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在水一方ZSYFZSYF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难道刘邦不怕在他死后吕后干预朝政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吗?我觉得刘邦已经意识到了,但是他还是不能废吕后!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跟着刘邦受苦受难才有今天,刘邦不忍心废吕雉!

吕雉跟刘邦的婚姻在当时是严重不匹配的,吕雉是名门世家迁居来到沛县,吕太公看见刘邦相貌不凡就把吕雉嫁给了刘邦,从此吕雉无怨无悔的照顾刘邦父母操持家务。刘邦看到吕雉原本一个大家闺秀为自己牺牲那么多自然看在眼里,内疚在心里。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史记—高祖本纪》



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义,在跟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吕雉又让项羽劫了去,受尽苦楚。刘邦为了摆脱项羽追兵把与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踢下马车,不是夏侯婴把刘盈拉回来可能刘盈就被乱军杀了。

所以吕雉前半生都是在受苦受难担惊受怕中熬过来的,面对着刘邦眼花缭乱的新欢旧爱,吕雉只能选择隐忍。所以刘邦年纪大了就爱怀旧就越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糟糠之妻。所以即使知道自己死了后吕后会专权朝政,也不忍心这个时候废掉跟自己一路走来受尽折磨苦难的吕雉。


2,吕雉得到沛县元老功臣的支持,刘邦不敢轻易废吕雉。

刘邦发迹前在沛县的狐朋狗友都对这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嫂子尊敬三分,比如樊哙,萧何,曹参,夏侯婴等。而且樊哙还是刘邦的连襟!吕雉的妹妹嫁给了樊哙!现在功成名就了沛县的这些兄弟都成了大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所以刘邦即使要废掉吕雉也要问一问沛县这帮老弟兄干不干才行吧!不是你刘邦想干嘛就干嘛的,即使你是皇帝你做的每一个决策如果牵动的利益太大你也是执行不了的。比如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终究因为反对的人太多作罢,所以刘邦也不敢废掉吕雉。

3,只有吕雉的能力手腕才能更好的执行刘邦制定下来的国策方针。

刘邦很清楚吕雉的心狠手辣,杀伐果断。自己下不了手做的事吕后都帮刘邦做了!比如帮自己处理掉了韩信这个心腹之患,铲除了异姓王,平定多地分反叛。吕雉的能力与为人刘邦很清楚,自己好不容易打下这个江山,如果自己死后没有强势得力的人来掌控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而刘邦最宠信的戚姬只是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而已,治国万万不行!所以刘邦也只能选择吕后作为自己死后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所以也就更加不能废掉吕后了。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竹林论风月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水平!

刘邦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废掉或者除掉吕后。但是,刘邦是位战略高手,更是一位平衡专家。他深知除掉吕后的后果,所以就留下了吕后。我来分析一下留下吕后的原因~

第一,放眼当时朝中,如果刘邦不在了,除了吕后,有谁能制衡那一群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之臣?

第二,放眼天下,刘邦不在了,除了吕后谁能镇得住那些藩王?

第三,如果除掉吕后,刘邦死后,无论谁做了新君,都不可避免一场骨肉相残的皇位之争!

第五,吕后既是糟糠之妻,又是刘邦的政治联姻。虽然刘邦已经统一天下了、异性诸王已除、大权独揽,但是吕后的家族势力和拥护吕后及惠帝势力仍然不可小觑!四皓的事情就足见分晓!

那么,留下吕后去制衡这么多问题,刘邦就没考虑到吕后既然能制衡这么多势力,吕后的势力必然超级强大,吕后必然会乱了刘氏江山?刘邦何许人也?必然考虑到了,于是刘邦留下了陈平和周勃,关键时候反制衡。所以说刘邦觉得应该留下吕后,而且不怕留下吕后!如果说康熙是千古一帝的话,那刘邦就是万古一帝!




l牧池先生l


吕后,原名吕雉,刘邦的发妻。在早年,刘邦还是个小亭长,虽然说不上是“穷矮矬”,但绝对和“高富帅”沾不上边,而吕雉则是富甲一方、大户人家的女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富美”,两人根本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她还是愿意嫁给了他。后来,刘邦因为犯法畏罪潜逃了,而吕雉却被牵连,锒铛入狱。其实以她家族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休掉刘邦,撇清关系。可她没有这么做,而是出狱之后,找到刘邦帮助他成就大业。

在创业的道路上难免有失败的时候,而刘邦在有次失败时居然把吕雉还有几个孩子丢弃。好在当时的车夫比较好心,多次把几人给捞了上来。再后来的彭城之战,项羽大获全胜,吕雉为了让刘邦逃走,自愿成为项羽的人质,一直在项羽的军营里度过了好几年的时间。可想而知,作为一个俘虏,在敌人的军营里肯定是受过了不少的折磨。因此,刘邦对吕雉一直都怀有愧疚、感激之心。

