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1.瓷器鉴定的要点

第一,辨别真伪。就是辨识故意仿制古瓷的赝品,即把伪、仿器皿与真器辨别开来。中国历代陶瓷生产,特别是明清以来,仿制前朝瓷器或者署前朝款识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甚至是大量仿制前朝名窑器物。明代正德时的瓷器常常署“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古瓷的制作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制瓷作坊,有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现代制瓷行业,因为利益的驱使及其他各种原因,仿古瓷器的制造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仿品还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这就需要瓷器投资收藏者能够具有识别真假的慧眼,善于辨别真伪瓷器。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著名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将所见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模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 臆造型的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作伪者随意拼凑的东西,不模仿古器,没有时代特征。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出售者往往用激将法,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连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 模拟型的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器物往往根据古瓷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与古瓷基本没什么差别,而且连尺寸大小都比较一致,质量也不差。

那些仅仅具备书本知识的人容易被此类瓷所骗。出售者往往会拿出书本作为佐证,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常常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古器的宝光。因此,鉴定瓷器要特别注意观察底足、釉面,要对真品有感受。同时,还要警惕老足新胎的赝品。 复制型的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专门作旧的工序,故而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高仿品本来常常是博物馆用来作为贵重器物之替代展示品的,一旦被不法之徒利用,杀伤力是非常大的。此类器皿常常会让那些贪心暴利的投资者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 所以,张浦生先生提出五种瓷器不能收藏的忠告。 一是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收藏。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二是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收藏,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三是胎体分量太重的不能收藏。古瓷分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分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四是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收藏,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五是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收藏,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过于响亮的不能要,因为这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第二,确定年代。

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些器物上落有年款。对真古瓷要断代,对后世仿品也要考察仿品的仿造年代。一些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断代,但有的会对瓷器造成破坏,因而不常用。因为瓷器所具的特征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工匠们一代代传承更新而逐渐发展变化,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发展规律演变,所以我们在断代时,只要掌握了瓷器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再结合各个时代标准器皿的特征,便能确定古瓷器的烧造年代。 第三,分辨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除了指古瓷器烧造时的品质优劣,也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黏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古瓷的价值主要指某古瓷在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意义。历史价值主要指该器物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给其他器皿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形、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传世稀少的产品也是成为珍贵品的理由。第四,确定窑口,即鉴别瓷器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评价产品的记载。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二是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三是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四是按产品使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

英雄难辨真伪瓷器,学会这几点不用愁。

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 古代瓷器往往窑口特征明显,同一窑口不同年代的产品也有差别,因而断窑口是确定瓷器烧造年代和判定古瓷器价值的重要依据。根据窑口特征来辨识古瓷也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对瓷器鉴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另外,古瓷鉴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年代、纹饰、窑口等各方面只要有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就不应该认为是真品。现代仿制手段多种多样,有时候可能很多方面都看不出破绽,鉴定时一定要仔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