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当代国际伦理学领域有个知名的思想实验——电车困境

,其内容大致是:

想象你眼前有一辆失控的电车,飞速冲下轨道,轨道前方有5个工人难逃此劫。而你正巧站在道岔旁边,可以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上。但问题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这时候,你怎么办?你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来挽救5个人吗?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这就是有名的电车难题,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提出的道德困境问题,用来批评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理论。

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就是这样一部面临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问题。电影是由文学作品改编,其原著是连续五年蝉联“北美最受欢迎作家”的美国小说家朱迪·皮考特备受争议的经典作品。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电影讲述了一对美国父母为了让罹患血癌的凯特能够活下去,父母通过基因技术“制造”了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安娜活成了姐姐凯特的“药罐子”,11年来,她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向姐姐凯特捐献脐带血、白血球、干细胞和骨髓等。

如今,凯特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尚未成年的安娜捐献一个肾脏给姐姐。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找到律师坎贝尔把母亲告上法庭,以此来捍卫自己的身体自主权。

功利主义结果论的抉择

功利主义是以功利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

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生的目的在于避苦求乐,所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其标准不在于道德上是否正确,而在于效果的好坏,在于是否导致了幸福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凡是导致最小痛苦和产生最大快乐的行为,就是正当的行为。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也就是功利主义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只要这个结果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就是符合正当行为。因此,在电车困境中,在功利主义道德观支配下的人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来挽救5个人。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电影中的妈妈就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代表,当得知女儿凯特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血癌),却找不到匹配的骨髓时,医生私下提出了一个违背法理的建议——通过人工胚胎技术来制造一个基因完美匹配的小女儿,为凯特提供身体零件。妈妈立马就接纳了这个违背法理和伦理的建议。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生下小女儿安娜后,11年间,安娜活成了凯特的救赎工具:初生儿时捐脐带血、5岁时捐淋巴细胞、6岁时捐粒细胞,后面是骨髓移植,巴掌长的针头扎进才年仅几岁的安娜的屁股,且因并发症安娜住院治疗……11岁,住了8次院,止吐药、止痛药喝过无数,想想都可怕。

当妈妈得知安娜将她告上法庭,拒绝给凯特捐献肾脏,并要求撤销父母对她的医疗监护权。母亲愤怒了,不断地用“你不想救姐姐的命吗?当姐姐在医院奄奄一息时,你却在若无其事的走来走去。” 妈妈一再地用道德准则来质问和要求安娜。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在法庭上,面对安娜辩护律师的连环追问,她依旧坚持的原则是:如果单看安娜的情况,这样做确实很可怕,但对于凯特来说这是生死问题,对于安娜来说只是健康问题。虽然这样做对安娜来说不公平,但她要顾及的是保全家庭的完整。所以,

她的选择是牺牲安娜的健康来换凯特的命,这样可以保证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情境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在此时此刻这个情境下,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全体快乐值。” 而不是问若将此道德律推广到每个人身上会对快乐值造成什么影响。

身为母亲,这个妈妈并非冷血无情,她爱家庭的每一个孩子,但这极端的两难情境下,她抛开了对个体道德责任的枷锁,以结果的利益最大化为衡量准则,做出了功利主义的行为选择。

自利主义权力论的自我维权

电影的开头就以安娜的内心独白开场,她诉说自己的出生不是因为爱也并非是个意外,只是因特殊理由用基因技术生下来救姐姐的命。独白后,镜头切入到了她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安娜同样深爱这个用她来救命的姐姐。

内心独白和真挚情感之间形成了矛盾冲突,也就制造了两难选择下的道德困境。

11岁的安娜拒绝了向姐姐凯特捐献肾脏,并将固执己见的母亲告上了法庭,以此来捍卫自己对身体的自主权。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自主性原则通常被定义为:个体通过遵循自身理性能力和动机而生活,并以其自身为目的,不被视为实现他人目的工具,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原则。基于自主性原则的身体自主权是医学伦理学中患者、捐献者和被试的一项基本权利。

未成年的安娜虽然还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她已经有了对自己身体所有权的保护意识,不愿被当作实现他人意图的工具,从而基于自身的利益来进行维权,这是安娜自利主义权力论的意识觉醒。

权利理论认为:人生而平等,拥有自然的、不证自明和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成为人之为人的道德基础。任何侵犯他人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无论会带来多好的效果,都是非法和不正当的。每个个人都是完整而独立的主体,拥有尊严,应受尊重,只能被当做【目的】,而不能被当做实现他人或集体意图的工具和手段。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当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拒绝牺牲自己来救姐姐的命时,她受到了身边人的道德谴责。而这样的对抗就是基于功利主义和自利主义的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冲突。安娜也很爱姐姐,她也从未因为为了救姐姐而成为姐姐供应身体零件的“工具”而有过怨言。在面对保护自己和拯救姐姐的两难选择中,她选择了维护自己无可厚非。

个人追求一己的最大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哲学家边沁提出:符合道德的选择,绝不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量幸福这么简单,而是应当考虑权利问题。对一个行为的对错评价,不是看行为的结果,而是要看行为人本人是否拥有从事该行为的权利,要看这种行为是否损害和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回归对个体的尊重

剧情发展到最后,在法庭上得知了安娜起诉的另一个真相: 姐姐凯特不想再继续这么痛苦的活着,想让安娜来维护自己的健康,也求得自身的解脱。姐姐凯特早已准备好了离开,但提醒过母亲很多次,但固执的母亲从不愿听。她一心只想凯特好好活着,这就是她所有努力和牺牲的全部意义,她其实间接的剥夺了凯特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豆瓣8.2《姐姐的守护者》:一部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困境的哲学沉思

安娜理解了姐姐的选择,并选择了尊重姐姐放弃生命的意愿。当这个真相揭开的时候,母亲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选择了对凯特个体意愿的尊重和成全。最后母亲躺在凯特怀中,凯特安然离开。

安娜的辩护律师告知她赢得了胜诉,这样的结果也是在这样的道德困境下,社会和法律给予安娜个体生命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影片的结局,其实最终回归到了对姐姐凯特和安娜个体的双重尊重。

结语

功利主义和自利主义并非绝对的冲突,他们的终极目的一致,都是致力于“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是在面对特殊情境下面对道德困境时,在进行权衡后进行抉择时,不能毫无限制地去功利的寻求最大善的结果,应基于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自由的前提,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下做出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