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有多大影響?

一覽眾河小


應該說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是“天然”形成的,都數美國的地理條件是最好的,兩洋護體東西兩側,南北諸囯都是弱國,可以說美國之所以敢橫行天下。和美國地理如此安全有著巨大關係,著名地緣專家麥金德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周邊國家越多,強國越多越不安全,戰略安全越低。按照這個說法,東方大國的戰略安全最低,有十四個周邊國家,海上鄰國6個。而且有俄羅斯,日本,印度這樣的“強悍”的國家,可見地理位置並不好。

先舉一個特例,蒙古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安全也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入侵這個國家,他是兩個最大的國家緩衝區。這個國家無需制衡,他也不存在抱大腿的可能性。不偏不倚就可以。一旦戰爭爆發就是一口菜而已。這和波蘭一樣,作為德國與俄羅斯中間的墊腳石和擦腳布,他既是障礙,也是安全閥。波蘭的存在最大的益處就在於防止德俄直接發生戰爭,但如果戰爭一旦爆發他就第一個犧牲國家。也就是說,一個如果地理位置不好,國家自身安全就存在的最大危機。,南非,阿根廷這樣的國家之所以發達不起來,也是由於地理位置太好,種點糧食就可以吃,資源豐富,這樣就養成了美洲人的“懶散”,這樣的國家也不會強大起來,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是一樣,原油豐富,也使得這些國家都得了“荷蘭病”。

現在說說美國,美國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和他的地理位置有著巨大的關聯,美國廣袤而富饒的土地,各種能源礦產豐富、安全的地理位置兩面沿海是美國的天然的屏障,地理環境是孕育美國強大的基礎和搖籃。國內水資源豐富。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第三和第五是長江和黃河)和五大湖形成讓美國建國伊始就農業發達,而工業革命開始以後,鐵路網一旦建立,便可行成龐大的國內市場。一旦國家戰略方向準確,立即就會發達起來勢不可擋。進可以霸佔其他地區笑傲世界,一旦衰退可以固守本土,也 沒有任何國家敢侵犯於他。漫漫經略本土,伺機東山再起。太平洋和大西洋是美國的最大的護城河,貿易、文化、信息極其通暢。國運昌隆,昭昭天命 誰也沒辦法。


巴西,是上帝天堂最近的地方,都數如果上帝降臨人間,一定會住在巴西,有著最優越的地理位置,但成也此,敗也此。這就造成 了巴西“天生的懶惰”可以說 ,地理環境與當地的人共同演化本土人的性格與社會結構,就此形成國家的基石。這些結構可以促成了國家的發展方面向,我們不得不承認地理位置也早就了國家性格。日本之所以極度缺乏安全感,就是因為島國地理性質決定的,而英國之沒有島國危機,關鍵在於殖民文化“稀釋”了英國的島國地理。天時地利人和都是國家發達具備的主要條件,而其中地利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文明和經濟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需要資本的長期積累和集中才能發達。歐洲作為整體地理條件很不不錯比美國好,大部分地處溫帶,有大面積的平原,與數量繁多的河流湖泊等等,但國家太多給給分割了太零碎,單一國家面積過小。這也是歐洲國家為何要聯合的原因。

至於說東方大國的地理條件,有人說就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很正確,正是由於廣大的國土才使得有即便有倒退,有衰敗還可以東山再起,如果國土過於狹小,即便強大但一旦衰敗也就無法二次強大,比如英國,也就是說,好的地理條件,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必要和先決條件。地理自然條件對一個國家影響太大了,簡直就是浸透到靈魂裡,從日常行為到國家性格,都是被地理條件所塑造。就此也形成了農耕文明、海洋商業文明、草原遊牧文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 談到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就不得不談地緣政治學說

地緣政治學是西方政治地理學中創立較地緣政治學創立較早,影響較大的核心理論。它歷經興衰,現如今已經成為各國制定國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地緣政治學關注地理學對國際政治的特徵,歷史,結構,尤其是與他國關係的影響,在地緣政治學中,地理因素是影響甚至是決定一個國家對外政治決策的一個基本因素,並依據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和預測世界或者地區範圍內的戰略形勢以及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簡單地說,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政權的形成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舉個例子,中國東臨太平洋,向西向南有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的阻隔,向北有沙漠和草原的屏蔽,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地理條件,正因為這樣相對獨立的地裡環境,在古代中國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才不會有外族入侵,並且也不會同域外文明有緊密的交流,才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大一統的華夏文明。

