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忠肝义胆岳老三


三眼花翎最早出现的时期,还是乾隆在位的过程中,在六十年的统治里,乾隆仅封赏了三个人,分别是威名显赫的大将傅恒,傅恒还是乾隆的小舅子,其次福康安(传闻其是乾隆的私生子)以及和琳,和琳是和珅的弟弟,就连和珅都不曾获得如此的赏赐,后续有此殊荣的则是长龄、禧恩、徐桐以及李鸿章四人。

1,傅恒,乾隆孝贤纯皇后的弟弟,满洲镶黄旗人,大金川之战、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清缅战争的统帅,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2,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儿子,乾隆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的主帅,生前被赐贝子,因此获赐三眼花翎。

  3,和琳,满洲正红旗人,和珅的弟弟,追随福康安在抗击廓尔喀斗争立功,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4,长龄,蒙古正白旗人,参与平定白莲教起义,主持平定张格尔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5,禧恩,满洲正蓝旗人,皇族成员,睿亲王淳颖第二子,主持平定湖南瑶族叛乱,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6,李鸿章,汉人,具体事迹大家都清楚,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获赐三眼花翎。

  7,徐桐,汉人,因顽固守旧,反对变法,力挺慈禧废掉光绪,深得慈禧器重,获赐三眼花翎,这位仁兄的“三眼花翎”完全是拍马屁得来,最不能服众。

至于三眼花翎,由于和珅不是皇室,又没有特别卓著的军功,即便他在乾隆面前红得发紫,乾隆也没有“徇私”给他搞例外,所以和珅一生并未获得三眼花翎,反倒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因军功获赐三眼花翎。


经典梦工厂


和珅算什么,就连功名赫赫的年羹尧,备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爷胤祥,都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这个荣誉。在大清的276年历史中,赐带双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

施琅因收复台湾功不可没,当康熙帝为他加官时爵之时,他却给予拒绝,独独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见,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荣耀,高贵无比的黄马褂也无法与之相比。

根据《清史稿》记载:“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领根并缀有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也就是说,大清官员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有严格佩戴制度的,特别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为最。而且这个花翎是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称“孔雀翎”,寓意高贵;蓝翎用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制成,俗称“染蓝翎”, 又因鹖鸟天生性好斗,所以多为有功军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战。同时,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虽然三眼花翎荣耀高贵,但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如同后世的荣誉勋章、立功奖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国276年的历史中,享此殊荣的7人又有谁呢?

据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

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难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宠?当然不是,原来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时,根据各自喜好确定了发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而且二人学习都非常刻苦,备受诗人袁枚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其言“擎天”的是和琳出将,“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后来,和珅凭借学识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一方权臣,而和琳则跟随阿桂将军屡立功绩。

  1.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与军机大臣阿桂处理浙江杭州织造盛住贪污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刚直,处理不当,被乾隆责罚,而和琳办事恰当,被乾隆升迁为湖广道御史。不久,又因弹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迁为吏部给事中,之后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职。


  2. 1792年,和琳和大将军福康安默契配合,击退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因功授都统衔,升任工部尚书。

  3. 1795年,任四川总督时,镇压贵州、湖南苗民起义,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受赏双眼花翎、黄腰带,后加封太子太保衔。

  4.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办军务,他又生俘义军领袖石三保,因功赏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陇战役之中,因此乾隆晋赠一等公爵,并准许后代世袭、建专祠祭奠,谥忠壮。

虽然和琳荣获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间和珅出谋划策的身影依旧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荣耀确实非常难以获得。

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鸿章、徐桐等6人,皆于国家稳固与发展作出大贡献。

清末时期,因鸦片战争爆发,造成国库空虚,虽然有钱就可以买到顶戴花翎(官称捐翎),当时花翎每枝实银10000两、蓝翎5000两,同时还可参照捐管之项进行折扣。

到了咸丰九年,花翎的价格更是跌到了实银7000两、蓝翎4000两。再到后来,花翎仅需实银200两。但是,至始至终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见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不灭的贡献精神。


