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因何得名?

铁宝说历史


“二十八宿”因何而得名,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但汉代以来的众多中国学者研讨考证过,包括19世纪后的西方和日本学者也有过诸多专著。

总的来说,具体到每一“宿”如何得名,恐很难说得更具体了。但“二十八宿”总名成于何时,缘何而定,尽管也有分歧,当终能条分缕析。

对于“二十八宿”的研究,不可不提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他写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其中说,除中国外,埃及、波斯、阿拉伯、印度等,皆有“二十八宿”。百多年来,西方学者大多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起源于国外。他考证后认定,每个国家或地区观测到的星宿,位置是不同的。中国的“二十八宿”不可能来自埃及、波斯、阿拉伯等地。反而,印度的“二十八宿”,是受了中国的影响。他举出了足够充足的证据。

关于中国设定“二十八宿”的时间,竺先生说,形成于周初。

日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汉学家,叫新城新藏,他认为,可以确认,“二十八宿”在周初已经设定了,但也有可能更早一些。

英国学者李约瑟则认为,中国设定“二十八宿”是从殷商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不过,所有学者都赞同,设定“二十八宿”,是长期观测的结果。

就中国来说,至少从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看,当时的先民已经设立了足够规模的天文观象台。之后的良渚遗址,已发现了观测天象的建筑设施。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此类建筑亦有。

从甲骨卜辞中可知,殷商时期,“鸟”、“火”、“大星”、“商”等星,经常被提及。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殷商时期,“大概四仲中星都完全了”。

竺可桢先生,写了《论以岁差定四仲中星之年代》,亦认为,中国确定“四仲中星”不会早于商代。

所谓“中星”,是指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之星,现代天文学称此为在子午线上的“上中天星”。“四仲”,是指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季节节点。“四仲中星”,即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时,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之星。

周初,已称“鸟”、“火”、“虚”、“昴”为“中星”,这是毫无问题的。而这“四仲四星”的确定,当为设定“二十八宿”的基础。

古人,凭按一定时日于黄昏出现于南方的中星,来分别和确定季节。这样的“星”,亦称“辰”。

《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杜注曰:“三辰,日、月、星也。”

《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谓之辰。”又说:“一岁日月十二会,则十二辰也。”

就是说,周代,人们对日月运行的规律及轨道已经比较清楚了。对太阳的运行轨道,中国的古人称“赤道”,西方古代称“黄道”。

关于日月的交汇点,一是要能够描绘其运行轨道;二是要设定“定位”。

“二十八宿”,就是沿“赤道”或“黄道”的轨道,所作的四个区域的“定位”。所以,“二十八宿”是应运而生——“应”日月相会之“运”而生。

“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宿”、“舍”同义,就是月亮运行的“家”.

每个“定位”,选择了七个较明亮的恒星群。而四个“定位”的四个“核心”星宿,恰好就是“四仲中星”。

说到“二十八宿”,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史记.天官书》和《淮南子.天文训》。实际上,最早记录古时重要天文资料的,是《尚书.尧典》。

《尚书》之名,得于汉代,以前就称《书》。顾颉刚及弟子刘起釪考证,《尧典》虽称是记录唐尧时代之书,其实成书应在周初。

此篇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远古的素材。这部分中三类素材的第二类,是“重要的先民文化活动积累的天文知识,早期观象授时资料与原始历法资料”。

在人类制定立法之前,必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观象授时时代。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渴望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于是,便留心观察天上日月星的运行及变化。

《尧典》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鸟”、“火”、“虚”、“昴”四仲中星定四时的资料。这是人们在长期观测天象时,逐渐发现这四座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时,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这里,引用一段顾颉刚和刘起釪先生对《尧典》中有关远古天文资料的“今译”——

“(帝尧)分别任命羲仲居东方嵎夷之地的日出之处叫肠谷的地方,主持对初出之日的宾礼之祭,然后督促春天的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当白昼和黑夜一样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鸟星(朱雀七宿中间的“星”宿),那就凭以确定是仲春(后称春分)节令了。在这时气候湿和,人民从屋子里走出来分散在田野里工作,鸟兽也都在繁殖。