另外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就是歐洲城邦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歐洲海岸曲折,輪廓破碎,多島多灣的地理條件,完全不同於中國,並不利於形成統一的文明和國家,並且歷史上歐洲幾次的統一進程最終都被中斷,在歐洲早期的文明形成過程中,因為地理條件的影響,形成了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特徵鮮明的城邦文明,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主權國家。

  • 當今世界大國當中,公認
    地緣政治條件最好的國家就是美國。

美國經過建國初期的西進運動,成功將邊境線推移到太平洋沿岸,由此造就了美國面向兩洋。獨處北美的優勢條件,美國不同於中國有多達14個陸上鄰國,美國就只有兩個陸上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是美國的盟國,而墨西哥積貧積弱,可以說,美國在陸地上並沒有直接威脅。美國的得天獨厚又不同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孤絕南太平洋,對外交通聯繫十分不便,而美國東向歐洲,南臨南美,既可以時刻監控歐洲局勢,又可以將南美洲當成自己的後花園。並且,二戰結束後,美國利用霸權建立了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利用先進的交通網絡,掌控全球。

此外,美國地大物博,地址和氣候條件多樣,自然資源豐富,適合農業和工業發展,這也是二戰中美國戰時生產力爆發的基礎,同樣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

  • 巴西,位於南美洲,國家面積廣大,但地理條件並非優勢。

為什麼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卻並不是十分強大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巴西的地理條件。巴西雖然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巴西境內卻有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熱帶雨林,而在熱帶雨林南部卻是面積廣大的巴西高原,可以說,巴西大部分面積都是不適合人類居住和工農業發展的,並且,赤道橫穿巴西,導致巴西氣候炎熱,更加不利於大規模的國家開發。巴西境內區位條件最優越的地區就是東南沿海的狹長地帶,巴西的經濟中心就位於此處。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知道巴西最大的城市,里約熱內盧,而不知道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原因。


清蒸白露


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有多大影響,我認為不大。這裡借臺灣歌裡的一句話,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以下我舉幾個例子,作為我上述論證的支撐。

首先,第一個例子就是我國。我們大中華佔據一整塊大陸,的地理條件不能說不好。可是為什麼我們有這兩百年的國恥?為什麼?因為閉關鎖國對嗎?因為我國錯誤的拒絕工業化。不願在工業的道路上狂奔。所以我們被英國欺負,我們被法國欺負,我們被八國聯軍欺負。所以我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當局者明,你要對國情足夠了解,對國際形式足夠了解,國策不能錯。錯一步就是萬丈深淵。看看近現代這兩百年,我們差一步就亡國滅種。跟地理有關係嗎?非要說有,我們得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一整塊大陸做福祉,靠著超大的戰略縱深,我們撐過去了。所以我說三七開。

我們再來看看英國,區區歐洲邊緣的3個小島,連歐洲大陸都不算,積極跟進工業化,開發新航線。搶奪殖民地。制霸世界200年跟地理有關係嗎,也不大。

就算是對地理優勢依賴最重的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我們也有辦法繞過去。可見,國家的發展跟地理有關係,但是不大。最重要的還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各位辯論


arc晨曦


地理位置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

例如美國,位於北美洲,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燃到美國本土,從而使他躲過了戰爭的蹂躪、摧殘,並且在二戰後獲得豐厚的回報,成為超級大國。

中國的地理位置就不大好,舊中國東邊有個野心勃勃的日本,北邊有個侵略成癮的(蘇聯)俄國。一戰時期,中國北洋政府曾經對德宣戰,是戰勝國。可是,在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無視中國的合法權益,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從而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二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使得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整整一代人就沒了,財產損失無法估算。中國是二戰東方主戰場,牽制和抗擊著70%的日本海空軍,斃傷日軍180萬,佔日軍傷亡的70%。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也贏得了尊嚴。

二戰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美國發動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國也被捲了進去。針對印度、越南的侵略,中國先後進行了對印、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得印度、越南兵敗如山倒。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與外國接壤最多的國家,是東方大國。中國與俄羅斯、蒙古、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朝鮮接壤,邊境線長達1萬多公里。中國還與韓國、日本、東盟部分國家隔海相望。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周邊鄰國積極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同中國進行經貿關係,帶動了西方發達國家,促進了中國的和平崛起。

