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风效应”

案例:

北宋散文家苏洵的一段“南风”式教子故事: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兄弟俩与其父被后人尊称为“三苏”,共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什么是“南风效应”


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地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正确而巧妙地引导,终于获得成功。与苏老夫子相比,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显得不太高明。他们往往对孩子采用“北风”式强硬家教方式:或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动辄训斥打骂;或信奉“重赏之下有勇夫”,将孩子的考分、名次和金钱挂起钩来;或搞“填鸭式战术”,机械地加大作业量,习题资料满天飞,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种以卡代教、以压代教、以罚代教的做法,全然不顾孩子的天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使之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

苏洵教子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科学施教,积极引导,注意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教中的“南风效应”不可忽视。

什么是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什么是“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的启示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标,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很自然地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的父母运用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力量,迫使孩子不得不按照要求的样子去做。可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常常会激起孩子的抵制,而不是配合。这种情形与北风的遭遇如出一辙。有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循循善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他们擅长跟孩子交朋友,通过营造怡人、怡学的环境,或者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达到预期目的。

什么是“南风效应”


我们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可孩子就是不好好珍惜,视其如粪土。在这种情况下,北风型父母免不了要大动肝火,把孩子教训一顿,然后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对孩子实施严密控制。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会收到明显效果,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旦强制手段解除,孩子马上以光速恢复原状。南风型的父母会耐心了解孩子为什么没有按照吩咐的样子去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摸清情况之后,他们会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也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争取孩子的理解。有时候,共同面对家庭困难反而会使全家人的心联结得更加紧密。

什么是“南风效应”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这一推论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当作笑料,然而400年之后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确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为什么一个小小钟表匠敢于否定伟大的希罗多德?布克的理由是:“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同样的道理,孩子的优异成绩是不可能在压迫的环境下取得的。如果孩子产生懈怠情绪和对抗心理,取得优秀成绩便会成为家长永远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