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命途中,刘邦多次将一双儿女踢下车,为何车夫次次舍命相救?

周兴健


这个事不能掰开揉碎了说,说开了就是无情无义。这是在刘邦兵败后彭城之后,仓皇出逃,刘邦因为嫌车马太慢,把后来的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题下了车。

所幸被驾车的夏侯婴所救,才幸免于难。如果我说夏侯婴没有分清主次,一定会被网友骂,但是事实上都是刘邦的问题吗?也不尽然。如果按照理性分析来看,刘邦的选择是对的,而且是决断下的非常果决。


其实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刘太公和吕后都被项羽俘虏了,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的重要性也都比一双儿女重要。刘邦是否能断定项羽一定不会杀他们,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说刘邦心狠也没错。但是项羽真正想要的是刘邦,如果刘邦被擒,若刘邦被杀,刘太公和吕后一定不能活。刘邦若没有被擒,刘太公和吕后至少还有作为筹码的用途,那么他们的安全也能受到保障。

同样,刘盈和鲁元公主如果被擒,对项羽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筹码。但是如果因为他们两个拖累刘邦被擒了,他们也一定不能活。所以从理性的分析来看,刘邦做这一件事未必是错的,当然里面有刘邦心狠的成分,但是也反应了刘邦果决的性格。

夏侯婴是一个实诚人,在最早的时候夏侯婴是一个县吏和刘邦关系很好。有一次刘邦误伤了夏侯婴,按照律法刘邦要受刑的。但是夏侯婴非但没有计较,还替刘邦辩驳,称自己并没有受伤。夏侯婴曾向萧何推荐韩信,也曾救过季布,都可以看出夏侯婴重才重义,有君子之风。但是这种性格未必能做领导。


项羽曾经在鸿沟处,说要烹了刘太公,刘邦却对项羽说:“方年我们曾在怀王帐下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烹了我们的父亲,那么就分给我一杯羹吧”。这样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项羽反倒不好杀刘太公了,因为杀了也没用,还落个怀名声。这种事夏侯婴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但是你要说刘邦心狠吗?是心狠,但是他做的选择从理性来说都是收益最大的。有些事情不能用理性去看,如果把赤裸裸的现实败在你的面前,用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是显得无情。

但是夏侯婴这种性格,也正好符合他的身份。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所以深得刘邦信任。一直作为刘邦的车夫,皇帝的车夫当然不是谁都能当的,驾车技术高超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信任程度也是最高的。陈胜最后就是被他的车夫庄贾所杀,驸马都尉其实最早的时候就是一种官职,其实就是管驾车的,而且都是有皇帝最信任的人出任,西汉时多由宗室担任,后来索性成了女婿的专属名词。


同样能一直给刘邦驾车的夏侯婴,当然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而且夏侯婴也确实对刘邦一直忠心耿耿,刘邦曾落魄到仅带着夏侯婴偷偷摸摸的跑到韩信大营,偷走印信。等到韩信醒的时候,已经控制了军队。他曾在刘邦风光的时候跟随着,也曾在刘邦落魄的时候跟随着,他待刘邦始终如一。所以刘邦待他也始终如一。这也是由他性格决定的。

所以刘邦为了逃命,踢下孩子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不被世人所认可,因为他不人道。夏侯婴救孩子的选择是他性格决定的,但是选择未必正确。只是他幸运的逃了出来,如果没有逃出来,夏侯婴就成了因为妇人之仁而坏大事的典型。


渔耕樵读


因为作为刘邦未发迹前的好基友,夏侯婴十分了解刘邦的为人。

逃跑途中,刘邦能把亲生子女踢下车,是因为刘邦当时自身难保了。对于一个争夺天下的人来说,孩子当然是排在雄心和抱负之后。但这仅限于这般危急时刻。

若夏侯婴没救回俩孩子。刘邦成功逃脱后,再想起被自己踢下去惨死于楚军剑下的亲生孩子,极有可能会迁怒于他人,自然包括夏侯婴在内。

再者,夏侯婴本身是一个朴实厚道的人,见不得俩孩子惨死在自己面前。

年轻时,夏侯婴是沛县县衙里的专车司机,刘邦是泗水亭长。每次出车回来路过泗水亭,夏侯婴都要和刘邦侃会儿再回家。有一次俩人切磋,刘邦不小心伤了夏侯婴。

这本来不算个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儿,但是却被人举报了,声称刘邦伤害同僚。按照大秦律法,这是要判刑的。

