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有哪些表現,怎麼改善?

鄉村農事123


也許,

問題關鍵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或不承認,拖延症,可能真是一種“症”。


這當然需要更堅實的科學實驗與醫療論證。這裡,我只能先基於自己這些年眼見為實的觀察、與麻麻嘚的閱書量,做如上判斷與如下解釋:


1.很多人是打心眼兒想克服拖延症,無奈身體不允許。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想趕時間完成工作,無奈身體疲累,精力無法集中,只能一拖再拖。不知情的領導只會批評施壓,周圍同事也指指點點,當事人愧疚自責,身心雙重摺磨之下,要麼就破罐子破摔,要麼就透支死扛。


我們中國人的教育一般忽略“身體”,德智體美勞,體也是排在德和智之後。然而,客觀事實是——身體的好壞,可能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身體不舒服不協調,反饋至大腦,會引起大腦失調,再反饋回四肢,就會出現“大腦失靈”——此時,要麼,靠超強的意志力強行指揮四肢配合,要麼,順從身體需求,“慵懶”下來。


現代人經常熬夜、又患有看手機強迫症,微博朋友圈的內容又時常會讓人一驚一乍,股市上上下下讓人膽戰心驚,整個社會充斥著各種消耗身心的物質與精神誘惑,所以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在透支身體,白天無精打采,開會無法聚精會神,做一份方案一拖再拖,年紀輕輕一體檢各種問題。


所以,現代人想要克服拖延症,先要從身體入手,養精蓄銳!首先,不要熬夜。其次,減少看手機的頻率。尤其對那些晚上反覆醒,醒來就要摸手機的同學們,我給開個方子——特便宜,買15塊一個鬧鐘。晚上睡覺前,把手機放在客廳,或者晚上伸手夠不著的地方。然後鬧鐘替代手機,放在床頭。當晚絕對就睡踏實了。


2.很多人不是不想克服拖延症,身體也允許,但老是莫名其妙半途而廢。


人是容易接受暗示的動物。當自己反覆半途而廢,就很容易有一種自我暗示:唉呀,這次肯定又失敗!長此以往,容易患上“習得性無助”——這真的是一種病。拖延症是最容易讓人患上“習得性無助”的病源之一—就算再簡單的任務,因為有這種心裡暗示,都會變得艱難無比,潛意識就會一拖再拖。


什麼人容易患上這種病?顯然是意志力不強的人——這聽起來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哈哈。其實大有深意:因為意志力是可以訓練的。


從現在開始,訓練你的意志力,慢慢擺脫習得性無助。怎麼訓練?我建議去翻翻名人傳記,裡面一坨一坨的真實且成功經驗,歸結起來,其實就兩點:


(1)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有病……這個很重要,人如果不接受自己的實際情況,潛意識就會抗拒各種解決方案。


(2)其次給自己10000次失敗的配額……為什麼是10000次?這是參考古人(比如愛迪生)失敗頻率總結的。而且,沒有10000次還不成功的事吧?最近我剛瞄完Dyson戴森老先生的傳記,這位簡直就是英國版的喬布斯,只是行業不一樣,用高科技改造吸塵器、風扇、加溼器、淨化器等家居產品,工業設計堪稱完美。這位老先生了不得,且脾氣古怪,一輩子堅持只做工程師,就算自己創辦的公司也不當霸道總裁,非給自己安一個工程師的職稱。所有產品自己親自帶隊研發,曾經試驗失敗超過5000次才成功……當我看到他手寫版的實驗筆記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腦子由衷的冒出來8個字“屢敗屢戰乃真英雄”。


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了,現在訓練意志力來不及了吧,相信我,親愛的,沒有一天比今天更早了。只要你想,且身體不掉鏈子,就試試唄。


3.很多人想克服拖延症,身體也允許,也克服了習得性無助,但為啥拖延症總反覆出現,死灰復燃?


這就到了“習慣”問題。其實大多數拖延症書籍是講這一點——通過改變人的工作習慣、教導人聰明的使用大腦和分配時間,解決拖延症,提升工作效率。所以這裡不再贅述,只補充兩點:


(1)給自己一些反覆的機會,不要處女座——習慣和意志力一樣,需要訓練,不經過幾次反覆,很難成功。人如果逼迫自己太緊,不尊重這個客觀規律,就會適得其反,如同減肥反彈一樣,拖延症只會變本加厲。


(2)聰明的休息,而不只是睡覺——換腦,比不用腦,有時候更容易讓人獲得休息。至於怎麼換腦?因人而異,有人是聽音樂,有人是看綜藝節目,有人是健身,還有人是讀書,有人是打坐,不可盲目模仿。我個人的換腦方式就是讀書——很多人咋舌,覺得讀書好累啊,怎麼還能休息?其實我也納悶看電視好累,怎麼休息?


