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卫青如何顺利收复“河南地”?

月光侃历史


这场战争中,武帝决定将自己的军队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进攻。他从军队中挑出了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四位将领,让他们每个人带领一万的骑兵,从长城的不同方向进攻。

对于卫青来说,这场战役是他自从被皇帝赏识提拔到将军位置上之后经历的而第一场大战,因此对于卫青有着非凡的意义。

由于李广在匈奴军队中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号,因此匈奴人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主力军队调过来对抗李广。这样一来,其他三路大军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机会。

尤其是卫青,他根本没有碰到什么匈奴的主力军而只是一些小股的巡逻队。于是,卫青下令自己的一万骑兵加快脚步,直接打下了匈奴的圣诚龙城。而其他三位将军那里,由于李广受到了大部分匈奴主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而公孙敖和公孙贺由于本身能力不足,也大了败仗。

就这样,卫青成为了这场战役中唯一打了胜仗的将领。至此以后,皇帝更加信任卫青,给了他非常多的权利。而卫青也没有让皇帝失望,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凭借着卫青的正确指导,汉军成功打败了匈奴,将匈奴人赶到了大漠北面,让他们再也不敢南下。


徐小枫X


汉匈之间的河南之战,规模不大,双方投入的兵力也不多,但却是汉匈关系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之后,汉朝的北部防线往北推进了一大步,极大地缓解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更加重要的是,西汉在此战中积攒了大量战争经验,为以后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奠定了基础。

河南之战的背景

秦汉时期所谓的“河南地”,是指夹在贺兰山、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河套平原地区。因为此地处于黄河以南,所以称之为“河南”。这里水草丰美,土壤肥沃,既适用于耕种,也适用于放牧。

除此之外,此地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此地距离长安不足千里,匈奴骑兵一两日便可跃马长安城下。在汉初的时候,此地掌握在匈奴手中,因此长安一直处在匈奴铁骑威胁之下。

匈奴占据此地,便可时刻侵扰汉朝边境,且随时威胁西汉国都的安全。而如果西汉能占据此地,便可修筑防御工事,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匈奴出击。可以说,谁掌握了此地,谁便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也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和匈奴反复争夺此地的原因。

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长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而西汉经过前期六七十年的积累,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经空前强盛。诸侯王等割据势力已经被铲除,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集权政策也已十分到位。想要奋发有为的汉武帝,自然不甘心继续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开始由消极防御转为积极进攻。

经过汉初长时间的积累,西汉已经组建了一支可以和匈奴相抗衡的骑兵队伍,这也是汉武帝下决心解决西汉边患的底气。经过了相互试探后,“马邑之谋”失败,卫青却取得龙城大捷。

虽然在卫青取得小胜的时候,其他汉军或无功而返,或失败大归,但总算让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看到,匈奴并非不可战胜的。而且,通过前期的积累,汉军也获得了敌情,积累了作战经验,极大地鼓舞了汉军士气。因此,在匈奴继续犯边之时,汉武帝便采取了更大胆的作战策略,河南之战在这种背景下便爆发了。

河南之战的过程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犯西汉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南),汉武帝调动兵马防御,但匈奴仍掳走几千民众。汉武帝又连忙命令卫青带领3万人马,最终暂时挫败了匈奴侵犯的势头。但匈奴的力量并没有被削弱,仍然时不时地侵犯边疆。

汉武帝在命人加强东北边疆地区防御的同时,决心趁匈奴主力在东部的时机,出其不意,突袭匈奴力量薄弱的河南地,从而占据战争上的主动,解决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其中,卫青在前几次的战争中已经成长起来,且因为和汉武帝的特殊关系,被汉武帝寄予厚望。

明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韩安国)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到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史记》中河南之战描写得极为简略,因此战规模并不大。但卫青等人,亦采取了相当大胆的策略。卫青领军先沿黄河北岸急行军,在秦长城掩护下,穿插右贤王和白羊王、楼烦王之间的缝隙地带,行军千余里后突然爆发袭击。

白羊王、楼烦王被被切断了和匈奴的联系,且两王的军队数量并不多,战斗力亦不强。因此,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白羊、楼烦两王,本身并不是匈奴的心腹,自然也没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带领少量部下逃跑,河南地重新回到西汉的掌控。