刘邦自然不承认他伤了夏侯婴。而夏侯婴也不承认是刘邦伤了他。

这事儿本来要告一段落,可那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告状”哥不服气,坚决上诉。

最后夏侯婴把这事儿揽了下来,被打了板子不说,还在大牢里蹲了很久。

因为这件事,决定了夏侯婴必然会成为刘邦一生最信任的人之一。

也因为这件事,两家的关系走得更近,夏侯婴必然对刘邦的两个孩子非常熟悉。一个肯为刘邦坐牢的人,又怎么会忍心看着他的孩子死在自己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婴因为救了这俩孩子,让吕雉非常感激。

刘邦死后,夏侯婴又先后担任了汉惠帝刘盈和吕雉的专属司机,可谓是荣宠至极。





大仙读史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在逃难的紧急关头,刘邦竟然不顾一双儿女的死活,前后三次将他们踹下疾驰的马车。可见,一代帝王刘邦的狠毒和无情。而这一对姐弟运气真是不错,幸亏有一个善良的车夫,三次下车将他们救起。这个车夫就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夏侯婴。

亲生父亲残忍,关键时刻竟然只顾自己逃命,不顾两个孩子的死活

刘邦攻占彭城后,自以为已获全胜,高枕无忧,就在城内大摆酒宴,搜罗美女,放松警惕,享受了起来。殊不知,这一边,项羽又率领一队精兵赶到彭城,趁其不备,杀得刘邦片甲不留。慌忙之中,刘邦赶紧坐上马车逃命,驾车的人正是夏侯婴,车上还有刘邦的两个孩子:2岁的刘盈和4岁的鲁元。车上人太多,由于负重压力,马车一直跑不快。眼看项羽的追兵就要追上了,气急败坏的刘邦一脚就把两个孩子踹到了马车下面。夏侯婴见状,赶紧停下马车,把两个孩子抱上马车,如此反复了3次。当刘邦还想把孩子踢下去的时候,夏侯婴紧紧地抱住孩子,终于把两个孩子完好无损地送到了吕后面前。

身为人父的刘邦真够心狠手辣,连自己年幼的亲骨肉都可以随时摒弃。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果然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狠劲儿。

夏侯婴跟随刘邦起义多年,深知刘邦的脾性,倘若不营救两个孩子,日后,刘邦必然会治他的罪,并且,吕后也不会放过夏侯婴

紧急关头,人可能会在那么一瞬间失去理智,但是,等清醒过来,他的想法又和前一刻迥然不同了。夏侯婴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决然不会弃两个年幼的生命于不顾。在刘邦犯糊涂的时候,夏侯婴保持了理性的头脑。

即使拼上自己的性命,他也必须去救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吕后的心头肉,如果夏侯婴对此视而不见,任由刘邦胡作非为,吕后必然会痛恨他。

夏侯婴对刘邦忠心耿耿,曾经为了保护刘邦而自己锒铛入狱,他将刘邦看作真正的兄弟,当然不忍心看到他的孩子丧命于马蹄之下

夏侯婴和刘邦是旧相识,他们曾在沛县共事,还因为刘邦将夏侯婴打伤,夏侯婴为保全刘邦闭口不说刘邦的错,而被关进了大牢。这样的感情已经比共患难更为深厚。刘邦因为常年在外打仗,对孩子的感情并不深,但是夏侯婴却是个情深义重的人,不愿眼睁睁看着两个年幼无辜的孩子死去。

综上所述,真正的兄弟不仅能够同甘共苦,而且还能在自己即将铸成大错时,拉兄弟一把,不让他后悔,不让他遗憾。有夏侯婴这样的朋友,是刘邦的幸运,也是吕后和两个孩子的福气。


