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望天望地望着你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情至今广为流传,虽然我们在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会付诸一笑,但是对于当事人韩信来说却是一生的污点。虽然后来韩信发迹了,但是这件事应该是他不想要回想的丢人往事,可是偏偏他却无法摆脱。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韩信后来在征战的过程中杀死了很多人,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韩信,为什么后来没有将那个无赖杀死泄恨呢?

这件让韩信不堪回首的往事发生在他小时候,当时韩信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年,每天只知道带着一把宝剑四处乱逛,当时有一个无赖撞见了韩信,然后开始嘲笑韩信虽然个子比较高,但是带着一把宝剑只是假把式,简直就是软弱无能。当时韩信听后非常气愤,接下来那个无赖又指着韩信说,如果胆子大的话,就用宝剑杀死他,否则就要从他的胯下钻过去。年纪还小的韩信只能选择从无赖胯下钻过去,而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全部都嘲笑韩信胆小无能。

长大之后的韩信英勇无比,刘邦的成功离不开韩信的帮助,他也是刘邦的功臣之一,所以为了感谢韩信,刘邦让韩信做了齐国的君王。后来韩信又被刘邦安排到楚国去做楚王,当时韩信其实非常不想当楚王,因为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无赖就在楚国,回到楚国韩信就要面对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但是此时的韩信身份已经不同了,所以他在面对那个无赖的时候虽然心中有很多怨气,但是也不能够显露出来。不仅如此韩信还将这个无赖封为了中尉,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个当年羞辱过韩信的无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杀掉他呢?原因之一是韩信深知当年自己所受的屈辱在楚国人尽皆知,他想要逃避是不可能的,而此时的韩信已经是一国国君,他如果将那个人杀死,就表示韩信是一个心眼小的人,心胸如此狭窄怎么能做国君呢。所以韩信不仅没有苛待那个无赖,反而让他做官,这样还可以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得到百姓的认可。

原因之二是韩信了解人性,人们都喜欢为弱者说话,而当时的韩信是强者,他如果将那个无赖杀死虽然一时痛快,可是百姓们都会站在那个无赖的一方同情他,这样对于一位国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韩信那么聪明,怎么会做蠢事呢。


历史课课代表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学过历史的朋友,大都知道 “流氓皇帝”刘邦,他之所以能大器晚成,开创西汉王朝,有很大程度在手下有一个被称为“兵仙”、“神帅”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屡立战功。好多有趣的故事也都与他有关,比如:萧何追韩信、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典故,都与韩信的经典战斗有关。但是,还有一个“胯下之辱”的典故说的也是韩信,发生在韩信早年间落魄岁月里的故事。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被世人称为“胯夫”,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被封为楚王后,为什么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 胯下之辱的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那些被征服国家的旧贵族地位一落千丈,韩信就是其中之一。韩信作为韩国的落魄贵族,长期挣扎在贫困状态当中。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去河边钓鱼过活,但仍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好有一位好心的婆婆经常接济他。但是,穷困潦倒的韩信却并不担心自己眼前的处境,而是潜心钻研兵法和剑术,默默等待时机。韩信对好心的婆婆非常感激,并常说“若有一日我韩信发达了,一定要报答你!”,

在普通人眼中,韩信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废物。他既不会种田,也不会什么手艺,整天抱着一把宝剑在街上瞎转悠。韩信虽然非常落魄,却依然保持着贵族的高傲,时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性格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一日,婆婆生病了,韩信就想着给婆婆弄点儿肉吃,可以他没钱去买肉,便想到屠户那里去赊点儿肉,没想到这个屠户早就看韩信不顺眼,向韩信啐了口唾沫,当众羞辱道:“别看你这么大的个子,还整天带着个宝剑,但是在我看来你胆小如鼠。有本事你就用你的剑刺我啊!不敢的话,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面对如此羞辱,韩信脸涨得通红,但是却立刻平复下来。韩信只是笑了笑,俯下身子从屠户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一旁围观的人大多惊骇,对着韩信指指点点。韩信并不做理会,而是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2、 韩信被封楚王后,怎样对待那个无赖?