收复河南地后,汉武帝命人在此设置五原郡和朔方郡,修缮秦朝的旧长城以及其他要塞。河南地收复之后,匈奴王庭便暴露在汉军的眼皮底下。匈奴自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其后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地,但都被汉朝打退,最终使得匈奴不得不遁逃漠北。

河南之战的影响

河南之战的胜利,是西汉积累六七十年的结果,是西汉王朝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回报。而对马政建设的重视,使得西汉组建了一支可以和匈奴相抗衡的骑兵,这是河南之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前提。

河南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消灭掉的敌人也不是太多,但却是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通过这次战争,不仅锻炼了汉武帝初期提拔的将领,比如卫青异军突起,积累了对匈奴作战的宝贵经验。也使得汉武帝的军事战略及大局观得到极大提高,为以后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而且,汉朝掌控了河南地后,不仅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还使得汉朝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向北可以直击匈奴腹心(漠南之战),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河西之战),向东可以牵制匈奴对上谷郡、渔阳郡的侵略。而且汉武帝“募民实边”,积极屯田,巩固河南地的成果,使得匈奴多次攻击无功而返。

综上所述,卫青收复河南地,是西汉六七十年国力的积累,是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回报。在汉武帝积极主动的战略部署下,卫青等人采取远程奔袭和大迂回的战术,孤军深入,行军千里后突然袭击,才取得了河南之战的胜利。

当然,在肯定卫青等人的功绩时,匈奴的白羊、楼烦王实力较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和匈奴单于关系较疏远,兵力也不强,其手下大多是牧民而不是经常征战的战士。再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使得白羊、楼烦王的警惕性不高,这才给了卫青突然袭击的机会。

这些因素凑到一起,才使得卫青收复河南地得以成功。这是一个长期角力的过程,是中原政权和游牧政权国力的长期比拼,而并不仅仅是一次战争的胜利,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明悉的。


历史摩天轮


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蒙恬北击匈奴,顺利从匈奴手中多的河南地。

河南地虽然不是特指河套地区,也没有具体的范围,但我们大抵能够判断它的确在河套一带。

简单来说,它在秦汉时期至少属于河套地区的一部分。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这块水草肥美的地方,成为了匈奴最喜欢居住,也最喜欢游牧的一个地方。

楚汉相争时,各方实力无法顾及北部一带,河南地再度成为匈奴的地方。


汉武帝登基之后,开始陆陆续续北伐匈奴。

诱杀匈奴的“马邑之谋”也成为汉匈战争的开端。

公元133年,五月。

汉武帝企图将匈奴主力扼杀在马邑,下令两路大军出击:

  • 韩安国、公孙贺、李广在山谷埋伏

  • 李息、王恢在代郡埋伏

这两路伏兵共计三十万,马邑伏兵负责扼杀匈奴主力,而代郡守军则负责切断其退路。

只是,这场诱杀活动最终提前宣告失败,军臣单于大军已经抵达武州塞,擒获一名尉史,汉武帝的诱杀计划被全盘托出,军臣单于急行引兵北撤,双方关系正式开始恶化。

此番交恶之后,汉武帝下令在云中、雁门、代郡、上谷四地增设兵力,但仍旧无法彻底断绝匈奴侵袭边境民众。


公元前129年,秋季。

汉武帝再度下令四路大军北击匈奴,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这四路大军除了卫青之外,几乎全部战败,卫青也仅仅是斩杀七百名匈奴。

要知道,当时的大军共计四万,合计斩杀七百,其实已经是奇耻大辱。

公元前128年,秋季。

匈奴在地南下,攻打辽西、渔阳、雁门三地,三地居民被掳走两千多人,斩杀一千多人。

汉匈战争之初,因为汉朝北部边境广阔,那些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可以对任何一个边境据点发起进攻,这样机动性较强的进攻方式,让汉王朝压根无从下手。

更多的时候,汉匈战争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因为汉军无法对某一个固定的地点发动进攻,导致处处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


