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我要尝试一下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中国古代自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俗语,然法正虽有背主之前例,却是形势所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品欠佳,由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一、法正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担任县令之职。可刘璋不能慧眼识珠,其本人又懦弱无能,从而令满腔抱负的法孝直无用武之地。要知道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法正本想借此一展雄风,但面临的却是怀才不遇。于是便有了之后引刘备入川,写信于刘璋劝其投降之事。法正眼光独到,初见刘备,便知其有雄才伟略,日后定成大事,所以才背叛刘璋。归根结底,法正只是想在乱世之中,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归降刘备在那种形势下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自降刘备后,法正为其出谋划策,虽说蜀营也有不少能人异士,但刘备好像更器重法正,甚至孔明都赶不上他的恩宠。确实法正每次献计都是出奇制胜,不走寻常路,尤其是夺汉中一战,他见曹操已收降张鲁取下汉中,却未讨伐益州,必定被家事缠身。如此一来,他便出奇谋使曹将夏侯渊在定军山死于黄忠之手,帮刘备一举夺下汉中。曹操得知后,不由得发出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由此可看出法正有经天纬地之才,非常人所能及,刘备岂能不惜之。

三、刘备曾与曹操的一次交战中,形势不利却迟迟不退,当时已箭如雨下,法正为了令刘备撤军,便挡在其身前,为他避箭,最终刘备只好答应撤军。

总结

法正助刘备拿益州、取汉中,献奇计、挡军箭。无论之前背主行为是否遭人诟病,但他自投刘备后,屡建奇功,刘备重用他还来不及,何来担心其会再生背叛之心呢。


游子dream


简单来说,刘备会用人。

《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在有性格眼的人中,你不重用我,也就得不到我完全的效忠,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是很可能选择跳槽的。

法正和孟达在建安初年就投靠了刘璋,“久之”才当了个新都令,后来当了军议校尉,有了参议军事的权利,可刘璋基本不听法正的建议。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载: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法正)志意不得。

这时候的法正,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直到在张松的推荐下,他被派去荆州见了刘备,从此打定主意,这个槽跳定了!

张松和法正,可以说是刘备夺取的蜀地的两个大功臣,他们的倒戈,让刘备能够以相对小的代价,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入主蜀地,实力得以暴涨。

刘备并不是道德圣人,他分得清楚哪些是他该忌讳而哪些不该,如果他苛求手下全是道德完人的话,关羽张飞都得搞点,何况法正。

在刘备看来,法正的跳槽黑历史是无伤大雅的,这是在不得志情况下选择明主的行为,不是每个人都像诸葛亮那样等主公上门的,生活所迫跟错老板,跳槽又怎样?当然,如果前老板好吃好喝供着你你还跳槽,那情况就另当别论。

当刘备兵围成都的时候,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想翻城投降,刘璋投降后,刘备“以此薄靖不用也”,还是法正以收买人心为理由劝说,刘备“乃厚待靖”。

法正则不同,刘备重用法正,以其为谋主,封其为蜀郡太守,法正也以国士报之,尽心辅佐。

刘备新得蜀地,根基很是不稳,很多稳固局势的建议都是法正提出来的,比如法正劝刘备续娶吴氏、厚待许靖(有浮名),还有法正参与编订《蜀科》,改变刘璋治下法纪松弛的局面。

在夺取蜀地命门汉中的战役中,法正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谋略,出兵汉中,建议是他提的;定军山之战,作战时间也有他的谋划,君臣协力,最终让刘备达到大败曹操的高光时刻。

很明显,刘备看得出法正是个渴求明主而侍之的人,刘璋不明,那就跳槽,刘备对这种人只有欣然笑纳,而后重用之,而以刘备的驭人之术,根本不怕他再生异心。

刘备跟下属相处好到什么程度?黄权跑到曹魏都坚信刘备不会杀他的家人,诸葛亮那句“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陛下也”可不是说着玩的。


平沙趣说历史


从理论上说,法正确实是个背主的人,但是良禽择木而栖是乱世中的不二法则,而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识之士跳个槽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儿。而且从客观事实出发,刘备信任法正,也不怕法正背叛他,因为法正是个真正有理想的人。

简单介绍一下法正: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人(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他的祖父是东汉著名的处士法真,法正的父亲法衍,做过司徒掾、廷尉左监,所以说法正算是官宦之后,但其父辈官职不高,所以在汉末没有什么机会出头,这让颇具才华的法正难以接受,这也是他后来背叛刘璋投靠刘备的根本原因。

为何背叛刘璋?

