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魏蜀吴众多大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

小猪爱吃辣


我肯定喜欢诸葛亮啊。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他是刘备这边的军师、谋士和丞相,而在当时或者是后来的人们心目当作,真正的正统王朝仍是汉朝,从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建立大汉朝直至东汉末年,共400多年的国祚,而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为框扶汉室,恢复天下,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故称刘皇叔,所以后人对此有天意不绝炎汉之说。从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情感上来讲,便认同了刘备对汉室框扶的正当性,而其他譬如篡汉之曹操,大多数都是嗤之以鼻,认同了刘备便认可了他的团队,而在刘备团队里面的大臣又就数诸葛亮的戏份最重,综合能力最优,所以,对诸葛亮的认同,其实首要的是对历史正统性的认同。

其次,诸葛亮本人平生事迹都让人津津乐道,说明其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举足轻重的。关于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小片段很多,比如他躬耕隆亩、隆中策对、三顾茅庐、赤壁斗智、定鼎荆益、三分天下、先主托孤、北伐中原等等,而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政治、经济、军师、绘画、音乐、文学和书法等面之广,影响之深都为后人所敬仰。

再次,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强大和报答刘备对其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治理国家上面功绩显著。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最后,对于诸葛亮的认可,是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诸葛亮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和大力提倡的,所以,对诸葛亮的喜欢就是喜欢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想让后人自己内心及后天的行为目标达到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

综合上述,就本人个人而言,整个三国史 ,我最喜欢的大臣乃蜀国军师、丞相、相父之诸葛孔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百家简史


在《三国演义》里喜欢张飞,勇猛顽强,是三国时期唯一挑战武力值第一的吕布,气势不输,遇强则强。自桃园结义,为刘皇叔保驾护航。长坂坡之战,粗中有细,用疑兵之计,据桥吓退曹操几十万大军。。。取西川义释严颜,率军顺利到雒城与刘备会师。在葭萌关与马超挑灯夜战,打出河北名将威风。在巴西宕渠智取张郃,打得张郃弃马上山逃走。张三爷跨下乌骓马,手中丈八蛇茅,冲锋陷阵,夺关斩将,多少其雄豪杰丧其手,为蜀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功封车骑将军,五虎上将,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因关公被害过于悲伤,汹酒自慰,也因酒误事,鞭笞部属,被张达范疆两个小人加害。张飞一生,豪情万丈,英勇盖世,一代名将,蜀国失去良将,实在惋惜。后后主谥号张飞为桓侯,以标榜张飞为国之功勋。





刘坤忠120


在我12岁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刘备、张飞,最欣赏的是关羽;因为他一人,在兵力不占优势,还没有什么大将相助的情况下,全歼了于禁的一军。

到30岁后,看了《三国志》后,就多喜欢了几人;荀彧、陈登、张辽、甘宁。

到四十岁后,特别喜欢魏延,觉得魏延不但有五虎的武力(演义中的姜维,凭着数万大军,还驻扎在南郑城里,就不敢与城外的魏延及他所率的300兵力交战。勇武、智谋上,姜维已经认怂),还有超过五虎的谋略。正史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的胜仗几乎都是魏延为主打的;西入羌中大败郭淮费耀,四伐时诸葛亮派他率高翔、吴班于大路阻击司马懿;他却把司马懿打得大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出战。守汉中近十年,建起了稳固的汉中防线,保了蜀汉近四十年的安定。连继任的王平,也是凭着他的方略,以三万兵力,大败曹爽的十余万大军。

另外,翻遍《三国演义》、《三国志》,都没有关于魏延参与政治的记述。证明他仅是个军痴,时刻以先主的兴复汉室为念,只想着北伐,对政治及治理国家毫无兴趣,更不要说他有什么“野心”了!至于说他“性矜高”,却肯屡次的接受费褘的劝谏、调解,这不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的行为。关羽就做不到魏延的这样!证明他仅是情商太低,为人太直,过于憨厚而已!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却下场悲哀,令人心生无限的怜悯!


