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1644(二)

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关外的宁远城进行了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生死较量,一般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若干年后才凸显其历史意义,因为只有经历了若干历史事件,人们往往才能把我每一步的历史进程,往往才恍然大悟,原来若干年前发生的事对日后的冲击是如此巨大。

1626年这个深冬也是一样,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进攻宁远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葫芦岛地区的兴城市。在当年的这场大战或许无人有多少关注,在此之前辽东经略王在晋已明军主力悉数撤进山海关并报之朝廷,他的理由是关外重镇开原、铁岭、沈阳、辽阳俱已失守,其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利于八旗铁骑冲锋,无利于明军布防。即在当时,此议也遭到以明军守将袁崇焕的抵制,王在晋遂指挥明军大部入关,坚壁清野。这是朝廷许可的,否则王在晋只一边将,势必无此权利调动大军。如果是这样,那意味着宁远城遭到敌人攻击时是没有任何救援的。说穿了,主帅命令你全军入关,你作为一城守将抗命在前,那后果只能你自己承担,宁远城本就已不在战略部署之中,当然不会有救援。

袁崇焕上来了广东人特有的蛮劲,既然抗命在前,那就一搏到底,赤膊上阵。从现有的史料分析,他不怕,豁出去拼了,他的部下久居关外,金兵之名久闻,不说全部,其大部也早已吓破胆了吧。满兵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也不是说说就完事的。史书上说,宁远大捷,众志成城,军民合力抗敌云云是值得怀疑的。袁崇焕将家眷接来誓与宁远共存亡也只能给部下壮壮胆罢了,性命可不是闹着玩的。18年后,开了大门迎闯王,老百姓可是出了大力的,凭什么相信这是的宁远人愿意带着全家老小和袁大人共进退?只怕袁大人四门紧闭,老百姓想出也出不去了吧。即便守将也极可能意见相左,很难说都坚定的守城。袁崇焕有如此底气与金兵周旋到底是蛮近使然,未必就是韬略在胸,试想,金兵至此将宁远城全程围困并不急于攻城怎么办?城中粮尽,救兵全无,袁大人有何法可想?红衣大炮还能派上用场吗?袁大人一开始恐怕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架势,搏个青史留名,自己都未必相信宁远守得住。所以今人研究明史将袁崇焕作为民族英雄,不尽然,不尽然。

天命汗努尔哈赤也不是中了什么计,说穿了就是轻敌,没料到42岁又无军事经验名不见经传的袁蛮子如此蛮横,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金兵放弃了野战争锋的最大优势,没有耐心的诱敌出洞,也没有实施包围(金兵共计13万,对外宣称20万,以宁远城的规模完全可以围而不打,甚至努尔哈赤完全没有必要亲自统兵)。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正好红衣大炮发挥威力,加上袁蛮子的狠劲,初战失利,再战不克,此时若能调整战略围而不打,战事仍有转机,想那红衣大炮有多少发炮弹又能坚持多久?而此时的天命汗已完全丧失了理智,城未克,战事不利就草草退兵。这里也有疑问,史书只记载炮打伤后金一大头目,也并未名言即是天命汗,清太祖实录及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退兵后尚在沈阳多日,期间还前往鞍山温泉疗养多日,若为打炮击中哪得如此安闲。若伤重距离死亡还有多日,努尔哈赤即知不起如何不立遗诏,不安排后事,若当时已定四贝勒皇太极继位,如何史书不明言,大妃阿巴亥殉葬哪用皇太极来宣布,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幼子均在,若天命汗明言阿巴亥殉葬那极有可能是效仿汉武帝处置钩弋夫人之典故,立其子而杀其母,那继位的应该是多尔衮了。这是另一个话题,非得再做长篇大论。今日只研究宁远之战,疑点颇多,极有可能是金兵完全有能力再战不至退兵,是天命汗急火攻心深燃贵恙,部下为大汗之身体着想劝其收兵。既在此时,金兵尚有能力进攻菊花岛明军屯粮处,付而炬之,哪像是溃军所为?同时菊花岛明军粮草即已被焚,如再实施围城,明军粮草、弹药、援兵俱无还怎样持久?历史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就了一代名将后日的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