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推薦採訪崔大使的那位美國記者,讀一讀《西遊記》

有人問我對於崔大使被美國記者提問,觀後感是什麼。

首先,我承認,他們聊的都是些意識形態領域,這方便我不懂,我是個投資人,我只懂有希望的人生才是好人生

你要和我辯意識形態,我就睡著了。

但我有一點優勢,相對於那個美國記者,我是沒有老闆的。

沒有老闆的人,往往不容易有偏見。

我從不加入任何團體,也沒有信仰。我看病要自費,養老靠自己,如果說誰是我老闆,那就是交易市場,還是國際交易市場。

這一點,我比天底下所有領工資的人,從心態上就更平和。

我為什麼說推薦那位記者讀《西遊記》呢?有我的道理。

你們知道《西遊記》的引子是什麼?

就像《紅樓夢》一開篇就是女媧補天,女媧不去補天,就留不下那塊石頭,沒有那塊石頭就沒有《石頭記》。

《西遊記》也是一樣的,西遊記,西遊記,一定是有人說西方好,才有這篇遊記。

我們翻開《西遊記》。

一開篇就是如來說:“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而後,如來又說自己所在的西牛賀洲“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

這是一切的大前提,有了這個立論,才有菩薩領取法旨,往大唐說服唐王派遣唐僧前往靈山腳下拜佛求經。

菩薩是怎麼當著唐王李世民的面,跟唐僧說的?

當時李世民在舉行水陸法會,聚集了一千兩百多名高僧。菩薩化作一個和尚,跟李世民講:

“你這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度亡脫苦!”

那李世民被勾起了好奇心,肯定要問:“大乘佛法哪家強?”

這就引出了西遊記。

換句話說,如來認為大唐這個地方不好,“貪淫樂禍,多殺多爭”嘛。哪兒好呢?靈山腳下好,“不貪不殺,養氣潛靈”。

於是讓菩薩忽悠了唐王派遣唐僧去學習怎麼好。

如來的這個立論,看懂了吧。

那好,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立論是否成立。

正因為佛祖是權威,我們沒法和他辯道理,所以只能引入大數據。

我翻遍了《西遊記》。

《西遊記》總共出場了135個大妖怪。

其中傲來國界有六個,大唐國界有六個,烏斯藏、寶相、烏雞國界有九個,車遲,女兒,祭賽國界有十五個,朱紫、獅駝、比丘有十三個,玉華府、金平府界有六個,天竺國界有六十二個,上善國界有十八個。

很奇怪哦。

大唐國界只有六個,佔比4%。

而越靠近靈山腳下,妖怪就越多。比如天竺國界有六十二個,佔比46%。如果算上善,那佔比高達59%。

我滴個乖乖,59%的妖怪都在如來身邊,那還取的個什麼經?妖經麼?

咱是去取經,還是娶妖精?

你不覺得奇怪麼?

我們再重溫一遍。

如來說:大唐“貪淫樂禍,多殺多爭”,西方極樂世界“不貪不殺,養氣潛靈”。

so,難道妖怪越多,越“養氣潛靈”?

對不起,我又一不小心說了實話,我不是知識分子,也沒有意識形態。擱在舊社會,我就是個撥算盤的。

我並不是說大唐就比西天好。

但這起碼也是一個角度,從指標形態上看,妖怪多,顯然沒有如來說的那麼好。

我拿這個故事做引子,沒有說西方不好的意思,我也不知道現在是怎麼了。

只要有人沒有表達西方好,馬上就會引來一群罵。

對於那位美國記者的看法,我是這麼想的。

既然他從頭到尾只是在舉例子,沒有邏輯性,那想必我也可以從頭到尾舉例子。

反正你也不追求全面,我也不追求全面,挺公平,我喜歡。

何況,只要說話,本就沒法全面。

全面的那是大英百科全書,只要是個人,他就不能全面。

他要是全面,那隻能是抄襲別人的看法,比如如下句式:

“我有個醫生朋友,他跟我說,........”

這句式讓我想起了芮成鋼。

“韓國,我喜歡,我喜歡你們的泡菜。日本,我也喜歡,我喜歡你們的壽司。正如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說......”

對不起,讓讀者們失望了,我沒有好朋友姓克的,所以我只能說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和眼睛看到的。