又任命羲叔居南方的南交之地,也主持对日的敬致之礼,督促夏天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当白昼最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大火之星(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那就凭以确定是仲夏(后称夏至)节令了。这时气候炎热,农事正忙,人民无论老幼都出来帮助壮年人农作,鸟兽也毛羽稀少以避炎热。

又分别任命和仲居西方太阳落下之地叫昧谷的地方,主持对落日的礼祭,然后督促秋天农作物收成活动按程序进行。当黑夜和白昼一样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虚星(玄武北宿中间的虚宿),那就凭以确定是仲秋(后称秋分)节令了。这时气候秋凉农作告成,人民不再紧张而很平静了,鸟兽也在长出新的毛羽。

又任命和叔居北方叫幽都的地方(此处缺祭日之文,当是脱简),督促冬天的农作活动也按程序进行。当白昼最短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昴星团(白虎七宿中间的昴宿),那就凭以确定是仲冬(后称冬至)节令了。这时气候寒冻,人民都住到屋子里面了,鸟兽也生出细软的毛以自保温了。

何为正好是“二十八宿”,难以细考。最靠谱的,大概是司马迁《天官书》里的说法。他说,“填星”,也就是土星,每年运行十三度又一百一十二分之五度,每日运行二十八分之一度,二十八年绕天空运行一周。很可能,古人据此确定了“二十八宿”,每一“宿”,表示土星到达的“家”。

司马迁是个历法高手呢。

关于中星,“南宫朱雀”的井、归、柳、星、张、翼、轸七宿,中星为“鸟”,以“星”为主体,但包括张和柳。“东方青龙”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汇纂》云:“大火正七宿之中”,即房、心之间最亮的心宿二。虚和昴,都是各自七宿的中星,不必多言了。

中星和七宿名称并非一一对应。这说明,“二十八宿”之得名,当在《尧典》之后。

那么,“二十八宿”的名称如何而来,很可能,与周初之后人们对星宿观察的想象有关。

“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都是观测中的想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众多学者指出,外国古人,同样习惯于以想象为星座起名,包括用动物起名。比如,“青龙七宿”,国外的名称,就是“室女宫”、“人马宫”、“天蝎宫”等。“南宫朱雀”的中星,国外起名为“长蛇座”。

再具体点说,“东方青龙”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为双星,是为龙角;亢的含义是喉咙,龙的嗓子眼儿;氐是胸膛;又,亢是高,氐是低,标位置也;房、心、尾,各指其段。箕,如箕,上扬也。

但是,这只是后人的推测。对“南宫朱雀”,亦有此说。

另,斗、牛、井,皆象形,也为一说。

其实,关于阴阳、五行、四象,以及中间还要加上“紫薇”等等,都应该是春秋以后,特别是汉代谶纬大盛之后的说法。

《史记.天官书》,把“二十八宿”与地上的十二州对应,就是集中的表现了。


一老沈一


二十八星宿,又称二十八舍,自然是源于古代天文。

宿,持久。《说文》里说:宿,止也。当然,在这里,宿字念xiù。为什么要叫“星宿”,就是因为这些星体在天空中显现得相对持久,总能轻易观测到,因此称“星宿”。

古人将黄道附近划分为二十八组,即为“二十八宿”。换句话说,廿八宿的本义,就是在天空中显现得相对持久,星体运动有相当规律,容易观测,可以拿来当做观察星空时的参照物的二十八组星群。

二十八宿的命名,是源于古代四正四维观念。(见《吕览·有始览》),四正对应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黄龙。

四七二十八,七则取自纬书中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由畜牧时代跨入农耕时代时出现的。七纬理论即日月五行,后世又演化出七政理论,即春、夏、秋、冬、天、地、人,因此每七宿有一主,叫“正日”,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除了这四个“正日”以外,不是还有一堆零碎吗?什么角、亢、氐、房、心、尾、箕等等,这些零碎,源于商代四方神和四方风的观念。

商代没有“四季”的观念,取而代之的就是四方神和四方风,周秦以后才演变为四象二十八宿。东方神为析,风为劦;西方神为因,风为(上凵下兀);南方神为夷,风为(上韦下木);北方神为伏,风为(阝殳)。