因此,我認為地理位置對於一個國家,到底有多重要,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轉換的。像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完全是因為共產黨的領導,人民勤勞勇敢智慧,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才使地理位置的優勢完全顯現出來。


標準的70後



帶有國家分界的世界地理地圖


關於地理因素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就專門談到過,他認為在影響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的諸要素中,氣候的作用最大,由於各地氣候不同,造成各民族心理狀態和氣質性格的不同,而這些差異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他還認為地理形勢決定了國家的規模,而國家的規模則與其社會組織形式相關。國土狹小宜於共和制,領土適中宜於君主制,領土廣袤宜於專制制。孟德斯鳩說一個國家土地優良就自然地產生依賴性。人們就不關心他們的自由,只是注意他們自己的私事。而土地貧瘠,使人勤奮、儉樸、耐勞、勇敢和適於戰爭;土地所不給予的東西,他們不得不以人力去獲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寬裕而柔弱、怠惰、貪生怕死。所以山地、平原、近海三種地形會產生三種不同政體;居住在山地的人堅決主張要平民政治,平地上的人則要求由一些上層人物領導的政體,近海的人則希望一種二者混合的政體。當然,孟德斯鳩關於地理因素對國家的影響,主要是在根據自己的觀察基礎之上做出的,並不能說是一種規律。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而具體關於一個國家的地理因素對一個國家到底有什麼影響,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地理因素一個國家的國力產生著直接的,甚至是巨大的影響。地理位置優越、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較容易發展成大國和強國。相反,較差的自然環境條件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力量強大的國家造成障礙。一些控制世界戰略要地的國家,也會因此提高其國際地位。如新加坡因控制馬六甲海峽而受到重視,埃及因蘇伊士運河而身價倍增等。此外,國土面積的大小與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成正比。土地幅員遼闊的國家在戰爭時期的迴旋餘地大,敵人很難將其全部佔領和征服。1812年拿破崙進攻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和德國入侵蘇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幅員的遼闊的地理條件應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國土面積呈狹長或分割狀態的國家則比相對方圓而緊湊的國家更易遭受敵人的攻擊而不易防守,如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巴基斯坦即是如此。高大山脈可以阻礙交通運輸,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一個小國因為其地理位置處於某個戰略要地而增加在國際舞臺上的分量,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以色列的地理條件


其次,地理因素對一國對外決策的制定產生著影響,對國家對外行為的特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併為其提供了直接的物質力量。擁有良好港口和漫長海岸線的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們在對外行為中把發展海上力量放在首位,如15世紀以來逐次稱霸海洋的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大國之間彼此相鄰一般具有較長的共同邊界,因而使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的敏感度增強。在彼此為敵時,漫長的共同邊界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來建立強大的軍事機器,並保持高度的戒備狀態,如六、七十年代中蘇之間的相互關係狀態;在彼此為友時,共同的邊界可以加強相互地緣經濟聯繫。小國與大國為鄰,易受大國的控制與影響。而處於兩強或多強之間的小國,要投靠一方勢必損害自己的國家利益,要左右逢源又不可能,只有選擇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如瑞士這樣的中歐小國,歷史上長期與列強為鄰,戰後又處於東西兩大陣營之間,這迫使它奉行永久中立的基本國策。


美國的地理條件


當然,這裡所說的地理因素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只能說,什麼樣的自然地理條件,會給一個國家帶來什麼樣的發展潛力,但並不是說優秀的自然地理條件就一定能培育出大國或者強國,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就不能帶來強國的崛起。在這方面,美國和巴西就是典型的對比。從自然地理條件角度來說,美國和巴西相差不大,甚至巴西在某種程度上,自然地理條件優於美國。但巴西就未能將其自然地理條件轉化為其真正的國力,從而導致美國是世界上的頭等強國,而巴西卻只是地區強國。除此之外,地理因素對於國家及其相互關係的影響往往因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一些原先並不突出的要素在今天會變得至關重要;一些過去重要的因素現在則可能顯得無關緊要了。例如,在20世紀前的大多數時間裡,中東地區只是人煙罕見的荒蕪沙漠,而隨著石油的發現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鑿使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變得重要起來。