胯下之辱发生后,发生了农民起义,韩信离开了淮阴城,投靠了项梁,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又投奔项羽,也未得到重用。最后在萧何举荐下投向了刘邦,韩信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军事上有着天份的韩信,帮刘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发挥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刘邦也采纳了韩信的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封韩信为楚王,管辖楚国。楚国是韩信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等于说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韩信回到楚国旧地时,受到老百姓的夹道欢迎。大都认为,马上要来的楚王是当年那个穷小子,曾经为了活命钻裤裆的人,没想到他竟然当上了我们楚国的王。当年羞辱韩信的屠夫,早都已经吓傻了,惶惶不可终日,想逃但是有没有地方逃。并且当时整座城的人都认为这个屠夫会被韩信给杀掉。屠夫自己也是提心吊胆,不知道韩信会如何处理自己。

后来韩信带领着队伍进入楚国,士兵开路,一排排的战车跟随身后,身为楚王的韩信好不威风。得势后的韩信没有忘记当初帮助过自己的人,他回到了楚国后,一一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但他最后召见的人却是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韩信把他召见来了之后,直接封他为中尉,这个官在当时可以直接管理一个小城,当时老百姓和诸将领都很吃惊,但韩信在封完他官之后,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3、 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时的心态。

一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隐忍心态。看似放荡不羁的青年韩信其实是怀才不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受胯下之辱,心中虽怒火中烧,但是考虑到刺死了流氓,自己也得偿命,忍了。这种心态有两个过程,先是愤怒,然后是控制了愤怒。所谓忍辱负重,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之心态。韩信心中当时没啥感觉,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和傻逼计较啥,钻个胯算个屁。正如苏轼所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三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心态。在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韩信认为今天我能在众人面前受下这奇耻大辱,日后还有什么不能让我隐忍的呢,人要学会忍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韩信当时受不了胯下之辱,反手杀了屠夫,那么他就会官司缠身,甚至会性命不保,更不会成为后来的一代战神、封王了。如果一个人能忍别人所不能,那么这个人一定能成大事。正是因为韩信忍了这份屈辱,所以他才能成功,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4、封王后的 韩信为什么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报仇?

韩信当年的胯下之辱肯定是屈辱的、愤怒的,但当他登台封王之后,为什么不报当年之仇杀了那个无赖,反而委以官职呢?

一是他并不恨此人,而是感激此人。如果是一般人遭受这般待遇,自己发达后,必定会报仇雪耻。但韩信不是一般人,他胸怀大志、怀才不遇,懂得隐忍,激励自己,把这屈辱愤怒转化成自己上进的动力。其实当初那个屠户之所以欺负韩信,并不能怪屠户。那个时候韩信整天游手好闲,依靠别人接济才能度日,而且还喜欢吃闲饭。而想要不被欺负必须要出人头地,这股信念激励着韩信,每当自己没有动力的时候只要回想起当时的屈辱场景,自己便立刻有了斗志。后来韩信有如此大的成就,也和屠户有莫大的关系。

二是君子之风,韩信是真君子。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韩信当了一分封国之王后,与一个无赖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了,心胸和眼光已无限开阔。虽然韩信对这无赖一直耿耿于怀,但是杀之无名,此时韩信是楚国的王,杀一个平头百姓,这关系不对等,会让好多人认为韩信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不杀这个人,会显自己君子之风,收获屠夫感激涕零的同时,使得自己美名远播。

三是政治统治的需要。杀了这个无赖,会让天下的人都同情无赖,耻笑韩信。因为中国人本就有同情弱者的习惯。当年韩信被辱值得世人同情,如今为王再杀无赖,世人会同情无赖,因为他面对楚王,没有还手的余地。同时不杀这个无赖,会让楚国人都会感念楚王的恩泽,认为他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是一个明君,这样君民一心,国家才会稳定,才会更好地发展。

不管怎么说,小编认为:作为一分封国之君的韩信,顶着“胯下之辱”的奇耻大辱,对待旧时仇人,都展现出了非同常人的素质,他用理智而不是用情绪去做决定,他的做法是最正确的决定。不愧是中国最出色的将领之一,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毛泽东曾对韩信评价极高:韩信的功业对于奠定刘邦的江山那是做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韩信忍辱负重,不亚于越王勾践,勾践可以卧薪尝胆,韩信可以忍得了胯下之辱。可以说,韩信是确确实实忍耐克己的强者。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韩信?假如你是韩信,登台封王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仇人呢?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老话说的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不选择杀了当年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无赖呢?我觉得这是由韩信的性格与胸怀所决定的!

