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流传几千年了,国画灵魂是什么?

启辉国画


美术界至今对“以神写形”的学术价值仍然十分的提倡,它已经渗透到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潜在的指导作用。深入研讨“以神写形”的学术价值,的确不是多余的了。有关“形神”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画画论和中国画创作实践的核心问题。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论点,不仅是对中国画论的杰出贡献,更是成为了国画的精髓和灵魂。

第一次提出“以形写神”之后,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实在是众说纷纭。但是,对于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传神”,各家的意见还是基本趋于一致的。至于如何达到“传神”,各家的意见有时却又大相迳庭。在这些论争中,对于“唯形似”论的批判,始终是中国画论的主流。唐张彦远就曾尖锐地批评过当时一些低能的画家,“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日画也。”宋陈造则说“虽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影,未必不木偶也。”苏轼更风趣地用“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10个字来点评"徒具形似”的画家,这种讽刺实在太过辛辣。

可见,要求美术作品具有永恒的感人的魅力,反对那种呆板的乏味的自然主义的现象纪录,是我国绘画传统中永远最可宝贵的精神综观历代有关“形神”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方面对于“神”的理解和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每个时代对于“神”的阐释都赋予了新的内容有写“神”,而提出写“意”、写“真”、写“趣”、写“心”等。另一方面对于“神”的不同提法越来越多,头绪纷繁;有的用语玄妙,有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确实不利于后人的学习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透视学、解剖学的介绍,今天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起码必须掌握的技术—准确地描绘对象,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也就是说,做到“形似”已经比古人具有优越得多的条件了。况且,照相术的发展,也向绘画提出了挑战。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人类的审美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绘画艺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岁月流逝,从顾恺之时代到今天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今天,理论工作的任务,难道仅仅只是躺在前人宝贵的画论遗产上做一些整理和阐释的工作?难道古典画论中关于“形神”问题的论述不再需要向前发展?时代的前进,绘画艺术的发展,必然对造型艺术中的“形神”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以及审美过程中各种因素在绘画上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他在继承古典画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写形”这一新的理论见解,同时进一步对“形神”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表述。如何观察对象,如何描绘对象,是塑造艺术形象这样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即“神一形一神”。在我国出过“意”、“趣”等,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时也涉及到绘画的主观方面,但不免又涂上一层神秘色彩,而且提法越多,问题就越复杂化。

石鲁对“神”的内涵的阐释的深刻性、明确性是值得注意的。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就是画家的情思;“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和“他神”的合二而一,就是绘画所贵有的“全神”,也就是“以神写形”中的“神”这个“神”非常明确地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对象通过形体动势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感情和个性,二是指客观对象反映到画家头脑中主观上因此而产生的情思。

国画的精髓是通过“气韵”来体现作品的感情,而要做到“气韵”二字不能光想着怎么讲画得形态画好,而是要找到那种全心投入感情之后表达出来的神态气韵,假如还是停留在“形似而神不似”的状态,苏东坡等古人辛辣的讽刺恐怕也会飞临到自己头上。



静一号普洱茶


意境,是画家采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和谐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妙合。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

其中的“画中有诗”,

可谓是意境在艺术中的最好呈现!





归谷读书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意境"是中国画审美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艺术美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人们在审视中国画的作品时,总是要把"意境"单独提出来审查,"意境"是通过作品的"实景"带给人们多次联想的一种思维方向。

"意境"一词的出现

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王昌齡的《诗格》,所谓诗格,就是诗的格式、体裁、风格、格调的意思。他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的美学思想,此后,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进行了专门、系统的论述,可以说是为"意境"建立了一个标准。

在中国画中,提出"意境"的,是北宋时期的郭熙、郭思父子,但他们当时只说到了"境界",并没有明确的提到"意境"。他们在《林泉高致》中说到: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这里的意思是提倡画家在作画时,要把作品画出诗意,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但是,在此之前,并不是人们没有对中国画中的"意"、"韵"等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只是用了其它的方式。唐代前后,人们就对画中的骨法、形、神、势、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就提出了中国画"以形写神"、南齐的谢赫也提出了"取之象外"的主张,并总结出了"六法"之说,把其中的气韵放在首位。

中国画中的"意境"?

"意境"是指人的感受与作品中共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一幅中国画中所包含的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知、态度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这两种统一,就是情理、形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表现为意境。


荟文堂主


国画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国人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国画的灵魂是几千年人们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认知的体现。



小鱼儿Jen


国画的灵魂不重结构布局,而是画者对道的感悟,好的作品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意境深远!


位世界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立意"的主宰。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遗产十分丰富,从题材上看一般分为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写意。工笔中有白描、淡彩、重彩之分,写意中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之分。其技法主要是勾勒、没骨、设色、水墨渲染。从表现手法上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多以勾、皴、擦、点、染、干、湿、浓、淡、黑、白,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空白处理和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焦点透视拘泥的灵活手法,来表现物象和经营画面位置。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是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画者的理想和艺术手法的处理,将被描绘的对象,提炼成为达到传神境界的艺术形象。

  其中的关键是:自然物象的客观之神(即他神)和作画者主观之神(即我神)融化为一体,通过相应的笔墨、造型,创造出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  从晋、唐始,经宋、元、明、清,很多杰出的画家遵循这种创作方法,创作了许多璀璨的优秀作品。

  


玉石搬运工


雅俗共赏,陶冶心灵?。



雲山


四个字:文以载道。

国画征服人,在于它的意境。真正的好的意境,不是描摹出来的,而来源于人的品格。

所以,本质上,中国画就是人画。

表面看,有画山水的,有画人物的,有画花鸟的,但实际上,中国画最终进入到了它最深邃的地方,连技术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就是人。

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对人及人类社会的思考,并将这种责任与做人的体会,用物象呈现出来,大家彼此心领神会,这是中国画。


真相很简单


国画的灵魂是内在意蕴。有了丰厚的内在意蕴国画就能感人,动人,令人流连忘返。而要使画作有内在意蕴,画家就要胸有层云,有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底蕴。所以诗画是经常连在一起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江山js


中国画几千年至今讲究的是“意境”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明恽向)。中国画中的意境上画的灵魂,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