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会比故宫专家强么?

李艺泓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这就好比听《最炫民族风》或《小苹果》等神曲一样,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懂得其中的奥妙。溥仪也是如此,天天面对着许多现代人口中的“文物”。时间久了,真假难逃法眼,这要比那些所谓的“鉴宝专家”厉害的多。

现如今走在大街上,刮风吹到广告牌,砸死十个,其中一个必是专家。专家已经烂大街,不值钱了。真正的大师从不自称是某某专家,称自己为专家的多为欺世盗名的伪专家。说的话连他自己都不行,可就是因为他挂了个专家的名衔,随口说出的胡话都能一些无脑虫视为至宝。

话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紫禁城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之职,除了君臣关系之外,他与溥仪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王国维尤为喜欢收藏各类文物,一次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时,王国维拿出一件心爱的文物。这件文物他用高价所得,十分珍爱,想请溥仪上眼瞧一瞧。

王国维将这件玩意儿捧到溥仪面前,溥仪上下打量三秒,告诉王国维这件玩意儿是个赝品。王国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好歹也是个鉴宝专家,怎么说赝品就是赝品呢?

他问溥仪怎么看出这是赝品,溥仪告诉他“这玩意儿跟我家的不一样。”

得,一句话把王国维怼得哑口无言。后来王国维找了不少人鉴定,果然是件赝品。

由此可见,溥仪的鉴宝能力还是非常高的,尽管在紫禁城待了不过18年,但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早已铭刻骨子之中,这不是靠拿本书就能看会的。


大狮


1959年,溥仪特赦后,有一次独自一人进故宫。见展厅中所掛一幅照片的解说不对。溥仪找来了解说员,对之说明。解说员不肖一顾,笑声回答道,故宫专家审核后再这样掛的,会错吗?溥仪一听火了,你知道吗?这以前是我家,照片上的人,是不是我爹,我还会认错吗?解说员赶忙找来馆长,一经核对,果然错了。连声道歉,立即更改。


随心所欲不系舟


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揭开溥仪的文物鉴赏水平之谜: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私雨,满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却烦恼、梦回天涯。

王国维与溥仪在幽静的庭院中闲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交甚欢,聊到古董时,王国维突然起身,双手捧着几件淘来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条案上,又是书画、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摆在溥仪的面前,想让溥仪欣赏、把玩一番。

只见溥仪面含微笑,左手扶颌,右手利落的将几件古董单挑了出了摆在一旁。

王国维瞧见溥仪的举动,不解的问道:“这几件东西有哪里不对吗?”

溥仪说:“只怕是您走了眼,这几件东西是假的。”

王国维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鉴定过的古董不下数千,古画、古文、玉器的鉴定、鉴赏也算的上是“精通”,怎么可能会走眼呢?

王国维虽然对溥仪的话有些不服气,但碍于溥仪的身份,王国维也不好出言反驳,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过去了。

清晖洒满地,转眼,日落月升。溥仪见时候不早了,便乘着洋车回了故宫。

王国维点起烛灯,在灯火之下又细细的将溥仪挑出的几件“赝品”端详了一遍,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这几件古董有什么不妥之处…

数日之后,王国维到古董行去一辩真伪,经过多方求证,果不其然,溥仪挑出的那几件古董都是赝品,王国维这才知道,原来溥仪才是真正的文物鉴赏大师,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人现眼”喽!

一段时间后,王国维再次邀请溥仪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国维在不经意间聊起此事,想请教溥仪,这几件东西假在哪里。溥仪微笑的说到:“我不懂什么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是觉得那几件东西,看着、摸着的感觉,和我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怀疑,毕竟溥仪十几岁去天津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和王国维吹牛,还是个小孩儿,其能拿出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称奇。

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联想一下,溥仪在紫禁城毕竟待了那么久,从小也是名师单独教导,接触的知识绝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宫内文物繁多,溥仪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

我认为溥仪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可能无法同现今的文物专家们相比,毕竟溥仪不是科班出身。但溥仪把玩古董的经验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专家们所不能相提评论的,因为溥仪从小便生活在金山银山之中,对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养出来的,并且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中,摆放着无数的无价之宝,乾隆、嘉庆这两位“古董痴迷者”还出过《西清古鉴》、《石渠宝集》、《书目后编》等等 鉴赏古玩的书籍,溥仪自幼便学习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鉴别古玩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

因此我认为,溥仪在鉴赏古玩的实力,丝毫不弱于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们。当然,这个前提是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比如故宫的藏品,或者其他他从小接触熟悉的东西。至于其他更广的范围,可能就无法保证了,毕竟他不是专业学这个,没有系统的而理论支撑。