吕氏家族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初就有很多的将军唯吕雉马首是瞻,因为他们对吕雉的为人都是非常佩服的。其次,大汉王朝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都是效忠于吕雉的。据史料记载,如吕泽、陈豨、靳歙等人都是吕雉的人,在刘邦去世之后,能帮刘盈震慑主百官,吕雉掌握了朝权。

这也是刘邦经过种种原因的考量之后,没有废除吕后的原因。


历史一品汇


刘邦不废吕后理由很简单,不希望刘氏的江山易主

刘邦知道自己死后,刘氏的江山是很危险的

刘邦与项羽是不一样的,与秦始皇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刘邦在自己的造反集团或者说建国集团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沛县起兵之时,刘邦领着一帮流亡之人,从者都是市井之徒,萧何及曹参都是县吏,地位高于刘邦,应该也各有部分从属,为何推举刘邦呢?

《史记高祖本纪》上说: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因此,刘邦并无优势,能得为首领,都是萧曹等怕起义失败受到诛连,让给他的。

因为利益让给他的,自然也可能因为利益再从他那里夺走。

这也就意味着,刘邦即便是活着,这些跟着他起兵的人也未必把他当成一个人物,一旦他死了还想让人忠心耿耿的辅佐幼帝几乎不可能。

只有吕后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刘氏江山

吕后的优势有二

一者,性格刚毅,多年来随高祖平定天下,既有积威,且熟悉众大臣的性格,知己知彼;

二者,吕后有外戚,团结包括大将樊哙以及诸吕的实力完全可以抗衡其他的功臣集团;

而且吕后对于当时的形式,有着清醒的认识,

《史记高祖本纪》上说:

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高祖死了之后,,吕后四日不发丧,而是很清醒的对自己的死忠审食其说,大家跟高祖都没啥区别,原来就觉得高祖的位置是大家让给他的,对高祖北面称臣都觉得不爽,现在还让他们伺候如此年少的天子,在他们眼中的小屁孩儿,

他们能乐意吗,不把这帮人都杀了,天下岂能安定。

吕后能看到的,刘邦便也能看到

刘邦是一个政治天才,他在数年的天下争雄中早已经把政治的一套弄的炉火纯青,眼光也是独到非常,吕后都能看到的,他岂能看不到,这从他在生前就把一帮跟着他打天下的老伙计全都亲手干掉,更杀白马立盟约,“非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诛之”,也能看出来,他其实和吕后看到的身后事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他自然知道,自己身后,主弱臣强,若没有吕后以及围绕在吕后周围的诸吕及樊哙等外戚势力,天下可能就不是刘家的天下了。

所以,尽管他数次欲废太子而立刘如意,都最终作罢,诸臣固请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他自己用理智战胜情感,才是最大的原因,只是不能说出来罢了。

以上时作者一点看法,欢迎大家互相关注,多多交流!


盘达说


你好,我是史事君,为您解答!

刘邦不废吕后,因为吕后对他还有帮助,而且刘邦的内心一直都没有废除吕后的打算。吕后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女人,不过她在刘邦的面前,从来都没有伪装自己的心思,对刘邦一直都很真诚,这一点让刘邦十分感动。

▲ 刘邦和吕雉

吕后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她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而且也是很难得的人才。吕后为刘邦除掉了许多眼中钉,在刘邦的心里他很清楚,如果吕后不为大汉所用的话,从而她就会落到吕家人的手中,这样一个才人刘邦肯定会将其留在身边重用的。

▲ 吕后

吕后做事很有手段,但她是一位好母亲,她对儿子格外的疼爱。吕后之所以会变狠,这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差点失去太子之位,其实这些事情刘邦都是心知肚明的。

在很多人眼中,吕雉应该被废除,她狠心将戚夫人杀死,还做了许多狠毒的事情。但在刘邦看来,吕雉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所以刘邦并不想废除吕后。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


史事春秋


刘邦并非就没有想过废掉吕后,但是现实情况上,刘邦可能有些无可奈何,不得不放弃这样的打算。

因为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前,在争夺最高地位的这一过程中,刘邦后方的很多事情,其实吕后都有参与,且这一过程中,吕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可怕的是,这一过程使得吕后和刘邦的一些重臣关系密切,事实上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利益团体。因此,吕后及其子在刘邦心目中是比较靠谱的皇后太子,不仅仅因为是嫡妻和嫡子,也源于吕后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地位。

