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么不同?

尹鹤翔


在我眼里两家文化并无高下,入世即入世,出世即出世,而如今也几乎没有出世之说,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族群,天心高远难以捉摸。有人说:道家文化在道教,阁下可知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和道教其实是分开的,道家是老子为首,而道教是以张道陵为首,至于学术,某认为无上下之别,入世有入世说,出世有出世,若论对人世贡献,入世远大于出世,至于所谓的仙佛神魔迄今为止并未见到,道德经对于强者来说只是凝炼心境,对于弱者来说可以是一文不值,悟了道理没有实力那是自取其辱,其次老子死了,他不是神仙,也是凡人,你的意识欺骗你太多,你需要真正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如果说新时代的意义,那么自社会主义革命过后,空想主义难以实现,自千年以来,人的自我觉醒,才尤为重要,从古到今,所有的选择都是众人的选择,没有谁可以脱离这方世界,也没有谁成为所谓的仙佛神魔,所以就不要去骗自己了,道德经看得人世间万千,可谁得了道,答案是没有→_→,因为悟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也不代表能够成为强大的存在。


文定天下武荡乾坤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应该是母子集的关系。就好比道家的道是水果,儒家的道是苹果。道家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化的哲学思想,儒家的道是可落实施行的道理。

《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儒家的道是“常道”,而道家的道则“非常道”,这里的“非”,不是对立的否定,而是包含,不仅仅是常道,一旦落于常道,就会局限了道的定义。

道家的道是宏观的道,以自然(这里的自然包括了宇宙,不仅指地球环境)为本,纯客观立场。

儒家的道是常态的道,以人为本,偏主观立场。这里的主观不是个人的主观,而是以人为角度的主观,舍弃了人的角度,就融入了道家的道。因此,修道之人常会强调放下“我”。

道家的道包含了天道(宇宙法则)、人道(人文社会)、地道(地球环境的自然规律)。

儒家的道则以人道为主体,从人道的角度去观察天道,利用地道,改善人道。

道家的道全局而笼统,不能说的太清楚,太明白,一旦定义就会偏颇。因此,道玄之又玄,无以名状。

儒家的道具体而细致,需要分门别类,辩证分明,才能落实施行。因此才会有各种分支学派,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基是道家的道,但是执行的是儒家的道,其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因人、因势、因境而需,显现出道的哪一面,感悟到了道的哪个层面。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道家的道是整副图的两极运转,而儒家的道则是核心鱼眼。没有儒家的道,道家思想只是空泛的理念,没有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只是行为处事的规则条框。二者之间是互相交融而通贯的。


姝子


道即阴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客观规律。自盘古开天劈地分阴阳算起约有300万年的历史,它是伏羲文化,轩辕文化,中华文明的基础。道虽然产生的历史很悠久,但对它的正式命名则见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该经的首章就讲了宇宙万物的总规律(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客观规律包罗万象。因之任何学派都应视之为对道的分支。道用太极图表示,儒可能就是其中的一条线。这就是儒与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道家讲系统,儒家讲分支;道是一棵树,儒是一枝叶。它们是总分关系或父子关系,不是并列关系!道是根本,儒是传道者,不能说教师讲课,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发明的。《周易》中提到的道虽然早于《道德经》但那是经过老子的学生孔子编辑所成,故而造成后人对儒与道的混淆,将儒与道并列,甚至将儒凌驾于道之上!道的分支不止于儒,春秋的诸子百家、工农商学兵,今天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其实都是道的分支,而且这种分支越来越细致、严密。



音形世界


一群《老子》都没读过的人,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也是佩服。

道家是老子创的,是一种学说,主张无为而治。何谓无为?道家认为人类制定的法律、规则、道德不具有客观性,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意识,只有自然规律才是客观的。所以认为人们不应该去“为”,也就是不应该去自作聪明,这叫无为。

道家没有什么阴阳五行八卦算命风水那些那些玩意儿!那是道教,是东汉张道陵创的,最开始叫五斗米教。不过是披着道家的皮,干着造反的事,和黄巾起义的张角一个性质。他的孙子就是张鲁,就是那个收留马超、庞德的张鲁。

连道家和道教都分不清,张口迷信闭口玄学的,没文化到这个地步,怎么好意思说话的?

