護衣。後來,我又想負起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責任寫一封信給我的同事、學生和家長們,與大家交流我的所思所想,讓大家學會防護,並養成善於思考和總結的習慣,但又終因懶惰和擔心被指責“譁眾取寵”而放棄。有時,我會為我善良而導致的衝動感動;有時,我會為自己的懦弱而羞愧;而此時,我為我自己不懼非議的敢於發聲而驕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學校的校長,我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更時刻牽掛著我校所有師生的健康與生活。所以,我一直堅持把權威媒體發佈的疫情防護知識通過微信群分享給我的同事,並由班主任老師們分享到家長群,也會因“防控疫情,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和“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助人精神把它們分享到朋友圈,以期待更多的人受益。2月10日,原本是正式開學的日子,因為疫情,教育教學活動被迫在網絡上進行。沒有匆匆忙忙地開始語文、數學等學科知識的傳授,我校所有學生都在班主任的組織下上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疫情面前如何防護,如何消毒,我們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談一談你熟知的戰疫英雄人物,你在疫情中學到了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個個指向生命與健康、指向道德與責任,指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大話題,因為有了抗疫的真實環境而如此貼近學生,觸及心靈,具有實際教育意義。網上授課之餘,我們學校的老師也不忘關注孩子們的勞動和鍛鍊,雖然隔著屏幕,但我們依然可以“在教書中育人”,依然可以“做有溫度的教育”,我們依然嚮往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的仁師。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事情,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這是一個人人都渴望開學的漫長假期,“我想開學!”是所有師生共同的心聲。此刻,我多麼懷念我與同事們、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跑操的生活,多麼懷念我那朝六晚六早出晚歸的工作節奏,多麼懷念那街上的喧囂和來往隨意的自由。但我只能蝸居在這有限的空間,在鍵盤上敲打著在“疫”課堂中凌亂的點滴思考。“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有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有各級政府的有力指揮,有全中國人民的同心協力,我相信在這場戰役中,武漢必勝!中國必勝!待抗疫勝利之時,我們再相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