东汉灵帝时期,关中大饥,法正与同郡孟达避难入蜀,依益州牧刘璋。当时法正没有什么名气,在蜀中又没有根基,因此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入蜀后很长时间才当了新都令、军议校尉这样的小官,并且还被来避难的谤为“无行”,一直是郁郁不得志。

由于法正是外地人,在益州的归属感始终不强,只有当时的益州别驾张松(本地户)与法正交好。赤壁之战后,荆、吴之势渐强,三国并立已初现端倪。而益州僻处西陲,与世隔绝,深峡东临,秦岭北峙,具有支持割据的天然经济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但益州牧刘璋懦弱无能,无法成为一支独据一方,与中国其他势力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其时孙、曹两家都对益州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可以预料,益州不为孙所吞,即被曹所并。如果这时有一支精明强劲的力量,抢在孙、曹之前取刘璋而代之,那么孙、曹之间便可存在一个第三者,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将在事实上形成。  

法正认识到了这种客观形势,他不愿做刘璋这个没落政权的殉葬品。他希望施展才华,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取显爵厚禄,且扬名于后世。于是便开始了他的准备——迎刘备入蜀。

应该说,法正迎刘备入蜀是正确的行为,如果益州被孙权和曹操吞并,法正未必有出头之日,而益州被刘备占有,对于手中只有“借的”荆州四郡的刘备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自己必将有出头之日。

为何不会背叛刘备?

1、获得重视

刘备夺取益州后,法正被授予蜀郡太守、扬武将军的重任,“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对于这个取蜀的功臣,刘备给了他相当高的待遇和权力,更重要的是“内为谋主”,成为刘备手下仅次于关羽,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第一谋士。难道法正再次跳槽能获得比在刘备麾下更好的待遇吗?

2、性格使然

法正在历史上是有很多非议的,无非就是其颇具游侠的风范罢了。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三国志·法正传》

也就是说,法正是个有恩必答,有仇必报的主儿,这在儒家的那种“以德报怨”的思想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气量狭窄,其实不然。

德云班主说过:我最厌恶那种不明白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到的时候会连累你。

法正作为外来户在益州奋斗过程中必然遭到很多的艰辛,这是外人无法感受的,当他得势的时候有仇必报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他这种有恩必答的性格必然是他坚定的站在刘备的身边,而刘备对他也是无比的信任。

所以说,法正虽然背叛刘璋但不会背叛刘备。可惜法正天不假年,就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就在法正死后的第二年(221年),刘备大举进攻东吴。事后,诸葛亮不仅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惜哉孝直!痛哉孝直!


黑水布衣


很多时候,看似忠诚不背主,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法正因为人品不怎么好,再加上刘璋昏庸不识才,所以干脆不用法正,这才给了刘备机会。

选择谁当靠山是个大学问,但反过来任用什么样的人也是大学问。为什么法正在刘璋那郁郁不得志,到了刘备那就成了最受信任的谋士了呢?这显然关乎能力问题。

法正投靠刘备后,绝对算得上最受信任的谋士了。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

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刘备对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他当时的地位。

刘备之所以重用法正,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作战很是迅速。刘备据益州之后曹操降服张鲁拿下汉中,理应既然讨伐益州。但曹操不为所动,法正认为肯定是曹操老家起火了,便献计刘备夺取汉中,并且在定军山屡出奇谋,斩杀夏侯渊,助刘备夺取汉中。

二、刘备尚无立锥之地时,法正帮助刘备拿下益州。甭管法正有没有背主,帮了刘备大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法正是刘备在世时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大臣,地位远高于诸葛亮。

三、汉中之战时刘备亲冒箭矢,法正冲上去挡在刘备的前面,刘备让他避箭,法正说主公都冲在前面,何况是他。刘备这才退后。

正因为法正对刘备有如此功劳,所以刘备才会重用信任于他。这件事也让曹操很是眼红,他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邯郸醉