我们直到刘邦曾经试图把刘如意立为太子,顺带把戚夫人立为皇后,最后没有成,是因为商山这边有几位世外高人站在太子这一边。其实,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出吕后家族对整个时局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并不是说刘邦不重旧情,而是政治从来就很少考虑这些因素。最关键还是吕后自身能力导致吕氏家族的地位,已经影响到刘邦不得不遵从这样的政治安排。所以刘邦废不掉吕后。


张杰谈史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与吕后之间的矛盾,属于夫妻内部矛盾。

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矛盾,属于大老婆与小老婆之间的矛盾。

吕后与戚夫人矛盾的本质,是大汉皇位继承人之争。到底是让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继位,还是让刘邦的庶子刘如意继位。

这个问题,对于吕后与戚夫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但是,对于刘邦来说,都是家庭内部问题。

刘盈也好,刘如意也好,都是他刘邦的种。

刘盈继位后,吕后必然掌权,必然会收拾戚夫人与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如果登基称帝,戚夫人会放过吕后吗?绝对不会!

因此,在刘邦去世后,吕后与戚夫人注定只能一个活,另一个死。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让疼爱的戚夫人以及喜欢的小儿子刘如意活下来呢?

因为吕后势力已经很强大。吕后可不是一个只知道躲在深宫的无能皇后。她早在刘邦落魄时就嫁给刘邦,给刘邦生下嫡长子。她又散尽家财帮助刘邦起义,她与刘邦的许多好兄弟,也就是汉朝开国的那一批功臣关系都很铁。

比如,萧何曹参很早时候就常去刘邦家混饭吃,负责做饭接待的自然是吕后。

刘邦的心腹大将樊哙,娶得是吕后的妹妹。

刘邦曾经询问张良,到底是立哪一个皇子为太子。张良告诉刘邦:早年间刘邦曾请商山四皓出山,商山四皓拒绝。如今,在吕后的邀请下,商山四皓已经出山给刘盈当老师。

听闻此事,刘邦大惊,认定刘盈羽翼已经丰满,若是强行废黜,必定影响大汉根基。

为保持大汉王朝稳定,刘邦放弃废黜吕后,也不再提改立太子一事。

对于此事,刘邦心中是很惋惜的。他曾经留下一首诗歌,表述心意,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据说,刘邦这首诗歌是写给戚夫人的。由此可以看出,刘邦确实是为了不起的皇帝。他虽然很宠爱戚夫人,很宠爱刘如意,但是,为了大汉江山,他还是放弃了这对母子。


叶之秋


首先,吕雉跟随刘邦创业,共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雨,最了解吕雉的人非刘邦不可。吕雉的残忍、果敢、处乱不惊等等,刘邦了然于心。

大汉初年,历史有处重要拐点,刘邦要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对于原因,史书有意无意偏向人伦,将其归咎于刘邦宠爱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这种解读符合大众常识,接受起来特别顺畅,但,这恰恰是封建史官的局限,他们写历史是给帝王看的,处处用儒家思想丈量行为举止,那么,多数就会将历史动机归咎于帝王个人道德层面。

历史由故事组成,大家往往被大宏观叙事所俘获,细节却被人忽略,司马史公在《史记》中留下一句话,“刘盈仁弱,不类我,如意类我。”这是刘邦自己给废太子找出的理由,这也是历史留下的细节。

初看起来,它近似于一个中年色男不负责任的说辞,自己给自己的荒唐行径寻找借口,即蛮又霸。

事实真如此吗?

刘邦应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明君之一,戎马一生,阅人无数。

他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他又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最多就只能带十万”,韩信补充说,你带的是将领,我带的是兵”。

这段精彩对白让汉初英雄更加烁烁生辉。论格局,能与之匹敌的是拿破仑那句,“不想做将军的是并不是好士兵”,论气势,不输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试想一下,这么一个英雄豪杰,驾驭猛虎战将的人,岂能是糊涂虫?英雄式帝王大都有一项技能:小事装糊涂,大事必谨慎。

他最大的过人之处是,识人,用人。家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刘家,不容易打下的刘家天下,岂能因宠爱妃子,就交给不能驾驭汉家的人!

