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年度豆瓣評分佔據領先位置的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始終保持著一種特立獨行的姿態,當初第一季開篇之作,便是黃永玉與曹禺兩位大師之間的往來信,尖銳的批評與寬容的接受,構成了這個節目區別於所有綜藝的社會角色。


本週騰訊上線的《見字如面》第四季第一期《藝文志》,不僅保持了鮮明的批評銳度,而且不惜刺痛觀眾,將質疑範圍擴大到當下多個文化領域,從電影到音樂,從標題黨到粉絲經濟,不唱高調不掄大棒,只是痛徹心扉地直言不諱,有理有據地嬉笑怒罵,迅速引發全網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直接破億。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封信得罪了全球影迷


漫威影迷在全球數以億計,老牌大導馬丁批評漫威的一封信,曾經引發了全球漫威影迷的集體聲討。本季《見字如面》第一期的第一封信,就是由演員何冰出場,聲情並茂地讀出了這封信,信件的最後一句,馬丁說“只是簡單地寫下這些話,已經令我肝腸寸斷”。對廣大漫威影迷而言,此時卻早已怒火中燒。節目彈幕上立即出現了抗議的聲音:我喜歡看漫威怎麼了,看電影不就圖一樂嗎?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見字如面》的好,就在於它不是居高臨下地強壓單一價值,而是多元幷包地睿智討論。節目轉到評論段落,編劇史航首先力挺漫威,評論家許子東也說,老馬丁新拍的電影其實看不下去,但讀信的何冰卻非常堅定地同意老馬丁的看法。但看大導演的信,也的確是金句迭出,鏗鏘有力。他說漫威電影“更接近主題公園。漫威宇宙與我一生都熟悉和喜愛的電影就像地球離半人馬座一樣遙遠。它們被設計成有限主題的變體,名義上是續集,精神上則是翻拍。現代系列電影的本質就是市場調查、觀眾測試、審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們可以被消費。而電影是關於真相的,關於人的,是在生活中被戲劇化、被解釋的,是通過藝術去尋找意義的。”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事實上,觀眾喜愛《見字如面》,正是因為這個節目直面而不是迴避真正的問題,並且通過多種視角的提供,讓觀眾獲得思考的樂趣和有價值的收穫。一位網名叫風D的觀眾留言說:“節目的深度和廣度在所有綜藝節目中是領先很多的,各種觀點而非一家之言,可以靜下心來,仔細品味。”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一特點在如何對待流行大片上得到了體現,它引導觀眾的方式不是關注譁眾取寵的罵戰、挑動影迷的衝突,而是帶領大家逐步聚焦到原本應該多元共生的電影出現了生態失衡的問題,讓馬丁氣憤的事情於是轉化成了讓所有觀眾都氣憤的事情:擁有經濟支配地位的一方主導的電影產業,只是輕蔑地把電影視作是馴服於自己的所有物,全世界只剩下了商人們官方蓋章的、為滿足銷售需求而製作的快消品,沒有真相,沒有懸疑,沒有真正的情感危機,也沒什麼是真正處於危險之中的。一句話,就是沒有什麼是真正全新的東西。這的確是我們普通人每次吐槽不成功大片時的感受。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封信不僅批評了音樂圈


文化產品是否優秀、是否成功,在今天的行業觀察者眼裡往往是用經濟的尺子衡量的。最通行的標準比如“爆款”、“票房”、“IP價值”等等。既然文化是產業,既然市場是規律,那麼由觀眾喜愛所決定的供求關係,就是理所當然的決定因素。這有什麼問題嗎?老馬丁說,“我不同意。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如果人們只能得到一種你在無休止地販賣的東西,他們當然會想要得到更多。”


在這一期《見字如面》讀出了另一封李宗盛致華語流行樂壇的信,把同樣的意思說得更加憤怒:“這些消費者,這些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封信因為太過得罪人,在《見字如面》邀請演員的時候遭到了很多演員的婉拒,最後是老演員嶽躍利站出來擔綱。李宗盛在信中坦言,他只在意音樂對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少意義,音樂節有沒有辦成,唱片公司是不是要倒閉,選秀節目如何成功,媒體如何鼓譟,都是商業的成敗,都與音樂無關。“振興華語音樂的責任是音樂人的,不是媒體的。”李宗盛說他已經非常剋制了,但他信中批評音樂人的原話仍舊是:“這個行業的血管已經有了,平臺也有了,大佬們的資金也都進來了。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


