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3月23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在“戰‘疫’每日觀察”專題中發表了一篇評論《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其中特別指出,“這場大疫情,將深刻改變今日世界,並以沉重的方式寫入人類歷史”。

的確,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次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深痛的傷害。

在我國曆史上,也爆發過無數次的瘟疫,可以說每一次都是民不聊生,甚至改朝換代,說瘟疫之患猛於虎一點也不為過,留給人們的是泣血的回憶和徹骨的傷痛。

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一下歷史上影響我國最嚴重的三次大瘟疫。

一、東漢末年大瘟疫

在東漢末期的數十年間,大瘟疫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法統計。東漢末年短短30年間,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12次。在瘟疫流行期間,舉家死亡的比比皆是,十分悽慘。曹植在《說疫氣》中記載道,在曾經繁華的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這樣的慘狀:“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相關史料記載,這種疫病主要症狀為:由動物傳播,死亡率很高,患者通常會發高燒,咳喘,最後氣絕而亡,而且有著極強的傳染性。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瘟疫中,時年20歲的南陽人張仲景感觸極深,晚年的他回憶道: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由此可見死亡率極高。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二、明末大鼠疫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京都,造成人口的大批死亡。

有文獻記載,明末大鼠疫“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保守估計死亡人數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京都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明末大鼠疫的發生與天氣有一定的關係。明末北方連年大旱,糧食產量銳減。一旦發生饑荒,老鼠吃不飽,會導致體質變弱,這時它們身上帶的病毒會格外多,乾旱使鼠洞內溫度相對升高,又促進了鼠疫桿菌的繁殖。

受了旱災的饑民們,到處找老鼠吃,刨鼠洞裡的糧食充飢。可以想見,這時人體就會染上鼠疫病菌。由此反覆,形成了惡性循環。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三、太平天國大瘟疫

1855年,中國西南地區首先發生了大型瘟疫。在雲南,19世紀50-70年代,大約有500萬人死於疫情。不得不說,當時的太平天國起義走向失敗,瘟疫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種疫病還有個專門的名稱:霍亂。霍亂是一種起病急驟、傳播迅速、病死率高的烈性傳染病。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瘟疫、戰爭、黃河氾濫的多重打擊下,人口損失過億。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縱觀我國曆史上的這三次大瘟疫,由於受當時社會、經濟及醫學條件的限制,都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其狀慘不忍睹。

而今,歷史的車輪駛到21世紀20年代,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襲擊人類,肆虐全球,數十億人面對嚴峻的考驗。

疫情猛於虎!盤點我國曆史上的三次大瘟疫


但,世易時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醫療手段的日益進步以及醫療技術的極大先進,它所造成的傷亡與之前相比必將大為縮減。不過,它所造成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對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帶來的重大沖擊,將深刻影響整個世界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