法正是名门之后,最为奇特的是,他的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和刘备的字相同。法正早年投靠刘璋,但是,他一身的才能却没有得到施展。过了好长时间,他也不过是一介县令,显然无法实现平身的抱负。由于他性格偏狭,容易得罪人,以致于他被人诽谤。当时的张松和法正是好友,他们一致认为刘璋不是明主,不会重用他们,因此,他们都希望投靠明主。这也正是良臣择主而栖,这和品德没有必然的关系。

只不过这时候法正和张松,主动迎合的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因为当时的刘备虽然天下扬名,但是根本没有多少实力,而曹操任贤纳士,而且不计较出身,只要有才能都会得到重用。但是,张松出使曹操后,大失所望,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反被曹操棒打了一顿,因此张松对曹操没有好感。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与时俱进,手下武将有关张赵黄魏,文臣有诸葛、庞统,文武兼备,羽翼已成。因此,他和法正决定投靠刘备。

只是出使的人不是张松,而是法正。刘备见到法正后,主动拉拢他,对他关怀倍至。法正见到刘备气度不凡,是当世明主,因此,他决定投靠刘备。

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此后,法正屡次为刘备献计,帮助刘备先后得到了益州和汉中,尤其是帮助刘备真正意义上打败了曹操,而且杀死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立下了很大的功勋。有了法正的辅助,刘备才是真正的如鱼得水。因为刘备的势力是三国中最弱的,唯有采用奇谋,才有翻盘的机会。而诸葛亮擅长阳谋,不会用奇兵。刘备器重庞统,要远胜过诸葛亮,因为庞统奇谋迭出,能够帮助他出奇制胜。庞统死后,刘备重用的是法正,就连诸葛亮也认为,如果法正活着,刘备断不然被孙权所败。

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总而言之,法正的才能,在刘备手下,得到了尽情施展。刘备对他也十分器重。如果因他背主而贴上道德的标签,那么刘备背主的次数,要远远地超过他。


枕史润智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正如题主所问,法正先后投靠过两个主公,前一个刘璋、后一个刘备。法正背叛刘璋,与张松图谋迎接刘备作益州的新主人,背主求荣这是法正身上的污点,除此之外,法正的才能与德行也是不匹配的,《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那么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刘备不仅不怕他再次背叛反而还对他倚重和信赖呢?下面依据正史一一分析下

法正为何背主?

法正是因为天下大乱,关中闹饥荒,从扶风郡(古时关中地方,现位于陕西)来到益州依附刘璋。但是刘璋不识英才,并没有对法正加以重用,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周围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法正等人认为刘璋暗弱无能,不能成就大事

后来张松奉刘璋之命出使曹操,因为没有受到曹操的赏赐和任用,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迎接刘备益州之主。

法正怀才不遇,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北上投靠曹操或南下投靠孙权,但他都没有,而是选择了刘备。法正是个极具眼光的顶级谋士,通过出使刘备,认定刘备日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把自己投资给了刘备,以求换来最大的回报,但法正背主卖主的行为令人不齿。

法正的德行人品也不好?

法正帮助刘备攻占成都后,被刘备加以重用。法正得势后,恩怨分明的同时也是睚眦必报,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刘备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也就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过问。

法正在刘备心中比诸葛亮更加有份量

法正以奇谋见长,在刘备入蜀的前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刘备的重用,与曹操的谋士郭嘉相似(陈群曾向曹操举报郭嘉行为上有不检点的地方),有顶级的谋略但没有顶级的人品德行,刘备对待法正就像曹操对待郭嘉一样,喜欢他的才能而不重视人品。

面对法正,刘备为何不怕法正再次背叛?

刘备有着一双慧眼,善于识人和用人,法正的一切举动刘备都了如指掌,并不怕法正会再次背叛他,为何呢?

1,法正在刘璋怀才不遇,但刘备委以重任,并信赖有加。法正有才能,他的选择性应该是比较多的,法正选中刘备,是因为他眼光准,刘备是值得辅佐的。加上刘备比如曹操和孙权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试想下法正在刘备的手下是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呢。正是这样,法正屡献奇谋,得到了刘备的重用(甚至超过诸葛亮),法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干吗要再次背叛刘备呢?

