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比較輕鬆的,因為我終於不再焦慮,我也終於和那個幾年來一直絞盡腦汁為孩子進入重點小學的自己和解了。

就在年前,我還無數次因為孩子到底是要上離家遠的重點小學,還是家門口的普通小學,和孩子爸爸爭得面紅耳赤。

我覺得孩子爸爸完全不理解我,我所有的苦心都是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小學,有選擇更好初中,繼而是更好高中的機會,但是他完全不理解我,每次都爭論都是他的一句“你更多的是滿足了你自己的想法”結束。

直到年前一次爭吵後,孩子第二天問我:媽媽,我能不能再上一年幼兒園?我問為什麼,孩子說:那樣你和爸爸就不會因為我去哪裡上學爭吵了。

我此刻都記得孩子當時的表情,無辜又有歉意。

孩子一定是覺得是因為他上學的問題才會讓我和爸爸整天爭吵。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自己的經歷讓我想起看過的一部電影《起跑線》,雖然講得是印度的故事,卻也直擊我們國內“學區房”以及擇校熱的現實。

故事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條件,想盡辦法,費勁心思卻在最後幡然醒悟做出改變。

電影裡的媽媽米塔一心要把女兒送入當地最好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做了他和丈夫拉吉所能付出的一切努力,甚至為了得到優質學校名額可以冒充最底層的窮人,搬到貧民區去吃苦受罪。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這部電影和這個媽媽放在我們國內也是很形象的了,他不正像是當下我們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麼?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在被我們的焦慮支配著去做孩子並不喜歡也不熱愛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竟然不自知。



我是英語老師,我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著手孩子的英語啟蒙,查資料、買繪本找音頻,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給兒子備課,每天睡眠只有幾個小時,但是結果是什麼呢?

我兒子絲毫沒有表現出我期望的熱情,很多時候我認真讀繪本的時候,他都在走神。

孩子爸爸也在打退堂鼓:不要學了,孩子目前沒有興趣,我們下去踢球吧,我們去植物園吧,我們去陽臺看星星吧。。。

就這樣,我直接放棄了,我覺得我兒子是不聰明的,至少在英語上是。他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學,我給他判了刑。

後來加上我工作比較忙,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爸爸帶。

我甚至心裡已經完全接受我有個並不聰明的兒子了。

直到去年,我們去北京參加比賽順便玩了幾天。我發現,原來我兒子真是個寶藏男孩。

我們去故宮,他能如數家珍的把清朝皇帝的諡號廟號在位時長講給我聽,他甚至還和我討論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

我們去天文館看球幕電影, 他告訴我可以利用春季大三角定位;我們去軍博,他能準確的說出第一個氫彈、原子彈的爆炸時間;甚至在去故宮的公交車上,他能和一個瑞典來的小姐姐聊兩站的時間,後來下車了告訴我:小姐姐七歲了,上一年級,是第三次來中國,姥姥家是青島。

不是不願意學英語嗎,這是怎麼回事?

小夥子說是因為看了很多科普類紀錄片和電影,全都是英文的,覺得英語還是很有意思的,就喜歡上了。

我恍然大悟。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都是我的問題。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所以,不必著急,給孩子自由,也許我們想要的,他都能給你。



還記得《小歡喜》的英子嗎?因為媽媽不讓她上南大,最後選擇要跳海。

這種情況不只是出現在電視電影裡,現實中多的是。

所以父母的焦慮不只會困擾自己,對孩子的性格各方面都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請不要讓我們的焦慮害了孩子。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當然,放下焦慮,並不代表不作為。

作為父母,除了焦慮,我們能做的要做的還有很多。

第一、關注孩子興趣,適當引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孩子的發展中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我們想讓孩子學鋼琴、學游泳,但是如果孩子暫時不感興趣,那有什麼關係呢?

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適當引導,也許“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說不定。

第二、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一味給孩子提要求。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我們就先做成什麼樣子。

不想讓孩子說髒話,我們就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語言;不想讓孩子沉迷遊戲,我們就不要整天刷手機追劇;想讓孩子愛上運動,我們就不要給孩子打開電視就離開。

育兒即育己。

想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驕傲,我們先成為他們的榜樣。


再看《起跑線》:沒有孩子不優秀,只是父母太焦慮



我已經放下無用的焦慮,走上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腳步。

希望你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