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消費券,不能讓政府的“福利”變成個人的“手氣”


為推動服務業全面復甦,南京市政府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公開發放電子消費券,三輪共計搖出67萬筆消費券,在5天內帶動消費近千萬元。南京市大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15日零時起開始第一輪報名,至22日24時報名截止,預約成功人數超過202萬人,累計申請消費券540餘萬張。


受到疫情影響,各地消費水平降低。疫情結束之後,商業需要恢復生機,這個時候如何刺激消費、引導消費,考驗著一個地方政府的智慧。讓商業經營滿血復活,才能有經濟秩序的迴歸和利好。因此,很多地方都推出了消費券措施,通過消費券方式,讓老百姓“花政府的錢買自己需要的商品”。


實施消費券措施好處多多,能夠促進商業銷售形勢好轉,老百姓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各地實施消費券的措施來看,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商業繁榮實現了“春去春又回”。


必須為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做法送去鮮花和掌聲,這特殊背景之下的特殊手段,既是政府智慧,也是百姓實惠。客觀來說,南京市在發放消費券的過程中,效果和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從3月18日至22日,該市共使用電子消費券34522張,總消費金額942.93萬元,除去電子消費券抵減金額外,帶動消費金額613.16萬元。目前發放的消費券,已經達到了5000萬元。


但是,筆者想提個建議:發放消費券能不能不使用搖號的辦法?搖號看著比較公平,你“搖”到了,你就有,你沒有“搖”到,你就沒有。你運氣好,“搖”的多,你獲取的就多,你“搖”的少,你獲取的就少。可是,表面上的“形式公平”,卻可能出現事實上的不公平。比如,有的人家庭收入已經很高了,卻獲得了消費券,而有的人家庭收入本來就不高,還有的屬於低保戶,卻因為手氣不好,一分錢消費券都沒有“搖”到。公平是不是就打了很大折扣?


消費券是特殊時期的市民福利,應該考慮各種因素進行發放。可以是“普惠性的發放”,大家都有,也可以是“區別對待的發放”,比如單親家庭、低保家庭、老年家庭依據實際情況,照顧性地“多發放一些”。


搖號發放消費券,別把政府的“福利”變成了個人的“手氣”,領取消費券不能像買彩票、中大獎,不能靠運氣好,靠手氣好。如此一來,“形式的公平”可能真的成了形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