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笔在书法中的作用是什么?

子衿书法


挫笔运用非常广泛,道理很简单。一枝毛笔两个锋,造成两根线条:尖锋线和侧锋线,书法就靠这两根线表达。笔心直,写出来的就是尖锋线。笔心弯,就是侧锋线。

以王羲之为例,说说挫笔是什么?

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品《兰亭序》。其中就有大量挫笔。先看横向的挫笔。

你看这个“带”字。红圈显示的,就是横笔尾部用了挫。

有些挫笔尾部很整齐,有些跷叉不平,这没有关系,都属于挫。

3.2用挫笔写一竖

竖笔也可以用挫笔写。注意这个时候手腕是向左的。

《兰亭序》中,一竖的挫笔往往很重,经常是三分笔写足。

“所”字左边也是三分笔,和右面的S形竖笔,相得益彰。左面用笔肯定,右面轻巧灵动。

这是一分笔挫,挫得很轻巧,很仔细。

3.3用挫笔写一捺

再来说说捺笔,王羲之写捺笔,也经常用挫。

这种捺是斜捺,书法中称为“磔[zhé]”,就是永字八法的第八法。

捺笔收笔不一定要有个尖,《兰亭》很多捺笔是用挫笔收的。

这一捺也是,下来的速度很快。

这个“之”字的最后一笔,本来是很长的捺,现在改短了。

这是平捺,书法中称为叫“波”。

非常平缓的波,又称为“漫游鱼”。

你看,这个“漫游鱼”也是用挫笔收的。

3.4用挫笔写一点

用挫笔还可以写一点。

这是手腕向左的挫点。

这是手腕向右的挫点。

这是水平向的挫点。

怎么样,王羲之的挫笔,现在有印象了吧?

4.其他书法家的挫笔

比如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我拿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做例子。

这个墨字有很多横笔,都是用挫笔收尾的。

这个也是,挫笔很清楚。

“罪”字最后三小横,和下三点一样,属于连续、重复的动作,可以用挫笔来处理,比较快捷。

这是用挫笔写一撇,一撇用挫,比较少见。

这是用挫笔写戈法,因为笔尖是不到达尾部的。所以那一个钩,也是在比较上面一点。

“聆”,很漂亮的一挫。

这个“声”,如果用平常的一捺,左右就会撑得太开,改用挫笔就好了。

这个挫笔,雄厚壮实,分量很重。

这也是漫游鱼,挫笔收尾。

这是一个长点,或者反捺,挫笔方正,干净利落。

唐代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我用他大字《阴符经》为例。

这个“在”字,有三个横笔,收尾都不同。最后的横笔,用了挫笔。

“中”,横笔和竖笔,都是用挫。

文征明,明代书法家,吴派书画界的领袖。我用他《游虎丘诗》为例。

你看这个“王”字的三横,都是挫笔收尾的。文征明晚年用笔老辣,力度十足。

“正”字,长横一挫,恰到好处。

横笔和竖笔,都用挫笔写成。这枝笔的弹性应该相当好。

“公”字的一捺,改成一个雄厚的点。手腕从右到左,非常稳定地一挫。

吴昌硕,晚清至民国间的大艺术家。上海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书法代表作就是有个人特点的石鼓文。

他写横笔,往往用挫笔收尾,而且有个特征:这一挫的上角,往往比下角突出。

即使毛笔很干,他的腕力大,还是挫得很成功。

他不但能向右挫笔,向左也没有问题。

这个红圈中的挫,也是他的特色,收笔时手腕尽量向左,形成很漂亮的挫。

练习挫笔,要从比较粗的线条开始,容易见效果。所以下笔以后,先蹲。然后快速地拉过去,推一下,这就可以了。你看这效果,这就是挫笔。

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不自觉的在最后加了一个蹲。他写的时候,其实写得满好了,但到最后他加了一个蹲。你这个蹲一加,就把墨按出来了。一按出来,这个地方尾巴断笔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注意,它是完全的平推。

