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有很多言论让父母和孩子距离越来越远,你知道的有哪些?

年妈年爸聊家庭教育


1、“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真的超级忌讳。也见过有些聪明的孩子立即反驳父母“别人的爸爸妈妈……”,父母立即崩溃状,怒斥孩子不孝顺。试想想,做父母的也不能接受这句话,凭什么认为孩子应该接受呢?

2、“你很笨,说了你也不懂…”说多了,孩子会当真,会自卑。

3、吼孩子,无论说什么话,状态是吼。孩子会变懦弱,而且很可能会继承暴躁的习性。

4、嘲笑别人,孩子会当真,会变得傲慢。

5、“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很缺爱。

6、“你要是个儿子/女儿就好了”,孩子会很缺爱,并且形成性别偏见。

7、“我都是为你好”,真的吗?别骗孩子了,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先就想到上面这些。为人父母,真的说话要小心啊,加油中。


玉木同学


自己的亲身体会,老公的爸爸是个特别爱孩子的人,但是特别啰嗦,以至于和两个孩子甚至家庭里的所有人关系都有种爱而不合的感觉。他非常关心两个儿子,可以说事无巨细,比做母亲的还要操心。可能因为说话的方式吧,一件事情本来说一次就够了,或者简单的提醒就可以了,但是他却可以反反复复絮絮叨叨说上一个小时,以至于每一次嘘寒问暖的关心,都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唠叨。偶尔几次,连我都在崩溃的边缘。其实公公人真的很好,对待子女也是尽心尽力,但是说话的方式确实令人难以忍受。好在现在儿子们还算孝顺,弟弟也从叛逆期的争吵渐渐变成现在的沉默,但这样的沟通方式一直在这个家庭里存在,想要轻易改变很难,只能是多多理解和包容了,毕竟,家是有爱的地方。


初心不谖


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规划好了,孩子要按照父母提前设定的路线,一步步去完成学业和就业,就连交什么样的女朋友也要管。尤其是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就是因为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逼迫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我认识一个朋友,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在自己房间的窗户上上吊自杀了,这就是典型案例。孩子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停的唠叨,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崩溃走上轻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秋梦h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优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读高中的儿子翔,却厌学离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他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林翰老师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越来越疏远的言论

1. 你怎么又考这么差!你怎么又…”父母反复的用自已惯有的对孩子的判定去批评孩子。父母从不肯定孩子,你指望孩子和你说话。

2 "唉,你以后怎么办?唉,唉…”

天天唉声叹气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全是负面情绪,你指望孩子会亲近你?

3. “你真笨,这简单都不会” 这种话说多了,孩子也就真笨了,学习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若性急又否定孩子,那孩子会更蒙, 久而久之学习时会怕和父母相处。 那其他事情也就不和父母讨论了。

4.“你要这样做,你要听话,你要怎么…” 父母命令的言论过多,让孩子会反感,说多了就是左耳听右耳朵出,或以沉默对父母,父母一看听不进去就再强调,不就更渐行渐远。

总而言之,随意给孩子下定义,否定孩子,命令孩子的言论,父母若还自带负能量,那只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来到身边,都是为人父母的另一种形式修行。


张珊三三


动不动就打人,抓人叫人滚逼子女做不想做的事,强要恶要子女的钱:一大些人合伙对付某个子女都是把家长和子女产生对立的主要因素。尤其做家长的不能太强势不讲道理,这样会把其它子女都逼得变坏,冷漠对人。


用户9712019312044


家庭教育,既不同学校教育,也不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老师是父母,而受教育的学生自然就是亲生儿女。无论是说理还是动用家长的威权,作为被教育的一方都必须接受。不接受,轻者被骂,重者挨打。

家庭教育有其强项,也有其短板。强项集中在老子天下第一,让儿女干啥你就无条件服从。而短板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缺乏耐心和冷静,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们,在这方面的短板,还带有普遍性。

随着儿女逐渐长大,多少也明白一些道理,特别是孩子们年龄到了十六五,言行不如一条狗的时候。可以说父母与儿女双方都很窝火,一方振振有词,强词夺理。一方越说越气,不得不采用非常的教育手段来约束子女的言行。

由此所带来的就是父母的很多言论,让孩子们渐行渐远产生了距离感。至于有哪些言论伤及到彼此的自尊心,伤害了孩子,造成孩子与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应该是双方都心里明白。不过作为上一代人,出发点是正确的,可能方法欠妥。作为儿女不应该对父母求全责备。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象专业老师们的教育那样面面俱到,即:传道授业解惑。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家长们难以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希望还是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才能化解彼此的距离,才能重新建立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和亲情。(2020/03/25)


吉祥如意


一,是人们缺失幸福感,看钱太重不管孩子的感受。二,是现实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于以很好的沟通,迫于无奈。三,是大人没有当好表帅,一切向钱看,上辈的亲情淡忘于互动都会影响孩子。四,教育的缺失是最关键的,没有了三大纪律八向主意,尊老爱幼,英雄榜样,自立自强,天天想着歪心思补课收费,以分数排名次,使孩子天生的爱玩爱喜闹都被作业占完了,也站用了家的温情,看当时农村孩子扎墩狂欢,喜闹没有大人的看管是多么的幸福,时光桨一去不复返,


我平儿


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根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人对待。大多数家长觉得自己是父母就有权力指责,甚至打骂。只要我们家长细想自己如何与朋友说话的,就迎刃而解了。举个例子,父母说: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怎么就不行?孩子如果回说:人家爸爸是千万富豪,你怎么还穷光蛋?人家妈妈当局长了,你怎么还家庭妇女?我们会不会气的要死?孩子也是这个感觉,只是没有力量反抗罢了。


369大叔


父母经常在家说话不注意,孩子考得不好时,父母会拿别的孩子做比较,虽然他们也知道不要拿别的孩子比,但是遇到事情就是控制不住。长此以往,孩子内心有阴影,变得不爱和父母沟通,什么事都不愿意和家里人分享,和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