巴西的地理條件



hording


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影響很大。首先對比中美兩個東西方大國,海陸位置:兩國各處太平洋兩邊,美國更具優勢的是它東臨大西洋;緯度位置:兩國絕大部分地處北溫宜居帶,這個方面中國略勝一籌;地形因素:美國中部以大平原為主,無東西走向的山脈阻擋北方寒流和南方來的颶風;中國地形複雜,雖然說冬季寒流也有西伯利亞,但是有東西向的大山脈阻擋而減弱,夏季有颱風影響東南沿海;國土面積:兩國相差無幾,自然資源都較為豐富,如果發生戰爭,迴旋餘地大不至於亡國。綜合因素:中國有人口優勢,美國有制度優勢。綜上所述,世界地理位置最好的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其它則可忽略不計。對於中美,和則兩利,鬥則兩害。


捨我其誰3538


有句古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眾所周知,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這個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託著整個自然界,但是同樣的,人類的一切活動也受到了自然界的制約。

這裡我先舉一個例子——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儲存量和產出量都是世界第一,石油又被稱為黑色的黃金,擁有如此多數量的石油,沙特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沙特阿拉伯西部一部分高原地區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廣大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侯,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同樣拜老天所賜,沙特卻擁有了這個世界上最富裕的資源,2005年,沙特石油產量是5.26億噸,穩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採儲量363億噸(佔全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

它的天然氣年產量達到了640億立方米,剩餘可採儲量6.9萬億立方米,佔到了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

沙特的農業早期主要以種植椰棗樹為主,這種植物的果實和棗相似,但是也可以當做糧食實用,而且椰棗樹有耐旱、耐熱、耐鹼的特點,很適合在缺水的中東地區大量種植。

而沙特的牧業同其他阿拉伯人一樣,主要以飼養駱駝為主。最早因為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有很多的沙特人選擇移民到其他國家。


一方面,惡劣的地理條件使得這個國家本應過著條件艱苦的生活(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另一方面,運氣好的沙特,坐落在蘊含如此豐富資源的地方,這樣的地理條件又讓沙特的經濟開始騰飛,迅速華麗變身,躋身於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再說一下新加坡。

新加坡的地理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佔據了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馬六甲海峽,而有了這條貿易通道不僅僅意味著可以源源不絕的收取過路費,而且可以通過這個通道,將自己國家的商品出口,並進口國外商品。

作為一個僅僅只有719平方公里土地、560萬人口的國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建國開始,新加坡利用自己身處這個貿易路口的便利,引進外資大力發展輕工業和電子工業,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新加坡一直都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新加坡採取貿易立國的國策,迅速成為國際著名的金融貿易中心。新加坡國土面積不算太大,國內資源也不多。尤其是淡水資源,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短缺狀態。


至於像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自然資源,新加坡全部任嘛沒有,就連最起碼的糧食蔬菜肉食品,也多半從馬來西亞進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一躍成為富裕國家的代表。

國際形勢千變萬化,但是每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總是大體不變的,所處環境的資源固然很重要,但是擁有一個好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歷史早已證明,讓國家富裕起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歷來現實


文明的初始需要的其實不多,適宜人類居住的氣候,水源地,可耕種的土地,有這三項就夠了。足夠的水和可耕地易於發展農業生產,有了足夠的食物就能促進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進而促進文明的繁榮。

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在需要更上一層樓時就需要對外交往和貿易。在古代主要是依靠陸路交通,近代以來,海上貿易興旺,因而良好的出海口對於一個國家顯得極為重要。

由此,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世界上興起了所謂陸權和海權的說法。



看看美國、巴西的地理條件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56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亞馬遜河的水量充足,其支流的流量就超過了長江。因而巴西具備了文明最初始的兩個要素。不過巴西的問題是如何解決開掛的亞馬遜河氾濫,另一個問題是解決國際上對其因開發而破壞亞馬遜雨林的反對,雖然這些反對都是表面上打著保護環境的旗幟,站在道德制高點而掩蓋其內心就是不想讓巴西發展的壞心眼。不可否認的是巴西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國的條件,而且潛力巨大。



