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饅頭被“鬼捏”了是怎麼回事?

磚業科普稻殼張


蒸饅頭是北方人的平常活。

我們把饅頭稱作饃。我現在蒸饃技術很過關了。剛開始學著蒸饃時,有過失敗的經歷,俗話說讓鬼捏了。好好的饅頭髮青,用手捏起來不反彈,吃起來口感發硬。每次遇到這情況,心裡很不爽。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漸漸明白其中的原因。

首先要保重面發好,呈蜂窩狀。接著用手揉麵,做成需要的形狀。上鍋蒸前一定要耐心等待第二次發酵。因為經過剛才成型揉搓,麵糰上了勁,需要放鬆恢復活性。這時可以給鍋倒好水,等麵糰醒好,搭在鍋裡,慢火燒。讓麵糰充分發酵,體積變大到快兩倍時。大火開始加熱,約四十分鐘後,饅頭出鍋,肯定煊乎。

記住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順著面的特性來操作,就不會有上述“鬼捏了”的情形了。


與它和解


老婆上山拔苗去了,我趕集回來,快到中午了,看著昨天發的一盆面靜靜地放在炕上,想,這回該叫老婆回來吃一頓熱乎乎的飯,使揉麵,加鹼,成形,上屜,蒸制。老婆回來了,看我做熟了飯,一邊眉開眼笑的誇讚我,一邊去揭鍋蓋,揭開鍋蓋一看,頓時笑容僵住了,只見一個個饅頭身軀緊縮,面目醜陋不堪,成了鬼捏饅頭,我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怎麼回事?經過一番查找,老婆終於發現是我一時大意,把澱粉當成鹼給用了,真是不認真會害死人啊。

以前做飯也出現過鬼捏饅頭的現象,是鹼放多了,把面給拿死了,這種饅頭又黃又瘦,拿起來象個石頭,吃起來一股鹼味直衝鼻口,為了防止鬼捏饅頭的現象出現,我下回又把鹼給放少了,沒辦法,只能吃酸饅頭了,看來鹼多鹼少都不好,要拿捏的合適才能蒸出又白又大的饅頭。另外還有面發的時間短,也會出現鬼捏饅頭的現象,看來,簡單的饅頭也孕育著大技術呢。






農夫趕集666


“鬼捏”饅頭不就是被滴下來的水蒸氣給燙了嘛~

我老家是不吃饅頭的,但也有“饅頭”,過年才蒸的大包子我們叫饅頭;我們也有“鬼捏”饅頭的迷信,比如我奶奶,揭鍋看到塌縮的大包子,要立即手抓了趕緊吃掉,吃的時候還不能說話。

因為蒸大包子都是在年根兒,認為不把塌縮燙死的“饅頭”立即吃掉,或者說了什麼不完美有瑕疵的話,來年會有厄運,是特別地慎重其事的。那一輩人,過了太久艱苦歲月,害怕貧窮害怕厄運,也很好理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意無意間,很多對策就利用上了。

既然知道是凝結水滴燙傷了饅頭,那減少水蒸氣凝結就好了嘛!

那什麼情況下水蒸氣才會大量凝結呢?冷熱交換劇烈的時候。所以,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蒸籠熱度均衡。那麼,蒸籠漏氣、火忽大忽小、中途掀蒸籠蓋顯然都是不對的。

我老家過年蒸那種大“饅頭”,量是非常大的,要三四層的大蒸籠。所以一旦每層之間不嚴密,你火再旺,熱度都可能不足,水蒸氣難免凝結成水滴,滴到下面的饅頭上。所以,不但大蒸籠最下層和灶臺之間要用草辮墊嚴密,每層保證卡死,蒸籠頂蓋有時還要再覆蓋點兒毛巾、籠屜布之類的東西,來幫助做好密封工作。

火力呢,在蒸籠“圓氣”前是必須要大火猛攻的。“圓氣”怎麼解釋呢,就是蒸籠內已經完全被高溫水蒸氣充盈,多餘的水蒸氣從蒸籠細密的縫隙間逸出,凝結成熱熱的水霧籠罩住蒸籠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表明,整個蒸籠內熱度已經均衡了,沒有了偏冷的部位,也就不用擔心水蒸氣在內部凝結了。所以呢,就可以改火了,但至少還得保持中火以上,以維持住這種狀態。

還有必須要強調的是,掀蒸籠蓋的時機。饅頭蒸好前,那必定不能亂動,走了熱氣,饅頭一遇冷,形狀不可能好看,也更容易燙傷饅頭,這個不多說。要說的是,即使蒸熟了,也別立即起鍋。要“虛蒸”一會兒,就是灶膛裡還有點兒餘燼,熱度還有,然後慢慢等籠屜裡的熱氣自然冷卻一會兒。這麼做的好處,一個是避免冷熱對比太鮮明,水汽凝結得多滴落得多;二是避免高溫饅頭被冷空氣一激,容易變得不光滑不飽滿。

最後,小細節上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多層蒸籠的話,墊的屜布吸水性要好,這也能進一步減少可能滴落到下層的水滴。

PS:以上主要針對灶臺上的大蒸籠,防止包子(饅頭)被水燙死的情況,小鍋小量的怎麼預防,還請有經驗的補充~


不入流的大劉


蒸饅頭被“鬼捏”了是怎麼回事?