米瑞悦读


刘邦遇项羽就败,彭城一役后,又狼狈西逃。刘邦的司机夏侯婴驾着马车拉着刘邦,慌里慌张的逃跑途中,遇到了刘邦的一双儿女,即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于是,就这抱两个孩子上了车一起逃命。

徒增二人,车的负载大了,马疲惫了,速度减缓。刘邦非省油的灯,用脚踹下了儿女,夏侯婴急忙停车,把两个孩子重抱上车,刘邦又踹下他俩,这情形发生好多次。夏侯婴只好让孩子搂着自己的腰,又继续赶路,刘邦气得想杀了夏侯婴。最后,夏侯婴拉着三人成功脱险。

彭城大败,五、六十万的诸侯联军,被项羽的三万铁骑,在半天之内,打得找不着北,刘邦差点被项羽活捉。好在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项羽的部队是逆风而动,将士被刮的睁不开眼,刘邦才乘机逃出重围,不顾脸面地一路向西。

但并没摆脱追兵,而且,项羽的大将丁公(人名)追上了他;刘邦对丁公说了一句话: “两贤岂相厄哉”! 意思是两个有才能的人为什么要相互为难对方呢?《史记》使用的是春秋笔法,蜻蜓点水。估计贪生怕死、毫无骨气的刘邦,说了不少软话,甚至跪拜作揖,痛哭流涕,太史公不好意思记录;总之丁公放了刘邦。

这过程:刘邦自私、冷酷,夏侯婴忠厚、朴实,刘邦保命要紧,他懂得,要跑得快,必须有人牺牲;刘邦斩蛇起义时,儿子2岁,女儿4岁,以后戎马倥偬,很少见到这两个孩子,所以刘邦对孩子感情不深。

为何车夫次次舍命相救?

1.估计夏侯婴怕刘盈与鲁元的亲妈,即长袖善舞、心狠手辣的吕后,如果对她的一双儿女见死不救,待秋后算账时,制造“人猪”的可能不是没有。

2.夏侯婴忠心耿耿,曾经为了保全刘邦,自己锒铛入狱过,还受了刑罚,但自始至终没供出刘邦。

2.夏侯婴为自己留条后路:他知道主子有“天命”,而刘盈是嫡长子,有无限的未来。孝惠帝刘盈称帝后,对夏侯婴果然很好。


希望星晨58298869


刘邦作为一个枭雄,有时就真的挺心狠和冷血的,面对有生命危险时,对自己的亲生儿女都下的去脚!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意气风发率领五十万大军包围了项羽的老巢彭城,结果被项羽带领的三万骑兵打的落花流水,刘邦自己也仓皇而逃。当时刘邦坐着马车逃跑,驾车的是刘邦的专用司机夏侯婴,在逃跑的路上,遇上也在逃亡时落下的刘盈和大女儿鲁元公主,夏侯婴把他们抱上车一起逃跑!后边的项羽部队骑马追击刘邦,马车怎么也比不过骑马的快啊,于是刘邦认为是自己女儿增加了马车的重量,马车就跑的不快,被追上了自己可就没命了,于是自私的刘邦为了自己的命,马上把两个女儿给踢出了车外,可夏侯婴又把两个孩子抱上车,如此三次,夏侯婴就是没有放弃这两个孩子,就算刘邦拿着刀威胁夏侯婴要放下孩子,否则干掉他,夏侯婴就是不听,最后刘邦也没有杀夏侯婴,毕竟自己不会驾车啊,于是就这样四个人一起逃跑!马车还是比不了马快,刘邦最终还是被项羽的追兵给追上了,带领的人是丁公,刘邦马上拍丁公的马屁说,我是英雄,你也是英雄,既然都是英雄,就放我一马吧,以后定会报答。丁公想想,也就没有为难刘邦,放了刘邦走了,刘邦逃过一劫了!



