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古時候叫什麼?你覺得哪個名字才最有文化感?

熊貓映畫


當今最沒存在感的省是江西,江西最沒存在感的市是新餘,這就是我所在的城市。



新餘歷史還是很悠久的,當地出土的文物表明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人居住於此。但歷史留下名字的是自三國始,當時,新餘屬吳國,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從宜春新分出一個縣,又因為縣境內有一條河叫渝水,因此新縣名就稱為“新渝”,由此也開始了新餘與宜春分分合合的歷史,不過,每一次從宜春分出,名字都沒變,都叫“新渝”。一直到唐朝天寶年間,也不知哪個糊塗官上戶口上錯了,把“新渝”寫做“新喻”,之後就將錯就錯,一直都稱作“新喻”這個名稱一直用到了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新喻改為新餘,1960年,新餘縣升格為新餘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新餘名稱歷史就這些吧。


新餘名稱真是忠貞不渝,一成不變,歷史悠久,又沒有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沒體會到文化感在哪裡。


南揚沐哥


西安,古時候叫長安,大名鼎鼎,歷史上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留下豐厚的歷史遺蹟,時至今日,西安仍然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文化高地。

周秦漢唐,中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幾個朝代,足以睥睨天下,獨步世界,這是中國人自信的源泉,崛起的底氣,也是西安城市歷史上繞不過的豐碑。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大秦嶺中流出的八水滋潤著古長安,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的王朝。自周文王、周武王在此建立豐鎬二京,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自此朝代更迭,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以入主長安為夢想。

“漢長安城”循秦咸陽而建,位於西安市未央區,西安的西北郊,遺址就有3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25.7公里。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漢之後,長安城歷經多朝戰亂,至隋,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到了唐代,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喜逢盛世大唐,長安開啟封神模式,大神層出不窮,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樣光照千秋。

唐長安城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面積約87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是同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唐長安城最多時人口近100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達百萬的城市。

和現在的西安比起來,唐長安城到底有多大呢?現在曲江的雁南二路三路之間就是唐城牆遺址公園,大雁塔都包在城裡面,高新區的唐延路就是唐長安城的西城牆。通化門、開遠門、明德門都是唐長安城的城門。現在的城牆只是唐時的皇城而已。

彼時大唐,氣象萬千,城北的大明宮“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城東設夾城直通興慶宮和曲江後花園。城中設東市和西市,以致後世購物叫“買東西”。萬國來朝,留學生、譴唐使混跡長安,外國人長居長安,從而形成現在的回民街……

連一向傲慢的小日本,對大唐頂禮膜拜,甘稱學生,據說日本京都就是照辦長安而建,如今正宗的唐式建築“懸魚惹草唐破風”,也只有日本可見。

盛世大唐,文化極致風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長安的“命名委員會”一定都是些飽讀詩書的才子,長安108坊“光德坊”、“永興坊”、“通化坊”、“安仁坊”、“長樂坊”、“宣陽坊”……文采斐然,各具特色……

多麼令人嚮往的一個長安。

唐以後,政治中心東移,昔日長安逐漸沒落。

西安的名稱源於明代,顧名思義,已成為朝廷維持西部安寧的一個地方重鎮。西安的格局也自明代形成,現在的城牆就是明城牆。而“長安”這個蘊含無數榮耀的名字成了西安的一個縣,一個區。

再往後,大唐的長安只存在於西安隨處可見的殘磚舊瓦和富有詩意的地名牌額之中,一個文人眼中的“廢都” ,在歷史的洪流中忍受來自根脈深處的隱痛,只能在明月高照、午夜夢迴時重溫曾經的輝煌。

“長安”始終是“西安”揮之不去的城市夢想。




一個人的文壇


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歷史中長安用的時間最長,現在西安市有一個長安區,以前叫長安縣。長安,是唐朝的國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文化經濟中心,很多唐朝詩人都在長安居住。所以,長安更具有文化內涵,更彰顯出城市的歷史感,古都氣息和古城文化。很多文化界名詞還是長安流派,如果用西安流派是不是就顯得欠缺些什麼。長安自古帝王都,這句話流傳了好長時間,長安傳達給人們的是歷史,文化和深深的自豪感。


釋俗子


南充

四川南充是千年古城了。最早可以的歷史文獻可以追隨到黃帝時代,那時候南充還是部落,屬於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型部落名叫“有果氏”

