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权臣诸葛瑾的长子,而诸葛瑾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大哥。诸葛恪完美遗传了诸葛家的聪明才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年纪轻轻便在吴国有了不小的名气。孙权听说后,为了试试他的能力,便派他去掌管钱粮调度。因为这份工作要处理大量的文书,所以诸葛恪并不喜欢。他的叔叔诸葛亮听说后,竟然专门给陆逊写了一份信,言明诸葛恪并不适合管理钱粮调度。到底是自家的子孙,估计诸葛亮这封信肯定没少夸诸葛恪,有了诸葛亮这位大佬的推荐,陆逊立刻禀告了孙权,将诸葛恪提升为带兵的武将。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影视剧中的诸葛恪

现在工作换成了自己喜欢的岗位,如果不做出点成绩来,那岂不是打了叔叔诸葛亮的脸?于是,诸葛恪上书孙权,请求就任丹阳太守,并且夸下海口,要在三年内将丹阳内的四万山越人全部归化。丹阳境内山势险峻,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尤其是山里的山越人,他们不服地方政府管教,常年在山中游弋,而且时常出来劫掠百姓。当地政府也曾多次派兵围剿,但是收效甚微。这些山越人因为终日翻山越岭,早已练就了猿猴般的本事,官兵在山里绕得晕头转向,还得时时提防山越人的偷袭。正因为如此,历任太守都拿他们没办法。

如今,诸葛恪主动请缨担任丹阳太守,在其他官员看来无异于自讨苦吃。对那些冷言冷语,诸葛恪毫不理会,带上行李家当立刻走马上任。到了丹阳后,诸葛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周边各郡的长官写了封信,让他们整理好防务,加强戒备,如果有山越人愿意归化,不要为难他们,并且给他们提供聚居的条件。紧接着他又分派下属在各个要点阻防,但是不要主动与山民交手。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三国局势图

看到这大家恐怕都是一头雾水,可接下来诸葛恪做了一件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的事。眼看就到了稻谷成熟的时候,诸葛恪命令手下士兵全部出动,去收割稻谷,并且要求他们一粒粮食都不能落下。如今,山越人被困山中已有一段时日,手里的存粮已经变得捉襟见肘,现在存粮所剩无几,新粮又全部被官府抢光,继续留在山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一些走投无路的山越人只能乖乖下山投降。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孙权画像

见自己的计谋初见成效,诸葛恪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愿意归化的人,都要妥善安置,即便是那些逃到外县去的山越人,也不能随意扣押。”命令发出后不久,长吏胡伉抓了一个名叫周遗的山越人。这个周遗本是一个恶贼,如今出山投降恐怕也只是他的缓兵之计,于是胡伉便把周遗押解到了诸葛恪那里。估计胡伉也只是想在诸葛恪面前表现一下,顺便在要点奖励什么的,可他万万没想到诸葛恪竟然直接以违抗军令为名将其处斩,就这样胡伉稀里糊涂地赴了鬼门关。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在东兴之战中,诸葛恪力克司马师,一时间名震天下(图为影视剧中的司马师)

山越人听说胡伉违法被杀的事后,心中最后顾虑顿消,原来诸葛恪只是希望他们下山投降,并不打算追究他们的过错。于是,剩余的山越人扶老携幼纷纷下山投降,最终诸葛恪仅用了一年就兑现了他的诺言。

除了那位死得糊涂的长吏外,诸葛恪收服四万山越人没有伤一兵一卒,仅靠计谋就解决了数任太守颇为头疼的难题,其智慧足以让人称赞。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与其拼命蛮干,还不如认真想一想事情是否还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只有找对方法才能事倍功半。

读史可以明智,希望今天的故事能让大家有所启发,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