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菩薩我想對你說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位沒傳給他的幾個兒子,而是直接給了他的長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們勢力日益膨脹,有的根本不把他這個建文帝放在眼裡。

皇太孫朱允炆在文治上雖然要強於他那些叔叔,但武功上明顯不如這些藩王。尤其在北京做燕王並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這都給他的皇權統治帶來很大威脅。

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在幾個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的建議和協助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一系列的削藩措施。

削藩嚴重威脅藩王利益,1399年,手握重兵、身為燕王的朱棣便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

起初,燕王朱棣雖手握三十萬大軍,但論實力並不佔優勢。朱棣名義上雖為“清君側”,無疑就等於反叛,名不正且言不順。而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在建文帝的控制範圍內。如果在朱棣起兵時建文帝能少一些仁慈,多一些果斷,燕王的反叛是很難成功的。

但建文帝的憂柔寡斷和輔助大臣齊泰、方孝儒等人的愚腐,造成局勢一步步向不利於建文帝的一面發展。在平叛過程中,建文帝甚至還專門下令,不得傷害朱棣,以免讓自己承擔弒叔的罪名。原本幾次戰鬥中在劫難逃的朱棣就因建文帝的這道命令,讓負責平叛的將士們無不投鼠忌器,使數次本已陷入絕境的朱棣能夠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且毫髮無損。

隨著局勢的逆轉,不到四年時間,燕王便率大軍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成,只得死守,但守城主將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燕王指揮大軍殺入皇宮,宮女宦官死傷無數,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削藩也以失敗而告終。

此時的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下令放火焚宮。但是,當朱棣攻入皇宮之後,並沒發現建文帝,只在一片廢墟中找到一具已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指認說那人就是建文帝。朱棣看到後假惺惺的痛哭一番,然後,便以皇帝之禮將其厚葬,

但是,廢墟中那具已被燒焦的屍體是不是真的建文帝?後世一直存有很多疑問,僅憑一具被燒焦連男女都無法辨認的屍體無法證明就是建文帝本人,有人說那並非建文帝,而是馬皇后。

而真正的建文帝究竟死沒死?如果沒有死他到底去了哪裡?後世史家和民間更是眾說紛紜,離奇萬分。有的地方為了開發旅遊業,不顧事實大肆編造,致使出現民間處處有建炆的現象。

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的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傳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之後,建文帝為防止被俘,決定投火而死。這時,一個太監忽然跑來對他說:“太祖皇帝臨終前曾交給他一個密匣,並叮囑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難,可打開此匣”。

建文帝聽後,急忙打開密匣,方才明白他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早已為他的子孫後代想好了退路。早在皇宮內暗中挖了一條通往城外的密道,並告訴自己危難之時剃髮為僧從此密道逃命。

看過密匣後,於是建文帝便削掉長髮扮做和尚, 從密道出走。馬皇后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自己則縱身跳入火海之中。

就在近代,考古學家也的確在南京發現了明代這條由皇宮通往城外的密道。朱元璋挖這條暗道的目的就是專為子孫後代逃生所用,所以他不可能不告訴朱允炆。因此,可以斷定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從這條暗道逃出了城外。

建文帝逃出京城後他又去了哪裡?對於他最後的下落民間傳聞他沒有死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種說法,建文帝逃出宮後,來到貴州,也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內隱居,並在那裡留下了著名的“紅涯天書”,說的就是討伐燕王朱棣的撽文。

在“高峰寺”下還有一洞穴,名叫“藏身洞”,洞裡面還立有一塊石碑,上書“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的碑文,寺中的另一塊石碑上刻有建文帝來此避難的經過。但由於“紅涯天書”上面的字無人認識,並且還遭到過破壞,至今也無法證明此地便是建文帝的藏身之處。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從南京城逃出之後,輾轉來到泉州。過了一段時間後,建文帝等人見此地也不安全,隨時都會被燕王的爪牙發現。於是,在達玄和尚的指引下來到泉州開元寺,隱匿寺中,一邊派人暗中尋找出逃海外的機會。

後來,他們登上了一條阿拉伯商人的貨船,到了印尼蘇門達臘島,並在此定居下來。據說,至今當地的一些華人,仍在每年五月建文帝繼承皇位那天,舉行拜"皇爺"之禮。傳聞明代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

另一種說法,建文帝扮成和尚逃出皇宮後,輾轉來到福建寧德一個叫上金貝的村子,就在村旁的“龍回寺”做了和尚。至今在上金貝村還保留一座數百年前的古墓,當地人說墓中葬的就是一位和尚,不少人都拿出很多證據證明此墓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墓葬。

因為這坐古墓從各方面看,都絕非一般和尚和普通官員所應有的規模。不僅有龍飾紋,還坐北朝南,這種方向只有皇帝才能用。就在墓的旁邊有一坐古寺,名叫“回龍寺”。寺內珍藏有一件上面繡有九條龍的明代袈裟。就是朱元璋贈送給建文帝的那幅袈裟。朱元璋沒稱帝前就做過和尚,取得天下後便讓人繡了一幅代表“九五之尊”的這幅袈裟。

當時隨同建文帝一同出逃的隨從裡有一個名叫鄭洽的,上金貝村就有許多姓鄭的,據說他們就是鄭洽的後裔,鄭氏家族的族譜中記載他們的祖上就是建文帝時期一個名叫鄭三合的人。這個鄭三合就是鄭洽。當時為了躲避官府的追緝,就改名換姓,把“洽”字拆開成了三合。

不過,為了保護古代文物,這座古墓至今尚未發掘,墓中葬的究竟是不是真的建文帝目前仍無法定論。但大多數人仍認為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宮,只因朱棣已奪得天下,他想要重新復位已不可能,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無奈只能隱姓埋名、流落他鄉。建文帝在位僅四年就被他的叔叔燕王取代,而建文帝的下落也因此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