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與情節勾連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類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其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如下:

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長媽媽

性格特徵:

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

主要情節:

常喜歡切切察察” 有許多“規矩”和“道理”,特別是過年,

從壓歲錢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等

為魯迅買《山海經》。

從她讓魯迅對她說吉祥的話如“恭喜”等看出

藤野先生

性格特徵: 生活不拘小節,待人誠懇,熱情治學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民族偏見

主要情節:

衣著(忘帶領結);關心“我”的解剖實習修改“我”的講義;訂正“我”的解剖圖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

“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匿名信事件。

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範愛農

性格特徵:

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妥協、懦弱)

主要情節:

1、關吏檢查範愛農等人的行李時翻出給師母帶的的繡花的弓鞋

2、範愛農等人在火車上互相讓座

3、1907年日本留學生們接到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的消息,舉行同鄉會時他反對魯迅等人主張發電回國的想法

父親

性格特徵:嚴厲、慈愛

主要情節:

“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

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衍太太


性格特徵: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

主要情節:

她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裡去吃水缸裡結的冰,還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說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

2020中考名著閱讀——《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賞析


5.主題思想:作者通過對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時代的回憶及恩師和故友的深情懷念,真實反映了作者自身的心路歷程,也從一個個側面描繪了從清朝到辛亥末年時期的社會現實。作者從自身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二、藝術特色: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昧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3)多用反諷手法。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4)多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5)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常插入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6)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農村樸素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

(7)文集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貓·鼠》中有一個神往於“老鼠成親”的充滿童趣的“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捉蟋蟀、捕鳥的頑皮好動的“我”,敢於提出“怪哉”為何物的充滿好奇的“我”;《五猖會》中有對“背不出,不準去看會”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教育不滿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範愛農》、《瑣記》中,則有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青年的“我”。文集雖然記敘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斷,但各篇聯繫起來看,“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損害而萌發叛逆思想,離家去異地走異路,成為青年愛國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其間的思想變遷、生活道路、性格興趣,歷歷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