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無限量QE……美聯儲的“大招”能奏效嗎?

中國經濟週刊-金臺資本組 記者 謝瑋

零利率、无限量QE……美联储的“大招”能奏效吗?

2020年3月,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觀”。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經濟衰退擔憂,產油國大打價格戰帶來不確定性,投資者正在儘可能地拋售以保住手中的資產,令美元狂飆。

3月10日-19日,美元指數快速拉昇6.8%。3月19日,美元指數一度突破103,為2017年1月以來首次。與此同時,美股數度“熔斷”帶來全球股市巨幅振盪,黃金、大宗商品、發達國家及新興市場債券等則統統遭拋售。

當地時間3月23日,美聯儲宣佈出臺無限量量化寬鬆(QE)政策,開始“購買”市場上除股票之外的幾乎所有信用產品,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持。

這一史無前例的政策公佈之後,美元迅猛的漲勢似乎戛然而止,近期遭到拋售的多數資產展開反攻。權益市場、黃金和原油都開啟報復性上漲模式。

為什麼在衰退預期之下,黃金、美債等傳統避險資產一度“失靈”,而美元卻一路上漲?美聯儲為何祭出史無前例的“大招”?無限量QE能否換來理想的結果?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了武漢大學經濟學董輔礽講座教授,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

恐慌驅動美元走強

當金融風險攀升、衰退壓力加劇時,國際主要資產的定價貨幣美元的避險功能再次展露。3月10日-19日,美元指數快速拉昇6.8%。

是什麼因素導致美元指數在短期內加速上升,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都大幅升值?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在新聞發佈會上如此解釋美元走勢,這次美元指數上漲是國際市場美元流動性緊張所致,屬於技術性上漲,不是由經濟基本面驅動的。受全球疫情較快擴散影響,市場避險情緒提高,國際市場動盪加劇,所以市場主體急於回籠資金,出現了美元流動性趨緊的現象,帶動了美元指數技術性上升。

“大家恐慌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是一樣。市場大亂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恐慌,逃向避險貨幣。這次可能不太一樣,美債、黃金是此前傳統的避險資產,而此次疫情、原油市場的衝擊可能是幾十年未見,市場甚至懷疑大蕭條要來了,因此紛紛逃向現金,美元的流動性危機造成了美元的上漲。”管濤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直言。

但令人意外的是,其後美聯儲的“大招連連”卻似乎並未能緩解市場的流動性危機。

當地時間3月15日晚,美聯儲將利率降至零,並推出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當地時間3月17日,美聯儲動又用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祭出的“殺手鐧”——啟動商業票據融資便利機制(CPFF)和一級交易商信貸機制(PDCF),為商業票據發行方提供流動性。

許多人認為,美聯儲的動作,恰恰凸顯出美國處境的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升級,已使美國面臨經濟衰退威脅。

“這些刺激政策的效果,只能從中長期來看。但從結果看,短期內加劇了市場的恐慌,刺激力度越大,大家就越覺得情況很差。”管濤分析說。

他進一步分析稱,高盛在3月19日曾預測,美國失業率將飆升至9%,本週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更可能激增至創紀錄的225萬,前期為28.1萬人。美聯儲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詹姆斯•布拉德則預測,美國第二季度的失業率可能達到30%,其GDP將前所未有的降低50%。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家族企業關停了部分產業,並大幅裁員,特朗普的私人莊園海湖莊園也關閉了。

“其實官方機構這個時候更應該謹言慎行,市場樂觀時警示風險、悲觀時傳達希望。一開始就用盡‘大招’,後來自己都沒有信心了,放著衛星就把大家嚇死了。”管濤直言,“前一時期的美元流動性危機還在初期,是由於市場恐慌造成的,但其實這些年大水漫灌,市場流動性非常多,這就意味著要花更大成本才能遏制住市場恐慌。”

無限量QE能否如願?

果不其然,當地時間3月23日,美聯儲推出無限量QE,對購買的國債和住房貸款抵押證券(MBS)不設上限,為市場注入無限流動性。同時出臺兩項新的購買計劃:1、直接購買投資級公司債;2、購買學生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以及小企業貸款抵押證券。

事實上,美聯儲祭出“無限量QE”的主要背景之一,正是此前出臺的7000億美元QE已經使用過半,而市場的流動性危機依然沒有得到緩解。

美聯儲竭盡全力應對流動性危機,能否換來理想的結果?

稍令市場感到安慰的是,推出無限量QE後,美元的流動性危機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各類資產無差別下跌情況有所緩解,23日起黃金等避險資產連續回漲,24日道指報復性反彈,上漲2100點創87年單日最大漲幅。

“總的來看,從3月3日第一次緊急降息以來,美聯儲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至今效果尚不理想,最多隻能算是避免了最壞的情形發生。”管濤認為,美聯儲這些操作並非為救股市,所以不能簡單用股市的短期表現來評判美聯儲政策的成敗。

他進一步分析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稱,一是這次金融動盪的起因是疫情衝擊而非有毒資產,美聯儲花錢不能直接解決疫情問題;二是前期美國公共衛生政策響應遲緩,現在正處於疫情風險上升期,推動市場避險情緒持續上升;三是應對疫情主要應發揮財政政策作用,但財政政策要走繁瑣的、不確定的法律程序,令美聯儲大招效果大打折扣;四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空間較小,也損害了美聯儲市場公信力。

“鑑於美元的國際霸權地位,美聯儲不會過分受制於工具箱裡的彈藥不足。至於政策效果如何,以及今後如何收場,就另當別論了。但由於前期美聯儲貨幣政策尚未完成正常化進程,且美國經濟和金融資產規模急劇膨脹,這次美聯儲的干預成本肯定要高於上次危機,效果也會遜於上次。”管濤分析說,美聯儲只能救急不能救窮。如果沒有有力、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疫情影響美國的時間拉長、衝擊力度加大,美國經濟就很可能陷入深度、持久的衰退,甚至發生經濟金融危機。對此,美聯儲也是無力迴天。再者,如果缺乏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也會事倍功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