至于道家和儒家,其实道家的道就是自然的道,道家认为世上本来没有那么多破事儿,都是人自己作出来的。

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就是说:大家为什么争啊?因为你们事事都要分个一二三名,区别对待,大家当然想要更多咯,所以就会争;

大家为什么会偷盗啊?因为你们把金子和石头区分开,认为金子贵,石头贱。如果金子和石头一样,谁还去偷啊?路边捡不就得了;

民心为什么会乱啊,因为你们让他们看到了统治者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权利、美色、财富。如果压根没有统治者,他们觉得人人都一样,也就没有了欲望,还乱个屁啊。

而统治者所拥有的特权、金子的价值、人们的荣耀,都是人赋予的,自然没有赋予。那么人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所以你说人是不是作?

再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是说: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遵守道德,不要被道德绑架,只要怀着善良的心,这就是有道德;

而最那些刻意去遵守道德的人,被限制在条条框框之内,图个好名声而已,这种人反而没有道德了。

所以你说人类制定道德是不是多余呢?

所以,道家的道,就是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的道,和道家相反,儒家推崇人治。儒家觉得社会之所以乱是没有秩序。所以道德也好,伦理也罢,等级制度也好,礼法也罢,都是试图建立一种秩序。

和法家不同的是,儒家认为要让人们遵从秩序靠的是教化,而不是刑法的威慑,威慑出来的大家不是心甘情愿遵守的。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秩序,而且是人建立的秩序。

二者有相同之处,都在说秩序,又截然相反,一个推崇自然秩序否定人治,一个推崇人治否定自然秩序。

总的来说,儒家虽然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很符合当时生产力情况,道家思想过于超前,即使现代社会也达不到道家理想社会所需求的生产力标准。


三句不过岗


中国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支流,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道家文化也会占主流。所以有人说,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这是很有道理的。

谈到道理,我们不妨来谈谈什么是道。因为中国人喜欢讲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那么到底什么是道,中国文化中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好玩的国学,来和大家聊一聊道的问题。

首先,道原来的意思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路径等,再后来更加上升为规律、规定、法则和规则等。也就是说,道从实在的概念即道路,发展成为终极的目标、终极的观念等理念,这背后,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力量就是哲学。所以,道是哲学范畴的概念。

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就是儒家的最高的价值理念,儒家的价值准则,而道家的道也同样如此,代表了道家的最高价值理念,最高价值准则。

其实,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区别,我们看两位创始人的人生经历,就可以大致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想搞政治,来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虽然他搞政治的梦想失败了,但是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代表了儒家积极进取入世的人生观。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本来在周朝做个图书馆馆长,收徒开讲,研究学问,日子过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觉得这红尘社会没有意思,不如骑着青牛满世界隐居去。虽然他写下了中国最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道德经,但最终还是西出流沙不知所踪。这代表的道家的价值观。道家的价值观就是无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清净,就是示弱守拙等。这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完全相反。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清静无为,这也是儒家和道家道的区别。

好,我们现在可以认真地谈一谈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区别何在了。

儒家的道,其实说的是人道。虽然儒家学说谈到过天道,谈到过自然,但是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对于不大明白的事情,不去追究,所谓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关心的是现实的社会,关心的是此岸的努力,而不是彼岸 的幸福。孔子认为,活都还没有活明白,你去想那个死干什么。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人道,就是探讨人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是要努力,报效国家。所以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道,又是什么呢?孔子说总的原则是仁爱,仁爱之中又有两条,一个叫忠,另外一个叫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道,总是要落实到政治上。因为,儒家人物,说到底是政治动物,他们都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一心想搞政治,那么他心中的政治之道是什么呢?孔子说叫礼,礼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就是名,树立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正名的过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在社会生活上的道就是礼,就是秩序,就是正名。

这就是儒家的道,这个道,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法则。所以儒家的道,是人道。

与之相反,道家的道,更加形而上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探讨的深度更加高远,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如果说儒家的道,老是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道家考虑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家的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他是自然的,甚至是超自然的,是形而上的,是哲学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总是认为,万物的起源来自于神,来自于天帝。而道家的道,完全抛弃了这种神造自然的学说,天才地认为,创造世界的就是道,他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是不可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看不到的,是无,但是它却在时时刻刻起作用,他规定了限制了推动了万物的发展,是万物的总法则。所以道的无,表现为万事万物的有。

