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學古詩》第7講:這位“強迫症”詩人寫詩必須帶“水”


《跟著故事學古詩》第7講:這位“強迫症”詩人寫詩必須帶“水”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幾乎無人不知,但提到這首詩作者許渾的名字,很多人並不知道。可能因為唐朝的詩人實在太多,而他又生在群星璀璨的盛唐之後的晚唐,否則隨便放在哪一個朝代,詩名也會更加閃亮。許渾是一個很有個性的詩人,“強迫症”的他寫詩必須帶“水”,甚至因此和杜甫齊名,而他為了堅守自己的文學觀,一生不作古詩,也是很令人讚歎的。

【詩詞欣賞】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詩人簡介】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

【詩詞裡的故事】

“強迫症”讓他和杜甫齊名

同學們,你知道“山雨欲來”這個成語嗎?這個成語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省略,指預示有事情即將發生,而“山雨欲來風滿樓”便是出自許渾的詩《咸陽城西樓晚眺》。這首詩大約是許渾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七律。

詩人寫道:登上百尺高樓,引我萬里鄉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沙洲。烏雲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後面。山雨即將來臨,滿樓風聲颯颯。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鳴叫枯黃夜間。行人莫問當年繁華盛事,都城依舊,只見渭水不停東流。全詩表達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

同學們可能會說,除了這首有名句的詩之外,許渾的其他詩好像並不那麼出名,但其實在晚唐詩人中他算是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甚至因為一個特徵而和杜甫齊名。這個特徵說來也很有趣,就是他的詩中多寫水、雨的景物,像強迫症一樣,幾乎每首詩都帶“水”的意象,而“詩聖”杜甫因為遭際不順,詩中常常離不開“愁”字,所以後人把他倆合在一起,稱為“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

有個性,一生不作古詩

不只是寫詩要帶“水”,有個性的許渾還有一個有個性的做法,那就是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據統計,許渾流傳下來的作品有500來首,除少數絕句外,絕大多數是五、七言律詩,而且在藝術上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

說到這裡,就必須要詳細說說古詩(古體詩)和律體(格律詩)的區別。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則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在用韻上,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即在一首中可以換韻;而近體詩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或仄聲韻,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在律詩中,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就是兩副絕好的對聯。

總體來說,古體詩在很多方面是比較自由的,而格律詩則比較注重形式,有嚴格的規則,在這一點上的發展有當時歷史的必然性,當然每個人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喜好。從許渾的做法上看,我們應該不難看出,他是格律詩的堅決擁護者,在用行動支持格律詩的發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晚唐時格律詩已經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