法正写信给刘璋劝其放弃抵抗主动投降

2.

针对法正的投靠,刘备并不是直接重用,而是有一段考察期。法正受到重用,应该是在庞统死之后,庞统与诸葛亮当时同为军师中郎将,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庞统为刘备献上取益州的上中下三册,但庞统在雒城战死了。后面开始法正凭借对郑度“坚壁清野”的认知和劝降刘璋,受到了刘备的重视,还有一件事法正与孟达到处是各带了二千士兵去迎接刘备,刘备后来把法正的二千士兵交给了孟达,让他驻军江陵,把法正和孟达分开也是堤防法正,可见刘备用人并非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是通过观察和考核,从而决定要不要重用。

法正与孟达交好刘备有意分开两人

3.拿下成都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4后来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出兵争夺汉中,法正献计斩夏侯渊、拿下汉中后,刘备任命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官职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刘备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法正重用,考察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法正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直接提拔当了尚书令。


结语:在刘备事业发展时期,正缺少像法正这样极具战略和战术眼光的人才,但刘备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人一定加以合理运用,法正应该庆幸自己通过了刘备的考核,得到了重用。刘备把法正与孟达分开,也是在防着法正,法正看破不说破,法正在刘备那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再背叛对他来说没有必要了。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法正不仅是一个背主求荣的人,而且还是一个人品低劣的人,但是刘备和法正的私下的关系非常好,对法正的信任甚至超过了诸葛亮。法正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并且有诸葛亮和庞统两位顶尖谋士辅佐。虽然法正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刘备和法正的关系非比寻常,法正不仅帮助刘备出谋划策,甚至还能够“干涉”刘备的家事,这足以看出刘备和法正的关系不一般。

法正劝说刘备远离孙夫人

在刘备入川之前,法正和张松偷偷投奔了刘备,这时候刘备和孙夫人的关系十分微妙。法正让刘备远离孙夫人,以免孙夫人出现变故,刘备听取了法正的意见。后来刘备平定了益州,法正又劝说刘备娶了刘璋的儿媳妇,拉拢了益州地区的士族支持。

孙夫人是主母的身份,诸葛亮和关羽尚且不敢干涉刘备的家事,而法正却能够干涉刘备的家事,从法正让刘备远离孙夫人这件事,就不难看出法正和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

法正指挥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爆发后,刘备让诸葛亮坐镇后方,亲自带领军队和曹操争夺汉中。法正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随军出征,法正提出了很多实用的谋略,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事后曹操听说法正在刘备军中,气愤的对人说:“刘备这个人带兵水平一般,肯定是法正在帮他!”

从法正指挥汉中之战不难看出,法正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刘备手下一直缺少人才,即使法正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刘备仍然愿意重用法正。

法正的人品问题

前文我们一直在说法正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那么法正究竟有哪些人品问题呢?首先法正是一个不忠诚的人,刘璋待人非常的仁慈宽厚,并没有做过对不起法正的事情。法正看到刘备更加有前途,就欺骗主公引狼入室,害的刘璋丢掉了经营多年的益州。

其次法正这个人睚眦必报,史书记载法正担任蜀郡太守的时候,只要是对法正有恩惠的人都得到了报答,对法正有仇的人都被报复。诸葛亮知道法正的人品不好,但是由于刘备信任法正,诸葛亮也不敢管法正。

人至察则无徒

三国时期的人才难得,不管是刘备还是曹操,都用了一批卖主求荣的人。虽然法正背叛了刘璋,但是这不意味着法正会背叛刘备。毕竟刘备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刘备对待手下的大臣也非常的好,法正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背叛刘备。

实际上人至察则无徒,更何况是对待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一个人才换一个主人就算是背叛,那么曹操也就不能用郭嘉,刘备也就不能用赵云,孙策也就不能用太史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更何况刘备是一个用人高手,怎么会担心法正叛变呢?