北美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等大河為美國提供了充沛的水資源,大部分在美國的中央大平原(153萬平方公里)以及東海岸一些小塊的平原為美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然而,很明顯的是美國大大強於巴西,雙方到歐洲的航線距離的遠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本的原因是美國因掌控了制海權而強大。

海權論是以實現對海洋空間控制為目標的基本戰略理論。

海權論的提出其主要人物就是美國的馬漢。馬漢在書中提出提到:“海權即憑藉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簡單了說就是建立和控制海上的交通線,而交通線的建立,就依賴線上的各個海外基地(殖民地)與海港了。擁有廣大又富饒的海外殖民地及優良海港,有利於艦隊補給、維修,對延伸海軍戰鬥能力有很大助益。

馬漢認為海權必須能確保自己的交通線安全,並同時能切斷敵人的交通線。交通線愈長,則海權所能賜予的利益也就愈大。

國民大量移民於海外殖民地,並建立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國力之擴張具有極大優勢。在英國之前,海上的霸主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在其海軍武力配合其商業船隊在世界四處拓展其殖民地,獲致豐厚的經濟利益,而成為海上霸權,有”日不落國“之稱。



海權不僅標誌著一個國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總體能力,同時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成為一個偉大民族。因此,馬漢的海權論實際上是論述如何通過奪取制海權以達到控制世界的理論。

二戰後,美帝繼承了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主要體現在其控制了世界上絕大多數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線。

看一看那些主要的海上航線美帝都控制了啥:

1、遠東--北美西海岸航線

該航線包括從中國,朝鮮,日本蘇聯遠東海港到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北美西海岸各港的貿易運輸線。從我國的沿海地各港出發,偏南的經大隅海峽出東海;偏北的經對馬海峽穿日本海後,或經清津海峽進入太平洋,或經宗谷海峽,穿過鄂霍茨克海進入北太平洋。

很明顯,日本是關鍵,這就可以理解美帝為何在日本和韓國駐軍了。

2、遠東--加勒比,北美東海岸航線

該航線常經夏威夷群島南北至巴拿馬運河後到達。從我國北方沿海港口出發的船隻多半經大隅海峽或經琉球庵美大島出東海。

關鍵點:日本,夏威夷和巴拿馬運河。



3、西北歐,北美東海岸--地中海,蘇伊士運河--亞太航線

西北歐,北美東害--地中海--蘇伊士航線屬世界最繁忙的航段,它是北美,西北歐與亞太海灣地區間貿易往來的捷徑。

關鍵點:直布羅陀(英國控制),蘇伊士運河(這個好在被埃及收回了,但是旁邊有美帝的鐵桿小弟以色列,迭戈加西亞群島(美帝在印度洋軍事基地),然後就是通向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




4、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

該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美帝在中東以及在非洲的大量軍事基地。

蘇伊士運河航線以及繞道好望角航線,看這圖就能理解中東為什麼這麼亂,不僅僅是石油的事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些交通線的最主要的交易目的地是在亞歐非大陸,也就是說,雖然美國比巴西距離歐洲近,看起來在地理方面優於巴西,但是兩個在地理上也是半斤八兩。重點是美帝取代英國掌握了全世界絕大部分關鍵的海上航線。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美國在美洲,它不在歐亞非大陸。

世界島

1902年,英國人麥金德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島”理論。在世界島理論中,歐亞大陸因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眾多的人口而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地帶”,或者稱“世界島”;相對的,如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這樣的地方,因為距離世界島較為遙遠,且遠隔重洋,所以被稱為“外島”。而因為“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所以身處“外島”,受地理阻隔難以將力量投射到“世界島”的美國,在“控制世界”這個課題上是有先天不足的。



按照這個理論,世界島的心臟地帶是從伏爾加河到長江,喜馬拉雅到北極的一大片區域,中心點在喀什。

在古代,由於遊牧民族的騎兵對於農耕文明的步兵具有壓倒性優勢,因而雖然在這個世界島中心的周圍出現了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等,但是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這個中心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但是,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於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而唯一短暫的實現了這個目標的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

到了近現代,由於人類科技的進步,鐵路、公路發達,人口增加,因而單一強權控制這一心臟地帶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相對來說,海洋運輸比鐵路運輸成本更低,只需要控制幾個要點就是了。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基建投入巨大,抗打擊能力也遠遠低於海運,但是優勢也是明顯的,即速度更快,運力更大。不過即使到現在這個難度也相當大,這需要一個強力的外向型大陸國家一路打通世界島,還要持續對沿路各國持續輸出影響力。