至于夏侯婴为什么不听刘邦的话死都要留住两个孩子在车上,这就证明了夏侯婴是个聪明的人!没错如果放弃了这两个孩子,马车会快一些,可终究还是被追上的,自己当时不听刘邦的话,救这刘邦的两个孩子,刘邦尽管生气,但不会杀了夏侯婴,但是如果夏侯婴不去救孩子,放弃了他们,那么以后刘邦就会认为夏侯婴这个人无情冷血,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救,刘邦踢自己的孩子那是刘邦的家事,但孩子不可不救,那是夏侯婴的职责,驾车司机不仅会开车也要保护好老板的生命还有老板家人的生命安全!那时夏侯婴不去救的话,事后刘邦会秋后算账,认定夏侯婴不值得信任,就不会重用他了,甚至为了掩饰自己踢孩子出去的骂名归罪于夏侯婴杀掉他都有可能的!救了孩子,那就帮刘邦做了掩饰嘛,你看我们还是救孩子没有冷血无情嘛,刘邦也会领夏侯婴这个人情,你看夏侯婴这个人不错啊,有人情味,危难时也是顾及我刘邦家人的,要大大的重用,专用司机就要有信得过的人啊,夏侯婴懂这个道理,当初不就自己的前途就完了,救那刘邦就信任自己,前途无量啊!



一个踢一个救,虽说简单,可往往都有着算计呢,在皇帝身边混真的不容易啊,少点心机都不行啊,可见夏侯婴是个聪明人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车夫舍命救刘邦的一双儿女”的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这个车夫名叫夏侯婴。

话说秦末汉初,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后,二人为了争天下大打出手,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项羽自称“楚霸王”,刘邦当时被封为“汉王”)

最初刘邦实力不如项羽,总是被项羽追着打,刘邦成了“长腿将军”,他跑起来比谁都快。

彭城一战,刘邦又打了败仗,他不顾一切把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抱起来骑上马,打马如飞往南逃,项羽手下发现在后面紧紧追赶。



就在累得战马快跑不动的时候,刘邦在半路碰到了驾着马车的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同乡,又是好朋友,夏侯婴从前是秦朝负责养马驾车的官员(太仆)。是个专业“老司机”。

夏侯婴一看刘邦的马累得直吐白沫,赶紧说:“季哥,(刘邦字季)快上我的车”。刘邦心中谢天谢地,幸亏遇到了夏侯婴。爷仨下马上了夏侯婴的战车。

老夏一甩长鞭,口中吆喝一声“驾、驾”,三匹拉着战车的马四蹄撩开,如飞一般继续向南逃。

刚开始马车跑得不慢,但是时间一长就显出了吃力,必定车上坐着两个成年人和两个小孩。眼看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此时刘邦急了,用脚就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踹了下去。



当时夏侯婴正在赶车,一回头发现孩子掉了,以为是颠簸所造成的,于是跳下去把孩子抱上了马车。

没等片刻,两个孩子又掉下了车,夏侯婴又抱上了车,如此反复多次,夏侯婴恍然大悟,方才知道刘邦要扔掉孩子。当时刘邦也不要脸了,威胁夏侯婴道:“再往上抱孩子就杀了你!”没办法夏侯婴也不坐车了,他在后面抱着一个背着一个孩子跟着车子跑。

(问题来了)刘邦自己都不要儿女了,夏侯婴为何要舍命相救呢?

刘邦这样做是聪明之举,刘邦其实是想让夏侯婴下车,但是自己又说不出口,必定夏侯婴是车把式。亲们想想看,两个小孩加起来的重量也没有夏侯婴体重的一半,刘邦推下孩子,夏侯婴必定下车去抱起来,这意思就是让夏侯婴下车。

有人会问,刘邦怎么算到夏侯婴一定会下车抱回孩子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刘邦和夏侯婴两人逃了出来,一双儿女却被敌人抓去了,你说孩子他娘吕雉会饶过夏侯婴吗?