公元前126年,正月。

匈奴再度南下进攻汉朝边境,掠夺物资。上谷、渔阳两地百姓又一次遭受侵袭。

汉武帝得知一个重要的消息,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在河南地一带游牧。

汉武帝一改往日的进攻计划,利用韩安国在渔阳、右北平一带牵制匈奴,而卫青、李息则统领主力大军直扑河南地。

按照以前汉军的进攻计划,匈奴兵侵袭那里,汉军势必要驰援那里,这种作战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汉军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楼烦王、白羊王也不会想到,汉军主力会突然奔袭河南地,毫无准备的他们被瞬间击溃,士兵被斩杀五千余人,俘获牛羊更是超过了百万之余。

河南地被收复之后,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立,在河南地新置朔方郡,征调十万民众修筑朔方城,拱卫河南地。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下令迁移十万民众于此,共同开发此块地域。

河南地的收复,虽然可以归功于卫青一人。但是在封建王朝时代,其实所有的战功都是用将士们的血汗所凝聚,这些将士们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这些将士们才是为大汉王朝开疆拓土的真正国士。


历史总探长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烦是我大汉子民,必救之,扰我强汉边疆者,必诛之。

陈汤: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收到,大将军卫青何在?率十万大汉铁骑,踏平漠南漠南!

卫青:谨遵圣令。

言归题目,河南地,即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河套平原。而说到卫青收复河南地的话,不得不说的就是河南之战,这是西汉和匈奴关系各自命运的一战,汉朝的胜利为后面漠南之战、漠北之战的凯旋奠定基础。

汉武帝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进犯汉朝边疆今河北渔阳、上谷一带,韩安国将军带兵抵御,不敌败下阵来,于是汉武帝打战术,让韩安国坚壁不出,退守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县。匈奴人奈何不得。

此时下令卫青、李息率领汉军出云中,沿长城西进至高阙要塞,然后出塞向北然后向西再往南入河套平原,迂回包抄阴山以南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详见下图),而后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二王,二王没想到汉军会从北方来,措手不及,二王落荒而逃,至此卫青、李息收复河套平原全境,俘获两千多匈奴军民,牲畜数十万头,然后一路凯旋,南下到达陇西郡(见下图)。

此战之后,河套平原收复,汉武帝增置朔方郡,又迁数十万汉人居于此,成为山西以北的边关屏障,以免长安直接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袭扰,同时为后面的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做下铺垫。

所以此战是结合了汉武帝的战略思想和眼光以及卫青的带兵打仗的能力,尽显汉武帝领袖元帅风范和卫青的骁勇善战的大将风采。简直完美!





春天来了啦


在人们一说起汉武帝那个是反攻匈奴的时候,都会在脸上看到满满的自豪。事实上从元光二年战争爆发之后,汉族的军队却表现的并不算好,反而经常被匈奴打败。汉军派出反击的部队进了草原就不知道干什么了,除了当时还是新人的卫青小胜了一回,其他人都是被匈奴击败的。汉王朝的边塞也被袭击的比较严重,猛烈的骑兵匈奴军都会轻松地在长城沿线来回的反击,砍杀。

元朔二年的渔阳大战就是当时的战况上写的;上一年刚刚经历全军覆没厄运的渔阳要地,还没有喘过气来就又迎来了匈奴人的铁骑大举进犯。就砖汉军把手的空子轻松的就进入渔阳的腹地,一顿乱砍乱杀史汉军伤亡惨重。抢到汉军增援部队赶来前一定会得意的离去,而且这样的套路他们屡试不爽。但匈奴人没有想到的是再次迎来他们的史大汉铁骑复仇的怒火。

从汉奴人的战争爆发之后,汉武帝和军团就每天苦苦的思索,因为开战六年为什么那样的精兵粮草。依然逃不过这要屡战屡败的情景。关键的就是汉军的战略思路是错误的,要么是匈奴往哪里打汉军就往哪里迎战就像苍蝇一样,朝着草原的腹地乱反击。由于被人牵着鼻子走想要胜利,那就要换一个谋略不然就会被动。所以他们不再去被动的救渔阳,而是调集重兵攻打了匈奴死也不能去的地方;河套。

就在渔阳的战士们在拼死抵抗的时候,卫青就率领的数万精兵就像弓箭一样直奔西北拿下了匈奴的要地,在率领部队拿下了临洮,张开大网之后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攻过来,措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军就被打的失败了。就这样匈奴的领导人直的率领残兵匆忙的逃走了。这样就把从秦末就沦陷十几年的河套草原就这样收复了。