史海泛舟摆渡人


张松、法正和孟达,是蜀中迎降刘备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原是在刘璋手下,见刘璋暗弱,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思得明主。他们的本意是献西蜀与曹操,张松专门以出使为名,带着西川地图去投奔曹操。谁知道曹操骄傲自大,根本就没有理睬张松。

张松归来途中被刘备所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张松认为刘备是可以依靠的主君。于是,张松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自己许做内应。

法正和孟达都是张松的朋友,张松回来后,就和他们商量献西川的事情。于是,张松劝刘璋引刘备入川自卫,并且派法正和孟达各领两千人马去迎接刘备。

刘备在得到法正和孟达及他们的人马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人的人马合为一体,交给孟达指挥,留在荆州江陵。而法正则陪同刘备一起入川。

刘备对法正和孟达两人的处置截然不同。他将孟达留在江陵,却带着法正入川。从这里,我们可出刘备对两人的评判。孟达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物,后来他投奔曹魏时,被曹魏的人评价很高,深得曹丕的器重。可是,刘备却把他留在荆州,只选择了法正随行。

从这一方面来看,刘备对法正的要比孟达更加看重。而且,在后来的上庸之战中,孟达一个人完全可以占领上庸,但是刘备依然派了刘封带兵来指挥他。这里也表达出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的眼力深邃。多年的奔波,让他认识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他选拔使用人才,都没有出过差错。他能够这样信任法正,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备在任用法正这件事上,既任用他,又防备着他。法正也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最后君臣才得以相互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缺少的是奇谋之士。在战争中,战术谋略方面,多是刘备自己把握。但是,刘备的谋略总是有缺陷的,在面对曹操和他强大的谋士团队时,是败多胜少。而法正的特长就恰恰补上了这个短板。在史书中评价法正,说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

法正加入刘备的阵营后,为刘备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和夏侯渊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在和夏侯渊对峙期间,法正出谋让刘备穿插到定军山、兴势安营。夏侯渊为了夺回失地,前来攻击。不料反而被法正指挥的黄忠打得大败,连夏侯渊都被黄忠斩杀。这一仗,基本决定了汉中的归属。曹操闻讯带兵来争夺也无济于事。

后来曹操闻知是法正为刘备出的计谋,不无遗憾的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他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法正的出谋划策上。

法正死后,刘备为之痛哭数日,还追谥他为翼侯。法正也是刘备唯一追谥的人。在日后刘备出兵讨伐东吴,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阻止刘备,即便是阻止不了刘备,也不会打这么大的败仗。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器重。

可是,法正这个人的名声并不好,史书说他“不以德素称也”。而且法正是背叛他的主人刘璋投靠刘备的,那么刘备如此信任他,就不怕法正如同孟达一样背叛自己吗?

如果我们看刘备对法正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并非是从一开始就信用法正的。刘备对法正也是有着防备的。在法正和孟达一起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虽然在第一时间判断法正此人可用,但是也留了一手。他让法正将自己的军队都交给孟达,留在荆州。而让法正只身一人跟随自己入川。这样,即便是法正图谋不轨,没有一兵一卒的他也难以作乱。

在入川初期,刘备还是更信用庞统,对法正也是考察使用。在这一段时间里,出谋划策的人还是庞统。就是在庞统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法正也只是起到参谋的作用。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现他的重大举措。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后,刘备考察过法正的行为,才开始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时,法正开始登上刘备的军事舞台。在刘备夺取蜀地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最终在汉中之战中,成为刘备的谋主,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

我们可以从刘备使用法正的过程中,看到他枭雄的本色。他在刚一开始,对法正考察后,将他单身带入西川,就是防止他在不知道根底的情况下背叛自己。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也是边使用法正,边对他进行考察。直到完全信任他之后,才放手使用他。

正是刘备对法正的恩威并施,才使得法正对刘备死心塌地。这样,虽然法正此人的德行有亏,又是背主之人,刘备依然不怕他会背叛自己,让他作为自己的谋主为自己服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法正背叛刘璋,正如他所说,是因为刘璋暗弱,必然要亡于他人,所以他跟张松物色合适的新主,原本看中曹操的,但曹没心思顾及蜀地,受了冷落,就把目标投向刘备。刘备并非暗弱之人,也是当世枭雄,他当主人,不至于会像刘璋那样被属下搞小动作也不知道。

从另一个角度说,法正把西川卖了给刘备,如果他再反,本来就不必送给刘备,直接给新主,或者自己当了,所以他没再反的必要和理由。在刘备而言,这却是雪中送炭之事,救了他的前途,故对法正恩宠有加,如此高规格待遇,他也不需要再反。


TonyDeng


法正确实是个背主的人,而且性格人品也是很令当时人不齿的,经常向诸葛亮告状,可是法正当时正值刘备的重用,就连诸葛亮都不敢动其分毫,只能违背自己的理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刘备有多重用法正?