4.很多人想克服拖延症,身體也允許,也克服了習得性無助,好不容易訓練出好習慣,但環境一變,就又犯病了。


孟母三遷,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成語——不要小瞧這些古語俗句。中國的語言經過千流傳演繹,多少語言早就被淘汰,消失在歷史漫漫長河之中,能夠歷經時代變更、流傳至今、且家喻戶曉的,必然是真正給一代又一代人創造過價值的詞語。


孟母三遷,幾乎人人皆知,卻很少人去運用。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容小覷,當然不排除人群當中有意志力極強、個性堅定的英雄人物,到哪兒都是影響別人……但我等路人甲,總會被環境潛移默化,慢慢就會改變自己的習慣、意識鬆懈、進而身體也會被拖下水。


以前我看電視劇《士兵突擊》,最感慨的一幕是,許三多被髮配到邊疆一個小連隊,那裡的幾位戰士因為長期無上級管控,地理位置偏僻,日子過的相當懶散,被子也從來不疊。許三多同志過去之後,每天黎明就按時起床,被子疊的方方正正,一個人孤孤單單走隊列,踩著晨光踢正步,又哼哧哼哧一個人修路。其他戰士氣壞了,撥亂他的被子,晚上偷偷拆掉他的路,批評他不合群,一個人走啥隊列啊?


估計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只是場景不同而已,極少數人能如許三多一般,堅持下來,並感化周圍人。所以,像我等路人甲,如果環境不適合,還是換吧,換工作不會死人的。當你找到好環境,只會感慨為啥之前沒早換?


當然啦,如果拖延症嚴重到已經懶得換環境了,就好好享受當下吧哈哈!So, 花五分鐘做個自檢,看看自己的拖延症到底問題在哪個環節?然後對症下藥——身體不行就治身體,思想無助就治思想,習慣不好就訓練習慣,環境不對就撤、或者變成許三多。


HBG品牌增長研究院


原以為,拖延症是一種類似“剁手黨”的調侃用語、一種自我標籤,是許多人對自己拖拖拉拉、各種計劃完不成的無奈調侃。但看到這個提問後,特意到搜狗名醫、丁香園等專業網站查詢,結果發現,還真有這麼回事。

搜狗名醫給出的概念是: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來自丁香園的文章“拖延症是病嗎?不要再拖了,快打開這篇文章看看!”則認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要從身體、心理、精神、社會生活等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看來這方面的探討爭論還挺多,各種文章資料也不少,都有自己的一些見解和建議,但很難形成共識。

因此,想通過一條簡單的問答,來確定自己是否有拖延症,是否需要矯正,有點不切合實際。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想了解拖延症的,可以到一些專業的醫學、心理網站上得到靠譜幫助,可以自己調節,必要時可以諮詢求助於心理諮詢師、醫生等。


惠心一笑


你好,我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國際心理諮詢師聯合會催眠臨床導師,有著近30年的心理治療臨床經驗,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拖延症的表現有:辦事效率低、動力不足、做事瞻前顧後、把希望寄託在等待更好的時機等各種表現。

當人們有拖延症的表現應當,停下來關注自己的興趣點,以個人興趣或近期想實現的小願望為切入點,從一個習慣養成開始具體實施行動。

例如:想減肥,第一週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行為目標每天運動半小時(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即可)堅持一週,第二週建立兩個行為目標運動半小時+吃8分飽堅持一週,如此循序漸進……直到自己的小願望或小目標實現。

從當天的生活、工作開始培養積極行動的模式。例如:聽到鬧鈴後,立刻起床!關於當天的事務想到就做,從1-2、3……件小事開始練習,例如:想到喝水立刻行動、想到打印文件立刻行動,開始積極行動的練習,建立長期固定的行為模式。

跟拖延症從此saybye!!!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祝好!


呂承諭心理諮詢


1.拖延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也不會讓問題憑空消失,拖延只是一種逃避,甚至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2.拖延行為的產生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所致呢?其實是後者,我覺得,拖延症這種症狀,根本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

3.我們強調做事要立即行動,絕不拖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盲目做事。事實上,如果在無目標下做事,會拖延更多的事情,因為我們需要花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方法。

4.不拖延,提高執行力,要心動更要行動!沒有行動,一切都不會出現,哪怕是失敗的經驗都不會得到;沒有行動,就算機遇來了,也只能白白錯過;沒有行動,就算運氣來了,也毫無知覺。

1、自我調節:如接納自己,接納自身不完美的部分,降低對自己過高的追求和要求,適當減壓,還需增加自信心,充分認可自我的價值感,自我鼓勵,提高做事情的動力;2、環境因素調節:學會不斷自我減壓,努力完成自身可做的;學會適當放棄自身無法完成的事情,接受自己雖無法做到最好,但已到足夠好的狀態,打斷消極怠工和負性循環。



惠子1179


誠邀!