这场胜利来得突如其来,其然整个汉匈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非常有意义的。蛮横的匈奴铁骑从此没有了立足点,昔日那种轻松拿到了进攻的桥头堡就这样,险恶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在那一马平川肥美的河套资源供给下,汉朝继续建立了非常强大的骑兵军团源源不断的就投入到了匈奴指作战。可以说自从这次的反击之后,匈奴善于狼狈淘团的场面,大汉铁军威武的景象已经埋下非常荣耀的伏笔。卫青卓越的领兵能力来自汉武帝的战略勇气,但同样的也是失去救渔阳士兵和军民浴血抗战死死地牵制住匈奴,和追北的卫青霍去病一样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的铁汉,功劳同样的伟大。




国家网文化


卫青,西汉有名的武将,他揭开了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为西汉开拓北部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曾经七战七捷,收复河溯、河套地区、击破单于等等,战功赫赫。

他是如何赢得河南地的呢?

河溯之战,是由汉武帝亲自部署的,他分四路人马展开作战,然而其余三路皆败,唯有卫青直捣龙城,获得“龙城大捷”

之后,汉武帝派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就是河溯以及河套地区。并且,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匈奴与腹地的联系。

再后来,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汉军活捉匈奴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从而控制了河套地区


山颠一壶清酒r


公元前119年,匈奴伊稚斜单于再次被宿敌西汉大将军卫青击败,带着残兵败将远遁漠北。

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的兄长军臣单于是在卫青夺取河南地不久后含恨而终的。那时的卫青还不是大将军,却率领数万骑纵横千里,把匈奴赶出了阴山与河南地(黄河河套及以南之地),重新修缮秦朝大将军蒙恬建造的要塞。

蒙恬是第一位经营河南地的华夏名将,他曾经打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与卫青不同,他投入了三十万虎狼之师才将匈奴驱逐出境。同样是攻打河南地,为什么秦将蒙恬兴师动众三十万,汉将卫青却只用了数万骑呢?

刘伯承元帅说过:“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的“五行”指的是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和地形。通过对比蒙恬和卫青的“五行”,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任务:驱逐匈奴,扩大防御纵深

任务指的是具体的作战目标。总体而言,卫青与蒙恬的作战任务没什么区别,都是驱逐河南地的匈奴部众,把这块辽阔的战略要地变成帝国的边郡。

秦与西汉皆定都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以北是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秦在这里从东到西设置了上郡、北地郡与陇西郡,三个边郡北面就是辽阔的河南地。

先秦时代的西北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河南地森林密布、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农牧皆宜。河南地比黄土高原平坦,利于游牧民族骑兵驱驰,农耕民族很难在这片缺乏险要地形拱卫的地盘上站稳脚跟。因此,河南地在战国时代长期被诸胡控制。

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国举兵消灭了时降时叛的义渠国,威震西北诸胡。但强秦的主要精力在东征六国,腾不出手来驱逐盘踞在河南地的诸胡,而诸胡也无力攻入秦国腹地。为此,秦昭王在北方三郡修筑了一道长城。双方以此为界,暂且相安无事。

匈奴长期游牧于秦赵边境,一度趁赵国被秦国打得元气大伤时侵吞了大片地盘。后因赵国名将李牧痛击而远离赵境,在河南地繁衍生息。

到了秦灭六国之时,匈奴已初露草原霸主之相,对关中秦地的威胁与日俱增。这便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驱匈奴的背景。

秦朝灭亡之际,冒顿单于夺回河南地,让匈奴重得挺进关中的跳板。初汉因战争失利,不得不采取战略守势。但匈奴并不满足于和亲与贸易带来的利益,依然凭借河南地屡次寇边。

胡骑曾经在汉文帝时攻破萧关,一度威胁首都长安。这给汉朝军民留下了深重的阴影。

若能收复河南地,匈奴将损失数千里牧场,综合实力大大下降。而汉朝不仅能得肥沃的河套平原,还能扩大首都圈的防御纵深。这一仗如果打不赢,汉朝将继续处于战略被动局势。

我情:秦军与汉军的战备状况

“我情”指的是我方战备状况。蒙恬与卫青的任务虽然相同,但秦朝与汉朝的“我情”有较大差异。从军事角度来看,蒙恬收复河南地的战备状况优于卫青。

秦朝敢于北伐,是因为对军力充满自信。秦军因能攻善守而被列国称为“虎狼之师”。秦军的战术体系以步兵大兵团为主力,以车骑为机动力量。匈奴难以冲破秦军步兵方阵,与秦军车骑的正面交锋也落于下风。