东周末期,开始出现奇奇怪怪的二十八宿动物。但是为什么选中这一堆牲畜野兽,至今考古学并无定论。以《易纬八种》《故经解汇函》等的观点来说,认为是古代人设想的动物特性,与星体运动有相符合的地方。


纯钧LHGR


二十八星宿按照《周易》四正卦的位置分为四方,分别是东青龙,南朱雀,北玄武,西白虎。名称如下:


青龙七宿: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朱雀七宿: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白虎七宿: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玄武七宿: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上面是二十八星宿的全称,一般而言,只取首字即可,可以看出星宿名称的第二字代表五行属性,也可代表此星宿工作的时间,二十八星宿是以二十八位神轮流值,即以一宿代表一日,二十八宿代表二十八天,如同七曜代表一星期的七天,以日曜为星期日,月曜为星期一,火曜为星期二,水曜为星期三,木曜为星期四,金曜为星期五,土曜为星期六,七个星辰,正好是一周之数。



第三个字代表动物,比较形象,昴日星君就是卯日鸡这个星宿。


也有传说称星宿代表某些历史人物,奎木狼在《封神演义》里叫李雄,是截教的人,在万仙阵糊糊涂涂死了,“三绺髭须一尺长,练就三花不老方,蓬莱海岛无心恋,斩将封为奎木狼”。在《西游记》中有提到。


房日兔,即房宿。《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姚公伯,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古时以之象征天马。《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关于星宿名称的来源多为历史传说,但是事实如何,却是难以知晓了。



东方国学


“二十八星宿”亦称二十八宿、二十八星、二十八舍。宿,天区之名称,即天空(星空)之区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作一宿,故而称之为“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为分布于黄道、赤道带附近一周天的二十八个星官(中国古代为便于认星与观测,将若干颗恒星编成一组,并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恒星便称为“星官”),是我国古代选作观测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二十八星宿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为七宿,与四方和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二十八星宿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其名称与四象的关系为: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苍龙;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合称玄武;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合称白虎;南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合称朱雀。划分二十八星宿,主要用于测定太阳、月亮在星空中的位置,从而定季节、方位和制定历法等。

二十八星宿与三垣(太微垣、紫微垣与天市垣之总称)结合在一起,成为隋唐以后划分天区的标准。

二十八星宿最早见于《周礼》,其全部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记载二十八星宿距度最早见于《淮南子》。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甘石星经》曾记载二十八星宿的名称、距度和星表,然此书已佚,今本系后人辑录。



风光艺境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选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标志,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宿”和“舍”的意思是停留,各宿所包含的恒星都不止一颗,而是相邻的若干颗恒星的组合。东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是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是奎、娄、胄、昴、毕、觜、参;南方七宿是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由西向东排列,和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所谓的角、亢、氐、房……星、张、翼、轸等,只是各宿的一个星座,代表各宿的主体。所以,二十八九宿实际上是把赤道附近的一周天,由西而东地分成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座。在我国古代文献《尚书》、《诗经》、《夏小正》等书里,已经有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记载,它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商未周初。1978年,在湖北省隨县擂鼓墩发现战国早期(前433年或稍后些)曾侯乙墓中出土文物有一个漆箱盖,盖两三的中间是一个“斗”字,它的周围是古代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在盖面的两端绘有头尾方向相反的青龙和白虎图象,可见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二十八宿的体系已经形成。


文藻巧翁


二十八星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二十八星宿是指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二十八星宿按四方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二十八星宿: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水木99999


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这些又指什么星呢,还有,我看奇门遁甲里有些名词不懂,如气将,地气将,月将,天月将,就这个将字就不明白。有懂的老师可否赐教。谢谢了!


相逢是缘8888666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二十八星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二十八星宿是指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二十八星宿按四方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二十八星宿: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二十八宿”之“宿”,“宿”者夜宿也。

从地球视角太阳自转为二十八天,每天周天28分之一,因为只有在夜里才能看到星座,所以把28个方位的相对星座称之为“星宿”。

至于名字则是人们按义而定的。而且“二十八星宿”中又含四组“日、月、木、火、土、金、水”。


古书今读


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天空划为四象,每象七星,共二十八星,用来测定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定方位、季节和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