祥子谈历史


首先三眼花翎在整个清朝并非只有七个人获得。清初年间,贝子和固伦额附(皇后所生的女儿的丈夫)都可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而到了乾隆年间,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也都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所以说真正拥有三眼花翎的人可不在少数,远非七人。

但是清朝除显贵的皇族外,作为满清的大臣们被赏赐三眼花翎的的确只有七人。这七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

花翎是清朝官员和贵族独有的冠饰,是有孔雀翎制作而成,主要分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在清朝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护军营的各统领和参领可佩戴单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及和硕额驸这些爵位的获得者可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可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但是需要注意除了和硕额驸和固伦额附这两个身份是一旦拥有就可佩戴花翎的,其余的镇国公、辅国公、亲王和郡王等这些爵位仅仅只是有资格佩戴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不过如果想真正的佩戴花翎,他们必须在十岁的时候经过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可佩戴对应的花翎。

可以说花翎对于满清来说就是王公贵族特有的身份象征,它代表的是地位和身份。在乾隆之前五品以上的可佩戴单眼花翎的非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上三旗的人莫属,而且必须是皇家禁卫军中人,而双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非辅国公以上爵位的皇族中人不可得,可以说在满清花翎的赐予是较为严格的,单眼花翎的获取条件非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中人不可得,而且还得是满清皇家禁卫军的人才可以,而双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需要辅国公、辅国公和亲王等这些爵位的拥有者经过骑、射考试才能佩戴。

虽然自道光年间,因第一次鸦片战争需要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满清开始有了“捐翎”的制度,在当时满清官员们花费7000两白银就可获得佩戴花翎的资格,且道光一朝的花翎的赏赐范围也被逐渐扩大,只有皇帝认为他有功即可得到花翎的佩戴资格,比如在道光时期,一个向朝廷汇报张格尔叛乱被平定的报捷士兵就被开心的道光赐予佩戴花翎。不过虽然说在道光帝花翎的赏赐已经开始逐渐泛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泛滥的花翎仅仅只是单眼花翎,而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满清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滥封过,即使满清的国库如何的空虚,朝廷有多么的腐败,终清一朝被赏赐双眼花翎的只有二十余人,而三眼花翎更是只有七人,可想而知满清皇帝对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的赏赐是多么的严谨,也是多么的看重。

当然三眼花翎本身并不是什么珍贵的稀罕物。它之所以让人觉得它很重要,其实是因为终清一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等显贵皇族外佩戴三眼花翎外,只有七位大臣可佩戴三眼花翎,所以就这样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三眼花翎才会会显得如此的珍贵。但是说实话,这是满清“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事物会被王朝的皇帝“故意”弄的很稀少,比如明朝是蟒服,而清朝就是三眼花翎。只有这样当一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们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下,皇帝才不会出现没有东西可赏赐的情况出现,等到那个时候皇帝就可以把这些“极其稀少”的东西赏赐给功臣,这样既能让功臣们感受到皇恩浩荡,又不会让皇帝封无可封,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作为领导者总是需要留下一点“存货”来赏赐那些功劳特别巨大的功臣们,而怎样才能让这些功臣们感恩戴德呢?当然就是用一些看似特别稀少的东西来赏赐功臣啦,毕竟99.99%的人都没有的东西,只有你才有你说你开心不?那么作为清朝只有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等这些满清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才能佩戴的三眼花翎,如果把它送给满清的臣子们佩戴,你说那些臣子们会怎样?当然就是只剩下感激涕零啦。


澳古说历史


三眼花翎,是个什么物件?这还得从花翎的历史说起。

作为清朝官员身上,最具装饰性的点缀之物,也就莫过于官帽后面的那一根孔雀翎了。历史上的花翎主要还是有以下三种,根据上面眼的数目分为:一眼、两眼、三眼,这里所说的眼其实就是孔雀翎上边,宛如眼睛一般的圆斑花纹!