夏侯婴也料到了这一切,孩子活着自己才能活着,孩子死了他也活不成,刘邦可以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但是“专业司机”夏侯婴推脱不了责任。这好比开车的丢了货物照价赔偿一样的道理。

夏侯婴权衡再三,救下孩子兴许还能活下来。还真被夏侯婴预料到了,他最终把两个孩子救了下来。

原来老天爷助了刘邦一臂之力,突然狂风大作,只刮得敌人睁不开眼,夏侯婴乘机赶着马车逃之夭夭了。

有些事就在坚持一下,夏侯婴的坚持换来了他后半生仕途的一帆风顺,刘盈称帝后对他感恩戴德,最后封其为汝阴侯,封地在今安徽阜阳市。


秉烛读春秋


刘邦对于与吕后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态度其实是很让人寒心的,他的确是从心里不喜欢这两个孩子,他几次三番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所幸吕后从中斡旋并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刘盈,这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而鲁元公主这个唯一的女儿也没有得到刘邦的爱,刘邦毫不犹豫地让鲁元公主和亲匈奴,所幸吕后哭谏阻止,后来刘邦对女婿又多加辱骂,更是差点处死这个女婿。

其实,刘邦对这两个孩子的不喜很早之前就有了,秦末反秦大军打到最后展开了楚汉之争,公元前205年,齐国反叛,项羽领兵反叛,而刘邦趁机说服几个诸侯组成同盟攻打楚国,然后就发生了彭城之战,项羽领兵三万救援彭城,刘邦输的很惨。仅在逃跑过程中就有二十多万人马落水而死,更不用说战死的。

后来剩下的那些汉军又被楚军团团围住,刘邦没有想到自己竟会一败涂地,但刘邦就是命大,就在汉军被团灭之际,突然有一阵大风吹来,“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正是这及时风救了刘邦,趁楚军慌乱之际,数十骑护着刘邦逃走。

夏侯婴做车夫驾着马车载着刘邦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的第一站本来是沛县,想要带着妻儿老小一起逃亡,但是等他们到底沛县才得知他们已经踏上了逃亡之路,因为楚军早就在追捕他们。刘邦无法,只得和部下继续逃跑,就在逃跑的路上,夏侯婴看到了两个小孩子,正是吕雉为刘邦生的一儿一女。

夏侯婴一看,赶紧将两个孩子接到了马车上,和刘邦在一起,然后继续逃跑,但是这一路奔波,马儿本来就累了,虽然两个孩子加起来也重不到哪里去,但确实增加了马的负担,所以速度上难免有所减缓,这让一心奔逃出楚军视野的刘邦心急如焚,所以就起了让人心寒的心思。

他竟然狠心将两个孩子踢出了马车,虎毒不食子,但刘邦这个父亲却对两个亲生的孩子做出这样事,的确让人寒心,不过他能这样做,倒也不是多么让人震惊的事。其一,他对这两个孩子没有什么感情,他和吕雉结婚后,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后来逃进大山又参加了起义军,回家就更少了,他对这两个孩子是很陌生的,并没有建立起什么感情,刘邦和两个孩子没有几天的相处时间,所以在生死关头,他牺牲两个孩子并不会觉得怎样。

其二,他认为两个孩子那么小,楚军即便追上了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就算是会把他们抓回去,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退一万步想,即便这两个孩子死了,他还是会有别的孩子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刘邦就狠心将两个孩子踢了出去,但是夏侯婴看到之后却又将两个孩子救了上来,刘邦再踢,夏侯婴再救。

如此三番,夏侯婴说:“今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从这句话来看,即便带着这两个孩子,夏侯婴还是能保证刘邦的安全的。

所以夏侯婴还是坚持将马车的速度停了下来,将两个孩子好好带上了马车好好护着,刘邦气的数次想要结果了夏侯婴,但最终还是没有拿夏侯婴怎样,而夏侯婴载着马车最终护住了刘邦和这两个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夏侯婴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这两个孩子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夏侯婴的职责所在。这两个孩子是刘邦的亲生孩子,在那个时代,刘邦是能够决定他们的死活的,别人会因此骂他,但是不能把他怎么样,反正是他的孩子。但是如果在刘邦要让他们死的时候,跟在刘邦身边的人却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当这孩子根本没有犯错,更不用说犯了非死不可的错,那么作为旁观的人,就必须以命相阻,这是下属的职责所作。

那么,夏侯婴就不怕被刘邦杀了吗?肯定是怕的,没有不怕死,其实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夏侯婴就是拼命阻止刘邦舍弃这两个孩子,有两个结果,其一就是刘邦一气之下将夏侯婴杀了,那么等后来刘邦安定下来的时候,还是会念着夏侯婴的护主之心的,这样夏侯婴就算没有白死。