对刘备来说,法正是他夺取益州的首要功臣之一(另一个是张松,可惜早死了),从他夺取蜀地开始,法正的地位就一直在诸葛亮之上,“为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到了汉中之战时,随军献计的都是法正,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坐镇后方,运输物资的军师将军而已,就连权力也是还有个董和平分的,完全比不上法正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蜀汉第一任尚书令就是法正的,要知道东汉以来,朝廷里的枢要重权全归于尚书台,自秦代建立的三公制度反倒成了虚职,日后刘禅亲政后,废除了丞相,依旧以尚书令执掌中央大权,也就是说:法正的尚书令职位是实际上刘备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不同于麋竺、简雍、孙乾这些有职无权的元老勋将,更是在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之上。

不过或许也是法正遭到了背主的报应,他恰好就在刘备称帝前夕病逝,刘备日哭夜哭也无济于事,只好对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资源重整。如果不是法正死得太早的话,蜀汉第一任丞相十有八九就是他,而不是诸葛亮了。


刘备之所以这么重用法正,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 作为猛虎过江,刘备在入蜀后急需提拔一批益州人才,以平衡集团内部各派的利益,而此时的荆州还没丢失,刘备可以达成蜀人治蜀、径人治荆的策略,以免双方因为理念不同而起冲突,除了法正之外,许靖、刘巴、董和这些跟着刘焉入蜀的名士都得到了越级提拔;
  2. 在入蜀之时,法正的功劳最大,虽然庞统一早就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的方针,可法正是将这一方针由计划变为事实的功臣,张松死后,法正独揽大功,自然也被刘备高看一眼了。

可是刘备如此重用法正,他就真的不怕法正像卖刘璋一样把他卖了吗?特别是北方的曹操,他可是对法正看重得要紧呢,“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刘备已经给了法正万人之上的殊荣,给予绝对信任,法正没有理由背叛

我们知道,背叛也是需要理由的,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就叛变了,尤其是在那个稍微泄密就有可能身首异处的时代,张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当年法正之所以背叛刘璋,无外乎就是因为刘璋不重用他罢了。

法正出身于扶风法氏士族,本来做官、做高官就是家族传统,可刘璋或许是没留意,或许是因为不喜欢他那睚眦必究的性格,只让他做了个县令,而且根据刘璋的性格,他执掌益州一日,法正就一日无出头之地,所以法正才会和同样怀才不遇的张松一起投向了刘备一边。

可到了刘备入蜀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甚至于还已经是刘备托孤的内定人,日后刘禅集团的最高长官。曹操虽然看重法正,可他手底下人才储备已经够了,法正就算过去也不可能得到在刘备这里获得的政治资本,当年曹操对荆州蒯越有多看重,有“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之语,可结果呢,蒯越入许昌后就已经没有什么功绩了,地位还不如蔡瑁。


  1. 那个时代,虽说良禽择木而栖,可这只限于没有做过背主弃义的人才行,比如荀彧、郭嘉等等,法正有了前科,他背叛了刘璋,害得刘璋的基业都被刘备给夺去了。法正的名声可以说是已经臭了,除了为刘备效力一辈子之外,他在业内早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吕布、于禁、麋芳、许靖等人;
  2. 法正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能很好地和同事们共处,《三国志》说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被法正擅自杀害的人大概就是刘璋时期指责他德行有亏的人,法正擅自动用法外手段将其诛杀,不但没受到刘备的责骂,连诸葛亮都不敢说什么,即是刘备对其看重,也足以证明:法正不可能和理念不同的人共事,除非个个都像诸葛亮一样和光同尘,否则随时随地都有杀身之祸,这一点除了刘备能容忍之外,其他诸侯就没一个有这么大的“胸襟”,像曹魏之杨修、孔融,东吴之虞翻等;
  3. 而且法正代表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服侍了刘焉、刘璋两代的东州集团,像许靖、董和、孟达、李严这些人,他们都和法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李严之后还被安排做了法正的继承人,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法正就算想逃,许靖他们也不会同意,甚至可能会为了明哲保身而出卖法正,这点不止法正清楚,就连刘备也是心知肚明的。