三眼花翎可不仅仅是装饰品那么简单,而是根据战绩功勋,在朝廷中官职大小来佩戴,按照当时《清会典》中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单眼花翎,单眼花翎算是最基础的存在了,往上的双眼花翎、三眼花翎,才是真正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权力大小一看便知,

作为拿钱也买不到双眼花翎,是作为特殊战绩贡献的恩赐。

当然有些特殊场所的武官也有权利佩带,有些郡王和亲王,也会因为没有花翎佩戴眼热不已,就比如《清稗类钞》记载顺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求花翎字一事。就拿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先前也才佩戴的是单眼花翎。

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能够佩戴三眼花翎的,不外乎这几种人,按照当时的爵位划分,佩戴三眼花翎的最低级别也要是亲王郡王,当时清朝时期的贝勒贝子,或者是嫡系的固伦公主的额驸,才能够享受此殊荣。

除此之外那就是皇室中,亦或者是分封的藩王,按照当时的亲属关系,也只有镇国公和辅国公之类的宗亲大臣,以及硕公主的额附,也才有资格享受两眼花翎。但是这仅仅是针对满族人所制定的要求,在当时严苛的等级制度之下,汉族人不仅有极大的升迁障碍,而且对于三眼花翎更是可遇不可求!。

至于权臣和珅为什么没有三眼花翎,还是与他当时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三眼花翎的获取难度。

话说在乾隆年间,当时乾隆觉得三眼花翎的获取难度未免太大,当时也为了让有些亲王和郡王感到舒心,就为了有别于三眼花翎,进一步设立五眼花翎,就是为了满足一下有些人的虚荣心。

但这一举动却被和珅制止了,如若不是特殊地位的象征,那三眼花翎就可以算是战功显赫的军功章,与我们现如今的军队勋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和平年代,更不容易获得,也算是天时地利,加人和的终极产物。

尽管和珅作为当时的权臣,按他当时的地位获取三眼花翎足以,但其实他并没有显赫的功勋战绩,影响力是有可他并没有获取3眼花翎的硬性条件。由于他在当时并非武臣,自然也没有显赫的军功可言,要评起军功章来和珅压根没有参选资格。

说起历史上仅仅佩戴三眼花翎的7个人,无非就是傅恒、福康安,外加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等人了。

傅恒、福康安、和琳他们三人,都是当时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自然得到乾隆的赏识嘉奖也无可厚非,本来就有先天优势,再加上其利用后天资源发挥,饱受乾隆皇帝恩宠,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不容小觑。

傅恒和福康安都是优秀将领,平定叛乱有功,战功显赫,虽然和珅没有但他的弟弟和琳,却还是有这样资格的,毕竟他常年在外征战,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相信李鸿章的功绩我们也再熟悉不过,剩下的三人,不仅有着显赫的地位,而且还有着卓越的功勋,虽然这是作为当时地位的象征,但他的主要获取条件却是凭借军功来考量的。


大国布衣


很简单,因为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只有他们能戴!赏戴三眼花翎可谓比登天还难!和珅虽然没有拿到三眼花翎,但他弟弟却拿到了。


解释一下顶带花翎的意思,清代官帽在帽子的最顶端镶嵌顶珠,品级不同顶珠有区别,没有顶珠说明不入流。而在帽子下面都有一个翎管,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蓝翎与花翎: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要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眼”,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三眼花翎最尊贵,一般都是授予军功卓著之将领。

《清史稿》:"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卫,前锋、护军个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领根并缀有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大清历史上,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赏戴三眼花翎。

和珅之所以拿不到三眼花翎,是因为其拙劣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足以评功,和珅唯一一次领兵打仗,就因指挥失败导致总兵图钦保战死,被停职处分。所以他到死也拿不到这三眼花翎。

和珅虽然没有拿到,但是他弟弟和琳却拿到了。因其在平叛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生俘了石三保,而被乾隆帝特赐三眼花翎。

不过李鸿章这三眼花翎算是运气好,因为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60大寿,朝廷下旨“殊恩特配”,所以,李鸿章被赏戴了三眼花翎。


从小爱历史


三眼花翎确实很重要,从乾隆到清末被赐三眼花翎只有七个人,而作为乾隆专宠的权臣和珅却没得到过,这个是为什么?