其二就是刘邦忍了忍没有杀夏侯婴,这是历史上的结果,那么,事后夏侯婴依旧会被重用。

但如果夏侯婴见死不救,就看着刘邦将这两个孩子踢了下去,然后坦然驾车离开,那么,事后刘邦想起来就会责怪夏侯婴没有保护这两个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未来是死是活,刘邦都不可能容得下夏侯婴了。那么等着夏侯婴的就是死亡,所以无论怎么看,只要不是太笨,都会选择拼死救下这两个孩子,他们毕竟是刘邦的孩子,即便刘邦再怎么不喜欢,那也是皇家的事,但作为臣子,必须谨记自己的职责。 


尚宫女史


导语: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无赖”的恶名。关于他的“无赖”,有人说他游手好闲,也有人说他好吃懒做,还有人说他是六亲不认。有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被项羽打败之后,在逃跑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快逃脱,竟然多次把自己的儿女踹下了马车。而车夫又一次一次地,舍命救助刘邦的儿女。这个车夫不是别人,正是汉朝来国将领夏侯婴。那么,刘邦为何要将儿女踹下车,夏侯婴又为何一次次的舍命救刘邦的儿女呢?


火烧栈道,迷惑霸王

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但是,刘邦一心想的是打回关中。于是,张良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此来让项羽放松警惕。刘邦刚听到这个话,觉得很是疑惑,但是经过张良的一番劝导,刘邦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于是,刘邦派人烧掉了汉中地区的栈道,以此来表示自己不想回到关中之地。


果然,项羽听到这个消息,真的以为刘邦无心与关中之地,于是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之心。正巧这个时候,齐地的田荣发生了叛乱,田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三齐大地。这使得项羽十分恼怒,他下决心一定要灭掉田荣。项羽大军倾巢而出,前往齐地剿灭田荣叛乱。这给了刘邦一个天赐良机,刘邦意识到回到关中的时候到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可是,汉中栈道已经被烧掉了,怎么才能到关中呢?如果此时修筑栈道,估计得一两年时间才能进入关中,而章邯的大军正张网等待着。韩信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办法就是大张声势的修筑栈道,而又故意放慢修筑速度,以此来麻痹对手章邯。另一边,韩信带领军队偷偷的翻过陈仓山,从陈仓到达关中。韩信到达关中以后,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三秦大地,而章邯只能孤军据守。

攻占彭城,项羽回援

刘邦到了关中之后也没闲着,他的野心更大了。因为项羽倾巢而出,去剿灭田荣,所以导致楚国都城彭城守备空虚。刘邦想趁机夺取楚国都城,占领项羽老巢。于是,刘邦纠集56万联军,攻打彭城。这个时候,项羽的谋臣范增守着彭城,他一看刘邦人多势众,而城中又没有士兵可用,于是放弃了彭城。刘邦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彭城。


占领彭城之后,刘邦有些骄傲,他在彭城纵情享乐,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大难临头。项羽听说刘邦端了自己的老巢,顿时间火冒三丈,只带了三万兵马就要找刘邦报仇。项羽也不愧战神之名,项羽的三万兵马毫不费力就冲入了刘邦的56万大军之中。项羽在阵中杀进杀出,顿时间刘邦56万大军四散奔逃。这就是以少胜多著名案例中的“彭城之战”

一败涂地,狼狈逃跑

夏侯婴架着马车载着刘邦,只带了几个人就向西逃跑。刘邦在途中,意外发现了自己走散的儿女,刘邦便把他们抱上了马车。但是,不一会儿项羽的追兵就到了,远远的都没看见追兵扬起的尘土。刘邦叫夏侯婴停车,夏侯婴也是一头雾水,刘邦把自己儿女放在地上扭头就上车。两个孩子哭着跑着,他们抓着马车想要跳上马车,刘邦一看项羽的追兵马上到了,竟然一脚把两个孩子提下了马车。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史记》


夏侯婴一看,两个孩子重重的摔在地上,夏侯婴情急之下叫停了马车,夏侯婴随即把两个孩子抱上了车。刘邦恶狠狠的对着夏侯婴骂道:“你想死吗?信不信我杀了你!”史记介绍,这样的情况反复了有好几次,而且刘邦恼怒之下好多次想要杀掉夏侯婴。最后,夏侯婴不顾刘邦的大骂,把两个孩子抱上了马车,两个孩子抱着夏侯婴的脖子,夏侯婴快马加鞭将追兵甩在了身后。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把自己两个儿女踹下去呢?


