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佔據新零售市場半壁江山的「商業+技術」邏輯

阿里雲:佔據新零售市場半壁江山的「商業+技術」邏輯

“新零售”自提出以來就充滿了爭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時間節點都有其特有的含義。

而能代表其當下定義的描述,則是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智能新零售事業部總裁肖利華在CCF-GAIR智能商業專場提出一個觀點:新零售的內核是基於對消費者的理解,通過數據技術發現商機,然後通過品牌診斷實現人貨場的匹配,最終帶來消費者體驗的提升。

在阿里雲的商業與技術邏輯裡,新零售的數智化轉型主要應為行業帶來兩重價值:

一是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最大程度利用,創造另一個購物空間。

二是不斷優化商品供應鏈,充分理解消費者喜歡什麼商品、什麼價格、什麼品類,然後不斷進行實時優化。

在面對新零售浪潮的來襲,很多傳統公司的只做到了業務的在線化,卻沒有做到數據化。

而這個時代完全可以通過雲計算、數據智能技術清晰地聽到消費者的聲音。

50%份額的背後

在上述商業與技術理念的指引下,近日,全球企業增長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沙利文)在最新發布的《中國新零售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阿里雲已佔據中國新零售行業市場份額的50%,位居第一,超出第二名3倍之多。

阿里云:占据新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的「商业+技术」逻辑

沙利文將其歸因於阿里雲聯合阿里經濟體成功構建商業操作系統,契合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阿里雲在新零售市場的巨大成功,完全在情理之中。

而情理之中的背後,則源於眾人並不知情的“反向模式”。

何為反向模式?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阿里雲新零售的發展路徑,與諸多雲服務公司的零售雲恰好相反。

多數雲廠商的模式是“由雲到場景”,而阿里模式更多是“由場景到雲”。

如果打一比方,“雲”好比是錘子,而場景猶如釘子。

眾多企業在對釘子(場景)缺乏認知的情況下,往往先集中精力打造一個假想出來的通用型錘子(雲),然後去找各種釘子。

之後才發現,錘子往往需要根據釘子的形態去專門定製。

這裡面最大的信息不對稱,便是雲服務企業對場景尤其是客戶方業務理解有限,因此往往無法準確地去定義一個問題。而由於無法定義問題,致使不少技術和產品與真實需求並不匹配。

“由雲到場景的模式,在做推進業務時會走很多彎路。但像阿里這種由場景到雲、積累了20來年零售經驗的企業,擁有天然的場景、業務數據流以及客戶網,在這種環境下錘鍊出的雲,更具問題解決能力,外加它所滲透的零售環節極多,它本質上更像是一個零售生態的Linux。”

早在兩年前,一位雲專家便如此向雷鋒網講到。

商業操作系統與零售智能化的本質

而在2019年1月阿里巴巴首屆ONE商業大會暨2019年全球品牌新零售峰會現場,阿里巴巴正式發佈了阿里商業操作系統。

張勇指出,過去20年在阿里巴巴經濟體內部,包括購物、娛樂、本地生活服務等多元商業場景及其形成的數字化能力,與雲計算等其他服務充分融合,已經形成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

“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將幫助企業完成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技術等11大商業要素的在線化和數字化。”

這意味著,阿里商業操作系統是一種賦能,而不只是提供工具,工具只能解決局部問題,而系統能解決由各個局部組成的、互相影響的整體問題。

正如曾鳴曾在《智能商業》一書中所說,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無法形成壁壘。

而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為企業改造的11大要素,每個要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交互,可實現完整的網絡協同效應閉環。

“當一個企業的大部分資源都投入到2.0模式時,其實很難再去吃3.0模式創業的苦。所以當3.0模式的浪真正打來的時候,往往只有那批專心致志、苦苦探索3.0模式的人,才能夠快速地奔跑起來。”曾鳴談到。