白话历史君


溥仪:我用过的就是文物。

有些事,你不服不行。普通的文物专家,要想到溥仪的水平,就需要到五十岁之后了。你看看电视鉴宝节目,请的那些专家,都是老头子。没办法,考古和文物鉴赏就需要时间沉淀。

我上学的时候,也曾想做考古和文物鉴赏。但是,我们大学老师说,做这一行年轻的时候不挣钱,必须“熬”到老了,练出眼力了,才行。缺乏练习素材,没个二三十年的时间积累,是真不行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这些没有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生活过的人,就算英语练习的再好,也不如那些把英语当做母语的人,不如那些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人。这就是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

再举个例子:韩国一个古装剧,竟然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做背景。韩国那些影视剧专业道具人员,竟然犯了如此错误,难以理解。而且,我相信很多韩国人也看不出这个错误。但是,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绝对是非常幼稚的错误。没办法,谁让他们没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过。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村里家家都养十来只鸡,就是那种白色的母鸡,还不是草鸡,长得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有别人家的鸡跑我们家,我一眼就能认出不是我们家的鸡。没办法,太熟了。

回归正题。

在溥仪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周围都是百分之百的真“文物”。而且,那时候人的业余活动也有限,赏玩家里的物件,也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可以说,溥仪从小就开始把玩“文物”了。在不知不觉中,溥仪就在练眼力,练手感。而且,由于他是皇帝,手里面的“素材”太多了。他见过的文物数量,是那些文物专家的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有了这个背景,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溥仪从王国维收藏的东西中挑出赝品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是假的,这里不讨论)。毕竟,溥仪用过的就(都)是文物。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在故宫文物专家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从哪里来的呢?网上流传着一个他与国学大师王国维之间的轶事。

话说,溥仪有一天心血来潮,同意了王国维的邀请,要去他家里做客。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王国维在当时是最顶级的国学大师之一,同时也是溥仪亲自提拔的“南书房行走”,可以查阅故宫的典籍。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王国维受邀去清华大学任教,还曾请示溥仪。

故,溥仪受王国维之邀,并没什么意外。

溥仪到了王国维家里之后,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款待。饭毕,王国维特意拿出自己珍藏的文物让溥仪“赏脸”查阅,溥仪只瞟了一眼,便道:“你这东西,感觉不太对劲,和宫里的有些不一样。”

言外之意,你这收藏是赝品。

王国维当时就懵了,以他在国学圈的造诣,怎么可能“打眼儿”呢?于是,在溥仪走后,王国维抱着自己的东西,又拜访了几位文物鉴定专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你这宝贝的确是赝品。

以王国维衬托溥仪,真真是将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抬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问题是,王国维不过一“南书房行走”,有什么资格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再者,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很快就去天津“隐居”了,根本没有再回过北京,而王国维则一直在北京任教,没有去过天津。

溥仪和王国维,根本就没有机会碰面。

既然二人没有机会碰面,王国维邀请溥仪吃饭的轶事,自然也是“赝品”了;好事者想通过王国维拔高溥仪的企图,自然也不成立了。

那么,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究竟如何呢?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侧面证明一下。

偌大的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呢?

对于这个问题,末代皇帝溥仪在逊位之后,曾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去考察,结果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断了他的这一计划,还迫使他遣散了中国仅存的太监——这场大火的原因,就是溥仪清点文物。

然而,溥仪之后不到百年,故宫的另一位“掌门人”却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2017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5年之后,故宫最有发展眼光的“掌门人”单霁翔大声向世界宣布:

“我们一共有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占93.2%、一般文物占6.4%、资料只占0.4%,几乎件件都是珍贵文物。”

180多万件文物,有零有整,每一件文物都被单霁翔记录在册,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被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世人。

自此,故宫的所有文物都有了身份。

仅仅是统计故宫文物这一件事,故宫的文物专家就把溥仪不知甩了几条街。

真品见的多了,就一定不会打眼吗?

诚然,溥仪在故宫生活的时候,见到的文物几乎每一件都是真品&极品;甚至很多故宫专家无法企及的是,溥仪不仅见过这些文物,还能够随意上手把玩,即便是摔碎了,也不在话下。

不过,溥仪再怎么见过这些文物,也不会心疼这些文物,自然也不会研究它们。

故宫的文物专家则不然,比如单霁翔,他不仅亲自统计了所有的故宫文物,还将所有的文物一一检查,这期间花费的功夫,根本就是溥仪无法想象的!溥仪见过的,单霁翔都见过;溥仪没见过的,单霁翔也见过!

见的比他多,研究比他深,如何不比他造诣更强?

生在帝王家,是溥仪的幸运,因为他可以近距离解除这些极品文物;不幸的是,溥仪只把这些文物当初日常摆设,亦或是……可以换钱的“宝贝”,这样的溥仪,对于故宫来说,真真是大不幸!