我认为,这其实是刘邦聪明的表现。刘邦认为,项羽的追兵在后面不断的放箭,这箭有可能会伤到孩子。况且,项羽和他的追兵又不认识他的两个孩子,他的主要目标是刘邦。刘邦想做的就是已经将项羽的追兵引开,两个孩子就可以顺利逃脱。假如刘邦真的像人们说的那么无情,是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从而加快马车速度而把孩子踹下去。那为什么不把夏侯婴赶下去,毕竟成人的体重更大,自己驾马车逃跑岂不是更轻松呢?因此刘邦将孩子踹下去是出于父爱,出于好心,由于追兵紧随其后,情况紧急,所以刘邦才会用踹孩子下去。

那么,夏侯婴又为什么会一次次地不顾刘邦的打骂,而救助两个孩子呢?我认为是在下几种原因;

1.夏侯婴不忍丢弃孩子


夏侯婴可能完全出于好心,不忍心将两个孩子丢弃在后面,从而一次次地救助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把两个无辜的孩子丢在后面,随时都可能被项羽的追兵抓到。况且,夏侯婴追随刘邦多年,也早已经跟刘邦的孩子十分熟悉,因此,夏侯婴不忍心抛弃孩子。

2.救助储君,为了以后受到报答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被刘邦抛弃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刘盈,是吕后和刘邦的大儿子,那也就是日后的太子,另一个是女儿刘乐也就是是女的鲁元公主。夏侯婴有可能因为知道刘盈的身份,想到如果在这个时候救了他,日后的储君一定会报答自己。

夏侯婴晚年,太子刘盈对待他的态度比任何大臣都要好,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太子和鲁元公主刘乐给了夏侯婴很多赏赐,以此来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3.惧怕吕后的问责


刘盈和刘乐是谁的孩子呢?正是吕后所生的孩子。如果刘邦此时将孩子踢下去,孩子或是失踪了,亦或是被追兵杀害了,吕后肯定会很难过的。而刘邦是汉王,吕后不好责怪刘邦,因此吕后只能找夏侯婴算账。因为如果夏侯婴没有阻止刘邦,或者没有救下孩子,肯定会受到吕后的责难,甚至是报仇。因此,夏侯婴知道,自己必须救下孩子才能保命,不然吕后肯定会找自己算账。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夏侯婴晚年得到的宠信得到印证。夏侯婴是极少数得到善终的开国大臣,而其他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早已经死在了刘邦和吕后的刀下,但夏侯婴却得到善终。夏侯婴晚年,吕后给了他很多的赏赐,甚至在自己的宫殿附近给夏侯婴赏赐了豪宅,并说这样可以离自己更近一些。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综上所述,我认为车夫夏侯婴救下孩子可能是因为出于善念,亦或是希望得到日后报答,或者惧怕吕后的报复。不过我认为,夏侯婴出于善念而救下孩子的可能更大一些,因为夏侯婴既不是一个贪权谋利的人,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对此,您怎么看呢?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历史爱好者,我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圣恭安


刘邦之所以被称作为流氓皇帝,和这件事有逃不了的关系,在逃跑的过程中,刘邦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而车夫则三次舍命相救,关于车夫救人的动机,我们后人可以无限的揣测,但是我认为无外乎是出于一片善心而已。

彭城大败

这件事还得从刘邦彭城大败开始,刘邦出关靠着韩信打头阵,一路顺利,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经有五十万大军了,并且趁着项羽外出之际,一举攻入项羽的老家彭城。