夏商時代屬於巴國範圍,屬於巴子國。名字有待考核。到秦朝時代一直沿用巴子國之稱。

到了漢代,漢代設為安漢縣與充國縣兩縣

王莽篡漢時期,在此合併,稱安新

東漢時期,充國縣更名南充縣

一直到南宋時代,被撩人攻佔,南充更名南國

五代十國期間,由於永寧軍駐紮,更名國州

南宋內設順慶府南充

明代州府制既順慶府南充


一直以來的名字都是跟隨歷史原因更改,或因為制度,或者因為戰亂更改。每一個名字都具有濃濃的歷史韻味,都不差。


歪叔隨筆


自打12年初來到蘇州,想想來到這座城市已經7年有餘了。這座從2500多年前的歷史煙雨中走過來的城市,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典型的江南水鄉氣息。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繁華卻不失安靜。

蘇州古時候叫吳、平江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當時的蘇州屬於會稽郡,郡治就是現在的蘇州城址,並在此地設立了吳縣。古時候的蘇州叫吳從這時候就開始了。

到了隋朝,隋朝建立後,因城西有姑蘇山,遂改吳州為蘇州,蘇州就在那時候而得名了。到了宋代,公元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所以蘇州也有平江之稱。

蘇州這個名字最有文化感,自隋朝後蘇州這個名字就沿用至今,雖然中間也有變動過,但它卻有一定歷史性。它是唐代詩人張繼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個蘇州,也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那個蘇州。


舒之是我


南京舊稱有: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鐘山風雨帝王城。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會,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瀕江近海。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擁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

我覺得最有文化的是秣陵,聽起來就特別有年代感文化感。


創業達人-aris


司空答日:“端州”最有文化感。

司空所在的城市肇慶古稱端州、信安郡、高要郡、興慶府、肇慶府。端州之稱為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此後先後更名信安郡、高要郡、興慶府,期間也有複稱端州。直至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現肇慶市(地級市)市區的老城區仍稱端州區。

        在肇慶那麼多的古稱中,最有文化感的是端州之稱,因為它與三個“地”有淵源:

        一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宋邵聖三年(公元1096年),14歲的趙佶被封為端王,以端州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昇天,無子嗣,排前的九阿哥趙佖有眼病不適合坐龍椅,讓“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的十一阿哥趙佶撿了個大便宜,是為徽宗。趙佶慶幸之餘,覺得是端州封地為他帶來好運,即升格原封地端州為興慶(意為慶賀登位)府,後又改其名為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並御賜手書“肇慶府”三字。這個趙老哥的事蹟多著啦,司空就不囉嗦了,在這裡只是簡介一下老趙的另一些頭銜: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鑑賞家,獨創“瘦金體”。

        二是包公的成名地。一代名臣包拯在北宋仁宗年間(1040年-1042年)任端州知州。包公主政端州3年,相當有作為,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穀倉——豐濟倉,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正是由於包公任職端州期間突出的政績與口碑,隨後被調回京,官拜“龍圖大學士”,最終成了名動天下的“包青天”。

        包公卒於1062年,而肇慶最早的包公祠則始建於1068年,至今肇慶市端州區仍存包公祠。也就是說,包公逝後6年端州就有立祠建廟,敬若神明。逝後6年還能被自己曾任過父母官的地方子民立祠憑弔,當中肯定是有千古不朽的事蹟被人傳頌。

        三是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的產地。端硯產自古端州,名列四大名硯之首,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與宣紙、湖筆、徽墨並列被譽為“文房四寶”而名揚藝林。

        端州,端的是好地方。歡迎常來肇慶,瞻仰下包公祠,淘下端硯……說不準又開始吉祥喜慶哦!





司空之見


我生於西安,古稱長安、京兆、鎬京、咸陽、西京。其它稱謂只表明其地理位置、規模、地位等,只有長安的文化含義深遠,一是表明其處於四塞之地、天府之國的關中,歷史上的漢唐盛世之都;二是在漫長而動盪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對長治久安的期盼!


古都城北布衣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我認為叫長安更有文化。


強艾沫


天津也叫津沽 沽在古文中是水的意思 兩個字疊起來就能知道這是個靠海而居的城市 後來書上記載天子曾經過這裡 百姓就久而久之稱津沽為天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