那么,你也可以试一试直线的。就是下笔以后,蹲,然后直线的一拉,就是直线的。这是直线的挫,那么,你也可以写斜的,比如说:我们写一个挫点,下了以后,蹲,然后一拉,这就是挫点。一捺,


书法功课


挫笔是用笔法之一。顿笔后略提,略微转动笔锋,稍离顿笔之处叫做“挫笔”,一般用于笔画转折之处。唐张怀璀《玉堂禁经•用笔法》云:“一日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云:“挫者,因前笔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紐挫之法,折锋方笔也,法出于指。”实即指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处时,先顿,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气促。


陕西艺娃


挫笔,也叫秃笔,毛笔的笔尖部分折断脱落,貌似秃顶的头颅,凭四周的毛发救济头顶,地方支援中央。笔头不够尖细,写出的笔画就很粗糙,突兀,像折断的树枝,像裹后的小脚,破损残缺,出现很多尖刺,不平整,不光滑,不圆润。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毛笔的毛太硬,如狼毫、鸡毫、兔毫等,加上用的时间长了,笔头秃了,笔尖蓄墨力弱了,或者墨干厚滞,写出的笔画生硬干涩,特别是收笔时收不住,就出现这种挫笔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写字时运笔过快,能放不能收,这是基本功不够。或者是书写时情绪高亢,信笔由疆,纵情任性,不拘小节,收笔戛然而止,没有顿笔,故意追求这种放任自流的效果。行书名作《兰亭序》和《祭侄稿》中很多字就有这种用笔法。清代康有为的笔下就更多了。

由此可以看出,挫笔一般只出现在行书和草书中,因为行、草书写需要有一定的速度,运笔较快,作者注重行笔气息,感情跌宕逸笔草草,不小心就露出了挫笔这一狐狸尾巴。

楷书和篆书多要求工整,讲究笔画规范圆润,不可造次,几乎不会出现这种笔法。但隶书中这种挫笔的运用也很常见,我们现在所见的摩崖汉隶,以及清代金农、郑簠的隶书等,多有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不拘成法的挫笔笔法。现代人所写的所谓今隶中,有刻意追求这种用笔效果的。
挫笔的作用在于爽劲利落,个性率直,让笔画显得古朴厚重,丰富了书写中的笔法元素,带有一种飞白的效果,让作品气息流畅,层次多元,霸气侧漏。但这种笔法只可偶一为之,不可多用,多了显得毛糙,粗鄙,粗头乱服,有村夫气,如追求精致典雅的书风还是要注意收敛,谨慎为之。


书法内参


挫笔: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mj杰少


古人学习书法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

挫笔

尖锋线排列一系列的圆点,那个动作叫趯锋。侧锋线排列这个烫斗形的点,这个动作叫什么呢?侧锋运笔的动作,九用中称为挫笔。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这里也是三句话。第一句名称,第二句定义,第三句举例。我来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二曰挫笔。“挫”,《说文解字》这么说:“挫,摧也。”段玉裁引《考工记》注:“挫,折也。”口语中“挫”经常和“折”连用。“挫折”就是推进中,停了下来,或中断。想想生活中的用语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如挫伤,这和斩伤不同。斩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

第二句“挨锋捷进是也”。“挨”的意思,《列子》张湛注:“推也”。《正字通》说有两个意思:“又方言强进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强力推进这就是“挨”,这是基本义。挫笔就是强力快速行笔。

第三句话说:“下三点皆用之”。这显然是《正字通》所谓“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为挫笔快速,所以可以用来写重复、连续的点划。如下方的三点,就可以迅速地连续用挫。

要注意“下三点”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说只能写下三点,一点、两点、四点,或者其他点画也可以用挫笔。下三点用挫,有没有实际例子呢?

有。褚遂良《阴符经》的“经”字,就包括了一个下三点。这是墨迹本,可以清楚看到,下三点收尾都是断笔。这就是挫。

简言之:挫笔就是运用侧锋(或者说副毫)的技法。挫笔写的线条,特征是尾部如折断的形状。挫笔推进速度较快,还可以连续挫。


陈海良书法艺术


是为了求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