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菩萨我想对你说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位没传给他的几个儿子,而是直接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们势力日益膨胀,有的根本不把他这个建文帝放在眼里。

皇太孙朱允炆在文治上虽然要强于他那些叔叔,但武功上明显不如这些藩王。尤其在北京做燕王并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这都给他的皇权统治带来很大威胁。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在几个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的建议和协助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的削藩措施。

削藩严重威胁藩王利益,1399年,手握重兵、身为燕王的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

起初,燕王朱棣虽手握三十万大军,但论实力并不占优势。朱棣名义上虽为“清君侧”,无疑就等于反叛,名不正且言不顺。而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在建文帝的控制范围内。如果在朱棣起兵时建文帝能少一些仁慈,多一些果断,燕王的反叛是很难成功的。

但建文帝的忧柔寡断和辅助大臣齐泰、方孝儒等人的愚腐,造成局势一步步向不利于建文帝的一面发展。在平叛过程中,建文帝甚至还专门下令,不得伤害朱棣,以免让自己承担弑叔的罪名。原本几次战斗中在劫难逃的朱棣就因建文帝的这道命令,让负责平叛的将士们无不投鼠忌器,使数次本已陷入绝境的朱棣能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且毫发无损。

随着局势的逆转,不到四年时间,燕王便率大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成,只得死守,但守城主将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燕王指挥大军杀入皇宫,宫女宦官死伤无数,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削藩也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的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便下令放火焚宫。但是,当朱棣攻入皇宫之后,并没发现建文帝,只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一具已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有人指认说那人就是建文帝。朱棣看到后假惺惺的痛哭一番,然后,便以皇帝之礼将其厚葬,

但是,废墟中那具已被烧焦的尸体是不是真的建文帝?后世一直存有很多疑问,仅凭一具被烧焦连男女都无法辨认的尸体无法证明就是建文帝本人,有人说那并非建文帝,而是马皇后。

而真正的建文帝究竟死没死?如果没有死他到底去了哪里?后世史家和民间更是众说纷纭,离奇万分。有的地方为了开发旅游业,不顾事实大肆编造,致使出现民间处处有建炆的现象。

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相传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建文帝为防止被俘,决定投火而死。这时,一个太监忽然跑来对他说:“太祖皇帝临终前曾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打开此匣”。

建文帝听后,急忙打开密匣,方才明白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早已为他的子孙后代想好了退路。早在皇宫内暗中挖了一条通往城外的密道,并告诉自己危难之时剃发为僧从此密道逃命。

看过密匣后,于是建文帝便削掉长发扮做和尚, 从密道出走。马皇后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自己则纵身跳入火海之中。

就在近代,考古学家也的确在南京发现了明代这条由皇宫通往城外的密道。朱元璋挖这条暗道的目的就是专为子孙后代逃生所用,所以他不可能不告诉朱允炆。因此,可以断定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从这条暗道逃出了城外。

建文帝逃出京城后他又去了哪里?对于他最后的下落民间传闻他没有死的说法有很多种,一种说法,建文帝逃出宫后,来到贵州,也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内隐居,并在那里留下了著名的“红涯天书”,说的就是讨伐燕王朱棣的撽文。

在“高峰寺”下还有一洞穴,名叫“藏身洞”,洞里面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碑文,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建文帝来此避难的经过。但由于“红涯天书”上面的字无人认识,并且还遭到过破坏,至今也无法证明此地便是建文帝的藏身之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地也不安全,随时都会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于是,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下来到泉州开元寺,隐匿寺中,一边派人暗中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

后来,他们登上了一条阿拉伯商人的货船,到了印尼苏门达腊岛,并在此定居下来。据说,至今当地的一些华人,仍在每年五月建文帝继承皇位那天,举行拜"皇爷"之礼。传闻明代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另一种说法,建文帝扮成和尚逃出皇宫后,辗转来到福建宁德一个叫上金贝的村子,就在村旁的“龙回寺”做了和尚。至今在上金贝村还保留一座数百年前的古墓,当地人说墓中葬的就是一位和尚,不少人都拿出很多证据证明此墓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墓葬。

因为这坐古墓从各方面看,都绝非一般和尚和普通官员所应有的规模。不仅有龙饰纹,还坐北朝南,这种方向只有皇帝才能用。就在墓的旁边有一坐古寺,名叫“回龙寺”。寺内珍藏有一件上面绣有九条龙的明代袈裟。就是朱元璋赠送给建文帝的那幅袈裟。朱元璋没称帝前就做过和尚,取得天下后便让人绣了一幅代表“九五之尊”的这幅袈裟。

当时随同建文帝一同出逃的随从里有一个名叫郑洽的,上金贝村就有许多姓郑的,据说他们就是郑洽的后裔,郑氏家族的族谱中记载他们的祖上就是建文帝时期一个名叫郑三合的人。这个郑三合就是郑洽。当时为了躲避官府的追缉,就改名换姓,把“洽”字拆开成了三合。

不过,为了保护古代文物,这座古墓至今尚未发掘,墓中葬的究竟是不是真的建文帝目前仍无法定论。但大多数人仍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宫,只因朱棣已夺得天下,他想要重新复位已不可能,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无奈只能隐姓埋名、流落他乡。建文帝在位仅四年就被他的叔叔燕王取代,而建文帝的下落也因此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