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和清朝為什麼不佔領朝鮮半島,只是臣服就罷兵了?

小義老師扯歷史


因為實在沒好處啊。別說後金,中原王朝上千年歲月中,除了唐朝與元朝曾經短暫佔據過完整的半島之外,其他朝代都只是將半島作為藩屬而已。不過,古代很長時間內,半島北部尤其是大同江北都是中原的直轄郡縣。

女真崛起以後,為了安定後方保證對明朝的攻勢,女真曾兩次大規模攻入李朝,並且大獲全勝。不過在得到好處以後,女真人迅速撤出並未停駐。一來,半島的地理環境並不適合長駐;二來,李朝物產匱乏,沒太多利益誘惑;三來,女真的目標是取代明朝,繼承中原王朝向來奉行的宗藩體系。


明天啟年間,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率兵攻入李朝,即丁卯之役;崇禎年間,皇太極親自帶兵攻入李朝,稱丙子之役。當年的李朝因為明朝多年的恩寵,軍備廢弛戰力低下,加上之前的萬曆朝鮮戰爭國力大損,根本不是女真人的對手。兩次戰爭,都以女真大勝告終,而李朝也從明朝藩屬變成了後金與後來的清朝藩屬。

入關後的清朝,四處征戰疆域不斷擴大,然而對於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卻“不屑一顧”。從地理上看,整個半島地形狹長三面環海,北部又有長白山,相對比較孤立。半島山地眾多,少數平原只分佈於狹長的沿海與河谷區域。這樣的地理環境,女真騎兵想要常駐本就是難比登天的事情,何況當時女真人數並不多。


即便女真當真佔據了半島,也沒什麼好處。當時的李朝雖說文化、經濟上比女真要好很多,但其實也不是什麼富庶的地方。半島所處緯度比較高,冬季寒冷漫長,山地廣佈土地貧瘠,自古以來就是物產匱乏之地。與中原進行朝貢貿易時,半島能拿得出手的無非木材、青瓷、皮毛、紙張、銅礦、人參之類的土產。

對後金來說,李朝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真的花大力氣將半島收入囊中,不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還得不到多少好處。反之,女真可能需要為了維持對於半島的控制,花費更多的成本。女真又不是算不清楚這筆賬,自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兩次戰役也都是見好就收。


李朝對於後金兩次攻入半島的戰役,稱作“丙子胡亂”與“丁卯胡亂”,畢竟當時李朝仍舊是明朝最忠實的藩屬,而視女真為夷狄非常不屑。女真崛起以後心思越來越大,從原本想與明朝平起平坐逐漸變成了入主中原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天下之主。對於女真來說,眼皮子底下的李朝,既是不小的障礙,卻也是不可或缺的。

半島位於東北亞的交通要衝,與明朝互為犄角遏制著女真對於中原的攻勢,女真要染指關內,必然就要解決李朝的後患,兩次攻打李朝也是這個緣故。然而後金只是迫使李朝與明朝劃清界限,成為自己的臣屬而非領地,就是做好了成為宗藩體系新宗主的準備。

宗藩體系是歷來中原王朝天下觀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女真想要繼承,自然不能主動去破壞這個體系。更何況,佔據半島也沒什麼好處,倒不如讓其成為藩屬還能賺些面子。


澹奕


清朝時候佔領過。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王國派軍援助明朝;後兩次被後金擊敗。朝鮮第一次戰敗後與後金訂兄弟之盟。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朝鮮使臣拒絕行君臣之禮。皇太極大怒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決定發兵討伐。

十二月二日十時,皇太極率軍起行。朝鮮國王李倧預料“朝夕被兵”, 寄希望於明朝支援,實際落空了。

是役,清軍攻佔朝鮮全境,國王投降,訂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擴展資料:

1627年,八旗侵入朝鮮,僅僅數萬軍隊。半個月內就佔領了朝鮮大半國土,朝鮮國王在倉皇中逃往江華島避難,在2個月後訂下城下之盟,八旗軍劫掠三天後撤軍。

1636年,因朝鮮不夠順從,八旗再次攻伐朝鮮,一個月後在南漢城包圍了朝鮮國王,圍而不攻,對勤王的各路朝鮮軍隊大肆殺戮,最後朝鮮國王下跪投降,正式成為清朝屬國。

第三次是袁世凱,1880年朝鮮發生兵變,執政的大院君在清日之間搖擺不定,吳長慶率領約300淮軍登陸朝鮮,在袁世凱主持下誘捕了大院君並帶回天津。

這雖然沒動武,但能把對方最高統治者說抓就抓還能帶回來,可見朝鮮真是弱小。


水墨鄂州


晚清的時候在朝鮮有駐軍,袁世凱還玩了閔妃,做了“太上王”。中國的延邊州怎麼來的?清朝的時候,朝鮮不斷有人逃荒過來中國,清朝邊防官員認為,朝鮮是中國的一部分,朝鮮人過來就過來吧,還劃了土地給他們,就是現在的延邊州。二戰的時候,東北人去朝鮮就跟過家門一樣,沒覺得到了國外。對於滿人為什麼沒有進行軍事佔領,不劃為行政單位,套用元朝官員的一句話,“貧瘠之地,讓其土著代理即可”。


靜夜思160519196


大大國總立國號,稱皇帝,為正統,後金佔了遼卡以後兵強馬壯,後金策略是小閨主要是稱臣納貢,利用當地人維護統治,如漠南漠北蒙古,對於朝鮮也是這樣主動臣服,而大明就不同,佔了可以維護後金一統中原,正統王朝,

歷史的原因,歷史上除元朝外都是朝鮮臣服為主,,元朝也是當地人當國王,所以沒征服朝鮮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