何为“胯下之辱”?

说的是有一天韩信佩戴着自己的宝剑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屠户跳了出来,指着韩信说:虽然你长的很高大,并且还喜欢随身携带着宝剑,但是你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的懦弱。如果你不怕死的话,那就用你随身携带的宝剑把我刺死;如果你怕死的话,那你现在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听后,没有选择用自己的宝剑刺死这个挑衅的屠户,而是选择了从他的胯下钻过去。当时满大街的人都是看笑话的,认为韩信非常的懦弱,都在嘲讽他。

这就是所谓的“胯下之辱”!

为何不杀无赖?

一、能屈能伸,能忍他人所不能忍

韩信并没有与这个屠户有过过节,但是这个屠户却突然跳出来搞事情,还做出如此无礼的要求。试想一下,如果韩信的内心非常的脆弱,那么经过这次事件后,很有可能一蹶不振,毕竟当着满大街的人钻一个人的裤裆啊,任谁看来都是奇耻大辱啊!

韩信并没有在心理上产生伤害,并没有非常在意他人嘲讽的目光以及屠户嚣张的表情。这种内心是何等的强大啊!

联系到后来,早期的韩信屡次向项羽进谏,可是都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倘若没有极其强大的内心的话,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战无不胜了!

二、以“胯下之辱”当作动力

韩信本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他一直想开创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经过“胯下之辱”事件后,这种雄心壮志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韩信内心在默默的发誓:今天的你们看到的我有多么的尴尬,多么的窘迫,多么的懦弱;不久之后,我就会让你们看到,我有多么的威风,多么的牛逼,多么的光芒万丈!事实就是他的确做到了这样。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韩信功成名就之后,不禁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一些钱财,还封了他一个小官,可见其实韩信内心对屠户还是带有一些感恩之情的!


三、小角色杀之无用,真正的牛逼是以德报怨

韩信在回到淮阴的时候,威风凌凌,堪称衣锦还乡的典范了!
他以前受过的“胯下之辱”这时候已经不重要了。他在战场上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杀了许多的敌人,但是面对这个给自己莫大耻辱的人,他并不想要杀死他。这时候杀死他的话,反而会显得自己心胸非常的狭隘,气量很小,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

韩信对这个屠户赏金封官,是在告诉他们,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懦弱!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这个屠户还有羞耻心的话,可能他会很痛苦吧,因为挑衅韩信的时候他是如此的令人厌恶,但是韩信并没有怪罪他!

结束语

韩信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不是心胸狭隘的小人!所以韩信虽然在战场上杀人无数,但是却不会对一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无赖痛下杀手!


徐聊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韩信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代表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出身贫寒,家境窘迫,没有地位,但他是干大事的人,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后来领兵打仗,屡出奇兵。年轻时的这个事,可以看出他是具有干大事的决心的。一个人可以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和困难,他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至于他为什么不杀这个欺负他的屠夫,我想韩信早已经看开了这件事,而且他也会铭记一辈子这个事,这是他奋起图强的起点吧!


大宋讲书人




耳熟能详的韩信受胯下之辱

韩信受胯下之辱虽有四个版本之多,可基本都沿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版本。

这个版本大致是说,韩信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点钱来维持生活,并且常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韩信配着剑,无所事事到处溜达,被一个屠夫看见,就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思量再三,当着围观众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没写韩信在钻过屠夫裤裆的那一刻,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可那一刻,在韩信的心里定是难受之极。

从一介平民到被后人奉为“兵仙”的韩信,在如何处置当年的屠夫这件事情上,可谓十分得体。

杀与不杀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杀屠夫的弊端显而易见。以韩信的身份与地位,杀掉一个屠夫那是轻而易举的。可问题是就算杀了屠夫,也只是为了解一时之恨。既捞不到任何好处,还落得个挟冤记仇心胸狭隘之名。

堂堂一个楚王,去翻一个屠夫的旧帐,这胸襟与格局也未免太小了。

不杀屠夫有三个好处:

一、屠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宣传工具

不杀屠夫,屠夫等于捡回了一条性命,自会感恩戴德,逢人必夸韩信是以德报怨,心胸宽广之人,活脱脱就是一个流动的宣传工具。

二、可以利用不杀屠夫一事来吸引天下英才

能忍受“胯下之辱”而不杀,甚至不记前嫌还授与官职。在天下英才的内心里,那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量?这样的领导上哪儿去找?