首先说说花翎这玩意就清朝才有,清朝的官帽是圆形,官帽上最顶端是圆珠,这珠子是按品级的,一品的是红宝石,二品是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的是阴纹镂花金,九品是阳纹镂花金,没有顶珠的就没官品。

在顶珠下有翎管,就是用来插花翎用的,这翎枝又分两种,一种是蓝翎,一种是花翎,蓝翎是鹖鸟的羽毛做的,没有眼,这是赏赐给六品以下、在皇宫或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还有些低级军官立有军功的话,也会得到赏赐蓝翎。

花翎则是孔雀羽所作,以孔雀翎上的圈数分为一眼、二眼、三眼,这眼越多越尊贵,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护军营的统领和参领有资格带单眼花翎,担任这些职务的必须是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这上三旗出身才行,清朝宗藩中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亲贵以及和硕额驸享配二眼花翎,有资格享配三眼花翎的则是清朝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清朝的和硕公主是妃嫔所生,固伦公主是皇后所生,就是嫡女的驸马才有资格带三眼花翎。


可以看到品官只能带单眼花翎,二眼三眼只有亲贵才有资格配戴,而外任文官就没资格带花翎,花翎就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在康熙时期,降清的施琅在攻下台湾后,被赐以靖海侯,施琅请辞靖海侯来换取花翎,康熙特旨准许,可见花翎在大臣的心中比爵位还重要。

乾隆时期开始对三眼花翎进行了改革

乾隆时期,特别下了道旨意,二眼三眼亲贵们可以配戴,有显赫军功的大臣也可以配戴,不过从乾隆时期到清末一百多年时间,得到三眼花翎赏赐的只有七个人,得到赏赐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乾隆的宠臣和珅只得到二眼花翎。


得到三眼花翎的七个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我们就说说为什么和珅没得到三眼花翎,这个可以和乾隆朝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对比,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孝贤纯皇后,傅恒是外戚,身份也很尊贵了,不过他另一个身份是清朝名将,在乾隆十三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在乾隆十九年力主攻伊梨,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三十四年率军入缅甸作战,可以说是军功显赫,加上外戚的身份,得到赏赐三眼花翎的殊荣。

福康安是傅恒的三子,也是外戚身份,先后率军平定了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还有保卫西藏的战役,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统一,也是军功显赫,当然野史传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不知道这个有没有加分,反正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赏赐。

和琳是和珅的弟弟,和珅两兄弟因为父母早亡,生活过的很艰难,两兄弟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和珅和琳两人从小就懂得分工合作,在读书时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和珅学文,和琳学武,这样以后可以一个入相,一个出将,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和珅先做官来为和琳铺路,然后为和琳出主意跟了阿桂这个牛人,先跟着阿桂办了两件大案,后来又跟着福康安去打仗,也是立下了战功,加上和珅的关系,乾隆也赏赐三眼花翎给和琳。而和珅没有显赫的军功,所以只得到二眼花翎。


道光后期,赏赐花翎的范围加大,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到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花翎、蓝翎明码标价出售,不过对于二眼、三眼花翎还是有控制,一百多年间才7个人得到三眼花翎的赏赐,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殊荣,是统治者对他们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肯定!


历史红尘


三眼顶戴花翎揭秘。

1、什么是花翎?

