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即將進入高峰擁堵路段


撰文 | 犀牛


最近各地陸續復工,馬路上也恢復了往日的繁忙,而昨天上午的北京已重現早高峰擁堵: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新京報


親切又無奈的堵車,又回來了。不過最氣人的是,有時路上並沒有發生事故,也會莫名其妙的堵車,這就是傳說中的“幽靈堵車”。堵車的源頭就像看不見的幽靈一樣讓人們捉摸不透。


正如魔鬼藏在細節中,堵車的幽靈也藏在細節之中。當路上的車輛趨近飽和時,司機一個小小的動作可能就埋下了隱患,比如剎車稍微有點急,或者與前車車距有點近,等等;即使這些都沒有,幽靈堵車還是有可能發生。


因為司機都是人,前後車的速度總會有微小的差別,這些差別在車流的傳遞中不斷積累放大,導致某一處的車輛密度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擁堵。而擁堵的位置像波一樣在車流中傳遞,正如下圖模擬的情形。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幽靈堵車模擬動畫 | Benjamin Seibold


像這樣“堵車波”的速度一般比車速要慢,所以車輛總會擺脫擁擠的區域。


而我們的太陽也身陷銀河系的“堵車波”中,卻沒能擺脫那片星海的擁堵路段。這片擁堵區域,有另外一個大家相對熟悉的名字——銀河系旋臂。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銀河系中那一條條耀眼的光弧,就是它的旋臂。銀河系共有4條主要旋臂,太陽系在靠近銀河系邊緣的一條小旋臂內。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我們原本以為星系旋臂的樣子 | Wiki


這些盤狀星系為何大多都有旋臂這樣的結構?1960年以前,科學家一直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據當時的天文觀測,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繞銀心一週所用的時間,比靠近邊緣的恆星更短,那就意味著,隨著恆星的移動旋臂的形態不能穩定存在。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依照觀測結果,旋臂不能穩定存在 | Wiki


在當時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本特•斯特龍根(Bengt Stromgren)組織的會議中,科學家再次討論了這個疑問。而在場的一位著名應用數學家被這個問題吸引,並在會後決定,將研究重心轉向這一問題。這位就是著名的華人科學家林家翹。


林家翹從小學習優異,一路走來身邊都是大師,清華時物理老師是周培源,在加州理工攻讀博士時師從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此外林家翹還和馮•諾依曼合作過……當然,當他決定轉向研究天體物理方向時,他也已經是應用數學的大師了。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徐遐生與林家兩家 | Notices of the ICCM


他受前人的啟發,認為旋臂並不是固定恆星組成的結構,而是一組波。他很快組建了團隊著手研究工作,在1962年又吸納了一位19歲的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生從事研究工作,因為他的優異表現,林家翹開始指導這位本科生進行旋臂形成的研究。這位本科生就是後來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徐遐生。


在1964年,他們就發表了密度波理論的論文,用以解釋漩渦星系旋臂的形成。圍繞銀河系轉動的恆星的軌道大多都是橢圓形的,而各個軌道的方向並不是相同的,當軌道方向發生一定變化,如下圖中所示,就形成了螺旋臂的效果。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Wiki


正如前面所述,組成旋臂的恆星並不是固定的,是有出有進的。當恆星走進旋臂區域時,因為這裡恆星密集、引力加強,進來的恆星速度會減慢,就像在路上開車被別車,司機不得不減速一樣;當恆星走出旋臂區域時,速度就會加快。雖然恆星在旋臂區域進進出出,但星系整體一直維持著旋臂的圖案。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密度波理論解釋的旋臂狀態 | Wiki


是不是和幽靈堵車的波如出一轍?而且是串聯加強版的幽靈堵車。


儘管密度波理論在細節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已經得到了很多觀測和模擬的支持。在形態類似的土星環中,卡西尼號探測器就拍到了密度波。


復工後堵車了?太陽也陷入了宇宙級的幽靈堵車中

土星環中的密度波 | NASA


既然恆星會穿過旋臂,為什麼唯獨太陽走不出旋臂這個“擁堵帶”?


因為太陽公轉軌道接近圓形,而且公轉速度和旋臂的速度一致,所以太陽才沒有穿越旋臂、在旋臂間忽快忽慢得飛馳。要知道旋臂如此耀眼是因為其內部極其兇險,聚集著大量的超新星以及能擾亂太陽系的輻射等等。而且太陽所在位置,和銀河系其他位置相比,也不算太擁擠,和周圍天體的“車距”也較遠。因而地球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環境,從而誕生生命。


巧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控制好前後車距,讓車儘可能保持在前後車的中間位置,能夠緩解幽靈堵車。所以,

距離,產生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