《史记·高祖本纪》有载: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

史记中说:“项羽虽然听说刘邦从东边起兵了,但是既然已经来到齐地的,便要快速用兵解决战斗,然后好去击打汉军,汉王刘邦得到其他诸侯国的兵力相助,于是趁机攻入彭城”。


刘邦今后彭城后一改以前作风,不整顿军纪,而是放任士兵到处为非作歹,似乎认为天下已经是自己的了。没想到项羽迅速引兵归来,大败刘邦于彭城,这才有了刘邦被追着跑的一幕。

刘邦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

《史记》有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汉王刘邦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孝惠、鲁元,于是将他们带上车,楚国起兵追上了汉王,汉王着急,觉得马车增加了重量跑的慢了,于是将孝惠、鲁元踢下马车,而滕公便下去又将他们带上马车,这样反复三次。


由这段记载可知,刘邦当时是出于形式迫不得已才将儿女踢下马车,而车夫确实是舍命相救。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重要信息,车夫名为滕公。

滕公是谁?为何要舍命相救?

我们知道了滕公是谁,便会理解车夫滕公为何要舍命相救。

滕公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夏侯婴,他是刘邦还为起事时的好友,早年经常去刘邦家中蹭吃蹭喝,鬼混在一起,而此时孝惠、鲁元早已出生。夏侯婴是看着这两个孩子长大的,孝惠、鲁元见到夏侯婴还要喊声叔叔,所以此车夫不是一般的车夫。

《史记》有载: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

刘邦多次踢下两个孩子,夏侯婴急了,说:“虽然着急,但是也不是不能走呢,为什么要抛弃这俩孩子”。


可见夏侯婴是真的关心这两个孩子,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放弃,最后遂得脱。

有人说车夫是为了巴结刘邦才如此,也有人说车夫是怕事后刘邦后悔怪罪自己才如此,还有人说车夫是怕得罪未来主子才如此。而我认为均不是如此,一是刘邦主动如此,并且如此三次,定怪不到自己;二是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未来的主子,名都要没有了。所以,我认为夏侯婴是真的不忍心这两个无辜的生命被自己舍弃,只要有一丝希望便不会放弃,最后夏侯婴成功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危急之间把子女推下车,这对大流氓刘邦来说简直是小儿科,完全没有心理障碍,要知道他连老爸的死活都可以不在乎。不过当时的车夫夏侯婴,却因为自己救人的举动,在吕后当政时混得风生水起。


我们先来说说夏侯婴这个人,他也是刘邦在沛县的老兄弟。当时夏侯婴是县政府办公室司机,负责迎来送往,他很早就和刘邦谈得来,没事的时候就跟着刘邦厮混。有一次刘邦不小心(也可能是喝高了)误伤了夏侯婴,本来要被判刑,后来夏侯婴一口咬定没受伤,替刘邦遮掩过去,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刘邦起兵造反之后,夏侯婴就开始跟随刘邦,并且掌管机动部队(战车),作战十分勇猛,深受刘邦赏识。

夏侯婴这个人有识人之明,大家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其实当时夏侯婴也去了,并且在韩信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告诉韩信:咱们三个一起回去见汉王,如果他仍然不重用你,咱们三个一起离开他。韩信这才下了最后的决心,回到了刘邦身边。


刘邦在彭城让项羽杀得丢盔弃甲,带着吕后和一双儿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逃跑,正好遇到了夏侯婴。夏侯婴让他们上了车之后,继续跑路。这时候车上的人就显得有点多了,马匹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大,很快就影响了逃跑速度。

车上的人中,刘邦是领袖,自然不可能下车,夏侯婴是司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剩下的三个人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刘邦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减轻重量继续逃命。

夏侯婴看到这种情况,紧忙停车救人,等到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不再恐惧了,然后才继续赶路。如此刘邦不停地踹人,夏侯婴不停地救人,刘邦都对夏侯婴起了杀心,不过他又离不开这个司机,最后只能随他去了。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吕后态度的记录。估计这两口子是一个德行吧!

夏侯婴因为这件事,在吕后当政时混得风生水起。汉惠帝时常想起逃亡路上,夏侯婴那温暖的双手,对其充满了感激之情,甚至把皇宫旁边的宅邸赏赐给了夏侯婴,还赐名“近我”,大概意思是“离我最近”。

夏侯婴当年的一个举动,让他一生荣宠不衰,这笔投资换算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