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了水里,你会救谁?”这曾经被调侃为男士们的“终极送命题”,虽然问题的本意只是玩笑,但如果真要回答,无论如何选择似乎都错的。而现在,欧美成为疫情中心,医疗物资的匮乏让这个问题真实地摆在了世人面前,只不过“主角”变成了“老人”和“年轻人”。可是曾经在灾难片里高喊着让“老人先走”的感人桥段,在现实中真的要变成让老人“先走”吗?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65岁以上的患者成为64岁的乌克兰卫生部长口中“不该被拨款的人”,这是继网传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一些医院优先救治年轻人,又一次引发世界级“舆论风波”的言论。原因很简单:治病救人不该人为选择。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但是在另一面,也有人认同这样的做法,甚至准备“身体力行”。比如69岁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副州长丹·帕特里克。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有人说这位副州长“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有人却真的这么做了。意大利贝加莫一位72岁的牧师,就在确诊新冠肺炎后把呼吸机让给了年轻人,最后离开人世。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毫无疑问,把生存希望留给别人的举动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但问题是,生存的机会如此宝贵,除了自己,谁能代替别人做决定呢?就像美国纽约州州长在领到“缩水”的医疗物资时的怒骂: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这位州长不想选择,但现实是更多的地方是必须选择,只不过这一次,“老人”似乎成了被选择的对象。其实如果单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这种选择并不意外。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所谓“社会利益最大化”,考量的标准自然是治愈机会、寿命长短,以及治愈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在这几项里,老人群体几乎都无法和年轻人“抗衡”,即便有些老人可能比有些年轻人活得更久。

所以在很多在灾难电影里,面对艰难的“生死抉择”,能活下来的也多半是代表着“生命延续”的年轻人和孩子,当然还有富人。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而在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里,当地底城市需要疏散的时候,人们也是按照年龄顺序排列的。年纪最小的在前面,年纪越大越靠后,连家庭都被拆散。所以在电影里,人们进入地下城的资格变成了看似最公平的“抽签”,但也依然引来了不少质疑。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看来在让谁先走还是“先走”的问题上,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异常艰难,而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似乎又有了一个“被选择”的理由。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的理性分析,我们似乎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因为我们之所以要“尊老爱幼”,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因为他们代表着我们的过去和将来。今天我们选择帮助老人,也就意味着当明天我们老去,我们也会得到善待,而不是面临灾难时“被放弃”。所以当一位90岁的武汉老人怕浪费医疗资源拒绝治疗时,医生们所做的不是“选择”,而是坚持。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如今这位老人已经康复出院,重新回到了家人身边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结局令人欣慰,因为这才是本该的结局。所以无论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人性的角度,“让谁先走”都不应该成为“选择项”,又或许,更明智的做法是尽力加大医疗资源和救治力度,避免让自己处在需要作出这种决定的处境之上吧。

疫情下的“抉择”,让老人先走还是“先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要求,更是为了“老人老以及吾之老,幼人幼以及吾之幼”。而“被放弃”的老人,也不只是死亡人数上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因此逝去的鲜活生命,和一个个因此破碎的家庭,这样的伤痛,不是一个看似理性的理由就能抚平的。所以在灾难面前,“选择”是死神的事,而我们要做的只有拼尽全力,让死神的“选择”少一点,再少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