傲视苍穹39


蒋干——三国中最好玩的人物,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明显是吴冠中有意安排的一个剧中小丑,是严肃历史的调节剂。


金刚7894


魏国贾诩才冠绝伦又懂得明哲保身,蜀国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衷心耿耿至死方休,吴国陆逊出将入相能文能武。


今生情


诸葛亮,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诸葛亮,都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尽管《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话比较严重,可是一个充满智慧,口才出众,智谋过人的形象令人深刻,其中“舌战群儒”成为表现诸葛亮口才的大戏,“草船借箭”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对”是战略家的眼光,“出师表”是忠诚的表现,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韩萧之


《三国演义》中,最该被推崇的应该是赵云了。因为作者在刻画那么多人物的时候,极力想对他们多维展示。这就导致,越是着墨多的,身上暴露出短板就越多。比如诸葛亮,这该是小说极力神化的人,但是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读者除了看出诸葛的忠诚、智慧之外,还看出其执拗、过于谨慎。其他,关羽的傲慢,张飞的鲁莽、曹操的奸滑……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戏份并不少,缺点也没展示的人。他武艺高强,忠勇无二,在老板贴身保镖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一辈子,有大功无封赏的情形下也没有怨言,最终也得以善终,没给粉丝留遗憾。可以说,他有所有忠臣良将的美德,却没有别人那些毛病。

当然,同赵云类似的还有曹操手下的张辽。只是小说对后者的着墨不如赵云多,所以赵云应该是小说中优点多多而找不到毛病的人。


第一论点


赵子龙,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有马超的锐不可当,没有他的骄横,有黄忠的沉稳没有他的暮气,有关羽的武勇没有他的狂傲,有张飞的悍勇没有他的莽撞,赵子龙是五虎上将中最完美的一个。

  赵子龙也有不次于马超的外表,白马银枪,明媚少年,就算是“锦马超”也当退避三舍!赵子龙有可能是三国中最完美的人,长得好,姿颜雄伟,性格好,武力高,忠心事主,几乎从不犯错。当阳长坂坡,以一己之力斩杀曹军大将五十多人,挽救幼主于危难之中,刘备夸他:子龙一身是胆也!

  1.赵云做人正直。其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质疑其为何不投靠袁绍而来投自己,赵云答是因为冲着仁政而非个人亲疏远近来决定的。

  2.英勇无比,常胜将军。曹操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和甘夫人,连曹操都为之惊叹不已。纵观赵云一生战斗过程,好像从来没有败过。

  3.他的忠心而不贪心。其始终尽职守责,每次不管交办的什么任务,赵云都认真的去完成,而不是辩解和推脱,不分功劳大还是没有功劳,只要为主公刘备夺天下有好处就去认真的做。

  你说赵云不贪财不贪色,什么好他都占了,坏毛病却一点没有,而且不像马超壮年暴毙,不像关羽张飞黄忠被人所杀,赵子龙一生征战无数,却能毫发无伤,善终。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的高寿了。


登封网


可能同是陇右人的缘故,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姜维。姜维起于行伍,凭着个人的努力,走上历史的舞台。经过人生的诸多磨难,终于在蜀国找到归宿,并得到刘备和诸葛孔明的赏识和提拔。诸葛亮死后,他秉承诸葛遗志,虽遭一些大臣反对,他九次领兵伐魏,虽有“黩旅劳民”之嫌疑,仍不失为忠义之士。最后,为了图谋恢复刘氏蜀国而诈降,事泄被杀,让人唏嘘不已!

2019年12月,我曾写有《七律:陇上名将吟之姜维》一诗,今忝列于此,以表心志:

山东出相山西将,

伯约忠贞实栋梁。

志继孔明攻敌魏,

军裁文伟络胡羌。

九经蜀道捐家孝,

孤守剑门成国殇。

黩旅劳民遭訾议,

凉州上士意深长。

(注1、伯约,姜维字。注2、文伟,蜀大臣费祎字。注3、凉州上士,是诸葛亮对年轻姜维的评价。注4、第六句,本句拗救。)


康明源


三国众多文臣武将中,有一位人物却被我们许多人所轻视,那就是张辽。

无论忠义,还是军事,张辽都可圈可点,对上级,对友人,对同僚,基本没有什么瑕疵,赢得了上级的信任,得到了朋友同僚的认可。

张辽征战一生,鲜有败绩,战山东,平辽东,其中对阵东吴,逍遥津一战,7000对10万,差点活捉孙权,从此名声大噪,落下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威名。

曹操曾经评价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唐朝德宗皇帝,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有张辽。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张辽。由此可见张辽非凡的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