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知道木头峪村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陕北的冬季,寒冷却天空澄清透蓝,我在米脂县的沟壑中欣赏当时陕北最大的地主姜耀祖的姜氏庄园,空空的庄园内只有我一个访客,姜氏的后人说,东北方向45公里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古朴原始的村落,风景秀丽且书香浓郁才子辈出,当时的姜耀祖对此地仰慕不已,将爱女嫁到了木头峪村的大才子家。

书香浓郁的木头峪村就这样闯进了我的视线。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租车前往,在乡间的简易公路上爬坡穿沟,在山峁上远远地看见了黄河,岸边冲积出一条狭长的河滩地,冬季的颜色枯黄单调。木头峪到了,走进它时,村子就位于黄河岸边不到200米,那条著名的沿黄公路从村东侧擦肩而过,刚刚铺完柏油,还没有贯通。对岸就是山西临县的寨甲村。

村子中央有一块广场空地,一间小商店旁几个陕北老汉在冬日的暖阳下晒太阳打牌。一棵高大的古木下古庙矗立,二层的石块青砖垒就,还下沉半层拱起一户门洞,两侧的石碑为现代所立:"德教精湛人称颂 承蒙栽培铭恩情""兴学名载千史 行医誉留后世",在这个偏僻的黄河小村,一股芬芳的书香在暖阳下徐徐传来。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木头峪村,曾称作浮图峪,东临黄河,西靠山峁,依山傍水的古村寨。明清时期,渡口船筏不断,古老的水上商道联系着秦晋的商贸往来,造就了繁盛一时的木头峪。木头峪人尊师重教,兴学建校,泛舟书海,济世行医,在穷乡僻壤的黄河西岸开辟出一处文化土壤。

而木头峪的民居,则是浓浓书香气息的最佳注解。村落迥然于黄土高坡其他地区的窑洞,即便是几公里外的村庄也大相径庭,别具一格。

没有黄土高原村落那种散落就地势的随意,村落的布局独出心裁,两条主街、若干条巷子组成"非"字,或窑洞或四合院民居错落有致地安顿在"非"字形的巷陌上,规则而灵动。

民居多用石材,石道石墙石路,门户简约不失大气,尤其是大门上的牌匾,牌匾充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忠厚承家" "砥柱葭芦""积德乃昌""仲连复生" "慎修思永"...,很多匾额压根不知其深厚的蕴意,我越读越汗颜。

入院进户则更加藏龙卧虎,门扇窗棂间,精雕细刻的 "岁岁平安""瓜瓞延绵"等石雕、木雕图案,朴素精致,浸染着木头峪人血液里的文化底色。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资料记载,文化底蕴深厚的木头峪村人才辈出,清代出了二进士、三举人、三拔贡、八知县、十四训导及70多名贡生和秀才,现代则涌现出许多政界、学界、商界和文艺界的精英,闻名陕北。

据说某年,知县大人在木头峪渡口下船,村民在黄河边恭迎。乡俗规定一般黎民百姓见了县官得双膝下跪,而秀才以上的读书人可以单膝下跪。县官见半数以上的人单膝而跪,非常震惊,村民们骄傲地告诉县官,这仅仅是在家的,如果连出门在外的读书人也算在一起,要比这多出好几倍!

黄河亘古不变的流淌,日积月累沉淀出这一片滩地,木头峪人日升月落用文化建造了一方家园。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我穿梭在街头巷陌,经过一段段的高墙壁垒,阅读一处处古韵尤存窑洞院落,希望能唤醒它沉睡的历史,虽然它曾经的风光不再,甚至略显破败。

坐在黄河岸边,一位八十的老汉随口就说出大门上匾额的故事寓意,时间的流逝虽然带走木头峪村的繁华,但沉淀下来的文化就如同这位老汉,相守着滔滔黄河,从未停止不前!

远处山峁忽然传来的一曲信天游,悠扬而高亢...

相守黄河的木头峪村,书香浓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