法正明白:自己一旦脱离了刘备是无法在天下立足的,而刘备同意也离不开自己,他需要自己所带领的东州集团为他稳固益州的局势,为他日后称王称帝做贡献,所以法正不会离开刘备,刘备也不会害怕法正背叛自己。

作为打政治战的高手,刘备不会不明白集权于臣子的严重性,所以他在重用法正的同时,也用了一些手段来压制他

在制度蜀汉法律法规的《蜀科》中,编纂人为:军师将军诸葛亮、扬威将军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这其中诸葛亮、伊籍为荆州派,法正、李严、刘巴为东州派,以安排来看,似乎东州派占据的势力更大了一点,可实际上,东州派内部也有很微妙的关系:

  1. 刘巴是最不愿意投降刘备的硬骨头,为了躲避刘备的征辟,从荆州跑去了交州,从交州跑去了益州,直到刘备入蜀,刘巴逃跑的路线都被封了,才不得已投降了刘备。这人号称“高风亮节,好比古人”,不会随波逐流,连张飞都不给面子。是一个明朝海瑞式的人物,他的加入就足以抑制法正那借机报复的可能;
  2. 李亚本是荆州人,先前在刘表手下做事,刘备在荆州时是“人心归附”,而赤壁之战时,李严逃入益州,等到刘备入蜀时,李严又是最早投降的将领之一,所以李严和刘备之间应该是有比较亲密的关系的,是属于刘备的心腹大臣,让他加入编纂《蜀科》,就能很好地以皇权制衡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起到监视的作用;
  3. 此外和诸葛亮同属一派的伊籍,他和李严一样,同样是刘备的心腹,是刘表病死后,最早跟随刘备的荆州名士,他被安排为编纂人之一,所起到的就是看管诸葛亮的作用。

在刘备的安排下:主编者为诸葛亮,次编者为法正,法正、伊籍可以起到监视诸葛亮的作用,而李严则是监视法正,刘巴处于中立,以其不归属于任何一派的位置,监视以上四人,从而达到公平公正的作用,以免诸葛亮和法正两人因为理念的不同,而对于有着“国本”之称的法律依据有所偏私。

后面法正和诸葛亮果然就此发生了矛盾:法正主张“缓刑驰禁”,不希望以诸葛亮的法家手段来治理蜀地,以免激发当地豪强的不满,而诸葛亮则以刘璋治蜀过松而导致的暗弱为由,否决了法正的建议。在此次争论中,刘备还是采取了诸葛亮的想法,因为在他病死白帝城后,南中地区就立刻发生了叛变,可见刘备时期的治蜀方针已经不像刘璋时期那样的宽松,而是以严刑峻法治国了,刘备并没有一昧地信任法正,他在大事上是不糊涂的。

总结:法正虽然有过背主的前科,人品也差,可是他背主是为了求荣,现在刘备已经赐予他极高的荣誉,法正还有什么理由背叛呢?何况他的背叛还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以家族名声来赌自己的前途,这对刘备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忠心,比起许靖这种临阵倒戈的人来说,法正更值得刘备信任

至于说人品差这块,三国时期能数出没啥污点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做事就必然会有污点,这不足以成为刘备不重用法正的理由,何况法正虽然小气,可他所杀的人基本对朝廷局势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杀了也就杀了,毕竟比起几条人命来,刘备集团在益州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刘备也杀了一个“妖言惑众”的张裕、以及压制“亲曹”的益州本土名士等,所以相比起法正的背主、人品差,他的能力、忠心、地位才是刘备看重的,他并不害怕法正会背叛他,因为法正离开了刘备,就如鱼离开了水一样,活不长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