可以這麼說,海權和陸權都一樣重要,一旦美帝失去了制海權,那麼它就將被邊緣化,頂多是一個大號的巴西、阿根廷。


我淡如菊


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甚至可以塑造一個國家的格局和狀態。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包括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地形結構、物產以及氣候等諸多因素。甚至在西方國家普遍認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說法,這是西方的社會學理論,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地理環境,甚至決定一個民族的發展和未來,當然只是一種極度唯心主義的說法,不是很正確,但確實有一定道理。



下面就舉幾個國家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的塑造。

1、美國。美國地處北美新大陸中部,西鄰太平洋,納東臨大西洋,地處溫帶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非常適宜人居住。而美國的這個地理環境,看似美國是個大陸國家,實際更像一個海洋國家。它有漫長的海岸線,如果想參與國際間的博弈,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又因為美國遠離舊大陸,本土基本上不會受到騷擾,可以沒有多少阻力的持續發展。最終美國找準時機,積蓄力量,靠著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機遇,加入進去,最終打造出自己的世界第一強國地位。



2、土耳其。土耳其是一個極其善於利用自己的地理條件的國家,土耳其的主要領土部分在小亞細亞半島,還有一部小分領土在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算是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國家。正是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卡住了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入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現在的土耳其政府經常利用自身的地理條件到處搞投機活動,美國給的利益多一些就倒向美國,美國給的利益少一點就導向俄羅斯,反正怎麼都不吃虧。



2、印度。印度和土耳其率差不多,它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優越的,整個印度半島都是印度的領土,而印度半島又如同一個錐子一樣直插印度洋,誰能控制印度半島,就能影響印度洋周邊國家,幾乎能夠控制整個北印度洋。所以在二戰之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都爭相拉攏印度加入自己這一方陣營,已增加自己這一方的實力,從而在國際爭霸中勝算更大。



當然了,地理環境對一個國家的影響的確非常大,但也不是決定性的。特別是我們國人相信人定勝天,只有肯努力奮鬥,有些地理環境的劣勢還是能剋制住的。我們就拿一個非常典型的國家來說,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的地理條件算是非常惡劣,周邊都是敵國,本身的自然環境也很惡劣,荒漠沙漠佔整個國家的領土一半以上。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以色列形成了高科技農業,以及先進的工業,所以最終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前途的,還是這個民族的韌性和素質。


大正看世界


地理條件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一個國家一片大平原,又臨海,這樣這個國家雨水充沛,工農業發展都是有利的,再比如一個國家臨近大海,可以發展海外貿易,有利於經濟發展,我們會發現很多沿海國家和城市都比較富裕。



這是在發展方面的,我主要說的是軍事方面。 地理環境對國家的影響有一定的規律,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卻是很普遍的。首先說,好的地理環境會讓一個國家處在比較安全的境況中,比如現在的加拿大,雖然國土面積很大,但是三面都是廣闊的大洋,能受到的威脅就會小很多。



茫茫的大洋就是加拿大天然的屏障,成為一些小國和沒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難以逾越的防線。像澳大利亞那樣的國家更是,四面是海,不必過度警惕。被大洋包圍的國家不僅安全,而且軍事摩擦或是一些領土正義隨之減少,敵人若來犯,必定是遠征疲乏,補給難以為繼,可伺機殲敵。



天然的地形地貌某種意義上來說促進了國家的形成,現在很多國家都用山川大河作為邊境線,這樣兩國邊境很明確,你過來就是越境了,我就是可以打你。在古代,限於交通條件,很多大山大河亦或是高原也影響著作戰,很多國家就是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中形成。



歐洲一片大平原,也缺少大江大河,所以歐洲難以形成統一的大國,因為發動戰爭太容易了,只要有人挑事,就有可能戰火連片。因為都是平原,沒有明顯的山川河流作為界限,等我兵強馬壯往前挪個幾公里,就說這幾公里是我的,你能有什麼辦法。

世界上這幾個大國,多有高山河流與鄰國相隔,這些天然屏障讓一個國家可以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形成,減少侵害,更容易形成大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