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七律.湖北远安县城——鸣凤镇

长途跋涉入深山,盘道逶迤若闯关。

峻岭嵯峨皆险要,沮河静澈正悠闲。

风光旖旎曾鸣凤,街巷洁清常驻颜。

远媲桃源空气好,城多魅力聚人寰。

注释:湖北省宜昌市选安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嫘祖故里,古称“临沮”(因临沮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临荆州,西连宜昌,自古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县城所在地鸣凤镇,2018年4问25日,入选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


详解诗词拗救

细数拗救

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

2.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本句自救

3.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大拗对句相救

(大拗:指二四六字的平仄改变。按照诗谱应平实仄,或应仄实平。)

4.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相救

5.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半拗未救的

(半拗:一三五字平仄改变,也叫小拗。可救可不救)

6.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半拗救了的

7.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8.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备注:七言诗只要在此基础上前面延伸两字即可。

一、第一部分。

1 本句自救:

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字“天”救。

2 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3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不”字拗,句“吹”字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

李商隐《登乐游塬》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自”拗,对句“斑”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二、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1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2 王维《归嵩山作》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暮”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3 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不觉”二字

〖BT5〗唱和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的原韵。

二、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韵:既用原诗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四、次韵:亦称步韵,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就是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备注:当代又流行一种倒韵和诗,就是用原韵,只是把顺序前后对换,就叫做倒韵和某某诗。

五、分韵:指作诗时按照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也称“赋韵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 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作品如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 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必然用的是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有救”。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这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孤平么?显然不是孤平。按“除韵一平论”的观点,“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但此句却是孤平。显然是矛盾的。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之《打球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为“仄平仄仄仄平平”。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换为仄,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因此叫本句自救。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这也属于大拗的范畴,对句必须救。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

救。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能上能。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常见的基本就是以上这些。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综观全诗,属于七律仄起首句压韵一体,用韵为古声一东韵。首联“冰上蝶飞犹梦中”一句,属于本句自救的范围。颔联“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一联,属于半拗对句双救。“复出不负国人望”一句,“国”字属于半拗,可不救。唯一出律的是“出”字。在古汉语中,“出”属于入声字,必然为仄。而此字所在的位置,属于“诗喉”,不得轻易突破。从格律的角度来说,全诗只有一字出律(无法救),说44处出律,显然是不对的。 若是新韵,此诗则完全没有格律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