我也是有拖延症的人,但我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不會遲到,不會浪費時間。

我自己得方法是:時間規劃,提前想好該做的事,給自己身體跟腦子下達潛意識的命令,告訴自己如果繼續拖延下去會有怎麼樣得後果,去完成這件事需要多少時間,然後給一定時間緩衝下。

除了定計劃,你還可以讓隨時動起來的狀態,不要長時間呆在一個地方,或玩手機或躺在床上或發呆,你可以找一些事讓自己不是那麼閒,這樣你如果想做某件事,就可以保持最好的動力去完成。

沒事多喝水,隨身帶個水杯,這樣可以增加你的動手時間,從而讓你不會長時間的浪費時間,而是水喝多了會上廁所,會讓你身體強制性打斷髮呆的時間

希望對你有幫助



樹葉與遠方


首先很多人把拖延症和懶分不清楚,覺得拖延症就是懶,這兩者其實不一樣。

拖延症有哪些表現呢?例如今天是週末,計劃打掃一下衛生,但是總是會想著時間還多,不用太著急,先睡個懶覺,再打會兒遊戲等,一直等到一整天的時間快過完了,才會去打掃衛生,甚至嚴重的還會拖延到第二天,給自己的心理安慰就是,反正也不急在這一時。而懶是根本就不會想到要去打掃衛生,壓根就沒有這種意識。

有一個現象,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過,上學的時候,每逢寒暑假,老師都會佈置很多的作業,但是基本上都不會每天按著計劃來完成每天的量,總是等到最後兩天了趕著時間來做,這也是拖延症的一種;所以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拖延症的表現。

其實在大多數較為嚴重的拖延症患者中都有以下幾個特徵:

1、目標太大,太模糊,沒有較為清晰的計劃;

2、時間觀念不強;

3、同時想要做很多事,無從下手;

4、自制力太差,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那麼如何改善?

其實這個改善並不是一兩天就能行的,重點是能長期養成一種好的習慣;例如,學會把目標拆分一下,不用只盯著最後的終點,把大的目標按階段性來劃分,這樣就不至於無從下手;同時可以學會獎勵自己,當每完成一個小的目標時,給自己一個獎勵,這樣就會有持續的動力去做後面的事。

再者,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分清楚輕重緩急,較為急迫重要的事,要首先想辦法去做,同時集中注意力,拒絕一些不會對在做事情產生影響的誘惑,分清楚孰重孰輕;長此以往,自己的工作效率肯定會有所提升。


五斤裝


拖延症不是一種病,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機制,它是為了保護我們自身的一種本能。

在原始時代,當我們面對比我們強大好幾倍對我們有致命危險的動物時,我們們會採取延緩行動,等待的策略。這樣使得我們能存活下來。當然,那些沒有拖延本能的人類已經滅絕了。

拖延的本質是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去做好事情,事情有一大半的不可控性,所以我們會本能的選擇等一等。這個模式在原始社會是適用的,但是隨著N多年的進化,這種本能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所改變。但不得不說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了。因為我們即使去做了,也不用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所以我們需要反本能、理性的看待,儘量不被已經過時的本能所控制。

改善辦法:在做事的時候不要太貪心,不要定過於難的目標,適時的放下完美主義心理。明白所謂的完美=完美+不完美。告訴自己即使做錯了,也依然有改進的辦法,不是死局,不用過於擔憂結果。


生活知不知


拖延症如今已經不在是個陌生詞彙

接下來,我就用我30年的社會經驗給你一個

極其簡單的解釋;

拖延症顧名思義就是拖延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即便我們知道又很難改變!

那麼如果想改變就必須下定決心,找自己人生最嚮往或者最珍貴的東西正視自己!

然後找個小本子!從生活點滴做起!逐步改變拖延症!

祝願大家都能有個美好的人生!謝謝








夢境幻象師


今天能做完的事情,非要拖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工作中常講的一句話叫做今日事今日畢,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每當你想做一件事情為之付出努力並且出色的完成它,你會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所以拒絕拖延,試著改掉這個毛病,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你的人生將會更加順利,更加幸運!


Super蘇Super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拖,最常見的口頭禪就是‘等一等’‘等會兒我再做’‘再休息一下,我就去做’‘再玩一下我就去做’,而其本質是在於內心總是有一個聲音想起來‘我還沒有準備好’也就是對自身缺乏自信,同時又有著追求完美的想法‘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一個美好的預期,但是這是一個夢幻的想法,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大部分不是一次就好,而是需要不斷地試錯,才能夠達到最終的結果。所以要改善拖延,可以從思想上調試把‘等一等’轉成‘現在去’把一次就好改成我試試,而行為上就是羅列清單,對於完成任務進行勾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