虎狼之师在十年统一战争中击败了各种各样的对手,哪怕一时战败,也能迅速卷土重来,向劲敌复仇雪耻。秦军兵多将广,军事素质过硬,上下皆有决战决胜的气魄,军心可用。

蒙恬首战告捷,头曼单于完全不敌,只能仗着马多不断北逃。可惜秦军车骑数量较少,持续追击能力较差,才让匈奴侥幸逃出生天。

与秦军相比,武帝初期的汉军战斗力较弱。

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军仅有两次击败匈奴。一次是卫青在汉武帝元光五年的茏城之战,另一次是卫青在元朔元年率领三万骑出雁门破虏。

更早之前汉武帝曾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在马邑设伏,企图聚歼军臣单于的十万骑兵。由于情报泄露,匈奴急忙撤兵,汉军各部竟然无人敢追击。

也就是说,除了卫青部汉军之外,其余汉军还打不过匈奴。匈奴对汉军还有较大的心理优势,不会像当年对秦作战那样畏敌如虎。

不过,汉军也有秦军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骑兵数量更多。蒙恬三十万大军中有多少骑兵已经不可考,而卫青麾下至少有三万骑,能够对机动力极强的匈奴骑兵穷追猛打。这使得卫青能以较少的兵力打出较大的战果。

敌情:河南地的匈奴兵力

秦时的匈奴与东胡、月氏三雄并立于北方。后来,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弑父夺位,吞并东胡部众,打跑月氏王,重新占领河南地,还降服了众多漠北的游牧部族。凭借滚雪球式的征服,匈奴发展到三十余万控弦之士,后又扩大到四十万骑。

两相对比,蒙恬时的匈奴不如卫青时那么强大。再加上秦军本身战斗力强于匈奴军,蒙恬似乎不需要投入三十万大军。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敌情——河南地有多少匈奴?

头曼时的匈奴较少,姑且假设只有十五万至二十万骑,仅为冒顿时总兵力的一半。从总体上看,秦朝面对的敌人不如汉朝多,但具体到河南地战场,又是另一回事了。

战国末期,由于东胡与月氏实力尚强,匈奴的地盘大致上东起燕国北部、西至秦之陇西。赵国名将李牧曾经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导致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燕代附近,更多在秦国北方流窜。秦将王翦灭赵,其子王贲灭代,原先的赵国领土尽入秦朝版图。

头曼单于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阴山以南至秦昭王长城以北的方圆数千里。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万胡骑大多盘踞在河南地及阴山南麓。如此一来,蒙恬必然要集结数十万兵马,否则无法围歼头曼单于的大部队。

西汉初期,匈奴一统草原后,总兵力虽大大增加,却因地盘辽阔而分为三大板块。

以左贤王为首的匈奴左方诸王,游牧于万里长城东段的燕辽之地。以右贤王为首的匈奴右方诸王,游牧于万里长城西段的秦至月氏之地。匈奴单于庭则游牧于万里长城中段的代郡、云中地区。

河南地属于右方诸王的活动区域,但实际上仅有白羊王和楼烦王两部人马,共计数万之众。

也就是说,卫青真正要对付的敌军只有这么多,数万精骑足以完成任务。这是卫青用兵较少的根本原因。

时间:卫青讨伐匈奴的时机更好

蒙恬的攻势猛如鸷鸟扑杀群雀,北却敌军七百里,匈奴直到秦朝灭亡才敢重返河南地。但就事论事,秦朝的北伐还是颇为冒险的,多少有点赌博的意味。

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打了整整十年,消耗巨万粮食,伤亡无数人口,被灭的国家常常出现“大饥”的现象。而接下来六年中,秦朝的备战工作并没停,在南方开凿灵渠,在北方大修驰道。

就在蒙恬进攻河南地的前一年,秦始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南平百越之战。五十万南征军平定百越残部,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连年战争让秦朝的仓库渐空,蒙恬北伐匈奴所需的后勤供给已经有些吃力。