三、从有利于塑造自身正面形象的角度来考虑,不杀屠夫,等于是给自己加分,树立了一个榜样。

因此,杀与不杀看似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杀之不足以称名,所以贫贱时不杀、富贵时也没必要杀。

做了楚王的韩信,当然可以处死这个市井无赖。

但正如韩信自己所言:杀之无名,所以当年即便受辱也不殒命于意气。

而现在也是一样,楚王韩信杀了一个市井无赖,也是杀之不足以称名,所以就没必要杀了。

杀之足以称名,所以战场杀伐,韩信当仁不让。

灭魏破代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这些都是可以成功成名的大事件。

所以,争心满满地韩信自是当仁不让,他需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杀了敌人、就是敌人杀了你。

所以,战场杀伐跟斗殴私杀,是两个概念。前者是避无可避,后者是动身忍性足以避祸。

活之足以称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又何乐而不为

刘邦恨雍齿,就想找理由杀了他。但杀之无益,尽是一解心中仇恨。

而封雍齿,他却可以安定群臣,得到一个天下。刘邦便封雍齿为什邡侯。

同是英雄的韩信,又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气度。杀一个无赖,证明自己当年受辱,证明自己当年懦弱,证明自己也是市井小人一枚,当真没啥意义。

而活之、封之,让曾名欺辱自己的小人做了都尉,韩信收获的是气度、是名望,是整个淮南楚国的人心。他有了德名,便做得稳楚王。韩信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真正的英雄,就必须得克制住自己的意气用事

做人,你要知道自己想要啥。

做事,你就不能凭意气用事。

韩信,要成名天下,就得打造德者人设。

韩信,要做稳楚王,就得收服楚国民心。

这才是一个大英雄应该有的本色。

而计较于荣辱得失,仅凭意气用事、放任心中欲望,仅能打造一个小人的人设,更收获不了想要的“称名”。

真正的英雄,不会这样做。


减水书生


如今一说有人受过胯下之辱,估计孩童都能说出,此人是韩信,可见韩信和胯下在两千年里一直密不可分的整体,按照现代人开放的观点,依然接受不了胯下之辱,何况繁文缛节的两千年前的古代,历史上多的去因为被侮辱和纷纷自杀的古人,更有周瑜传言被诸葛亮三气而吐血身亡,为何韩信能忍受,并且荣贵故里后,并没有杀死那个侮辱自己的人,甚至还奖励他。这要从韩信的性格特点开始说起。

  •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有才对于青年时期的韩信来说没法当饭吃

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我们的“兵圣,神帅”的成长经历,认为“屌丝”一词十分贴切,还有一个字就是“衰”喜欢韩信的人先别急的喷,由我慢慢解释,韩信如何屌丝逆袭走上人生巅峰的。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一连串由韩信所创造的骄傲战绩时,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产生疑问哪,韩信厉害打仗就没怎么输过,各种计谋层出不穷,何方高人教出来的人才啊,结果我找遍史书,答案是没有!对就是没有记载,他既不是成长在名门,也没有鬼谷子那样的老师,更不像张良给人捞鞋都能得到兵书,所以问题来了,那么韩信真是的是天生就很会打仗吗,答案还真是,,韩信爱读兵书所以基本融会贯通了百家之长,种种兵法策略层出不穷,又以佯败最为擅长,龙且就是吃了这招全军覆灭,还有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没有固定套路好用的就是好套路,和李云龙十分相像,都是泥腿子出身,这就意味着韩信的性格不会在乎面子上的事情,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在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中国打仗一向很有讲究,需要像相亲一样先互相通知,下战书,告诉你我要和你在什么位置打仗了,我有车有房,你快来,然后双方摆好阵势,开打,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对就是放学别走,约架,我们学生时代的约架,很默契的契合了我们老祖走的战争模式,后来出了,孙武,孙膑,白起等名将打仗慢慢开始有了套路,变成了艺术品,灵活多变,诡异莫测,开始步入战争的舞台,但是老式战法依然根深地固。所以韩信的性格天生就谋和了战争中的特性,灵活多变不拘于死板,不拘于常规,属于不要脸的文明说法,所以和平时期韩信的处境不是很好,就宅在家看书,也没对象,父母还早逝,都没钱下葬,还到处要饭被流氓都看不起他因为他还不坏。所以是不是很衰,很屌丝。此时韩信不知道天生给他的才华是必有用武之地的,但他没有放弃。可惜不放弃不代表有饭吃。此时的韩信依然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 通往成功的路上,不管有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哪怕那是一个从“不穿内裤”屠夫的胯下。


