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什麼?

指尖流逝的風沙


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民族的興盛!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翰林院大學士解縉在當時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之下纂修的一部包含了歷史、地理、藝術等內容的典籍,它不僅在內容規模上超越了前代所有近似的著作,更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豐富的知識,它不單單是珍貴的古代文獻,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修撰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的統治者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政權,炫耀文治,用以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

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在類書編纂史上,它把古類書的編纂 形式發展成為具有完整性的百科全書的形式; 其次,它內容特別豐富,構成15世紀初年的 一個大藏書庫,成為後來輯佚工作的資料淵海。

特別是其中所收的一些農業、手工業、 科技、醫學書籍和古典文學書籍的資料,不是封建時代一般類書所具有的。 而且,特別要指出的是,《永樂大典》所輯各書均保持原書面貌,不改動書中的文字內容,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有些書的內容任意刪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樂大典》具有更高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但是,可惜的是,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現代人已經看不到原版的《永樂大典》,雖然如此它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永樂大典》的命運,更是折射出國家的興衰對於文化的重大影響。


歷史挖掘者


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有了兩個驕傲。

第一個驕傲是《永樂大典》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書;

第二個驕傲是彰顯了中華民族文人學士的非凡氣魄,由他們編修而成的《永樂大典》共 22877 卷,凡例和目錄 60 卷,計 11095 冊,約 3 億7 千多萬字,不可不謂之為驕傲。

明成祖朱棣雖然奪取侄兒的帝位而坐上龍椅,屬於歷史上黑名單中的人物,但明朝永樂年間他親自下令組織編纂的《永樂大典》,卻必須給他戴上大紅花。

首先,《永樂大典》包括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戲劇、小說、技藝等方面中國古代的學門幾乎無所不包,因此《永樂大典》對於後世人的好處是無窮無盡。

其次,《永樂大典》所引用的材料全是直接抄各書原文,並做到一字不落、一字不改。很多書籍是整部、整篇、整段的輯入,這種形式抄錄了大量各類書籍,所以修書前許多佚文秘典和文獻資料,均賴此書得以保存下來。

明成祖朱棣為《永樂大典》寫了這樣的序言:“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可想而知,明成祖的滿意程度達到巔峰了。如何能不滿意?約有 2169 人,動用皇家圖書館裡面的全部藏書,經過兩次編修才大功告成;並且書中每一個單字下面,先有拼音標註解釋,備錄籇、隸、楷、草各種字體,由分錄彙總和這個單字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詞曲等多項內容,可謂詳盡、方便到極致。

中國文化史的進程內容在《永樂大典》中百花綻放,真乃我中華民族之瑰麗寶藏。


果笑


如果《永樂大典》真的重現人間,這套超級百科全書的意義對我國影響極大,甚至對全球都具有不少影響,綜合其他回答者所說以及其他深層次影響來說:

1.整個我國考研究學的人員可以忙上至少上百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研究學來說,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好消息,尤其是永樂大典代表的正是整個中華名族記載的絕對連接。

2.完整的永樂大典對於我國的文化,傳統,教育根基的意義,肯定是會遠超出西方近代史開端的啟蒙運動,對我國史書當中成為懸案的歷史事蹟,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有一定幾率可以在永樂大典上找到解釋和資料。

3.清代留下的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整合會喪失部分學術和研究作用,並且這兩套書的正統性,完整性,綜合性遠遠不及永樂大典。

4.西方的大英百科全書有可能喪失他在18世紀開始獨霸國際最具權威地位,永樂大典因他的規模性,完整性,廣泛性,以及更有歷史性(15世紀成書)的絕對優勢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或者是成為代表東西方文明最具權威性,歷史性的超級百科全書。

5.不止我國,其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以及整個中華文明圈,各自衍生出的文化習俗也有不少幾率能在永樂大典當中找到根基,甚至有可能改寫深受中華文明圈影響的亞洲國家歷史,尤其是日本和韓國。

6.出於永樂大典的正統性和完整性遠遠凌駕於清朝編寫的四庫全書,在和其他國家的地域糾紛問題中,我們的歷史權威性會更加強悍。

但是唯一的問題是永樂大典只有兩套,永樂正本以及嘉靖副本,而且都是高度收藏,而正本失蹤,副本也只剩下殘缺不全的800多卷,最後可能保存正本的地方也只剩下明朝永陵了。

我是老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研究歷史!!!