但道家的道,最终要落实到人生上面。与积极进取的儒家的道相比,道家的道相对比较清冷一些,比较清静一些。因为,道家哲学认为,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员,你来自自然,最终归到自然,就要学习道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所以人要学习自然的东西。自然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比如冬去春来,体现的是事物向对立方面的发展,比如牙齿脱落但舌头一直都在,体现的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倡我们都要向自然学习,采取自然的价值观,那就是清静无为,不瞎搞,不折腾,回归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好玩的国学


简单来说,儒家的道是一种人生理想,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以仁为核心和根本,而以礼为辅助和补充的人生大道。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一个人真正理解和实行礼的前提与基础,如果内心不具备仁的品德,礼就会流于形式。

而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首先是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创生万物,为万物之母,但它本身却是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因外在的力量有所改变,因而是独立的、无对待的。老子还更明确地描述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的生成,首先是由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渐次产生出一(原始统一体)、二(阴、阳)、三(阴、阳、冲和之气),再由“三”具体产生出万事万物。并且,道生成万物的活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既无目的也无意志。“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无不为”指天下万物皆道所为,是“无为”所产生的效果。

后来,儒释道三家都共用了“道”的概念,“道”也就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概括性最强也最为抽象的范畴。


雕刻历史


孔子之学说,仁义并建。《论语》言仁,就伦常日用言;《春秋》言义,就社会礼制言。孟子直接就人性言仁义,点出性善;荀子则强调“礼义之统”。孟子言尽心尽性,荀子言尽伦尽制,实在是一回事。因为伦常和礼制都是心性的实现。牟宗三云:“孔子之振此统于不坠,以及其垂统于来世,皆不指往时之陈迹言,乃指此陈迹所显示之‘意义’。陈迹不可为统,意义乃可为统。此‘意义’乃孔子就典宪之发展予以批评的反省以得之。”

因此中国以往所言之“道”,有两层涵义:一是说“道”是一种发乎内心的、先验的理性,这种理性与神性相通,且是人之为人的依据(而且此性乃是善的而不是空无);二是说“道”必须实现于历史文化之中,必须实现在社会和生活之中,而历史文化与国家家庭等也因为是“道”实现的载体而有价值。

此道也即是“人文化成”之“文”。

“道”,或者上述之理性,既为先验于心而通于神性的,则必为一普遍性之原则,于不同的时代实现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之中。所以儒家重教化,重指导社会的发展,强调“学”。此“常道”之谓也。以任何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代表儒家学术,只可在彼时期中观之;换后面一个时期而批评此儒学之“代表”乃陈腐旧迹,不干普遍的儒家学术原则的事。


诺小胖




道家的道主要是指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家认为,万物皆是相对,皆循道而生,殉道而终。唯有道是绝对的,不生,不死,不灭。



儒家的道,与之道截然不同。老子之道,孔子命名为天。

儒家之道,是道理,真理,华夏文明。孔子谓之人能弘道,道非弘人。


杨朱学派


道家与儒家的道是绝不相同的。它们一个是指哲学范畴中形而上的概念(实指规律与规则),一个则是指形而下的政治理念。真可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它们的政治主张也刚好是相反的。如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即主张复辟封建专制的礼制制度(实为主观有为的人治制度)。而老子主张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如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及“故有德司契”以及“我无为而民自化”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德司契


西方人喜欢去定义一个事物,

东方古老的思维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这种思维只能用语言去描述,不能去定义,因为它是活的。

而道却是这种思维的最高统一场。是一种从本质看现象的思维,这与科学思维恰恰相反,科学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两者终有一日殊途同归。

从羲和人古刻来看,7500年前的伏羲之道,描述的是道生一,一生三才天地人,三才再生,天有日月星,地有水风火,人有精气神。你看多么地具象;这就是道家之道的源头。天地人是一个整体。

儒家的道是从轩辕黄帝开始,战胜炎帝蚩尤之后,创立儒学,儒学之道,遵循天道,为政以德,育人于“孝弟礼义廉耻忠勇信仁”为恪守,勤耕利商。这就是儒学的源头;

道儒两家比与天道相接,是一种立体文化,不同于现在的哲学思辩,越辩越把人辩得自我了。 逐渐背离天道。道学与儒学,传承断层之后,被统治阶级修剪,被外来文化嫁接,逐渐走样了。

西化文化从属于“教”意识形态,中国文化自信,道家儒家要担当使命,以道学、儒学为基础的建立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与西方是不调和的对立派文化状态。

两者皆与天道相接,正本清源、正在此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