如果你处于韩信的青少年时期,估计你遇到韩信,你也会讨厌,你是姓韩可又不是韩国的贵族,天天不种地,不劳作,走哪抱着个剑,还嘴里凯凯而谈天下事,左一句你不懂,右一句你不明白的,还老蹭吃蹭喝,要是你你会怎么怼他。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嗯这就是我们兵圣年轻时的样子,人家请韩信你吃饭,他还天天去,韩信没脸没皮估计就是亭长老婆最想说的话当然还有更没下限的。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嗯对一个老大娘给施舍的饭,韩信居然坚持,几十天里天天等着吃,还好后来韩信很厉害,不然这真的是反面教材,像不像大街上四肢健全,有模有样的年轻人在乞讨的感觉。所以说韩信的心里素质,放到今天都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他和刘邦还真是绝配的,有陈浩南和山鸡的既视感。

终于一个屠夫看不下去了,我靠自己双手天天勤劳工作,发财致富奔小康,而你天天像臭虫一样,你要么就杀了我,要么你就从我胯下穿过去,我要让你“清醒清醒”(古代是没内裤的甚至没有秋裤,很多都是长袍到腿里面裸奔,所以古代是跪坐,不是盘腿座不舒服,是可能会很尴尬)所以韩信的胯下之辱比我们想的还猛烈一些,在屠夫标志性的大嗓门下,街道的人都闻讯赶来。大家都很讨厌韩信,所以乐意见韩信的出丑。

以韩信的智商应该知道,此时如果跑掉以后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屠夫在等着找自己麻烦,如果杀了屠夫,秦法严厉,自己是会被问刑的,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钻过去,韩信没有犹豫,以他的心理素质这又算什么,不要阻碍我成功就行。当然他一定是低头朝地钻的。

后韩信成为一国之主,人生巅峰在遇见屠夫,韩信所看到的是,屠夫是当年那些人当中唯一敢于公开挑战自己说出自己问题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无赖,是有原则的,乐意去操心出力的,并且不怕事,一旦自己真一剑刺死他那,说明屠夫也有胆,韩信不但没有杀掉屠夫,还奖励了他让他到军中任职,成为没谈。此时韩信是天上的龙,还会和地上的蚂蚁作对吗,当然不会,还放在心上的话,韩信还会是韩信吗,兵圣,神帅的境界当热是很高。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关注支持小匠谢谢。


阐释君


韩信在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到家乡找到那位曾经让他从裤裆下爬过去的屠夫,本来所有人都认为韩信会杀了他,结果韩信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提拔这位屠夫到自己军中做了都尉,让他从一个底层百姓一跃成为连长级别的军官,从此吃上皇粮,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成为广大百姓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真可谓是乌鸡变凤凰。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羞辱过自己,给自己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人,就算我们不杀他,那起码也要伸出右手扇他几个耳光,给他点教训才行;或者以牙还牙,让他也从自己胯下爬过去,这样也能出了心中那口恶气。

再退一万步说,哪怕从此不再搭理这位屠夫也好,可韩信偏偏以德报怨,还给予他嘉奖,这是什么操作?韩信是有受虐症么? 其实,韩信这样做的目的,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能容,从而收拢项羽的残余势力。



因为,韩信的封地楚国,大部分领土都是当年项羽的地盘,在项羽死后,很多曾经效忠项羽的士兵和将领都逃回家乡隐藏起来,他们有不少人在暗中蠢蠢欲动,也有很多人非常有才华,却害怕报复不得不隐姓埋名。这些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楚国就始终有个隐患存在。