1959年,溥仪获释后,被安排在植物园工作而不是在文物相关,亦可侧面体现其文物鉴定水平吧。


祗树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要比故宫的专家强,那是因为有一次溥仪去故宫游玩,发现光绪皇帝的画像放错了,于是与当时故宫的专家争吵了起来,后来经过鉴定,发现溥仪说的是对的。对于这样的争吵,正常人都知道溥仪肯定会是对的,因为光绪皇帝可是溥仪小时候经常看到的,自己的亲人当然不会认错。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理论知识再好,也比不上实践。

再来说说溥仪的鉴定文物水平与当时的故宫专家相比,到底谁的能力更好。溥仪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毕竟从小就出生在皇族,接受到的教育自然是顶级水平,所接触的文物都是一等一的真品。别人只能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他从小就能接触实物,自然是要比那些只在书上看到的人要更加能够分辨出真假。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当时故宫的文物专家。虽然他们是文物专家,但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这些专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成名的。在新中国还没成立时,这些专家所能接触到的文物少之甚少,与从小就在皇族长大的溥仪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更多的研究只能局限于书本,自然对于文物古董的鉴别能力就要比溥仪差。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经过积累,现在的文物专家能接触到的实物也是非常的多,再加上理论知识及科技的加持,鉴定文物的水平已经要比当时的文物专家高出很多,自然也不是溥仪所能够比的。


吾爱说历史


何止是强,是强百倍,为什么这么肯定?当你见惯了古书画真迹,官窑正品,自然对那些仿的伪的假的东西,自然有一种格格不入眼的感觉,感觉什么地方都不对,这种鉴赏眼力,就是帝王级的鉴赏能力。专家,虽然说叫专家,但他们没见过古书画真迹,自不懂真迹是何种感觉,他们研究的范围也很小,见的器物也少,更不能直接上手,所以,溥仪比专家强百倍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选择,我宁愿溥仪不要传承这批历代名画真迹给我,为什么?太累了,我宁愿不入收藏界,不用来花全部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各类古董,不用熬夜来写数百篇文章和论文,大累了,我不想出名,我不想打扰,只想安静的过着优悠的生活,这种改变世人认知的生活方式,太累了,研究古董,它会让你着迷,它会让你兴奋,它会让你日思夜想,它会让你疲惫,它会让你无奈,可能,这是天意所归,试问,当今文博界,有谁,如此这般的专注研究,数百篇文章论文?中华艺术文化的复兴之路,需要我们共力,需要我们精诚合作,无论官专或民藏,理应从大层面看,我们更要抵御艺术品资金的白流,中国,需要国之重宝,中国,需要国之重器,文博界,需要重夺各类藏品话语权,民藏国宝,必须要得到身份证,只有这样,我们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只有这样,文化才会更加强大,才能让世人仰视,中华文明才能影响世界。

顶级国之重宝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历代艺术文化瑰宝财富,是全中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华民族历史艺术文化,需要国之重宝重器向世人展示。

我们都有子孙后代,请你相信我,请你支持我,我必还您一个浓缩了中华二千年最精彩最纷呈的艺术文化,向世人一一展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历代名家数百人,真迹多不胜数,他们的真迹哪去了,这我这,敬畏老祖宗,膜拜祖宗神技,福泽绵长,中华艺术文化长存。

林衡为中国十大名画真迹代言

顶级鉴赏鉴定鉴藏大家 林衡敬启











宣斋艺术馆


文物鉴定是一门学问,溥仪的鉴定水平不可能超过故宫专家。

可能很多人都抱着这种想法:

  • 溥仪是末代皇帝,见的好东西多了,必然有见识,能够鉴定文物。


这话就有反例。

溥仪的老祖宗乾隆见的东西多不多,他都有看走眼的时候,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乾隆都是如此,何况是溥仪这个区区的末代皇帝呢?

鉴定文物,是需要非常精准的研究,甚至还要上科学检测手段,这岂是人眼能够决定的?

如果说溥仪真有鉴定能力,那最多也只是在清宫器物上有识别能力。

这是他早年生活使用的日常物件,所以有可能识别真伪,更多的文物则谈不上鉴定水平。


关于溥仪鉴定文物,还有个与王国维有关的广为流传的谣言。

说是溥仪跑王国维家一看,就知道文物的真伪。

这谣言完全胡编。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溥仪就躲到天津租界去了,而王国维一直在北京,他怎么去王国维家?

总而言之,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不可能超过故宫的专家。


HuiNanHistory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准自然是比较强的。

金兔曾经听说过一件事,说某银行培训员工假钞鉴别,每天做的就是琢磨真钞,要求眼看、手摸、耳听,有时候还要甄别各种状态的真钞,比如被水浸湿的真钞也要求甄别出来。旁人不解,就问主管这是在干啥?