在蒸饅頭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那裡叫做死麵饅頭,也就是說發酵沒有發好,饅頭蒸出來以後就是一個很硬的麵疙瘩,吃起來非常硬,很難吃。

小時候我爸開了個早餐店,本來饅頭是從外面拿貨,早上5點多的時候,會有專門做饅頭的老闆送貨過來,我們只需要準備好蒸籠,燒水上汽即可,把送過來的饅頭擺到裡面不會冷就可以了。

後來為了多賺一毛錢,我爸準備自己做,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沒有掌握好方法,每次和麵都沒有揉好,導致了酵母沒有活均勻,醒面以後其實就可以大概的看得出來了,因為麵糰並沒有變成2倍大小,最後老爸不死心,還是把麵糰蒸了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水蒸氣的侵蝕,這種情況我們也遇到過,只是蒸出來的饅頭不會變小,鍋裡的水蒸氣滴在饅頭上,或者是水蒸氣包裹了大半個饅頭,都會變得形狀怪怪的。

最後就是正好以後的饅頭,一定不要馬上揭開鍋蓋,關火,等上三分鐘,鍋內溫度降低,然後在揭開鍋蓋,目的就是防止饅頭的塌陷。

剛蒸好的饅頭裡面充滿了水蒸氣,一旦馬上揭開鍋蓋,外面的冷空氣進入鍋內,直衝饅頭表面,饅頭表層的內部本身就全是氣泡,冷熱空氣對沖,就會導致饅頭受熱不均勻,剛出鍋的饅頭表面是十分鬆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也會變型。


綜上所述

如果蒸好的饅頭可以吃一下試試

1.如果是死麵的話,就是第一種情況:面沒發好

2.如果是吃起來軟硬不均勻,還有部分泡水的情況,就是第二種:水蒸氣侵蝕

3.如果只是表面變形,裡面還是鬆軟的,說明是第三種,開蓋太早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回答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朋友再評論區指正。

我是【小吃貨筆記】記錄網紅美食,分享家常風味,如果滿意的話,請點擊關注,解鎖主頁全部美食分享,謝謝觀看,下次再見。

小吃貨筆記


我是懶女人廚房,一個對美食美器毫無抵抗力的傢伙!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蒸饅頭被鬼捏了是怎麼回事?

看到樓主這個問題,原諒我不厚道地笑了,因為我想起我老姐就是一個麵食殺手,她做的饅頭經常都會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而這種鬼捏的饅頭便是她最常見的一個問題,直到我後來很認真地給她做過幾次指點,她現在的麵食才終於做得像模像樣了。

所謂被鬼捏過的饅頭,就是整個饅頭顏色看起來就是熟透的死麵疙瘩,既沒有發酵,也不會蓬鬆,而表面坑坑窪窪,以前老一輩人因為缺乏科學知識,不能解釋這種奇怪現象,就說它是被鬼捏過了。



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為饅頭沒有發酵好,完全錯誤!鬼捏饅頭其實和發酵什麼的沒有關係,因為你會發現一鍋同時蒸的饅頭裡,只有一兩個會出現這種鬼捏現象。

其實這是因為你把饅頭入鍋後直接大火開蒸,導致鍋蓋上迅速凝結成水蒸氣,而水蒸氣滴落到尚未成熟的饅頭上,就會形成的這種鬼捏饅頭現象。



做好的饅頭二次發酵以後,放進蒸鍋,最好用冷水慢慢加熱,讓饅頭逐步均勻受熱,鍋蓋上也不會迅速形成水蒸氣回落至未熟的饅頭上。發酵好的饅頭,其實熱水上鍋也可以,因為我懶,除了第一鍋,後面不會每次都慢慢加熱冷水。為了避免鬼捏饅頭出現,我就會在上面蓋一層擰乾的紗布,這樣也能防止水蒸氣滴落饅頭上。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反正我這樣蒸出來的饅頭不管冷水還是熱水上鍋,只要阻隔了水蒸氣滴落的問題,就絕沒有鬼捏饅頭現象。

如果在寒冷的冬季,則需要注意饅頭蒸好不要馬上揭開鍋蓋,饅頭驟然遇冷,也會發生萎縮現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誰不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花心思創造愛和美,是我們對庸常生活所做的,最大改變和不妥協。