花翎,就是有眼的孔雀羽毛,在清朝时期,特指官员礼帽尾端的孔雀翎毛。在清朝的历史剧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朝的官员帽子上面,很多人的帽子后面都会装饰有一个长长的羽毛,这就是花翎。花翎通常划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其中随着羽毛上类似眼状的圆圈增加,意味着花翎的更加高贵。花翎的佩戴要严格遵循地位的高低的原则,在清朝初期只有皇族的贝子和皇后所生长女的丈夫才能佩戴三眼花翎,从这个佩戴条件来看,直接能够戴三眼花翎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双眼花翎只有是皇族中的宗室宗亲和藩部中的亲贵才能佩戴。


2、珍贵的三眼顶戴花翎。

花翎,指代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圈圈,无眼的孔雀毛叫蓝翎,一般给宫中六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在皇宫、王府中的侍卫等官员佩戴。一眼花翎主要是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统领,参领才有资格带,而且这些人的出身还要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生才行。三眼花翎最早出现的时期,还是乾隆在位的过程中,在六十年的统治里,乾隆仅封赏了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小舅子傅恒,他的私生子福康安以及和琳,和琳我们可能不大熟悉,但是他的哥哥我们都很熟悉,谁?就是马屁精和珅,没错,他们两个是亲兄弟,从这两个人的显赫地位来看,和家的遗传基因是非常厉害的,兄弟两个,都是人中之龙,从弟弟的三眼花翎我们就可以知道和珅有多优秀。在乾隆以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竟然没有一个人被授予三眼顶戴花翎,可见这个三眼花翎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乾隆之后,尽管人才辈出,多有为国贡献巨大的贤臣,但是后续获得三眼顶戴花翎的仅有长龄、禧恩、徐桐以及李鸿章四人,也就是说,乾隆之后,仅有7人获佩三眼顶戴花翎,其中就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李中堂,由此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对晚清的巨大贡献。


智者说历史


花翎其实就是孔雀翎,它是清代极为重要的冠饰。

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孔雀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

翎眼的多少,反映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根据清朱彭寿《旧典备征》所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准戴三眼花翎.乾隆以来,大臣中亦有特赏者,然勋戚如傅文忠,当时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赐者尤稀。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

可以看出,原来只能皇帝的家人才能有佩戴三眼花翎的权利,其他人是不可以的。但是凡事都有特例,皇帝也会特旨封赏。像乾隆皇帝封给傅文忠傅恒,但是傅恒还不敢戴。毕竟按《清会典事例》规定,花翎不能潜越本分妄戴,也不能随意不戴,违者将严行参处。

据统计,大清王朝数百年间,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个人被特旨封赏过三眼花翎。

所以,大清朝这么多年,并不是只有这七人拥有三眼花翎,而是除了皇帝的家人亲王郡王那一串之外,是只有这七人收到了特别的赏赐。

其实,别说三眼花翎了,就是大臣中赐戴双眼花翎的也寥若星辰,仅二十余人。可见,赐戴花翎是一种殊荣。相反地,拔去花翎也是一种严厉地惩罚。

到了晚清,花翎的赏赐出现了滥多的现象,范围也不断扩大,甚至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点钱就可买到花翎。


一盘拉条子


印象中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好像有这么一个场景:康熙朝的重臣纳兰明珠因为犯了错误,惹恼了康熙,被康熙重罚,拔去了头顶上的花翎。

这个场景虽然是一个电视剧虚构的场景的,但也并不是导演无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处罚,也可以说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

经常看清宫剧的筒子们可能会发现,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样的东西,这个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为两种,蓝翎和花翎。


蓝翎是用鹖鸟羽毛制作而成,通体被染成蓝色,一般是皇帝用来六品以下,在皇宫或者王府当差的侍卫。

花翎是孔雀羽毛制作而成,根据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为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单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时期,只有亲王(包括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这些人,才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这些人可是皇室成员中地位较高的那一波人。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双眼花翎。这些人同样属于皇室成员。