后来的历史也应证了刘邦的判断,刘盈的确仁弱,仁弱是一个封建帝王最大的死穴,汉朝也最终亡于这个死穴。

如此看来,刘邦的“刘盈不类我,如意类我”绝不是借口,是认真思考后的结论。

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为刘盈站台时,心中也知大势已去,不得不把自己的结论戏剧性收回,告诉戚夫人不要再折腾了,还是跟我跳支舞吧。

每我读到此处,我心痛不已,似乎能看到刘邦内心的伤感和无奈。他看到了未来,完全明白,只要自己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定会惨死于吕后之手。

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和妃子结果已料定,能拯救他们的办法只有一个,杀掉吕后。

其次,刘邦对身体的判断也很客观,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吕后为他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 扁鹊 何益! ”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他该做的是什么?早做决断。

正如上文所说,他知道刘盈仁弱,刘家其他王孙虽各地封了王,作为理想中打群架一哄而上的准备,但,吕后是皇后,大权一定会在她手里,很可能造成外戚专政的局面,汉家江山成为吕家掌中之物。

这也是可以杀死吕后的理由。

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呢?因为夫妻感情深吗?

刘邦和吕后的夫妻感情一定很深,曾患难与共,有结发之情,更有战友之义,但这不是帝王不杀皇后的理由。

有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杀了你,不需要什么公正审判之类。

纵观历史,我觉得刘邦不杀吕后有这样几个理由。

其一,他知道,戚夫人肯定不死心,可能会反扑,但绝对不是吕后的对手。一山不能容二虎,要让汉家江山稳定,必须除掉一个,那只能是吕后除掉戚夫人,以此除掉刘如意一党。

储君不能有俩,储君危及帝王之位时,储君死;王子危及储君前景时,王子必死。刘盈不会这样干,谁来充当托刀人?只能是吕后。

其二,当时大汉江山并未完全稳定,中原地区还有很大隐患外,北方蛮族也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大汉江山将会雷暴。

自己驾崩后,刘盈仁弱,各地刘姓王叛乱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叛乱争夺帝位,天下将会重新归于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汉家必亡。

需要有个强权人物辅助刘盈才行,老臣们是靠不住的,也就只有亲娘吕雉,她有威望,有手段,有魄力,够狠毒。

其三,刘邦在,开国老臣服气,刘邦不在了,刘姓皇族或将被老臣豪门架空,正如汉末时期。如何度过这个时期?要么把老臣干掉,要么把老臣熬死,谁有如此能耐完成使命?吕雉。


eternal73036921


刘邦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费尽心机。他为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不仅仅多次在朝中把这件事提出来说,和那些大臣们争论。而且后来,当他决定不再废刘盈的太子之位的时候,还伤心地唱起歌来。并且由此对自己去世后,刘如意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忧心忡忡。专门把刘如意很小的时候就派到藩地去,并且选择了正直的大臣周昌担任刘如意的相国。当他听说樊哙会对刘如意不利的时候,大发雷霆,让周勃和陈平去把樊哙杀掉。

(刘邦剧照)

既然刘邦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如此大费周章,为什么不干脆把吕后给废了,直接封戚夫人为皇后。如此一来,不就一了百了,天下太平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已经发现,刘盈的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

当时,刘邦本来准备换太子,但是不久,他就发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身后。而这四个人是自己曾多次召唤,他们都不来的。而他们却愿意归附刘盈,说明刘盈已经有强大的实力。

这话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刘邦为什么要废太子刘盈?当然有他特别喜欢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做事情当然不会全凭自己的喜好来。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才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不满意刘盈的一点,就是刘盈太仁慈。因为太仁慈,因此刘盈如果当皇帝,他就管束不到那些大臣,那些大臣就要造反。

当刘邦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他就问“商山四皓”,为什么我召唤了你们很多次,你们都不来,而刘盈一召唤你们,你们就来了呢?

当时“商山四皓”讲的理由是,因为刘邦对人傲慢无礼,所以他们不愿意来受辱。而刘盈礼贤下士,很尊重他们四个老人家,因此他们就跟随到太子身边了。

(戚夫人剧照)

刘邦回来后,就对戚夫人感慨说,太子羽翼已丰,撼不动了,我已经没办法改换太子了。

其实,刘邦给戚夫人说的这个话,明显是假话。为什么呢?因为刘邦不满意刘盈的是他的仁慈。而“商山四皓”跟随了刘盈,只能说明刘盈更仁慈。前面我们也说了,在刘邦看来,如果是在战争年代,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才辅佐。“商山四皓”加入进来,虽然他们不一定有什么本事,但是象征意义是很大的,会让更多的人才归顺。

但现在国家已经统一了,天下已经太平了,这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才了。反而人才多,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当时最重要的,是稳定。要稳定,就需要君王有气魄,有威信。

所以说,这件事在刘邦看来,不是刘盈羽翼已丰,而是刘盈更加“不类我”,更加不成器。

既然刘盈更加不成器,为什么刘邦却说刘盈羽翼已丰呢?