隔壁老王談歷史


1: 整個我國考究學的人員可以忙上至少百多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研究學來說,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好消息,尤其是永樂大典代表的正是整個中華正統( 尤其是元清這兩個少數民族主導的朝代,更加重要的是它代表著自夏朝到明朝這些絕對正統朝代的中華文明演變絕不斷裂 )記載的絕對連接

2: 完整的《永樂大典》對於我國文化、傳統、教育根基的重究和意義,甚至遠超出西方近代史開端的啟蒙運動,對我國史書當中成為懸案的歷史事蹟、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有一定機率可以在《永樂大典》上找到解釋和資料

3: 滿清留下的《四庫全書》以及《古今圖書整合》會喪失部分學術和研究效用,且這兩套書的正統性、完整性、綜合性遠遠不及《永樂大典》(儘管《四庫全書》在綜合字數遠超《永樂大典》至少兩倍,但後者對明朝之前的古代書籍基本沒有刪改,後者正統性、完整性有更大優勢)

4: 西方《大英百科全書》有可能會喪失他在18世紀開始獨霸的國際最具權威地位,《永樂大典》因他的規模、完整性、廣泛性(記錄)以及更有歷史性(15世紀成書)的絕對優勢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或是成為代表西、東方文明最具權威、歷史性的雙超級百科全書

5: 不止我國,其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以至是整個中華文明圈,各自衍生出的文化習俗也有不少機率能在永樂大典當中找到根基,甚至有可能改寫深受中華文明圈影響的亞洲國家的歷史(尤其韓國,日本)

6: 出於《永樂大典》的正統性和完整性遠遠凌駕於清朝編寫的《四庫全書》,在和其他國家的主權和海權糾紛當中,我們的歷史權威性會更為強悍

但唯一問題是《永樂大典》只有兩套: 永樂正本以及嘉靖副本,而且都是高度收藏,而正本失蹤,副本也只剩下殘缺不全的800多卷,最後可能保存正本的地方也只剩下明朝永陵了。


我們以史為師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保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燬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當代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愛讀書的小蠍子


《永樂大典》編修於明成祖朱棣時期,大家都知道該書共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涵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等。

《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的魅寶,對後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

首先,它是我國古代一項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是對14世紀前中國文化的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

其次,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大英百科全書》早300多年,是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第三,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黔西醒悟


在讀歷史的過程中,都會發現一點,古人對於自己百年之後的名聲都非常的看重,非常在意自己給後世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印象,於是形成了中國各朝各代都非常注重修史的傳統,甚至當做一項國家工程去做,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樂大典,首先不得不說這兩部書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國家工程,《永樂大典》是中國第一步完整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目錄60卷),11095冊,大概3.7億字,保留了明朝之前絕大部分的文獻古籍,從永樂二年開始編制,直到永樂五年才定下初稿,參與編書的多達兩萬多人,由於內容浩大,所以只有一套正本,在嘉靖年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抄錄了一套副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就是這套副本。眾所周知,朱元璋死前,其實是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的,燕王朱棣由於不滿侄子的削藩政策,所以率軍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南京皇宮卻被一把大火燒了,朱允炆生死未卜,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於是朱棣就自封皇帝,登上皇位,但是合法性卻飽受質疑,於是為了給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皇位提供法理依據,開始主持編制《永樂大典》,卻也意外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O162807866


看到這麼多對《永樂大典》的高度評價,我要來談談我的偏見了——《永樂大典》對於史學研究並沒有太大的價值,作為文物可能還有點價值,但要論研究價值有多重要鄙人實在不敢苟同。


《永樂大典》在永樂元年就開始編撰,在永樂二年用了一年時間就已經成書,此時還不叫《永樂大典》,因為其篇幅還不夠。

在永樂三年到永樂五年,花了兩年時間,用了兩千多個人,成書,然後用正楷謄抄一遍又花了一年時間。

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涵蓋了七千到八千本書,11095冊, 約3.7億字,而問題就在《永樂大典》的宏大篇幅和成書的短暫時間。

3.7億字是什麼概念,大多數人一輩子看過的書都沒有這麼多字,一年就編成了,這書的質量可想而知。

這還是在技術條件落後的自然經濟時代,即便是在出版業發達的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出版社也不敢保證在質量可靠的前提下只花兩年時間編成一萬多冊,3.7億字的皇皇鉅著。

用《四庫全書》來作對比,同樣是篇幅宏大的鉅作,編了十三年,《四庫全書》的問題在於其內容被刪得面目全非,這是滿清政權對漢人文化的壓迫,為了清除不利於統治的內容,但這至少證明了《四庫全書》是被編出來的。