至于单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品级在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

简单来说,花翎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么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员,二是满洲上三旗高级成员。

但是,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过来的,所以清朝的皇帝还得依靠外人来治理国家。怎么能让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帮自己干活呢?自然是要给他们一点甜头!什么甜头?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因此,赏赐给本没有资格带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着皇帝把他们当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荣誉!而能赏赐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荣誉之中的荣誉。

当然,花翎也不能随意赏赐,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自乾隆朝以来,能被赏赐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



那么这7个获得三眼花翎的幸运儿又是谁?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傅恒,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将,指挥了大小金川之战,还参加了清缅战争。


福康安,傅恒之子,也是乾隆重点培养的对象。参加了第二次金川战役。

李鸿章:慈禧时期的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双重身份,既是乾隆宠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赖的大将,镇压过贵州的苗民起义。

长龄:蒙古人,参加了平定甘肃、新疆、台湾、廓尔喀的叛乱。

禧恩:清朝宗室,世袭铁帽子王睿亲王淳颖之子,封镇国将军,按规定可以享受双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鸿章、徐桐是慈禧太后离不开的汉人大臣之外,其他几人都是满蒙贵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见这三眼花翎并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赏赐一个三眼花翎倒也不为过。但是和珅家族已经荣耀满身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是乾隆最爱十公主的丈夫,是固伦额驸,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资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赐的三眼花翎。



所以说和珅没有获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毕竟和珅家族已经有了两根。


小镇月明


花翎即孔雀翎,就是插在清朝官员官帽后面跟草鸡尾巴一样的那个东西。花翎上头会有眼状的圈圈,一个圈叫单眼,两个圈叫双眼,三个圈自然就是三眼,而三眼花翎的地位自然是最高的。



在清朝,花翎作为一种荣誉头衔存在,体现了皇权对宗室人员的特殊对待,所以是否有花翎跟官品多高没多大关系。事实上,如果你不是宗室人员,即使官品再高,一般也是没资格赏戴花翎的。一般来说,贝子及其以上有资格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一类有资格戴双眼花翎,品官之中,文官一般没花翎可戴,除非得到皇帝的特赏才行,武官当中一般得五品以上才有资格戴,不过也就是个单眼花翎。

由此可见,清廷对花翎的赏赐是很吝啬的,尤其是对三眼花翎掌控,可谓是非常严格。即便是宗室的亲王、郡王,皇帝也未必赏他们三眼花翎戴,更何况是广大的品官群体。清宫戏里皇帝随随便便就赏赐大臣三眼花翎,一看就是不符合史实的虚构。



当然,专制社会皇权最大,只要是皇帝开口赏赐,一切规制都不是束缚。在乾隆之前,皇帝对三眼花翎的赏赐特别严格,王公贵族也戴不了三眼花翎,比如雍正帝的左膀右臂怡亲王胤祥,他算厉害的吧,终其一生他也没戴三眼花翎。对于品官,康熙为奖励施琅平台之功,特旨赐给他单眼花翎。

而到了乾隆年间,亲王贝勒等宗室开始大量被赏戴三眼花翎,乾隆也拿三眼花翎来特旨赏赐有显赫军功的大臣,如和琳、傅恒、福康安都因军功而赏戴三眼花翎。即便如此,皇帝对三眼花翎的赏赐仍旧很慎重,像大贪官和珅这种权臣,就算他再受乾隆宠信,乾隆也不给他三眼花翎,因为他是文臣,没有军功。



乾隆之后,花翎开始逐渐被滥用。晚清国库空虚,朝廷竟然开了捐翎之例,花7000两白银可捐一个花翎戴。但对于三眼花翎,清廷仍旧十分谨慎。到清朝灭亡之前,除王公贵族外,被赏戴三眼花翎的品官只有七个,除刚才说过的傅恒、福康安和和琳,还有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