與關注雅俗的官方批評不同,《見字如面》似乎更關注電影和音樂作為藝術形式的本質,關注金錢對個體藝術創作的影響。李宗盛在信中提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有這麼一首歌,難聽到會死,你明明覺得它很爛,可是它會讓你掙很多錢,你會不去宣傳推廣嗎?會不去想辦法兜攏所有的關係讓它值錢嗎?你作為音樂人的審美,跟你作為生意人的審美,這兩者之間是怎樣平衡的呢?”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個問題看上去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高大上的答案,但實際情況我們都清楚,沒有人會放棄收入。李宗盛看到的真實場景是:“流行音樂工業所標榜的是潮、是年輕、是衝動、是小鮮肉。現在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就是一個粉絲工業,不是嗎?承認吧。你沒有粉絲、沒辦法從粉絲身上獲利,你就再見了。”也許有人會把這種選擇解釋成“等我有錢了就去搞藝術”,但李宗盛的擔憂卻更加深遠,劣質的音樂,正在毀掉一代人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並將導致好的音樂喪失生存的空間,因為好的內容是全民審美的結果。他舉了個例子:“大家都看到了《小蘋果》能掙錢,所有的人都來做《小蘋果》。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讓華語音樂走向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也的確有很多人把演唱會開到了國外。李宗盛卻令人掃興地說,“華語音樂到目前為止是沒有辦法輸出的,不管我在紐約林肯中心或是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做演唱會,來的都是華人。”也許你會舉出韓國鳥叔的例子,那不就是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嗎?可是李宗盛說:“韓國那個騎馬的鳥叔似乎變成了國際事件,可大家真的是在欣賞他的音樂嗎?你覺得西方是在欣賞他的音樂嗎?不,他們只會說:那個韓國兄弟太好玩兒了。”如果我們真的把笑料當成了榮耀,如果我們的音樂生活不在關注歌曲而只是關注人設,我們就不得不擔心這塊音樂土壤上到底還能長什麼樣的莊稼了。網友“黑吃嘿”在節目中留言說:“現在的歌都是因為人火才去聽,以前聽歌只是因為它好聽。”

可見李宗盛的擔心,《見字如面》的擔心,也是廣大聽眾的擔心。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封信以戲謔的口吻說了一件更大的事兒


在《見字如面》第四季第一期《藝文志》中,也不都是這種大咖的響鼓重槌。青年演員李光潔上臺,生動演繹了一封名叫“王左中右”的網友的來信。作者發現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就是標題黨用自己鍾愛的文風,重新包裝了多位大師,希望這些看上去冷門的優秀作品能夠重新贏得今天的讀者。


李光潔演繹《王左中右致出版商》


比如,魯迅先生的精選集,書名叫《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胡適的叫《此去經年,許我一紙繁華》,沈從文的是《一指流沙,我們都握不住的那段年華》。郁達夫的是《傾城春色,終只是繁華過往》,汪曾祺的是《一定要,愛點什麼》。作者調侃說:“看看汪曾祺書名的這個逗號,加得多有靈性,多唯美,多葬愛?”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不僅僅是中國的名著被如此重裝上陣,被作者稱為“青春痛經文學”的標題方式,也同樣落在了全球諸多文學大師身上。莎士比亞的精選集叫《如果世界和愛情都很年輕》,紀伯倫的叫《我的心只悲傷七次》,而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作家蒲寧的書名居然是《我的青春是一場煙花散盡的漂泊》。在節目中讀出這封信的現場效果堪比吐槽大會。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但笑過之後,除了無奈,我們好像也沒有多少憤怒。起標題的人當然是為了好賣書拉低了大師,但按理說與時俱進地利用各種方式推廣優秀作品,初衷總歸是良好的,哪怕只是為了賺錢。如果你接著看看《見字如面》緊跟在後面的品評,就會發現真正的危機,是如此包裝之後的確就真的更受今天的讀者歡迎、真的就更能賣錢。網友“雙拾同音”給節目留言說,“這不正是現在視頻剪輯軟件裡那些配文嗎?”


《見字如面》第四季犀利首播 ,獨特視角顛覆流行文化


這就像老馬丁說的,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就像李宗盛說的,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了豬的問題。不光是電影、音樂,我們一代人漢語的審美,也同樣出現了問題。是這個審美出了問題的需求市場,生出了更加劣質的文化產品。文章寫到這裡,你會發現第四季的《見字如面》似乎是在悄然升級,一期《藝文志》不但是相互關聯地、成體系地編織著信件,而且在背後建立了一條堅實而有力的邏輯線,不只是質疑表面的金錢作祟,更是在提示著我們整個時代文化的、藝術的、精神的危機,在努力清晰地發出一檔文化節目的警世的聲音。


這是真正的文化節目。


它讓我們思考,也讓我們享受了思考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