但是再看看《永樂大典》,哪裡是編出來的,明明是抄出來的,而且還是一字不改的抄,這的確保存了完整的原書內容,但這絕不是編撰一部書的態度。

一字不改的抄這說明了什麼?那就是編撰《永樂大典》本就是一個面子工程,為了儘快完成這樣一個面子工程,怎麼會有時間去辨別哪些適合保留,哪些適合刪除。

所謂編書工程,不過是一個抄書工程,《永樂大典》不如說是《抄書大典》。


再來說說《永樂大典》對文化的保留,如果它真的對文化的保留起到了作用,我也不會對其大批特批,事實上為了這樣一個面子工程,反而禍害了文化的傳承。

抄書工為了加快進度,通常都不會檢查抄寫過程中犯的錯誤,一個正常人平時寫字或打字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產生錯誤,作為一個不需要保證質量有要求加快進度的抄書工又怎麼會去在意其中的錯誤。

《永樂大典》其中有一些書本就是民間的孤本,一旦被官方收走,收錄進了《永樂大典》就別想再回到民間,而這樣書籍的保存風險就被集中了。

而《永樂大典》在保存工作上也沒有做好,《永樂大典》是一個面子工程,這就意味著它將民間可以傳播的孤本變成了中心化的孤本。

現代出版業要出一套書,就會印出多少萬冊,進入市場或圖書館,但是《永樂大典》就只有一套,編成之後就鎖在宮廷,無法傳播。

一套不能傳播的書,還收錄了那麼多孤本,這到底是傳播文化還是緊固和殘害文化呢?

再加上保存工作做的不好,《永樂大典》到清朝乾隆年間大概就只剩下了八千冊,原本可是一萬多冊啊!

《永樂大典》不僅沒有被好好保存,英法聯軍進北京讓其損失了一批,還被人監守自盜,甚至於被賣到民間,這種只有一套的孤本是在經不起這種傷害。

現存與世界各大圖書館的《永樂大典》僅僅剩下了八百多冊,這種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損失對於文化到底是保存的作用大還是禍害的作用大呢?


不僅僅是明朝滅完以後沒有保存好,就是在明朝也沒有保存好,因為《永樂大典》的編成就意味著永樂皇帝的面子上過得去了,誰也不會關心這套書有什麼實際作用,畢竟這套書本就是作為花瓶而生的。

其實現存的《永樂大典》是明嘉靖年間手抄的一個副本,那麼原書的去向又在何處,恐怕當時不會有人去關心。

編書應當是作為一個文化事業而存在的,然而《永樂大典》並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文化保留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文化的慘重損失。

這套書是因為一個皇帝的好大喜功而生的,也是文化的一個巨大悲哀。


Moriarty0224


國之重寶,滄海明珠。永樂大典不僅僅是我國最全的一部百科全書,更是無數中華文化的結晶。據明代資料記載,永樂大典耗費資源財富無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明成祖修永樂大典的根本目的“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應該說這是自唐代之後未有之文化盛世,它將中國全部的優秀典籍匯於一處,正是體現出了經歷了元代之後的中華文化的新特徵。

《永樂大典》在正本散失之後,其殘本被視為珍寶。清代外敵入侵,劫走了大部分的文獻資料,其中就包括了《永樂大典》的部分典籍,它的價值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永樂時期的其他壯舉都可以說的上是驚世駭俗,蔚為壯觀,其手段之豪邁讓人咋舌。僅大航海一項就耗費資源無數,以至於萬邦來朝,東亞朝貢體系一舉建立。所以作為永樂時期的文化著作,《永樂大典》原本的規模也會非常的龐大。它的文獻學意義,書法學意義都無法估量,所以,說它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一點也不過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也是類似的彙編類叢書,編纂歷時兩朝二十八年,共計1億6千萬字。從字數上看來,尚不及永樂大典的一半,從時間上來說是永樂大典的六倍。所以說《永樂大典》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是不同凡響的。它既是永樂盛世的寫照,同時也代表了朱棣掃清寰宇,氣吞天下的豪邁。如果它能夠得以完整保留,那一定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


經典守望者


《永樂大典》意味著對我國明以前典籍文化的系統整理,是一項承前啟後的文化工程,挽救了很多快要消失的珍貴典籍。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也是鎮館之寶。這部曠世宏編“合古今而集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遠超前代所有類書。它成書於明永樂之初,重錄於嘉靖之末,曾是嘉靖皇帝喜歡的案頭書,但歷經數百年歲月,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飄零。據目前所知,原11095冊,22937卷(包含目錄60卷)的《永樂大典》副本,到去年底僅發現有400多冊,800多卷及部分零葉存世,總數不及原書的4%。國家圖書館收藏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一半以上。


目前副本已經很少了,現存的不過400多冊,一半在國內。《永樂大典》裝幀精美,按照洪武正韻排列詞條,每個詞條下甚至完整的抄錄了一整部書,所以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典籍,如《宋會要》、《舊五代史》等等,是學者研究明以前歷史的重要工具書。


總而言之大典對民族文化的繼承有寶貴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