零售從1.0向2.0邁進的推動力,是消費者在線,但店鋪不在線、產品不在線、服務不在線、溝通不在線,商家因此錯過了很多交易機會。

阿里在早期所扮演的角色,是幫助商家把全流程遷入線上,使其進入2.0時代。從而讓商家與用戶之間產生的關係,能夠具備互聯網的核心邏輯:互動、連接和結網。

而當前的阿里雲新零售,正在引導2.0的企業進入3.0智能化時代。

用阿里雲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零售行業制定有效的智能化轉型“五部曲”,實現基礎設施雲化、觸點數字化、業務在線化、運營數據化、決策智能化。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智能化的定義過於簡單。

把它籠統概括為只要應用了人工智能、數據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就是智能化改造。

事實上,在商業與技術結合形式不斷演進的時代,無論主客觀環境怎麼變化,但智能化的本質不變,通俗講就是一個“有什麼技術”和“怎麼用技術”的問題。

一方面,企業需要具備上述核心技術的研發儲備和對外工程化輸出能力。

另外一方面,能否通過數據技術,不斷創造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倒逼被賦能的企業內部不斷優化流程和重新配置資源,提升效率和效益,用技術驅動商業,讓商業反哺技術。

這才是智能化的根本。

在“有什麼技術”層面,阿里巴巴現10多萬員工,其中6萬以上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人員佔比居全國第一,此外,在智能技術研究領域,阿里巴巴現有10多位IEEE Fellow和30多位知名教授。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也在諸多國際權威計算機科學技術榜和數據競賽中,多次蟬聯世界第一。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2019年阿里雲峰會·北京站宣稱,阿里巴巴所有的技術將通過阿里雲對外輸出,全集團的科研力量將融會貫通,達摩院的研究能力與雲全面結合,練好內功“被集成”,並且宣佈加大行業戰略性投入,聚焦新零售、新金融、數字政府。

而在“怎麼用技術”層面,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就加速向生態圈輸出雲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幫助商家應對雙11帶來的大訂單量衝擊。搭建在阿里雲計算平臺上的聚石塔,當年預計處理95%以上的雙11訂單。2014年有1200家服務商將應用部署到聚石塔中,駱駝、歐莎、茵曼、GXG、三隻松鼠等這些超大型商家均在使用聚石塔。2013年,聚石塔處理了75%的雙11訂單,無一漏單,無一故障。

而到了2019年初,阿里雲成立單獨的新零售業務部,又在年中升級為事業部。並且有成體系的配合隊伍,在生態團隊、全球技術服務團隊中都設立了單獨的新零售服務條線。

與阿里雲一起造風的新零售人

在去年年底舉辦的第二屆阿里巴巴ONE商業大會上,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智能新零售事業部總裁肖利華透露,8成知名服飾企業已同阿里雲合作,其中國貨品牌崛起,收入平均增速24%。

作為阿里巴巴A100首批戰略合作伙伴,紅蜻蜓、雅戈爾等與阿里雲合作建設數據中臺、智慧門店等,在2019年天貓雙11中創下佳績。紅蜻蜓全渠道單品牌銷售額突破3.8億,位列鞋品牌榜第四。雅戈爾全網銷售額1.24億,同比增長88.8%。

同阿里雲合作轉型新零售的國貨服飾,收入普遍大漲。據公開信息整理,僅2019年上半年,合作國貨品牌收入平均增速達24%。其中,安踏收益同比增長40.3%,李寧增長32.7%,雅戈爾增長27.81%。同期ZARA母公司、優衣庫增長均為7%左右。

雷鋒網曾在《那些和阿里一起造風的人》中寫到,阿里雲無論以何種方式與和合作夥伴結緣,在肖利華看來,他們之所以和阿里走到一起,背後的原因都是共通的。

“傳統IT架構下,企業內部存在許多系統煙囪和數據孤島,數據彼此割裂,準確性、實時性和完整性無法保障。現在消費者端變化越來越快,可底層系統又變不了,所以必須構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在中間做隔離和緩衝,讓前後端更好地高效拉通。”

肖利華指出,一個新的技術浪潮出現,只有5%的人可以成為造風者,享受到最大的技術紅利。

“當這樣一個機遇出現時,你一開始未必能看得非常清楚,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就應該放手去做,這需要一往無前的勇氣。用阿里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雷鋒網雷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