我是懶女人廚房,本文頭條原創首發!感謝您的閱讀,也謝謝您,長得那麼好看,還願意關注我,給我點贊!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懶女人廚房


蒸饅頭被"鬼"捏是怎麼回事。蒸饅頭回抽縮小,時有發生。多種原因造成的,有時沒有醒好,酵母不均,溫度及揉不到位等多種因素。記得小時候過年蒸饅頭,我負責看火。等饅頭揭鍋前往灶裡扔幾顆黃豆大小的鹽粒崩一下,發出啪啪的響聲,把餓鬼嚇跑。饅頭出鍋後又白又宣,特殊的麥香令人嘴饞。這不是迷信,是生活常識。





詩詞奴隸


我曾經是城郊農民,前幾年生產隊給我們六十歲以上的人過年都發米:面:油,有一年發的面蒸的饃就象以上說的不起,剛好那年我婆婆八十七歲去世啦,我說是這難道象人們傳說的鬼揑啦,沒過幾天隊長讓我們把年前領的面拿去換,不論一袋或是半袋或是十斤都重新換一整袋新面,原來是隻要過年都用這次發的面蒸的饃都出現象鬼揑的現象,我換回面照著面袋上的廠址電話打過去問廠家這是怎麼回事,對方回答;我們廠領導班子換啦沒掌握住增筯劑放多啦,這已經過去幾年啦,從那次我才知道原來買來的麵粉裡還添加增筯劑呢


用戶8294193029176


老婆上山拔苗去了,我趕集回來,快到中午了,看著昨天發的一盆面靜靜地放在炕上,想,這回該叫老婆回來吃一頓熱乎乎的飯,使揉麵,加鹼,成形,上屜,蒸制。老婆回來了,看我做熟了飯,一邊眉開眼笑的誇讚我,一邊去揭鍋蓋,揭開鍋蓋一看,頓時笑容僵住了,只見一個個饅頭身軀緊縮,面目醜陋不堪,成了鬼捏饅頭,我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怎麼回事?經過一番查找,老婆終於發現是我一時大意,把澱粉當成鹼給用了,真是不認真會害死人啊。

以前做飯也出現過鬼捏饅頭的現象,是鹼放多了,把面給拿死了,這種饅頭又黃又瘦,拿起來象個石頭,吃起來一股鹼味直衝鼻口,為了防止鬼捏饅頭的現象出現,我下回又把鹼給放少了,沒辦法,只能吃酸饅頭了,看來鹼多鹼少都不好,要拿捏的合適才能蒸出又白又大的饅頭。另外還有面發的時間短,也會出現鬼捏饅頭的現象,看來,簡單的饅頭也孕育著大技術呢。


三晉新視界


這是農村的說法。就是把面放在那兒,就是那玩意兒拿手摸。

他們說這個麼怎麼真。就是跟你剛做好一樣大。不知道我們農村也鎮魔敕,可是我媽媽都會做。我們裡頭放的蘇打。

那不好放灰裡燒著吃太好吃。就是冷一大堆柴火啊,八點饅頭放到裡頭受。我們那時候上學上,嗯,每個父母都給我們做這東西。再給你媽一毛錢拿點餅乾。再拿兩個紅薯,唉,中午飯夠了。我們離學校很近,我媽和我姐給我們送飯。以前來回半個小時,現在來回五六分鐘。

要不然我爺爺就說他們兩個餓的慌。又開火啦!誒呀,最後我姐姐來了,我姐夫在那裡做活啊。跟我姐夫回家吃飯,給我們兩個帶來。反正我和我弟弟寧可在學校裡裹著,也不回家吃飯。我們離學校還近一點兒,那些孩子回家都天黑了。他們早上五點起床,嗯,到我們家門口就八點多才。你們想想從河底上到山頂。哎呦從三點下的火腿。


可可我可我不要可我不


我覺得這個被鬼捏了的饅頭,是有季節限制的,在春夏秋就很少發生,隆冬季節發生的特別多。記得小時候,爺爺奶奶把地分下去給四個兒子,一家一年交500斤糧食,主要是小麥。到冬天的時候,我奶奶家的饅頭大部分就是這樣,奶奶也是發愁的不行,通過換酵頭,調整揉麵次數等等方法,都沒有解決,後來有時候發牢騷,是不是麥子的原因。最後也不了了之。冬季吃了好久的硬饅頭。

現在想想就是溫差過大的原因。因為以前春節前要蒸年饃,也有這種情況,我媽把這種情況叫誰誰誰回來了。把饃捏了。現在想想,就是饃鍋開蓋太早了,溫差過大導致的。只是後來也沒有驗證過,奶奶吃了多年的硬硬饃,年饃我媽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感覺還是氣溫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