所以,在韩信到达楚国后,一方面为快速稳定楚国局势,另一方面也是想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自然就希望能够把项羽的那些残余势力都收拢到自己账麾下。但是,韩信作为诛杀项羽的主力之一,项羽的残余势力,自然不敢随随便便相信韩信,更不可能直接出来投靠韩信,因为谁也保不准韩信会不会秋后算账。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就故意找到那位曾经欺负过他的屠夫,不仅大方的原谅他,还给予他官职。韩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的楚国人,他韩信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不会因为曾经的敌对就耿耿于怀。不信,大家可以看下这位屠夫,他曾经残忍的伤害我,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我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但是,我韩信最后还是不计前嫌原谅他,甚至而言,我还以德报怨,授予他官职,让他帮助一同治理好楚国。总而言之,我韩信就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我是楚国的国王,我要为我的国家负责,不会让个人情感来影响我。所以,各位有才能的人,请放下我们之间曾经的恩怨,投入到我的怀抱,和我一起建设我们的美好家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信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挺不错的,当时很多项羽的残余势力看到韩信的这个举动后,都纷纷出来投入韩信的麾下。

在他们看来,韩信既然愿意放过这位和他有深仇大恨的屠夫,那他们这些曾经跟着项羽混的人,不过是各为其主而已,和韩信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恩怨,韩信自然就更没有理由来杀他们,他们也就不用再躲躲藏藏。最后,甚至连钟离眜这种重要人物都跑出来投靠了韩信。当然,韩信也因为这种行为,让刘邦感觉到了不安。


我是赵帅锅


韩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就不介绍了。

韩信年青落魄的时候,曾遇到一些羞辱,也曾遇到一些恩惠。

羞辱一,韩信年青时,自己不生产,常从人家混饭吃,这其中主要是下乡县南昌亭长家。几个月后,人家改变吃饭时间。韩信去时,人家已没饭了。韩信怒而离去。

羞辱二,韩信常揹剑过淮阴街市。有一杀猪宰羊的年青人有一天拦住他,当:众说:“看你成天揹口宝剑,人五人六的。其实你是个胆小鬼。你要真有能耐,杀了我。没能耐,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那个人,爬在地上,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街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

恩惠:韩信饿着肚子在河边钓鱼。有位洗衣裳的大娘送饭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说"我以后会报答你“,那位漂母很生气地说:"我是心疼你才给你饭吃,难道希望报答吗?"

沧洒桑田。

数年之后,韩信得拜楚王,回到了老家淮阴。

他找到了那位给他饭吃的洗衣大娘,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召见南昌亭长,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再召见羞辱他的那位杀猪的青年,封他为楚国的中尉。对手下的将相说:"这位是壮士。当初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他没有理由,因此忍到了现在。"

至于韩信为什么没杀羞辱他的那个人,只能解释为“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韩信帮刘邦打天下时的杀伐和杀那个无赖有着本质区别。

1. 战争中的杀伐是不可避免的

有战争,必然就有伤亡。哪怕是仁义之师宋襄公再世,身处战场也要杀人的。既然战场上的杀伐是无可避免的,那韩信一生无败绩,杀的人当然可以堆成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是个杀人魔头,至少没有像白起、项羽那样一次就活埋了几十万人。

既然如此,韩信并不是见人就杀,那他也并非一定要杀掉那个无赖。

2. 从小就志向远大

当时,韩信身处逆境,食不果腹,常去别人那里蹭饭吃。时间一久,大家都很讨厌他,韩信得知后,只能悻悻离开。

后来,一洗绵的大娘见他可怜,连续提供饭菜于他几十天,韩信高兴之余,对大娘表示日后定要重重报答她。而大娘却认为他长得人高马大,却不思量谋生计养活自己。

韩信母亲死后,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寻找到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无论多么贫穷,他不愿浪费时间在田间或屠场,韩信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他先后追随项梁项羽叔侄及刘邦,只为了一日能大展宏图。当他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时,就改投刘邦,后一度离开刘邦也是因为得不到重用。

一粥一饭不能阻止他放弃梦想,一官半职也不能让他折腰。

3. 韩信心甘情愿地接受胯下之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与其说韩信受辱,不如说别人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性情更加坚忍,更坚定自己的梦想。所以,当众人笑看着他钻过别人的胯下时,又怎么会知道这是韩信故意受辱来激励自己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如今,韩信凯旋归来,不但不处罚那个羞辱过他的人,反而任用他做了中尉,人们皆认为韩信以德报怨,胸襟宽广,都对其心悦诚服。而这件事传扬出去,又成就了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千古美名。


结语:是啊,杀一庸人无益于韩信半分,而受一胯下之辱却鞭策自己成就王侯功业。

这买卖,划算啊!您说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