北伐万一受挫,秦朝就不得不暂时采取战略守势,花费较长时间来恢复经济实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匈奴误以为秦军不会同时两线作战,结果被蒙恬打了个措手不及。

汉朝虽经历了七国之乱与匈奴寇边,但战争烈度远低于战国秦代那种无死角的兵灾,社会经济没遭到太严重的破坏。文景之治积累了雄厚的粮饷,足以支持汉武帝发动多场大战。卫青则有不断试错的本钱,足以连续发动新的攻势。

更重要的是,蒙恬不得不在河南地跟头曼单于的主力硬碰硬,卫青则可以避实击虚。

当年匈奴入寇雁门郡时,卫青率三万骑出雁门反击,斩杀数千敌军。为了报复汉军,匈奴又集结数万骑入寇辽西、渔阳二郡,杀掠甚多。

汉武帝察觉到匈奴把进攻重心完全放在了东线战场,西线的兵力必然空虚。于是他决定来个声东击西,派将军李息从代郡牵制东线,让卫青率领数万骑西出云中,奇袭河南地。

由于友军牵制了敌军主力,匈奴在河南地只有白羊、楼烦二王的兵马留守。卫青获得了比蒙恬更好的战机,敌军力量也不算强,仗打得自然也更轻松。

地形:真正的战场集中在三处

河南地方圆数千里,三十万军队投入其中,好比一袋盐丢进鱼塘里。匈奴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秦汉军队则难以编织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仅有数万骑的卫青若是不能找到敌军主力,根本完不成任务。他该怎样做呢?答案就在河南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中。

如今的河南地有很大一片是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这两大沙漠在秦汉尚未完全形成,因为秦汉时河南地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比现在充沛。即便如此,数千里河南地并不是处处适合人类生存。否则,这片比关中平原大得多的土地上早该出现一个具有数百万人口的诸侯国了。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那些不靠黄河的地方河流分布偏少,难以形成稳定而密集的城邑群。河南地真正农牧皆宜的沃土,是黄河沿岸的河套三平原。

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属于前套平原,包头以西、阴山以南、黄河以北则是后套平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属于西套平原。无论是匈奴人,还是秦汉人,更多是围绕河套三平原活动。

河南地虽大,真正的战场集中在这三个地方,数万敌军皆分布于此。卫青此战是从毗邻前套平原的云中郡西出,一路打到高阙要塞,先取后套平原,再南渡黄河直扑陇西方向的西套平原。

他从俘虏口中得知敌将所在位置,立即展开快速精准的打击,先后斩虏敌军5千多人,俘获牛羊马匹百余万。白羊王与楼烦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大量车辎畜产被夺,只得带着残部逃出河南地。

这场干净利落的奇袭战,成为汉匈大战重要转折点。汉朝在河南地设朔方郡,如斩匈奴一臂,由此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也多次从朔方郡发起远征,接连重创匈奴三大板块。雄心勃勃的伊稚斜单于在输掉漠北之战后,放弃了报河南地之仇的想法。他这辈子都不想再跟卫青碰面了。











悠哉历史


河南地并没有具体范围,在秦汉时期属于河套地区一部分。由于水草丰富以游牧为主的匈奴就长期居住于此。所以就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汉武帝登基后经过几年养精蓄锐,开始陆续展开对匈奴的驱逐作战。公元133年五月韩安国公孙贺李广为一路,李息王晖为一路。两路大军准备在马邑对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单于大军行进到武州塞时擒获一名尉史,将汉军计划泄露,单于大军紧急北撤,双方彻底撕破脸皮。之后汉武帝下令四路大军合击匈奴,结果三路兵败,只有卫青仅斩杀匈奴八百三十六人。由于汉军无发对匈奴主力精确定位所以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时年正月匈奴南下掠夺物资,汉武帝得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在河南地待命修整 。汉武帝改变之前对匈进攻方针,命令韩安国在渔阳右北平牵制匈奴,卫青李息统帅大军杀向河南地。匈奴没想到汉军会突然袭击河南地,汉军在短时间击溃匈奴斩杀无数,缴获牛羊百万之余。河南地收复后,在此地建立朔方城。以城对骑削弱匈奴骑兵快速进攻的方法,并且为后期卫青等对匈奴作战有了更新的补给和修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