(吕后剧照)

我认为,刘邦看中的,是“商山四皓”出山的这个事实。

刘邦显然很清楚,刘盈是没能力请出“商山四皓”的。这件事,肯定是吕后干的。不过,按照吕后的智力,似乎她也不可能请出“商山四皓”。这件事,肯定是朝中大臣在暗中帮吕后。再加上刘邦准备废太子的时候,周昌等很多朝中大臣都反对。这说明,帮吕后的人实在不少。

刘邦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江山稳定的问题。事实上,无论刘盈,还是刘如意,都不是恰当的人选,因为他们都无法控制朝廷。刘盈太仁慈,太荏弱。刘如意虽然未来可期,但是那时候他还太小。

由此可见,刘邦去世后,朝政肯定是掌握在太后手里的。吕后和戚夫人这两个女人比较,显然吕后要强势,对朝廷的控制能力要强得多,受朝廷中的大臣的拥护会更多。而且吕后心狠手辣,她主政,朝臣们都会很害怕她,因而也不敢轻易造反。

反过来,如果是戚夫人主政,戚夫人本身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威望,更没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她怎么控制得了朝廷呢?

因此,出于整个朝廷长治久安来考虑,刘邦显然认为,吕后比戚夫人更适合。从这点来说,刘邦是肯定不会废黜吕后的皇后之位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鸿涵先生为您解答。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女主,在太史公所撰述的《史记》中是以“本纪”形式出现的,“本纪”就是专门为帝王做传记的,由此可以看出,吕后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帝王的角色,只是她没有称帝罢了。


回归问题: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请看分解: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吕雉,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标准的“白富美”,而刘邦呢,在当时就是个乡间的混混,属于村痞恶霸之流,吕雉年纪不到二十,刘邦此时年龄已经接近不惑,可就是因为吕太公喜欢给人相面,他觉得刘邦的面相将来会是个人物,就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刘邦。(吕太公这相面的水平真是高,可以称他为“相面大师”了。)

嫁也就嫁了,可谁知到了刘家,还未怀孕,便先做了娘,原来刘邦有个私生子,吕雉没有任何怨言,帮着照顾这个孩子,如视己出。

刘邦逃亡时,吕雉为了见刘邦一面,经常跋山涉水去送温暖,从来没有嫌弃过刘邦,刘邦起兵后,吕雉在家侍奉刘太公,照顾孩子们也是面面俱到,甚至因刘邦被项羽劫持,数次遇到生命危险,却从不妥协,相比刘邦,在被楚军追杀时,为了逃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都踹下车,吕雉作为妻子的责任是尽到了。

《史记》记载,刘邦年轻时好喝酒和女色,这个事一直就没消停过,行军之中,收编了很多美女,自打当了皇帝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可是刘邦有一点非常好,他知道报恩,也明大义,吕雉为他付出了很多,他心知肚明,为了名声,他是万万不能废掉吕后的,

政治利益的捆绑,使得刘邦和吕后相互依存

吕后在汉王朝建立之初,对于稳固刘家天下地位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吕后诛杀韩信一事就可以看出,吕后在为自己老公做事的时候也是万分尽力的。

刘邦曾经和韩信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可汉初,刘邦忌惮韩信的能力,就像铲除他,于是用陈平的计策,把他的权利剥夺了,因立约一事,刘邦迟迟不能动手,而此时吕后出现了,吕后用布兜把韩信包起来,用竹签刺死,死时,不见天,不见地,也不见铁器,为刘邦除了心腹大患。不过也确是心狠手辣。

吕后帮助刘邦平天下,守天下,虽然刘邦已经不喜欢吕后了,但好在他和吕后的儿子已经是太子,他还是愿意信任自家人的,所以无论从政治角度考虑还是家庭因素,刘邦是不会杀她的。


刘邦临终前交代吕后的事情,吕后全都办明白了,太史公曾高度评价吕后,治国策略延续刘邦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国家日益富足。这证明吕后非常有能力,她杀戚夫人等,是出于刘邦,刘邦有了新欢就忘了自己,换谁都会很气愤的,而且和吕后相比,其他夫人都称不上患难夫妻,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曾经要废掉他和吕后的儿子立戚夫人儿子为太子,那么,作为母亲的吕后,为了儿子也得起来反抗,但是手段很残忍。

吕后在死前再三叮嘱吕氏子弟,万万不可交出兵权,否则就等着灭门吧,果不其然,最后吕氏子弟忘记了吕后的话,被铲除殆尽,不得不说,吕后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造成吕后的改变,归根到底,就是婚姻不幸福,以及皇宫内权利的争斗,如果刘邦对吕后好一点的话,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感谢阅读,请多多关注鸿涵先生,为您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