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过的课本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别酒流年


我有一个。就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我们来看本课的最后一段:“……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哪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只一捥,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没错,林冲“活生生”剜出了陆谦的心,而且“只一捥”。品一品,就问你,怕不怕?至于割下他的头那是后来的事了。

细想想,林冲真够狠。恨就恨吧,反正他遭陷害是真委屈;杀就杀吧,反正这几个也算不上什么好人。可是活着剜心,这这这……这也太凶残了点吧(发抖)。

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细看林冲,发现他真是个“宝藏男孩儿”啊,他这性格也忒复杂了……逆来顺受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是他、委屈求全的是他、热心善良的是他、武功高强的是他、凶狠疯狂的——也是他。是他是他还是他,豹子头林冲就是他!


襟亚


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会听到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小明,当然他还有一帮同学叫做小华,还有小亮。为什么都是这些人呢?这是我们一直都没有想通的问题。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而且厉害的同学,也能够经常去玩,每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小明总会出现在旁边说话,应该去怎样分析这一道题目,而又有时候小明可以出去旅游,但是他总是能够从生活之中发现一些问题。

在任何课本里面都可以找到小明这一个人,简直就是神通广大,那他到底是谁?

我们都说历史上说曹操曹操就到,可是小明不用说就可以在书本里面找到。就比如在一些数学书上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可以100米之中跑十多秒钟,简直就是长跑小能手。

或者是小明可以把一些物体进行分别,按照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其他类型进行分别都有点记不清楚了,反正小明是一个分辨的小能手。



要是在语文书上的话,他总是会出现在语文园地里面,然和自己最喜欢的同学聊着天。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两个才是一对的,但是这个没有结论,因为小学生不允许谈恋爱。


史研


《最后一课》,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说的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这里的乡村小学迎来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学生小弗郎士因为上学迟到了非常担心被老师韩麦尔先生惩罚,但是到了学校却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乱糟糟一片,老师也不再那么严厉。这一切让小弗郎士感到奇怪。但是当他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非常震惊!他顿时对以前读书的不努力感到后悔。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地写出了“法兰西万岁!”

内容大家都清楚,但是如果追寻一下小佛朗士所在阿尔萨斯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横跨莱茵河两岸,是法国最小的一个行政行政区域。虽然阿尔萨斯今天属于法国,但是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德国的,而且之前阿尔萨斯地区主要民族为说德语的日耳曼人。

这里和《最后一课》就产生了冲突,因为在小说中,他们都是讲法语的。

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17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欧洲最强大、统治区域最广的王朝,整个欧洲君主几乎都是这个王朝后裔)将本地区卖给了法国,以造成法德(普鲁士)冲突。

常年的战争,令阿尔萨斯当地民众大量逃亡,法国也通过连年战争稳固了在本地的统治。但是阿尔萨斯当地政府、学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本地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也一直接收德国学生。法国的法律、宗教在阿尔萨斯也并不流行。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孚日山脉。孚日山脉隔绝了阿尔萨斯和法国本土,而阿尔萨斯和德国之间并没有地理界限。

到了《最后一课》中说的普法战争(1870-1871年)时期,德国战胜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此时阿尔萨斯有150万人,其中只有10万到13万人认可自己法国身份,也就是说不论过去还是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

了解了阿尔萨斯历史,回过头再看《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纯粹是都德自己想象的情节,阿尔萨斯并没有法语的最后一课,因为当地人并不讲法语。


别酒流年


今天我们来一起回到中学课本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个常年以打渔为生的渔夫在自己的地盘怎么会忘记回去的路?然后桃花林的背后有一山洞。来补充下课外知识,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尤其是中无杂树,如果是野生的桃林怎么可能中间生长着其他树木?说明这片桃林是有人刻意种在这里的。


再来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也相当诡异,由秦至汉,至于魏,再至两晋,经历了兴衰分合,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特别是服饰,大家知道两晋民风开放的,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而秦朝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桃花源人的服装则应是秦汉不可能“悉如外人”。 为什么他们的衣服都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呢?明明他们都没出去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然后请看既然没出去过吧,何来的鸡?就算当初全村逃亡的时候带了几只鸡吧,鸡的寿命才多长啊。能跟人一样繁衍至今?毕竟是两百年的时光了。即使是鸡孵出小鸡也不够吃啊。为何不出去?时间久了么,至少可以派几个人出去打探下是不是世道太平了吧。是不想出去还是根本出不去?人怎么会出不去呢?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是确实存在的一个人,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去了,也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探险,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己。(这点是陶渊明的惯用写作手段,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写他自己)。而安排刘子骥死去也让这个桃花源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陶渊明笔下的神奇故事。


尼采广寒宫中坐


最细思恐极的细节,莫过如此吧。课本已经暗示的那么明显了,多少人还是不懂,最终沦为单身狗。不多说,直接上图:

1、说多了都是泪。

2、还是泪。

3、还是泪。

4、泪。

5、这谁家的傻孩子,看那呢?

6、泪!!


文萤之


乌鸦喝水,你品,你细品



启蒙42


五十年代有一篇课文是翻译苏联的作品,叫《诺言》。说是一帮小孩子玩打仗的游戏,其中一个被委派做哨兵站岗。结果别的孩子玩够了都回家了,却忘记了还有一个站岗的孩子。那孩子一直等到晚上公园要关门了,还坚守没有上级撤退的命令绝不离岗的诺言,在公园守门人要他回家时还不肯离去,说是必须要有一个军衔比他高的人下命令他才能撤!结果守门人到公园外面碰巧遇到了一位少校军官,请他给那孩子下了撤退的命令,才回家吃晚饭。我当时就想,要是公园门口没有军官碰巧走过,那孩子该怎么过夜呢?万一遇上坏人会有什么结果?


东华旧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穷人》。

课文主要内容:《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令我细思极恐的细节。课文中讲到,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当晚,丈夫正在海上捕鱼。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海上的风浪特别大,试想,如果桑娜的丈夫在海上遇难怎么办?如果丈夫遇难了,桑娜要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在当时的境遇下,他们只能是饿死,桑娜会成为下一个邻居西蒙。改嫁是不可能的,谁愿意娶一个带着五个孩子的穷渔民呢?细思极恐啊!

当然,这只是小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