主管笑而答曰,造假的手段千变万化,根本学不完,但只要我们把真钞给摸透了,以后摸到不对劲的,自然就知道是假钞了。

而溥仪也是类似的情况,人家打小生活在皇宫里,在以前,全国各地最好的宝物,大部分都集中在皇宫,而且几乎没有赝品,因为谁要敢给皇帝送假货,被察觉出来可是欺君之罪,轻则人头落地,重则满门抄斩。


虽然溥仪没有像专家一样经过系统的理论化学习,但因为溥仪自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加之宫里的太傅、老太监也会给溥仪介绍这些奇珍异宝。而当听多了、看久了,自然而然也就能懂一些文物知识。

所以说,溥仪的文物鉴宝水平不一定会比故宫里所谓的专家差。专家鉴宝的标准来源于书籍中,而溥仪鉴宝的标准则来源于经验。

别的不说,就故宫的文物而言,没有哪个专家能比溥仪强,原因很简单,以前故宫是溥仪的家,溥仪打小就在这里生活,对于故宫里的物品自然熟悉无比,看到陌生的、不认识的,说明它极有可能是赝品,即便不是赝品,很可能也是一些不入流的东西。

这个不难理解,我们想想,(溥仪)作为一家之主,家里最好最值钱的东西自然应该是最熟悉的。相反,那些不值钱或者没什么用处的物品,溥仪往往对它们毫无印象。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

1959年,溥仪刚刚出狱,就和杜聿明等几人跑到故宫博物院去,走着走着,溥仪发现墙上挂着一副画,画上赫然是溥仪的老爸醇亲王,不过却被标记成了光绪皇帝。

溥仪心想,这还了得?于是当场指出了这个滑稽的错误。工作人员一来,说这是专家说的,不会有问题,溥仪一听就不乐意了,就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不久,专家来了,专家觉得溥仪是在挑事,说:“我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我还能不知道他们是谁不成?”

溥仪一听也很是不爽,说:“我是溥仪,照片上那人是我爸,你还能有我了解?”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专家遇到亲儿子,谁对谁非就很明显了。而在以前,国学大师王国维也遇到和专家类似的尴尬事情。


话说,有一次,王国维邀请已经退位的溥仪到家中做客,很热情的给小皇帝展示自己精心收藏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没想到溥仪看了几眼,就随手指了几件,然后就对王国维说,这几件藏品有问题,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好歹也是一个国学大家,而这些古玩字画好歹是王国维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可小皇帝只是看几眼就说是假的,王国维心中自然是不服气的。于是,王国维就去找了同行的古玩老板鉴定,最后发现,溥仪随手指出的这几件果然是赝品,这让王国维很是佩服,小小年经竟能如此精通古玩行业!



总之,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是比较高的,比一般的专家强。不过溥仪的解释可能就不如专家了,专家能一五一十告诉你哪件古董为什么是真的,真在哪里,假在哪里。而溥仪的解释很简单:这件宝贝跟我家的不一样。

如果是鉴定故宫里的文物,溥仪的解释就更简单:我没见过/我以前见过的不是这样。


金兔历史


傅仪应该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位皇帝,也是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皇帝,更是唯一一位回家还要买门票的人。很多人都说傅仪鉴定文物的水平远远的超过了那些的专家。当然这里所说的文物自然就是清朝的文物。我想不用说大家也应该知道,傅仪从小便生活在紫禁城中,很多的文物都是出自于皇宫之中,傅仪从小便是耳濡目染的,对那些文物肯定也是十分的熟悉,分辨出来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傅仪的鉴定水平到底如何呢?

说傅仪的鉴定水平,我们需要说两个故事,曾经有一次国学大师王国维买了几个文物,于是王国维便邀请了傅仪一起前来观赏,可是当傅仪看到这些文物的时候却说这些都是假的,可是王国维也是一代大师,又怎么会买到假货呢?于是王国维便询问傅仪可有什么依据证明这是假的,傅仪只是回答道:依据倒是没有,只是见的多了,跟家中的那几件不太一样,至于是真是假也没有后续。

还有一个故事便是有一次傅仪前去故宫回忆过去,他进入了道光的皇帝房间之中,看到了上面有一幅画,结果傅仪一看这根本就不是道光皇帝的画像,可是当时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有怎么认为傅仪呢?于是傅仪便和工作人员争执起来,可是工作人员偏说这就是道光皇帝的画像,当时跟随傅仪一起的还有是前国民党军政大员杜聿明。

杜聿明见到这种情况之后,便要求专家来到这里来鉴别道光皇帝的画是不是本人,等专家来了之后,傅仪告诉他这是醇亲王载沣,可是这个专家怎么也说这个不是醇亲王载沣,就在二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这个专家气愤的说了:醇亲王载沣是我的亲爹,我还能不认识吗?

其实在我认为傅仪鉴定文物的能力肯定是不如那些专家的,可能傅仪会对曾经清朝的物品很是熟悉,但是在判断真假的基础上还是较为的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