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从贵溪的冷水进去,拐进一条荒草遮蔽的山路。路不宽,刚够一辆汽车通行。时值仲夏,正是梅雨季节,路面因雨水冲刷,粗砺坑洼。有流水的声音从路一边的山沟里传来,树木茂密,看不见溪流,山崖边一树一树洁白的梧桐花接连扑进我们的视野。

下张,这个远离资溪的神秘村庄

因着它的历史和从大哥那里听来的故事

让我向往已久

1927年8月,中共赣东北组织从贵溪县派来龚相如、杨海庭两个青年党员在下张的造纸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党员,吸收龚普祥、赵阶雄、张生兴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年11月,资溪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下张党支部成立,隶属贵溪县委(当时下张属贵溪管辖),选举龚相如为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革命活动向附近的村庄发展,到1929年初,农民运动从下张发展到东源、水车、平地源、蔡家岭等村。4月,党支部召集各村农民代表70余人开会,成立下张农民协会,选举龚相如为农会主席,张怡生为秘书。在会上喊出“打倒贪官污吏”“中俄联合万岁”等口号。这里的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1932年红军主力到来。从事公安工作的大哥有一年去下张办案,回来后跟我神神秘秘的说,马头山里面有个村庄,从饶桥去不了,要从贵溪的冷水坑进去。他到那村庄,大白天的,却感觉背后凉意嗖嗖,毛孔倒立,“阴气很重”他说。大哥做法医多年,从不信鬼魂。他很奇怪,找到老乡问,这里以前是不是发生过什么很大的血案。老乡说,不是血案,是战争。这里处于资、光、贵三县交接处,加上这里“山高不通车,溪小不通舟”的地理环境,成了兵家的屯兵之地,从“长毛”(当地人指太平天国军)到解放前都打过仗。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我们的汽车被挡在一道铁栅栏门外,前面没路了,同行的人说,到了。还好铁门并没全锁,留了扇小门,我们从小门进去,来到一个农家小院,一幢砖瓦房,一幢木头泥巴房,门口摆着个香炉,屋檐下放着个鲜红的大鼓,原来这是座寺庙。庙的年代不算久远,八十年代由贵溪冷水坑的一个退休女老师修建,建庙原因不详。据说,当年寺庙的知名度还很高,常有香客前来朝拜。女居士圆寂后,从外地来了个号称大师的和尚做住持,随着这一带人口的锐减,香火渐衰。大师不在,估计云游去了。门口的香火居然灭了。里面的几尊佛像在昏暗中独自守着寂寞。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这就是一路流水声的源头,一座枯藤缠绕的石桥横搁在院子和山坡之间。院子这边,一棵爬满青苔的古银杏树衬托着这座桥的古远。这桥小有名气,是资溪十大景观之一,称作下张永福万年桥。

资料说,这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71-1908),从一旁的桥碑上依稀辨得乾隆两字,或许桥的历史更加久远。资料介绍:当时在省里当都督的老乡回乡省亲时,发现村西北方向的木桥腐烂不堪,为确保全乡父老乡亲的来往安全,这位都督带头捐银建起了这座永福万年桥。当年为纪念捐建人还立了募捐桥碑。这个桥碑终于敌不住风雨的侵蚀,上面的字迹已十分的模糊,很难辨认了。这座长度十六米的石拱桥现在的意义不在行走,它为我们提供了清代乡土石拱桥的技术参数。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从路上走来一个老伯。一番对话后得知,他是目前留守在此的唯一村民,也是寺庙的看守人。我问他,村在哪?我没见着其它房屋。他用手指指溪对岸的山坡,给我们当起了向导。

爬了一段坡路,仰头望见半山坡上的村庄,荒草萋萋处,十几栋具有当地特色的木板民居坐落其中。日头当午,不闻狗吠,不见人烟。一两只蜥蜴被我们的脚步惊动,慌忙从草丛中窜出,快速掠过。

沿着Z字型的石阶往上走,最先来到一个院门大开的门口,两尊雕刻精美的磨石门轴显示着昔日的院主身份,果然,著名的“资溪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诞生在此。

站在院子里,山下景况一览无余。当时选址在此恐怕也跟这里的地理优势有关。村子四面环山,我们来时的那条山路是进村的唯一通道,整个村子居高临下,这房子又位居首要,在战争时期,估计是个好地形。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这栋杉木结构的民居已有百多年历史,一个世纪的风雨,留在它乌黑斑驳的墙面上,透着几分苍凉。与其它房屋相比,沧桑处的高贵是立在院墙上的大理石碑,上面写着“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下张党支部旧址”。

房门敞开着,我们可以自由参观,里面基本保持原貌,地面还是泥地,一边墙上贴了张简介,正墙上挂着党旗和一块标有“中共下张党支部”的匾额。

我绕着房子看,这里的每个细节都显示着它当年的财富信息。后厅的天花板是个船舵图案的木雕,屋檐的椽木是拱形的,雕刻的图案透着明清风格。这里盛产毛竹,出产土纸,从清朝开始,村里就有几十个土纸作坊,据说来自外地的造纸工人多时有几百人。这个屋主在当年应该家底不薄。

我继续拾阶而上,挨家看过去,有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屋顶已倒塌,有的也已摇摇欲坠,野草侵室。我站上最高处的院落,阳光静寂的撒满院子,鸟的叽啾离我很近,风拽着竹梢向我低语……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据老伯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最后的几户村民离开,这里就成了无人村了。离开故土的村民临走没忘记给家门上锁。老伯说,偶尔有村民回来看看故居,给老伯几个钱,让他平时砍砍路上的野草,别让野猪拱倒了墙角。快下山时,我拉住老人问,“您可知道当年这里发生过什么大的屠杀?”老人立刻说:“有啊,1933年,33年这里被国民党屠村!1932年红军主力驻过这,很多年轻人都参加了红军,这里也成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主战场,红军主力走了以后,国民党部队从后山过来,挨家挨户抓人,抓不到红军,就抓红军家属,不论老小捉住就杀,上面的上张村几乎一个没留,下张村杀了大半。”我问他:“可属实?你是听谁说的?”他说听他父亲说的。我好奇的问:“你父亲怎么逃过一劫?”他用手指山下:“那边,那边有个炮台,我父亲和几个村里的后生那天正好去了炮台。没被抓。”老伯说得很激动,我却愣在日头下,思绪浸在他的叙说中。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近百年过去,下张的故事已被写进了历史,战争的背影已远,下张人追求幸福的脚步却一直不曾停歇。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记得,他们来自下张,一个红军打过仗的地方。

【资溪作家作品选】红旗掠过下张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