效仿一下那位記者,我也來舉例子,但起碼,是我身邊的例子,不是道聽途說。

換句話說,我只聊我的朋友,至於朋友的朋友,我是不聊的,我不做信息的二道販子。

所以我的句式叫做“我說”,而不是“我一個朋友,他說”。

我看不到的,我相信一定有,但那部分,應該留給別的經歷過的人自己去說,湊起來,這叫全面。

那接下來說我身邊的故事。

我身邊的人,有留在國內的,有出國發展的,當然,就肯定有去美國發展的。

我曾經舉過很多例子。

比如我的好朋友,江西某農村考上不知名學校的Z某。

對不起,他的學校不知名,家鄉不知名,跟我說了八遍,我也記不住。後面的朋友們也基本上如此。

我講過他的故事,從村口往自己頭上潑涼水,到生產線上的工人,到軟件工程師,到部門經理,到CTO,到屢屢創業。

我不能說他成功了,但我覺得,他很早結婚,從當年媳婦跟著他,一年吃不上幾回肉,到能夠在好幾個大城市裡買多套房,這一切,換個地界,未必能給他。

比如他當年一畢業,去美國的思科總部,我們不說他後來能怎麼樣,事實上,他也進不去。

當年只有學霸中的學霸,才能進思科,至於去美國思科,那這裡面還會牽扯很多別的問題。

我們不聊意識形態,我只能說,對於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很顯然,即便當年有人白送他綠卡,讓他去美國思科總部,從經濟上看,他得到的也不如今天多。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強調,錢不重要,意識形態才重要。

那是你。

他家很窮,所有親人都等著過物質上的好生活,理解了吧,這是人家的需求。

所以,我覺得,不說成功與否,至少,對他個人來說,這一步是走對了。

當然這話也是廢話,他本就不是學霸,當年也無法去美國。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我舉過很多例子。

S總,當然,他做老闆了,公司要奔上市,自己有別墅,至於當年他們那個村窮成什麼樣,至於他高中畢業,也是從產線工人到銷售,到銷售經理,再到創業,這個過程,已經不重要了。

很顯然,他比前面那個例子,混的好得多。

這樣的故事我曾經講過一籮筐,就不再一一列舉。

你注意,他們不能說明留在某地發展一定好,不能,因為社會總人口很多,我見過的只有一小撮。

但是,如果我給你同類抽樣,就不存在這種比較。

明白什麼叫同類抽樣?

就是始終舉我身邊的那些人。

我身邊看到的那些人,一定有侷限性,也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很優秀,他們混得好不等於和他們待在同一地方的人都混得好。

但如果始終在他們內部比較,就沒這問題。這段邏輯要想一想,我相信你能理解。

因為都是我身邊嘛,又沒離開這個採樣群。

我身邊也有很多人去了美國。

比如我曾經舉過例子,昔日一起在校網上玩暗黑破壞神的某位,在美期間,被上司打壓,最後拋棄家人,縱身一躍,上了全球頭條。

我不是說,所有去美的同學都遭遇了什麼不公,以至於有這麼不幸的結局。

我沒有偏見。我不是那位美國記者,我不會拿一個人的遭遇,去描述一個社會群落。

但如果你讓我舉一箇中位數,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就我身邊的那些朋友,當年留在國內的,和當年去了美國的。

竟然今天在收入上,去了美國的,還不如留在國內的。無論從中位數還是平均數上看的話。

這是很讓人驚奇的一點。

要知道兩地的平均收入,可能差了7,8倍。

何以我身邊看到的例子,竟然如此奇特,是什麼導致的呢?

我並不清楚。

你注意,這也只是我身邊的那些人在過去十五年裡的故事。

但這的確是一種抽樣。

你可以說錢不代表一切,就像如來也會說妖怪不代表一切。

你可以說也許只有唐僧運氣不好,他在大唐遇見了6個妖怪,在靈山腳下遇見了80個。

你可以這麼說。

但你不要忘了,你可以這麼說,也就意味著我也可以這麼說。

理解麼?

除非你公開承認自己雙標。

只要你否認自己的雙標,那麼既然你可以用你聽過的一兩個人的經歷來描述中國。

那麼我為什麼不能拿我的朋友圈,來描述美國呢?

我是不是可以因為去年我有個朋友,校友,在美工作,因為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跳樓了,就攻擊美國種族歧視呢?

我是不是也可以拿我朋友的事兒質問川普,請給我一個解釋,為什麼他在美工作期間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為什麼他被迫跳樓?

甚至,我懷疑川普都不知道這件事兒。

我是否可以質問川普憑什麼不關心這件事?憑什麼不知道我的朋友去年在美期間跳樓了呢?

事實上,即便採取和這位美國記者一樣的標準,我也比他公正的多。

1、我是個徹底獨立的投資人,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給別人發錢,我給別人捐錢,我養別人。

2、無論這個美國記者還是他所描述的那些人,都是沒有能力在市場裡靠自己生存的人,他們至少要依託一個團體,才能存活。

3、我講的上述對比裡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校友,同事,合作伙伴,沒有一個是我聽說。

4、這位美國記者說的所有人和故事,都是他聽說。

最後,我講的上述一切,全是在效仿那位記者的邏輯,學習他說話的模式,我身邊的那些人的經歷不足以拿來評價整個美國。

無論你是否雙標,無論你是否有偏見,我不雙標,我也從來沒有偏見。

對於美國記者和崔大使的對話,我的體會只有一句話:

大使這份差也真的挺憋屈的。

我從不跟人解釋,也不需要別人認同,只要我覺得對方拎不清,就拉黑,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可大使,他只能忍著,繼續和人家對話。

保持風度翩翩也挺遭罪的,呵呵。

一定有人會問我,文章的背景圖是什麼?

一部電影,一本書:《傲慢與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